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旅游業的變化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
導讀:內蒙古旅游業的變化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 1.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 2.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起源 3.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4.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優勢 5.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6.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特點 7.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研究 8.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趨勢 9.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影響
1.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
說到內蒙古的發展,要從自治區六大基地戰略說起,內蒙古橫跨東北、華北、西北,與八個省區毗鄰,是祖國的北大門。
六大基地一是國家重要能源基地,這是依托內蒙古自治區豐富的煤炭、天然氣資源和比較成熟的產業體系確立的,能源產業優勢是內蒙古重要的區位競爭要素。
二是新型化工基地,主要是煤化工、石油化工上下游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具備良好發展基礎和規模優勢。
三是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內蒙古礦產資源量居全國之首的有17種、居全國前3的有40種,也布局了包鋼等大型生產企業。
四是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依據面積達1.37億畝耕地,居于全國首位的13.2億畝草原,有1.3億頭只大小牧畜,是全國玉米、小麥、羊肉、羊絨、牛奶、馬鈴薯的主產區。
五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色括稀土產業、石墨烯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和蒙中醫藥產業發展都極具前景。
六是國內知名旅游目的地,依據豐富的旅游資源力推全域旅游、挖掘周邊游和民族特色旅游。
2.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起源
旅游資源是指一切可以利用于發展旅游業的自然資源和古今人文資源的總稱。具體來說,自然資源包括:氣候、地形,動植物、海灘、自然風景等,而人文資源則包括:民族、風土、人情、歷史古跡、博物館、飲食菜肴、工藝美術、文學音樂、舞蹈、電影、電視,及眾多的娛樂設施等。 1.旅游資源的多樣性:旅游資源多種多樣,既有自然形成的,又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和當代新建的,它與旅游目的的多樣性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2.旅游資源的壟斷性,即不可轉移性:大家常常稱旅游業為“無形貿易”,“風景出口”,實際上就是憑借著這些千姿百態的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把旅游者從世界上每個角落吸引到旅游地來的。
旅游資源不同于其它各種資源,它有極強的壟斷性。
正如世界建筑史上最偉大的奇觀之一的萬里長城,是在別的國家看不到的。
正象許多游客講的那樣,“到了中國,沒有去北京,等于沒有去中國,到了北京,不去游長城,等于沒有到北京。”
3.旅游資源的季節性:除了會議、商務等形式的旅游以外,觀光旅游受季節的制約最大。
這特別表現在海濱城市,每到夏季,前來避暑的游客蜂擁而至,以致于出現了超飽和現象吃、住、行、游、購、娛樂等都出現了問題,以致有人發出“花錢買罪受”的怨嘆。
而到了10月份至次年5月份來這些,旅游勝地的游客就寥寥無幾。因此,旅游的季節性造成旅游業的淡旺季。
旺季越長,旅游業的收入就越大,反之亦然。 4.旅游資源的民族性: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歷史背景、經濟狀況不同,所以他們的生活方式、服飾裝束、風土人情、住宅建筑、風味小吃等等也不同,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如內蒙古草原的蒙古包,西南地區的竹樓,北方的四合院,以及傣族的潑水節,藏族的浴佛節,侗族的花炮節,彝族的火把節,壯族的歌圩等等。在這些盛大民族節日和盛會里,各族人民身著艷麗的服裝,載歌載舞,興高采烈,氣氛非常熱烈。
這些盛會對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來講,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
3.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去內蒙古自駕游住宿是方便的,看你去哪個城市,內蒙古分布很廣,每個城市的旅游區都不一樣。我覺得最可以嘗試去旅游的地方是錫林郭勒盟,夏季草原上的草都長的綠油油,可以采采野花? ?吃吃手把肉,住宿住住蒙古包,草原上的星星也是很亮的。
4.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優勢
要做好幾方面工作:
一是要做好頂層設計。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的戰略布局,按照東中西部差異化協調發展的思路,對全區的文化和旅游發展做出科學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重點區域、重點項目和對策措施等,推動“十四五”期間全區文化和旅游產業實現跨越發展。
二是必須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下大功夫。江蘇、上海的全國知名旅游企業、旅游品牌,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消費和服務緊密契合,消費引領保障供給,而這恰恰是內蒙古旅游業的短板和弱項。下一步,內蒙古一定要把過去“有什么給游客看什么”,轉變為“游客想看什么,想得到什么服務,給他們提供什么服務”的發展模式。
三是進一步推進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上海和江蘇非常注重文化和旅游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特征體現得非常顯著。內蒙古在文化和旅游業相融合的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區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但卻沒有把它和旅游業發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比方說,內蒙古歷史上實證了中華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實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軌跡,我們要讓考古旅游火起來,讓文物遺址活起來,讓內蒙古的文化成為旅游的靈魂。
5.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內蒙古師范大學旅游學院辦學宗旨是“立足內蒙、放眼全國、服務世界”。學院一共有三個特色專業,分別是旅游管理、酒店經營與管理、旅行社經營與管理這些特色專業,經過近二十多年的發展與進步,內蒙古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已培養出了大批的畢業生,他(她)們都走上各自的工作崗位,為旅游事業做力所能及的貢獻!
6.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特點
內蒙古的自然環境特征主要從地形(高原),氣候(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河流(有黃河流經),植被(具有過渡性),資源(煤炭,石油,稀土等資源豐富)等方面分析.人文地理環境主要從農業,工業,旅游,文化等方面分析,農業與氣候地形密切相關,工業與資源密切相關,是在資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位置:內蒙古位于我國北部,與蒙古和俄羅斯接壤;
地形:以高原為主;
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降水量較少,自東向西遞減;
河流:南部有黃河流經河套平原;
植被:自東向西植被具有過渡性,為森林、森林草原向草原、荒漠過渡;
資源:鐵、煤、石油、天然氣、稀土等資源豐富.
人文地理環境:
農業:河套平原利用黃河水灌溉,成為重要的灌溉農業區;內蒙古草場面積廣大,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工業:依托農畜產品資源發展起來的農畜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內蒙古支柱產業.內蒙古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比較豐富,能源、冶金、化工等成為其優勢特色產業.
旅游:地處邊境,自然景觀獨特,有利于邊境貿易和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文化:在歷史演變中,形成了獨特的內蒙古草原文化景觀,傳統民居為蒙古包,歡樂的那達慕節慶.
7.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研究
內蒙古地區橫跨我國的東西地帶,非常的狹長。所以從東到西就有阿爾山的原始森林。還有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渾身大哥沙漠,還有鄂爾多斯那邊的響沙灣。如果想玩水也有不少有漂流的地方,所以內蒙古自治區也是個有山有水有草原的地方,? ?能體驗駿馬馳騁在草原上,所以這都是內蒙古地區旅游資源的特色,還能夠體驗蒙古族的風情。
8.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趨勢
1、內蒙古積極推動特色農畜產品優勢區、優勢特色農畜產品產業帶、產業集群建設與區域公用品牌協同發展,品牌效應凸顯。
2、截至目前,內蒙古已有錫林郭勒草原肉羊、科爾沁牛、烏蘭察布馬鈴薯、河套向日葵等9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獲得“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認定,已認定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奶牛、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雙峰駝、通遼市開魯縣開魯紅干椒等10個內蒙古自治區特色農畜產品優勢
9. 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影響
要想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樹立鮮明的主題旅游形象,實現文化資源保值增值,必須著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旅游品牌。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要抓好品牌的創意、設計和開發,沿歷史發展脈絡,融入蒙古族原生態文化和現代文化創意,以新型的旅游產品為載體挖掘特色文化資源,設計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時代特點的文化旅游產品;要進一步挖掘知名旅游景點景區的文化潛力,對發展條件好、潛力大的景點景區,以迎合當代人文需求的形式展現景區的歷史文化底蘊、民族風俗習慣、地域文化特色等,豐富文化內涵,提高旅游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將其打造成引領內蒙古文化旅游發展的新品牌,做到主題突出、特色鮮明、亮點紛呈,從不同層次向外界展示和宣傳全區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資源;要引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突出的文化旅游熱點地區建設,以名鎮、名街建設為重點,提高市場化運作水平,打造文化旅游特色產業集聚區。另外,我區文化旅游產品結構相對單一,旅游體驗也不全面,草原文化旅游產品設計存在既重復又割裂的現象,品牌效益難以發揮。只有將不同地域的文化習俗進行優化重組,才能使文化旅游產品形成互補優勢,形成優質文化旅游產品鏈;只有打破地域界限,資源共享,才能滿足游客對文化內涵的需求,才能提升整個區域的旅游經濟水平。因此,有必要對全區文化旅游品牌進行有效整合,根據文化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特點,發揮規模效益和聯動效應,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文化旅游產業集群。旅游產業的創新需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要注重提高從業者的文化素養,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創意,把體現人文關懷、提升文化內涵貫穿于旅游的全過程。文化旅游化需要培育多樣的旅游載體,發揮政府的引導功能,拓寬游客的參與領域,把形象化、通俗化、大眾化的文化元素貫穿其中,讓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一同肩負起我區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使命和責任。當前,內蒙古旅游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雄厚的產業基礎,獨特的資源優勢,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難得的發展機遇。隨著“十三五”宏偉藍圖的徐徐展開,我區必將迎來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春天。
Hash:f8b7a55424106b1b61731342eedf409a99482b27
聲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