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漢中路古跡?
導讀:南京漢中路古跡? 一、南京漢中路古跡? 二、泉州釋雅山公園傳說? 三、明代的南京文化成就是什么?
一、南京漢中路古跡?
漢中門建于南唐,是六朝古都南京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城門,是南京保存相對完好的甕城之一,是南京明城墻重點打造的13大景區核心,是南京豐厚文化積淀的一個縮影。漢中門廣場位于南京漢中路與虎踞路交匯口,明代石城門甕城處。漢西門為五代楊吳天佑十二年(公元915年)所建金陵府城的大西門,亦即南唐建都后為江寧府城的大西門,并沿用至宋、元。公元1336年明太祖朱元璋擴建應天府,在此基礎上加筑甕城,改稱石城門,后稱漢西門。此門座東朝西,東西深121.4米,南北寬122.6米,占地近1.5萬平方米, 由兩道甕城,三通城門組成。1931年在漢西門北側正對漢中路另辟一門,稱為漢中門,石城門至甕城城門呈中軸對稱,是古代特有的東西軸線,歷史文化氛圍十分濃重。
二、泉州釋雅山公園傳說?
康熙年間,因平定臺灣而受封為靖海侯的福建水師提督施瑯將軍,在泉州府城選擇釋雅山營造了其私家四季花園中的秋園和冬園部分。釋雅山海拔高度只有13.85米而已,考慮到古時周邊房屋低矮,稱它為山,雖有些勉強,但到底也頗有居高臨下之意。
?只是它的名字有些特別,難于望文生義,‘釋’字一般與佛有關,‘雅’字似乎又與詩歌有關,把它倆湊在一起,卻不知是何意,讓人很是好奇。查看了許多資料,卻還是無從知曉為何以前的泉州人會稱其為‘釋雅山’。(難道是閩南語‘施家山’的音譯?比較講義氣的閩南人,對施瑯當年的叛鄭降清,大概頗為不爽,所以故意把‘施家’寫成了‘釋雅’)
?施家當年造園時,皆起用本地工匠,借以江南園林營造技法,堆山疊石,園區曲徑盤坡,拾級可達,鑿池理水,亭臺樓榭依丘臨水,并依季節時令精選花草樹木分區栽植,遂使花木扶疏,滿園生機。據說施瑯將軍有時甚至還親歷親為,參與種花植樹,園里至今還存活著他當年手植的廣玉蘭和大榕樹。因秋園和冬園位于府城之東,故又被統稱為東園。東園建成之后,施瑯當然也沒少與親朋好友來此歡聚,賞秋冬美景、話夕陽安好。
時光如梭,歲月變遷,東園易姓,日趨荒蕪。清光緒十年(1884年)被改建為崇正書院,因書院納入知府掌管,故為泉州古城內保留到清末的三大書院之一,1905年奉詔令停辦。1935年,晉江私立的民生初級農校(原平民中學)遷此,1945年,改為民生中學,建國后遷出并改為泉州三中。而后此處改為泉州農校(晉江地區農校),曾經的園景也同時被夷為平地、改造為農業教學實踐場地。90年代中期,農校搬離,直至2004年,泉州的有識之士才確定將該處復建為釋雅山公園。于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曾經不容平民涉足的王侯私家花園就成為了普通民眾隨時可以入內散步和觀賞的休閑之所。
復建后的公園建有松關閣、琴臺清音、東大門、西大門等紀念性建筑,可惜的是原本位于東園且頗有名氣的崇正書院卻并沒有在原址復建,而是改建在與東園約有2公里之遠的芳草園(春園)里。不過,幸運的是有關方面目前正在利用釋雅山公園管理用房及松關閣一層進行裝修、裝飾復建另一所古書院--‘松石山館’(東園后來又被改稱為松石山園)
公園的西側有一片破敗不堪的民居,走近時才發覺它竟然是‘施瑯故宅’。這座故宅雖是不可多得的文物,但里面尚有施家后人居住,又因后人對施瑯的評價毀多譽少(從統一國家領土的角度來看,叛鄭降清的施瑯仍算得上是厥功至偉),導致有關部門仍是不能動用資金對其收購、并進行徹底的修復。
故宅很破 舊,它原本應是公園的亮點之一,現在卻反而成為了一個污點。修也不是,不修也不是,弄得有關人員很是尷尬。
歷史有時就是這么沉重:成敗已明,卻仍然是非難辨。抽身返回園中,‘踏徑尋幽’,頓覺一陣輕松。
三、明代的南京文化成就是什么?
明代南京在當時是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洪武元年八月,朱元璋下令以應天府為南京(古金陵有南京之名始于此)。又以開封為北京,次年九月,以臨濠(即濠州)為中都。但當時并沒有確定以何地為首都。到了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朱元璋宣布取消開封的北京名稱,改稱南京為“京師”,才正式明確定都南京。明朝初年,南京第一次成為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南京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后,在文化方面的成就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明代南京是全國著名的印刷業中心。當時的南京不僅有國子監、應天府學,還有縣學和崇正書院(在今清涼山)。它又是江南地區進行科舉考試的地方。發達的教育,促進印刷業的發展。當時的國子監集中了宋元以來江南各地的木刻書板,曾多次印刷出版。南京國子監稱為“南監”,所刊刻的書籍號稱“南監本”。“南監”所刊十七史,不亞于宋元刊本。明初編成的《元史》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都是在南京印刷出版的。還印刷經書、時文、戲曲及蒙童讀物。嘉靖以后,三山街一帶,書鋪林立,如世德堂、富春堂、繼志齋等,所刻書籍,均堪稱精刻。書籍銷售量很大,除了南京本地外,還運往外地。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胡正言刊印的《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發明饾版、拱花,在十七世紀前半期就創用彩色套印和拱花,在世界印刷史上是一大貢獻。此外,筆墨、裝裱書畫等行業也很興盛。
2.明代南京的建筑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成就!建筑工程浩大,建筑技術水平高。崇宏堅固的南京城垣,氣象雄偉的宮城建筑,以及錯落有致分布于城內外的衙署和寺廟等,都足以體現明代能工巧匠們的聰明智慧。明洪武年間建造的靈谷寺,規模宏大,自山門至梵宮長達五里,猶如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靈谷寺內的無量殿,全部磚石結構,不用寸木,不設梁柱,采用拱券形式以大磚砌建,結構十分牢固,歷時六百多年,至今仍巍然屹立。聚寶門外古長干里的大報恩寺,動用二十多萬人工,自永樂十年(1412)到宣德六年(1431年),歷時十九年。據說,明成祖朱棣建該寺及塔,是為著紀念其生母碽妃,碽妃因未足月生下朱棣,被明太祖處以著“鐵裙”的酷刑,折磨而死。朱棣用紀念明太祖和馬皇后為名,下令建大報恩寺和九層琉璃寶塔。大報恩寺的大雄寶殿和天王殿的白石臺基上,雕刻著精細的花紋,臺基上是極為壯麗的殿宇。大報恩寺的琉璃寶塔,九級八面,高三十三丈,外壁用白瓷磚砌成,每層所用的磚數相等,但體積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每層的覆瓦和拱門均用五色琉璃構件,特別是拱門上的琉璃飛天、飛馬、飛羊、獅子、象、雷神、花卉等,塑造精美,形象生動。1958年10月,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在中華門外雨花臺西的芙蓉山、眼香廟和能仁里一帶,發現了為建造報恩寺塔而燒制琉璃構件的窯址,出土了一批燒成的琉璃構件,包括龍紋或風紋的瓦當,番蓮紋的滴水,屋脊的構件,琉璃拱門上的構件等。為了滿足都城各項建筑工程的需要,明初在南京近郊建有不少磚瓦窯,相傳當時專燒琉璃磚瓦的大窯就有七十二座,有一千七百多名技術工匠。他們燒造了大批的琉璃構件。發掘出來的琉璃構件,雖然埋在地下五百多年? ??然而色彩仍艷麗如新。用這些構件建成的琉璃塔,加以黃金結頂,周懸風鈴油燈,金碧輝煌,光耀奪目。不僅在國內是一巨觀,也是世界建筑藝術史的杰作,十八世紀歐洲人的游記中都嘆為奇觀。
3.?經濟的發展促進明代南京在文化上也出現了輝煌的史頁。
????在文學方面,要求民主平等和個性解放思想的小說、戲劇、民歌等都很盛行。南京的著名作曲家有陳沂、陳鐸、徐霖、谷子敬、胡汝嘉等人。尤以陳鐸通音律,擅制曲,有“樂王”之稱。他的作品很多,以《滑稽余韻》最為著名,這是一部向民歌學習的通俗曲集。他同情人民的疾苦,描繪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回族詩人金大東著《子申集》,金大輿著《子酉集》,兄弟均有文名。南京人許仲琳著的小說《封神演義》,幻想豐富,為神話小說之祖。只要去其“天數”等封建糟粕,就能看出這是一部表現在封建社會中,人民憎恨暴君和要求懲治暴君的愿望,反映了民主思想。鐘山甄偉撰寫的《西漢通史演義》亦很流行。
????在經學、史學、諸子學、輿地學、考證學方面,南京作家輩出,如顧璘、顧起元、袁應兆、陳鎬、何開遠、王應寬、湯鐸、陳沂、盛時泰、周暉、司馬泰等人。尤以狀元出身的焦竑最為著名。焦竑學問淵博,著作宏富,他反對孟子,推崇墨子,具有反封建思想。他的《澹園集》、《征憲綠》、《明人志》等書,在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均被列為禁書。史學有宋濂在南京編成的《元史》。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也是在南京編成的。
????在美術方面,明代南京著名的書法家有顧璘、顧起元、姜藩、劉彥等。著名的畫家有陳遇、陳遠、馬琬、吳偉、史忠、陳沂、陳芹、鄒鵬、張舯、許昂、莊昶、林旭、胡宗仁、朱之蕃、張風、魏之璜、魏之克、曾瓊、程邃等。史忠、程邃、張風、曾瓊等人,能打破當時的摹古風氣,保持個人的畫風。曾瓊在南京,適逢意大利人利馬竇來寧,將歐洲畫技傳入中國。曾瓊因見圣母像,學習其畫法而作肖像,創造“江南派寫照”,打破常規,自辟蹊徑。
????在科學技術上有新的提高。明代對天文歷算很重視,歷算家周相、邢有都,洞曉歷算占候之術;回族天文學家貝琳著《七政推步》,洪武十八年在雞籠山上設觀象臺,又在聚寶山(今雨花臺)設另一座觀象臺,可能是吸取阿拉伯人的天文學成就而建成的,由“欽天回回監”管理。在南京出版的明代書中,有“回回歷法”。可見當時中國和阿拉伯各國之間進行較為密切的科學文化交流。明代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豐富的航海知識,為鄭和七次航海創造了條件。鄭和航海抵達非洲東岸,比西方航海家達加馬、哥倫布等人早八十多年,是溝通世界文化和貿易的先驅者。
????南京的醫學,著名的醫學家有嚴景、周文鈺、孔繼孟、孔尚先、吉兆來、鄭之彥等,均以各有專長馳名于世。江浦人丁毅著《醫方集》、《玉函集》、《蘭園秘方》等,醫藥知識甚為豐富。著名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曾登上牛首山、茅山采藥,他寓居下關靜海寺,考察研究鄭和從南洋諸國帶回來的外國花草,他在著作《本草綱目》中增補番藥、夷果二部,這在我國醫學史上確屬創舉。后來,這部書在南京刊印,為南京醫藥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明代南京宮苑、衙署、寺院、明孝陵等建筑,以及其它許多文物,惜毀于明末和清代咸豐年間的兵火。但是,高堅甲于天下的明南京城垣、靈谷寺的無梁殿、鼓樓與大鐘、明遠樓、明故宮遺址石刻,及明孝陵和明功臣墓石刻等,都比較? ??的保存下來。另外,考古工作者科學發掘了近百座明代墓葬,出土精美的絲織品、瓷器、金銀器、玉器、鐵器,還有遺址出土的琉璃構件、大海船的舵桿和絞關木等,都為我們研究明代南京的繁盛提供了歷史見證。
4.南京的歷史文化名人。他們中被清代地方志書列入名宦的有楊元杲、鄭沂、顧佐、魯崇志、王壙、孫懋、汪宗伊等二十多人。他們有的為官清正,有的為民除弊,有的為百姓辦點好事,例如興修水利等。在南京的六部、五府,也有為老百姓興利除弊的官員。他們中特別為后人稱道的是“清官”海瑞。公元1568年冬,海瑞到南京。次年六月,升南京右通政,外任巡撫應天十府。海瑞力摧豪強,撫窮濟弱,勒令強占民田的豪強地主退田給農民,疏浚吳淞江和救濟災民。他的利民措施遭到大地主的反對,因受到給事中戴鳳祥的彈劾,海瑞改督南京糧儲。當他罷職時,老百姓沿街哭著送別,有些人家畫了他的像供在中堂里。但因朝官從中作梗,海瑞被迫以病辭歸鄉里。直到公元1582年(萬歷十三年),海瑞七十二歲時,才又一次被薦任用為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還沒有到任,又調任南京吏部侍郎。他一到職就改革弊政,把多年來各衙門出票要街道商戶無償供應物品陋規禁止了。他說:“要南京城的百姓,負擔南京千百個官員的出入用度,難怪百姓苦了!吏部是六部之首,怎么能不先想到百姓?”兩年后,海瑞病故。死前三天,部里送來柴火銀子,一算多了七錢銀子,立刻退回去。死后,同官替他清點遺物,全部家財只有薪俸銀一百五十兩(一說只有十多兩),綾、綢、絹各一匹,連喪事都是同官湊錢辦的,見此情景,人們都忍不住掉下眼淚。為老百姓做了好事的海瑞,歷史給了他應有的評價。
Hash:c78f0b1af57bc8ef28a9d9c6727ed1c71c6c3fc9
聲明:此文由 飛舞九天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