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關景點 紫荊關景區
導讀:紫荊關景點 紫荊關景區 1. 紫荊關景區 2. 紫荊關景區圖 3. 紫荊關旅游 4. 紫荊關自然風景區一景區怎么樣 5. 紫荊關風景區 6. 荊紫關景點 7. 紫荊關景區好玩嗎 8. 紫荊關景區服務設施 9. 紫荊關旅游景點
1. 紫荊關景區
八大關位于匯泉角景區北部,西臨匯泉灣,南接太平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最初因有八條以關隘命名的路。故稱“八大關”。后又新增了兩條,實際上現在有十條以關隘命名的路,分別是:韶關路,嘉峪關路,山海關路,武勝關路,涵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
2. 紫荊關景區圖
12月的河北,冬季風從遙遠的西伯利亞吹來,冬天悄無聲息地踏上了這片土地。
河北省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各有特點。但要問最喜愛的,當然要數它的冬天。冬天,寒冷深入大地,冰封的河流,呼嘯的北風,盡展北國風光。冬天的保定,可以來這些地方,看不一樣的景色。
白洋淀
白洋淀最佳的游覽季節自然是夏季,那時荷花盛開,湖面碧波蕩漾,漁民泛起輕舟,飄蕩在平靜柔滑的湖面上,這是夏天的印記。不過,冬天的白洋淀也別有一番滋味。
冬天的一個安靜的早上,波霧蒙蒙。初升的太陽穿過了晨霧與陰云,把昏暗的陽光凝固在了空氣中與大地上,卻不能讓人們感到絲毫的溫暖。
在這樣的一個清晨,我們來到了白洋淀風景區。冬天是寂寞的,沒有一個游客,只有空蕩蕩的,起了白霜的長廊,和結了冰的湖泊。
空中的霧氣遇到街道旁冰冷的樹枝,便開始凝結,形成了霧凇。霧凇也被稱為樹掛,這個詞更加形象,冰晶掛在樹枝上,一片銀裝素裹。
冬季的白洋淀水面開闊,但是因為結冰,湖泊上見不到一只游船,略顯寂寞。天空是青灰的顏色,與冰面融在一起,看不清邊際,仿佛是時空之無垠。
冬季的白洋淀游客是很少的,所以這個時候來旅游可以盡情欣賞它的風景。
龍居瀑布
龍居瀑布位于保定市滿城區,這里是北方不多見的瀑布群。龍居瀑布一共由九個瀑布構成,自上而下,環環相連,非常壯觀。
到了冬天,氣溫下降至冰點一下,瀑布便會凝結成冰,龍居瀑布一年中最美的季節到來了。
一進入景區大門口,便能看到一面“冰墻”。巨大的冰瀑倚靠在山體上,在陽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
繼續向前走,冰瀑越來越多。在一處山谷間,高高的冰瀑懸掛在山間,瀑布下,水在這里匯聚,形成了一個冰湖。
龍居瀑布景區內的冰瀑多種多樣。比如這一個,潔白的瀑布占據了整個山谷,蔚為壯觀。
還有這個瀑布,流水從亭子的下方穿過,飛漱而下懸崖。瀑布結冰后,遠遠看去,亭子仿佛就建立在了冰面上。如果仔細看,還會發現亭子上面有皚皚白雪。在寒冷的太行山區,有些時候積雪可能要經過一冬天才會融化。
狼牙山
狼牙山最佳的游覽季節當然是夏季,不過,冬天的狼牙山也是獨有一番風采的。
狼牙山位于保定易縣,是北方不可多得的一處喀斯特地貌。雖說夏天的狼牙山風景很精彩,但冬天時狼牙山依然會有很多游客。冬天登山,天氣晴朗氣溫不高,不會有一身熱汗,也不用為天氣而擔心,所以才會有很多人選擇冬天來到狼牙山欣賞自然風光。
穿行在山間的索道
冬季陽光正好,天空藍得透徹,狼牙山山頂的五壯士紀念塔更顯潔白。
狼牙山主峰海拔超過了1000米,冬季時山上氣溫會比平原更低,因此冬天來攀登狼牙山特別需要注意保暖。
老爺溝
和前面那幾個景區不同,老爺溝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而且還是一個未開發景區。不過正是由于游人罕至,所以這里的太行冬景才更顯純正。
老爺溝的山路比較險要。其實這里本來是要建設景區的,人們在山坡上已經架設起? ?棧道,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景區的建設停滯了。現在的老爺溝,依山而建的棧道已經生銹,很是危險。
這條棧道很長,從山谷間穿過,好像將大山劈開。山間裸露的巖石聳立,兩座山體間只留下了一線天。
冬天的山區空氣一般都很好,經常可以看見藍天的身影。這是太行山一年中最好的時節,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情格外舒暢。
大美冬季,讓我們出發,去平原,去山區,尋找冬天的印記,留住最美的冬天。
3. 紫荊關旅游
保定是古長城比較多,尤其是淶源和易縣,淶源我去過烏龍溝長城,自然原景,感嘆古人的智慧辛苦,易縣的紫荊關長城,是古代四大關之一,依山而建,巍峨壯觀,保定的歷史文化底蘊濃厚,山脈奇險,風景秀美,歡迎大家來旅游,縱情山水之間,還希望帶走垃圾,讓美景永遠秀麗
4. 紫荊關自然風景區一景區怎么樣
保定旅游景點介紹: 倒馬關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義慈惠石柱 藥王廟 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 競秀公園 龍門天關 白石山仙人峪 天橋瀑布群 龍潭湖自然風景區 永福寺 淮軍公所 曲陽橋鄉 昌利農業旅游示范園 光園 三義宮 燕下都古城 清真西寺 開善寺 大龍門城堡 抱陽山 紫荊關 天生橋 戰國城 石佛國家森林公園 北岳廟 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腰山王氏莊園 龍潭景區 鳴霜樓 漢中山王墓 涿州雙塔 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淶源風光 滿城漢墓 古蓮花池 定州貢院 聚龍洞 大慈閣 冉莊地道站遺址 野三坡 涿州 狼牙山 開元寺塔 白洋淀 直隸總督署博物館 清西陵
5. 紫荊關風景區
青島八大關不需要門票。
八大關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匯泉東部,太平山南麓,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是中國著名的風景療養區,面積70余公頃。十條幽靜清涼的大路縱橫其間,主要大路因以我國八大著名關隘命名,故統稱為八大關。條萊垍頭
擴展資料:
1、八大關地區背山面海,樹木茂密,在德國占領時期為狩獵區。這里的第一座建筑——花石樓則位于八大關太平角的第二海濱浴場,最初是德國總督的夏季狩獵別墅,建于1906年,中世紀城堡式樣。條萊垍頭
2、八大關是以8條關隘命名的路而得來的,即韶關路、嘉峪關路、函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現已增為十條路,另兩條為武勝關路、山海關路)。各條馬路縱橫交錯,形成一個方圓數里的風景區。
6. 荊紫關景點
厚坡鎮隸屬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地處淅川縣東南部,主要的旅游景點有以下這些,他們分別是韋集陜山會館旅游景點、饒營化石點旅游景點、后街風景區、東莊風景區、前河風景區、大寨新石器遺址旅游景點、丹江大觀苑、荊紫關古鎮、香嚴寺等旅游景點。
7. 紫荊關景區好玩嗎
易水湖位于保定境內易縣城西南30公里處,是50年代利用四周高聳的山勢而修建的一座人工湖。湖的南側與狼牙山相連,北側是紫荊關,西側是海拔高達1283米的五峰寨,東側是九龍山。易水湖鎖住易水河上游水流匯集成湖,水質清澈純凈。有“北方小桂林”之稱,蕩槳湖中,水花四濺,銀光四射,游魚躍水,令人心曠神怡。”在此野餐更有一番情趣
8. 紫荊關景區服務設施
長城,世界上修筑時間最久、工程規模最浩大的古代防御工事,中國重要的地標性建筑。
據史料記載,自西周起至清代,曾有超過20個諸侯國與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修筑時間長達2000余年。中國歷代長城分布于中國中部和北部的廣袤大地上,根據國家文物局2012年發布的數據,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公里,包括墻體? ?單體建筑、壕塹、關堡等長城遺產43721處。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在長城防線上的崇山峻嶺之中,有一座著名的古關城,它是北京西北部的最后一道防線,與固關、倒馬關、紫荊關并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又與山海關、嘉峪關齊名,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它,便是居庸關。
在中國眾多朝代變遷更替的進程中,居庸關都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著決定朝代興衰的關鍵性作用。雄偉大氣的關城建筑,更是華夏大地上不朽的歷史瑰寶。
朝代更迭,烽火狼煙
“始和羽騎出重關,風動南熏整旆還。凱奏捷書傳朔塞,歡聲喜氣滿人寰。懸崖壁立垣墉固,古峽泉流晝夜間。須識成城惟眾志,稱雄不獨峙群山。”這是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康熙帝親征噶爾丹,得勝歸來途經居庸關時寫下的一首《入居庸關》。康熙帝在詩句中表達了眾志成城的思想,也描繪出了居庸關壯闊雄偉的氣勢。
太行山脈綿延千里,其中生有八條斷裂谷,古稱“太行八徑”。居庸關位于太行余脈軍都山地所屬的溝谷之中。這條約20公里長的溝谷被稱為“居庸關關溝”,為“太行八徑”之第八徑。其間峭壁山巖陡峭,道路狹窄,地形十分險要。關溝是由北部進入京城之捷徑。北京古稱薊,因此居庸關古時也曾被稱為薊門關。古人多以居庸為天險,修關建口,是兵家必爭之地。
沿著歷史長河逆流而上,關于“居庸”之名的由來,有元人記載,世傳秦始皇修筑長城之時,將征來的勞力民夫駐于此地,遂取“居庸徒于此”之意,“居庸”由此得名。然而事實上,“居庸”一詞最早見于著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古籍《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篇。其中記載:“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何謂九塞?大汾、冥阸、荊阮、方城、肴、井陘、令疵、勾注、居庸。”春秋戰國時期,燕國憑借此處險要的山形地勢建立軍事攻防要塞,被稱為“居庸塞”,因此,“居庸”之名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出現。
居庸關建關的歷史可追溯至漢朝。1972年,一座東漢古墓發掘于內蒙古自治區的和林格爾,在這座古墓內的壁畫中,描繪了居庸關人員車馬絡繹不絕的繁榮景象,壁畫上題“居庸關”三個字。由此可見,居庸關在漢朝時便已建成,且此處的商貿交通十分發達。
在《漢書·地理志》中,亦有“上谷郡居庸有關”的記載。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居庸關開始修筑長城。北齊年間,居庸關成為長城防線上的重要關隘,兼有軍事與貿易雙重功能。
在居庸關曾上演過數場關乎王朝興衰的戰事,而在朝代更迭的過程中,這座飽經戰火洗禮的雄關險隘也在不斷地發展與完善。完顏部首領阿骨打(金太祖)因女真人不滿遼國的剝削與壓迫,向遼發動戰爭。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兵攻下居庸關,南下攻取燕京。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西逃的遼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兵所擒,遼國滅亡。
金朝后期,成吉思汗為反抗金朝的統治,接連對金發動戰事。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進攻居庸關,因金兵堅守關隘蒙古軍隊久攻不下,成吉思汗遂出兵攻下紫荊關,接著攻下涿、易二州后,由關內反攻夾擊,最終攻破居庸關,此舉也為最終滅亡金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廢除“蒙古”國號,定國號為“大元”。公元1272年,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公元1279年,蒙古軍隊在崖山海戰中滅亡南宋皇統,元朝統一中國。
此后,因為元代皇帝每到夏季便需由元大都返回上都(蒙古國都和林)避暑,所以元代? ??居庸關便成了元帝往返兩地的必經之地,修建了行宮。居庸關所在峽谷的山路因此被修整,而同時居庸關所在地區的文化和經濟也得到了發展。
作為皇家駐蹕之地,居庸關內還修建了寺院、花園和皇帝居住的宮室建筑,并在峽谷的南、北口(南口即今北京昌平區南口村,北口即八達嶺)修建了兩道大門,即居庸關的南北大門。此時,在居庸關已經形成了一處規模極為宏大的建筑群。
朱元璋滅亡元朝建立了明朝后,蒙古貴族逃回舊地,依然時常發動戰爭,騷擾明朝邊境。為了防御來自北方的侵犯,朱元璋撥款修筑長城以增強軍事防御力量。
明朝時期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工程量為歷代之最。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對長城的修筑和防務的強化從未停止。而居庸關在這段歷史時期里,更是達到了其發展的巔峰。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派開國元勛大將軍徐達修筑居庸關關城,這也是明代首次修建長城關城。徐達指揮修建的居庸關關城規模十分龐大。據記載,其“跨兩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居庸關關城建成后,此地又設置守御千戶所,到了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改升為衛,其下統領五個千戶所,以為京師北面固防。
通過“靖難之役”取得帝位的明成祖朱棣曾長年駐守北方,并數次出入居庸關征戰邊塞,故其深知居庸關的重要性。明成祖朱棣曾如此評價:“居庸關路狹而險,北平之襟喉也,百人守之,萬夫莫窺,必據此乃無北顧憂。”
明代時的居庸關筑有水關,南北關門兩處均建有甕城,關城外山勢險要之處筑有烽火臺、護城墩等防御體系。居庸關自建關之后,又經歷過數次修繕,規模較大的一次在景泰初年,修繕工程在徐達督建的關城基礎上進行了擴建,并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完工。如今,在居庸關南關樓門額上的“居庸關”石匾上,還可以看到“景泰伍年捌月吉日立”的題記。景泰年間,居庸關城內設有衙署、廟宇、神機庫、糧倉等多種設施建筑。居庸關的軍事防御范圍更是包括了岔道城、八達嶺、上關城、南口以及居庸關關城共5道防線。可以說,此時對居庸關城的建設達到了歷史頂峰。
到了明朝中期之后,由于后金崛起,明朝的防務重心向東北部的山海關一帶轉移,居庸關在軍事上的地位開始降低。后來,清政府逐漸放棄了對于長城的修建,居庸關關城等建筑最終荒廢,成為歷史遺存。
關城內外,固若金湯
如今的居庸關關城與長城是基于明朝時居庸關的樣式,并根據明代的史料記載修復而成的。1982年,居庸關被劃入十三陵風景名勝保護區。1992年,北京昌平區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對居庸關進行了全面修復,修復工作于1997年基本完成。修復后的居庸關關城為圓周封閉形建筑,主要包含關城樓、甕城以及城墻(即長城)等建筑。此外,居庸關長城上還筑有敵樓、烽燧、水門、鋪房、炮臺等28座建筑及設施。居庸關內的關帝廟、關王廟、城隍廟等7座廟宇也得到了修復,昔日的居庸雄關至此重現于世人眼前。
居庸關關城面積60多公頃,兩側為高山,一條南北流向的河流于中間穿行而過。關城城墻橫跨河流而建,河上建有拱形水門,水門上筑有閘樓,閘樓內有水閘,以控制內外水量,洪水季節時打開閘門可泄洪,枯水季節時可儲備水源供關城使用。
居庸關關城南北各有一座城樓,城樓為三重檐建筑,地面至頂部約31米,是目前居庸關最高大的單體建筑。高大的關城城樓是指揮作戰的中心,立于樓上,四周環境一覽無余,有利于勘查敵情。城樓下設有券門通往甕? ??。甕城是居庸關關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甕城呈馬蹄形,與關城門相通。甕城城臺為弧形,其上陳列有明代古火炮。甕城外城墻砌有垛口,內城墻較低矮不設垛口。古代作戰時會將敵人誘入甕城,然后關閉主城阻其深入城內,再關閉甕城閘門,敵人便被困在甕城之內。其名為甕城,便是取了“甕中捉鱉”之意。
相傳,明代大將軍徐達北征時“屢有真武靈助之”,于是在居庸關北關城甕城內建有一座真武廟,“真武”即真武大帝(又稱玄武大帝——記者注),其為中國神話中的北方之神,也是道家所奉諸神之一的玉京尊神,在道教中其地位僅次于“三清”和“玉皇大帝”。這座真武廟建于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并于1997年修繕完成。真武廟坐北朝南,有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廟門三間。正殿為歇山式屋頂,配殿和廟門為硬山式屋頂。真武廟為磚木混合結構,總建筑面積228.4平方米。廟內供奉有真武大帝,八大元帥,六丁六甲神將(即十二生肖),水、火二神以及青龍、白虎等神將。
在南關城的甕城之中建有一座關王廟,廟中供奉之神為三國時期的蜀國五虎上將之首關羽。關羽是“忠義神武”的化身,在民間被稱為“關老爺”,并被尊為武圣人。居庸關關王廟始建于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年~1442年),目的是借關公的神威保佑百姓,使惡鬼兇神不敢進入城內。關王廟為磚木結構建筑,坐南朝北,建筑面積為77.5平方米,廟內還塑有張飛、趙云、黃忠等蜀國名將像。
明朝時,長城城墻通常以黃土和碎石夯筑,墻外部以磚包砌,并用石灰漿填充縫隙。墻體外側高,內側低。外側墻被稱為垛口墻,內側墻被稱為女墻,女墻又被叫做女兒墻。古代女子位卑,因此稱女墻以“言其卑小比之于城”,同時其又包含“窺視”之意,被稱為“睥睨”。
修復后的居庸關關城城墻,即居庸關長城,全長4142米。因為長城均依地勢而建,所以長城的寬窄、高低不一,居庸關長城最寬處達16.7米,最窄處僅1.2米,西山部分長城比河道部分長城高出約370米。
除城墻外,居庸關長城上還修復有15座敵樓。在古代,這些敵樓都是長城建筑體系中重要的御敵設施。敵樓又稱敵臺,是騎跨長城城墻而建的方形臺式建筑。敵樓高于城墻,一般有二至三層。敵樓有空心和實心之分,實心敵樓為方形,無窗,僅設用于登上臺頂的通道。實心敵樓底部以條形石塊壘砌,底部以上部分用長方形磚石錯縫修砌,由底部向上逐漸收窄,墻體側面為梯形,上窄下寬。實心敵樓頂部四周修建有垛口,守城士卒可于其上瞭望。空心敵樓建于長城險要位置,同樣騎跨長城城墻修建,中空,士兵可以在內儲存武器甚至休息居住。空心敵樓四面開設窗口,便于士兵眺望和放哨。
每個空心敵樓都有指揮官,依據所在位置的重要程度,每個敵樓分配到的把守兵力也不盡相同。明代劉效祖所著《四鎮三關志》中記載:“極沖(重要)者,一垛四五人;次沖者,一垛二三人;稍緩者,一垛一人;緩者,二三垛一人。”
長城防線上另一種著名的建筑是烽燧。烽燧又稱烽火臺,與敵樓不同,烽燧大多建于長城附近的山頂之上,每座相隔約5公里。烽燧以夯土筑成,一般為高約12米、邊長約8米的方形建筑。重要位置的烽燧通常外砌有包磚。烽燧上設有垛墻,士卒可通過白天焚煙、夜晚舉火的方式傳報消息。
遇到敵情時,敵樓內的士兵可由通道登上瞭望臺,點燃預先備好的燃燒物,其他烽燧上的守軍看到煙火便可迅速進入戒備狀態。同時,相關的敵樓和烽燧也會將敵情信息傳遞到周邊其 他要塞和關隘,以共同抗敵。
居庸關地勢險要,卻屬“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疊翠”。
居庸關所在關溝兩側峰巒巍峨起伏,山形各異,溪水潺潺。因為春、夏、秋三季植被茂盛,山花樹木蔥郁,所以居庸關長城又被稱為“花木長城”。居庸關山、石、水、澗相融,形成了一幅雄奇俊秀的大美山河圖。清乾隆皇帝曾為此地親筆題寫“居庸疊翠”四個字,并立石碑于居庸關城東南山。
云臺遺存,文化瑰寶
在居庸關南關城樓北側,有一件元代時期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那是一座白色的石制基座,名曰“云臺”。筑云臺起因于一次元順帝路過居庸關,目睹此地山川秀麗,深感祖先打下江山之不易,于是元至正二年到至正五年(公元1342年~1345年),元順帝下旨命丞相阿魯圖于居庸關修建一座過街塔。
過街塔是一種佛教建筑,它的主要功能是布施以及歌頌皇室的功德,使得從塔下經過的行人都能受到佛法的洗禮和護佑。建成后的居庸關過街塔共有三層,上層是佛教石塔,中層為石欄和石雕紋,下層是一座修有券洞的石臺,當時的過街塔也被稱為“西域浮屠”。
元朝末期,石塔損壞嚴重,故明朝正統年間又在原有石臺上修建了一座佛閣,名為“泰安寺”,供奉佛教“華嚴三圣”像。因為當時這座建筑高大宏偉,如在云端,所以后來人們便稱佛閣為“石上閣”,稱石臺為“白云臺”。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佛閣遭遇火災被毀,只有白云臺留存至今,而塔基座“云臺”之名也沿用了下來。
云臺整體由漢白玉條石砌成,呈上窄下寬的梯形。云臺頂部四周建有漢白玉欄柱,欄柱下設吐水龍頭。云臺下建六角形券洞,門道長17.57米,貫通南北。洞門門面上方雕刻有佛教的法相裝飾,其中,浮雕中央為一只大鵬鳥,其人面鳥身,嘴形似鷹喙,頭戴以寶相花與金剛杵為裝飾的束發冠。此形象為古印度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巨型金翅鳥,名叫迦樓羅,其屬于佛教天龍八部(佛教術語,指八種神道怪物)之一。金翅鳥迦樓羅兩側雕有七首蛇護法神名曰那伽(另有說法為龍子)。那伽為童女形象,身著百褶裙,長有龍尾,頭后還生著七顆蛇首。因為迦樓羅以蛇族為食,所以其身體與手臂上均纏繞著小蛇,同時,其兩只利爪也分別抓著身旁的七首蛇護法神那伽。在那伽下方雕刻的是一種龍首魚身的長鼻怪獸,其名為摩羯魚,是佛教中的一種神魚,也是古代印度人民尊奉的海洋之神。大藏經《一切經音義》云:“摩羯者,梵語也。海中大魚,吞噬一切。” 摩羯魚形象的產生也被認為是源于古代先民對于鯨魚的自然崇拜。
作為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居庸關內外在數百年的歲月中都是一片行人如織、車水馬龍的盛景。站在由120塊巨石鋪成的云臺券洞石道上,會產生一種穿越感,仿佛古時那些商賈馬隊、士兵將領、僧侶和百姓依然穿行其間。時間如白駒過隙,云臺下曾經的喧鬧不在,唯有云臺門洞內那些見證了歷史的精美浮雕還在講述著這里往日的繁華。
云臺券洞內石壁的東西兩端,刻有佛教四大天王的坐姿浮雕像,每尊雕像高2.75米、寬3.65米。東方持國天王提多羅吒懷抱琵琶,能護持國土,保護眾生;南方增長天王毗琉璃手握寶劍,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西方廣目天王毗留博叉手纏赤龍,能以凈天眼觀察世界萬物;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手執寶傘,以福德之名聞于四方。這四位天王均是佛教天龍八部天眾中的天神,他們居于須彌山,分別守護著四大部洲(四大部洲為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記者注)。
四大天? ??浮雕像生動立體,他們神情剛毅,威猛魁梧,不怒自威。每位天王左右兩側分別侍立著神將和鬼卒,腳下還踩著已被降服的鬼怪妖魔,天王威嚴的氣勢和力量感油然而生。四大天王身著戰袍和鎧甲,其上紋飾華麗繁復,飄帶舞動,動感十足。在四大天王造像之間,是分別以梵文、藏文、維吾爾文、八思巴文、西夏文和漢文共6種文字刻寫的《陀羅尼經咒》,和除梵文外其他5種文字刻寫的《建塔功德記》,其中以6種古文字雕刻的文字浮雕在中國尚為首次發現。
券洞內的兩個石壁側面,共雕刻著十尊佛坐像,這十尊佛像便是十方諸佛。根據《佛說觀佛三昧海經》中的描述,十方佛分別為東方善德佛、南方栴檀德佛、西方無量明佛、北方相德佛、東南方無憂德佛、西南方寶施佛、西北方華德佛、東北方三乘行佛、上方廣眾德佛、下方明德佛。十方佛均身披袈裟,面容慈祥,結跏趺(一種坐法,雙腳互交,右腳盤放于左腿上,左腳盤放于右腿上——記者注)穩坐于蓮花須彌座之上,并有四種手結印:說法印、轉法輪印、觸地印、與愿印。十方佛又各有無數化身佛,因此每尊大佛像周圍都刻有百余尊小佛像,云臺門洞內石壁上共刻有佛像1060尊。
考古學家宿白撰寫的《居庸關過街塔考稿》中的內容顯示,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云臺進行修葺,并于券洞兩側補刻佛像。明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完工。因此,據此內容可推斷出,圍繞在大佛像四周雕刻的千余小佛像,是在明朝正統年間增刻上去的。
在券洞的頂部雕刻的是五位佛的曼荼羅圖案。曼荼羅在梵文中意譯為“壇場”“壇城”,是密教中的修持能量的中心。曼荼羅花又是佛教中的吉祥花,相傳佛祖傳法時便是手拈曼荼羅花。券洞頂部的五鋪曼荼羅佛像分別為阿閦佛(又名不動如來)、普明大日如來、金剛手菩薩、阿彌陀佛(又名無量佛)和釋迦牟尼佛。券洞頂部殘存的顏料表明云臺券洞內石刻雕像在完工時應裝飾有色彩。
根據居庸關長城管理處相關工作人員的介紹,云臺上的浮雕造像從藝術風格上來說具有鮮明的藏傳佛教雕刻藝術風貌。從雕刻的題材和內容的組合到每種造像的藝術造型都與同時期的藏傳佛教雕刻藝術風格相同。
然而與此同時,云臺上的佛像雕刻也融入了部分漢地的雕刻手法與傳統審美。券洞內的四大天王像便是受到漢文化影響較多的造像,其中天王頭戴的花冠與漢地佛教的毗盧冠非常相似,同為中部高、兩側低的造型,冠正中還嵌有佛像,并不是藏傳佛教的風格。除此之外,浮雕造像中對于鬼卒形象的表現也符合漢地的雕刻傳統。四大天王身邊的鬼卒瘦骨嶙峋,樣貌丑陋,其生動寫實的形象完全是按照中原文化理念塑造的,與藏傳佛教中的風格大相徑庭。同時,四大天王和鬼卒的服飾也均屬于漢地樣式,而天王面露威嚴卻并沒有猙獰可怖的感覺,這也是受漢地文化制約所導致的。
云臺浮雕中的佛造像也同樣受到了漢地文化和藝術風格的影響。比如,佛像面部均較為方正寬平,眉眼平直,明顯缺乏藏傳佛教中挑眉尖臉的形像特征。佛像上表現出的立體寫實式衣褶,也與藏傳佛教造像慣用的刻畫手法差異明顯。
云臺浮雕造像中的這些漢藏藝術風格相融的現象,表明了元代是藏式造像藝術逐漸漢化的過渡時期。然而雖然在浮雕造像中出現了明顯的漢化元素,但不可否認,在云臺石刻浮雕中藏傳佛教造像藝術仍占主流地位。因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61年,云臺石雕造像被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紫荊關旅游 景點
1.居庸關:
居庸關在北京市昌平縣境內,為萬里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是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舊稱軍都關。
關隘兩旁高山屹立,翠嶂重迭,山巒問花木蔥蘢,猶如碧波翠浪,因有“居庸迭翠”之稱,為燕京八景之一。
這里形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2.山海關:
山海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處的山海關區,為我國明代萬里長城東部的重要關隘。
它建于明洪武十四(公元1381年)年,因城樓題額“天下第一關”而又名“天下第一關”。
城樓雄踞關上,巍然矗立,自古為交通要沖。
3.娘子關:
娘子關在山西省平定縣東部,初建于唐朝初年,現存關城為明代中期所筑。
關口有關門兩座,關內為居民區,它當山西、河北兩省要沖,地勢險要。
4.雁門關:
雁門關又名西徑關,在山西省代縣城西北20公里處的雁門山腰,與寧武關和偏關合稱三關。
現存關城為明初所建,是長城要口之一,古人稱為“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祟第一關”。
5.平型關:
平型關位于山西省繁峙縣東北邊境,是長城要口之一,現存關城為明代中期所筑。
古道穿城而過,向來為晉北交通要道,歷史上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就發生在這里。
6.寧武關:
寧武關在山西省寧武縣,為內長城重要關隘。
關城筑于明代中期,是諸山匯集之要塞,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今關城已記。
7.紫荊關:
紫荊關位于河北省易縣城西40公里的紫荊嶺上,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
關城依山面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8.武勝關:
武勝關在河南省信陽地區南部,古稱直轅,與平靖關、九里關合稱“義陽(信陽古名)三關”,為大別山隘口之一。
今存部分古代建筑。
9.友誼關:
友誼關又稱為大南關、界首關、睦南關,位于廣西省憑祥市西南,始建于明代初期,后有增建,為中國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之一。
10.嘉峪關:
嘉峪關在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隅、嘉峪山東南麓,為萬里長城西端的終點。
關城始建于明代初期,有“天下第一雄關”之譽。
現關城內外遺存部分多為清代所建。
嘉峪關依山而筑,居高憑險,自古為東西交通要沖。
因為三國而出名的關
虎牢關,位于河南省滎陽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
這里秦置關、漢置縣,以后的封建王朝,無不在此設防。
虎牢關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
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三英戰呂布更使其名聲大震。
目前,該景區吸引了不少國內外游客。
歷史上許多軍事活動均發生于此。
春秋魯隱公五年(前718年)鄭敗燕師于此;魯襄公二年(前571年)晉悼王會諸侯于戚以謀鄭,用孟獻子“請城虎牢以逼鄭”之計,開始在此筑城;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駐兵虎牢關和秦國對抗,楚漢爭霸時(前203年),劉邦、項羽在此爭城奪關,特別是東漢末年,呂布在此大戰劉、關、張,更使虎牢關威名大震;唐代李世民大戰竇建德、宋代岳飛大破金兵于竹蘆渡,一直到元、明、清仍是鏖戰紛繁,時聞殺聲。
虎牢關為歷史上的古戰場,帝王的爭地圖疆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可供觀瞻的歷史遺跡名勝。
景區內有呂布城、跑馬嶺、飲馬溝、絆馬索、張飛寨、三義廟、華雄嶺、王莽洞、“玉門古渡”、“玄武靈臺”景點。
再建古戰場文化雕塑苑、千畝魚塘、千畝荷塘、野禽 濕地保護區、黃河農家樂、文化廣場等。
現在虎牢關已經開始規劃建立風景區(目前已經實施一部分),把虎牢關的路盡情重修擴寬,擴修三義廟(關羽的廟),修整點將臺(呂布當年用的),并且黃河渡口開始有不少
Hash:5f40618fc540ab50d4b63059b05c974a576c9860
聲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