搬出“窮窩窩” 擁抱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讓一個個幸福故事在八桂大地上演——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督戰未摘帽貧困縣】搬出“窮窩窩” 擁抱新生活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龐慧敏 趙昂 趙琛
9月17日,在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鶴城新區,幾位身著壯族傳統布衣布鞋的老太太在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邊納鞋底邊聊天,看到記者把鏡頭對準她們,不知誰提議,“干脆唱山歌吧,普通話咱也說不好。”
“窩在窮山上,住著土坯房,發展缺手段,兩眼無光芒。”歌聲唱出住在大石山區的貧困群眾搬遷前的窘況。為了杜絕貧困代際傳遞,易地扶貧搬遷成了必然選擇。讓群眾住進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八桂大地正上演著一個個幸福故事。
解“三難”,搬遷群眾幸福入住
位于新州鎮民強村的隆林鶴城新區安置點是隆林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016年11月開工建設,占地面積1053畝,搬遷群眾來自全縣16個鄉(鎮)179個村,目前安置率達100%。
隆林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新州鎮黨委書記施斌用“三變”來描述14606名“新市民”搬遷后的轉變:“從村民變市民,從分散變集中,從生人變熟人。”
社區干部楊文志坦言:“以前在山上養豬養鴨,種玉米只夠生活,山地耕地不集中,效率低,到縣城一趟,騎摩托車要兩個小時。”現在,楊文志作為社區綜治中心的成員,負責幫“新市民”處理各種疑難雜事。
為了解決搬遷群眾上學、就醫和就業等問題,隆林縣安排搬遷群眾子女1151人就近就學。新州鎮衛生院新建規劃地址也在安置點附近。另外,還摸清搬遷群眾的學歷、年齡和就業意愿,確保每戶至少有一人以上實現轉移就業。
救護車開到村頭,瑤寨開啟新生活
那坡縣昂屯村達兵屯是一個瑤族村寨,未搬遷前的達兵屯極度貧困,全屯68戶280人,貧困戶有63戶259人。
昂屯村駐村第一書記梁盛表示,搬遷是達兵屯脫貧致富的唯一出路。去年5月,達兵新村安置點動工,10月村民陸續入住。
如今的達兵新村,距離昂屯村部僅有200米,徹底解決了原達兵屯因居住分散而導致的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和上學難等問題。
在村民盤進生眼中,搬進新村生活的最大變化是,“以前看病要走1個多小時山路才能到馬路邊攔車去醫院,今年,救護車第一次開進了村頭。”
9月19日,記者走進盤進生的家里,只見屋里冰箱、電飯煲等一應俱全,告別了缺電、缺水的歷史。據悉,達兵新村安置點項目總投資1279萬元,共建設“一戶一宅”安置住房34棟,安置搬遷對象34戶128人。
達吽小鎮,愈夜愈美麗的安置點
“達吽”是紅水河的壯語音譯,在大化縣古江安置區有一個“網紅打卡地”:愈夜愈美麗的達吽小鎮 。
小鎮以美食為媒,將易地扶貧安置與新型城鎮化、旅游有機結合,目前已成為當地最富創意、游客最多、人氣最旺、就業最方便的安置點。
古江安置區計劃安置易地扶貧搬遷人口1.4萬人,其中“十三五”期間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2231戶10132人。
據了解,大化瑤族自治縣整合了古江安置區廣場周邊安置樓一樓173間鋪面、美食街120間鋪面、慢街213間鋪面,實行統一管理,給予商戶前3年免租金的優惠。當地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程建設的同時,同步謀劃推進安置后續產業項目建設,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創業的平臺。
【來源:中工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Hash:6b3e259a72c6f16755854b0cf771222fbcb67900
聲明:此文由 瀟湘晨報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