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晚年足跡旅游 李白一生游歷
導讀:李白晚年足跡旅游 李白一生游歷 1. 李白一生游歷 2. 李白一生游歷圖 3. 李白一生游歷的路線圖 4. 李白一生游歷過的地方 5. 李白一生中游歷了 6. 李白一生游歷地圖 7. 李白一生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 8. 李白一生游歷多少年 9. 李白一生游歷路線
1. 李白一生游歷
1、李白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在現在甘肅秦安東)。他于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位于今日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據《新唐書》記載其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皓)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
幼年時期,李白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他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游歷。其后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是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夠為權貴所容,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
2、李白中年
后來他在洛陽和中國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甫相識,并且成為了好友。安史之亂爆發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為了平復叛亂,曾經應邀作為永王的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時他已經59歲。
3、李白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于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涂(今屬安徽)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終年62歲。
4、李白作品
李白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流傳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詩歌創作涉及的中國古典詩歌的題材非常廣泛,而且在不少題材上都有名作出現。他所鐘好的體裁主要是古體詩,包括古風和樂府詩,但他在近體詩體裁如律詩、絕句中往往也有絕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詞,有兩首被認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黃升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菩薩蠻》與《憶秦娥》。也有少數人懷疑它們不是李白所作。
拓展資料: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2. 李白一生游歷圖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專注文旅,凈化心靈!李白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仗劍天涯,確實到過很多名山大川。題主這一問很是風趣,今天我也幽默一回吧!
李白在所有游歷過的地方中,有一個十分特別的地,他既不是騎馬,也不是乘車,而是“夢游”去的!
話說在天寶三年(公元744),李白被“賜金放還”,他離開了長安來到山東。第二年又要離開山東,南游吳越。而那天姥山,是越地的名山(在今浙江新昌縣東、天臺縣西北)。李白此時還沒到過那里,但他早就心向往之了!如今,他就要開始登臨吳越的名山勝水,這便更加激起了詩人對天姥山的無限憧憬,于是在他離開山東之前,寫下了《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著名的詩篇。由此看來,這首詩的本意原是送給朋友們作留別紀念的,所以這首詩又名《別東魯諸公》。
今天,我就順便聊聊天姥山。天姥山屬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十六福地,如今的天姥山已經是? ??江新昌天姥山風景名勝區了,它以佛教文化、唐詩文化、茶道文化和山水文化為內涵,主要景點有:大佛寺、天姥龍潭和萬馬競渡等,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呦!
好了,就說這么多,望喜歡!(圖片來源于網絡)
3. 李白一生游歷的路線圖
李白一生中游歷了我國很多的名山大川。遠游求仕時期(26至42歲):李白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游歷過江陵、洞庭湖、揚州,后在湖北安陸與故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此后以安陸為中心,游歷過梁宋、齊、魯等地。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4. 李白一生游歷過的地方
金陵鳳凰臺,岳陽樓,黃鶴樓峨眉山 敬亭山 天門山 洞庭湖廬山 白帝城 白、杜甫在濟寧境內的游蹤及相關名勝古跡 濟寧是大詩人李白的第二故鄉,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詩人李白與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遷居任城(濟寧)。同年,李白在兗州作《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天寶初年(741年),李白由東魯應詔入京。天寶三載(744年),李白得“賜金還山”,出京之后,在洛陽與杜甫再次相遇。天寶四載(745年)春,李白、杜甫自齊州(今濟南)南歸,游曲阜、鄒縣(今鄒城。),到魯城北部訪范居士作《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同年,在石門與杜甫分別。直到唐乾元二年(759年)已年近60歲的李白才將兒女前往楚地。這時,李白一家已在濟寧寓居23年之久。一、李白在濟寧境內的游蹤及相關名勝古跡因大詩人李白在濟寧居住時間之久,現濟寧境內留下許多紀念李白的名勝古跡。1.太白樓坐落在濟寧市城區古運河北岸,原為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因李白經常光顧而名聲大振、生意興隆。唐咸通二年(861年)吳興人沈光,光臨賀蘭氏酒樓,篆書“太白樓”匾額,并作《李翰林酒樓記》。從此,賀蘭氏酒樓便改為“太白酒樓”聞名于世。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樓”時,以“謫仙”的寓意,依原樓的樣式移遷于南城墻上,并將“酒”字去掉,名為“太白樓”,后于明、清、民國間進行了數十次較大的重修。今太白樓是1952年人民政府撥專款在舊城墻上重建的。連同臺基共占地4000平方米。樓體為兩層重檐歇山式樣,磚木結構,二層檐正中懸扇形“太白樓”楷書陰刻匾額,樓上正廳北壁上方鑲有明代詩人所書“詩酒英豪”大字石匾。下嵌著李白、杜甫、賀知章全身陰刻“三公畫石像”,樓的游廊和院內有《李白任城廳壁記》和唐代以來文人墨客的贊詞、詩賦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樓》等碑碣60余塊,有罕見的李白手書“壯觀”斗字方碑。1987年,濟寧市在太白樓建立李白紀念館。2.青蓮閣青蓮閣,位于兗州城東金口壩之北的泗河西岸,是為紀念李白而建的一幢xxx,兩層三間,磚木結構,初建無可考。明代嘉靖年間知縣李知茂重修,后傾倒。清道光年間邑令馮云宛鳥重建,閣內奉祀除李白外,還配有李白兒女。 閣重建落成后,馮云宛鳥在閣門外題一對聯:乘興偶憑欄,問泗水長流,何殊昔日;欲吟還擱筆,有先生在上,不敢題詩。3.沙丘城李白? ??家山東的家庭住址在“魯”、 “東魯” 、“魯中” 、“沙丘(城)彎” 、“沙丘城下”和“魯門東”。據王伯奇先生考證,兗州城東酒仙橋北的那個“沙丘”,不是“沙丘城”,“沙丘城”實際上是因此“沙丘”而得名的魯郡兗州治所瑕丘城。一九九九年在兗州城南的泗水河中出土的一塊北齊時的石碑便是鐵證。由此可知,李白移家山東二十馀年間,他的家庭一直居住在唐代魯郡兗州治所瑕丘城的東門之外,即今兗州火車站廣場一帶。兗州,是李白一生中家庭居住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這里不僅有李白的家庭,而且還有他的戶籍和田產,兗州可謂是李白的第二故鄉。4.酒仙橋兗州舊城的東門外西南二里處,有一個高岡(即沙丘)現名為南岡子街。過了南岡子街的高處,向下走約近一里處,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府河。府河的水是從泗河分流出來的,其上有一座橋,現名九仙橋,據說此橋原名叫“酒仙橋”。據兗州市地名辦公室的朱本恒同志講,他以前曾見過“酒仙橋”小石碑與明代萬歷年間的書法家董其昌所書的“九仙橋”大石碑在一起,二碑都立在九仙橋邊。據此情況,現在所謂的“九仙橋”,在董其昌書碑之前,實為“酒仙橋”。很可能是后人為紀念“酒仙”李白而起的名字。過了橋,便是通向金口壩(即石門)的一條東西大道,原是沂蒙、曲阜等地通向梁、宋、東都洛陽、京師長安的一條古驛道。雖然由于古今變遷沙丘已不復原來的模樣,但舊跡仍存、地貌依稀。5.石門魯郡石門因有李、杜游蹤并且吟詠入詩而名聲大振。天寶四載(745年)杜甫去魯之咸陽,李白到石門送別作《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此別,二人未曾再見面,只有寫詩聊寄相思情。所以,石門記錄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友誼。石門今尚存,即金口壩,古代曾稱為金扣壩、金口閘。橋堰聚水,水越石門,急流飛湍。石門是兗州古地理的一個坐標,是北魏的兗州刺史元匡在延昌三年(514年)所造。石門上面是跨在泗河上的大橋,左右連接著驛道,故稱石門路。李白詩中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即為魯門東泗水石門風光。李白故去一百年后,唐進士吳融到兗州尋訪詩仙遺跡,吳融置身于李白、杜甫游覽、握別之地,不由感想萬千。斯人已去,勝事難再,勝跡長留人間。二、杜甫在濟寧境內的游蹤及相關名勝古跡開元末年,杜甫的父親杜閑任兗州司馬,李白來東魯的同一年,天臺山,—《天臺曉望》:天臺鄰四明,華頂高百越。門標赤城霞,樓棲滄島月。憑高遠登覽,直下見溟渤。云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風潮爭洶涌,神怪何翕忽?觀奇跡天倪,好道心不歇。攀條摘朱實,服藥煉金骨。安得生羽毛,千秋臥蓬闕!除《天臺曉望》詩外,李白的《同友人舟行游臺越作》(一作《同友人舟行》)、《贈王判官》、《普照寺》以及李白朋友任華的《雜言寄李白》等詩,均可證明李白確實到過天臺山。李白至少是兩次登覽天臺山。天姥山,—《夢游天姥吟離別》天姥山是李白游覽天臺山的必由之路,高不到200米
5. 李白一生中游歷了
陳凱歌的電影《貓妖傳》有提到過一小段。
李白,唐朝詩人,號青蓮居士,為人豪放不羈,游山玩水,狂飲交友,詩歌亦如其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李白少年出游,青年因詩歌出門,結交不少朋友,31歲到長安,因為抑郁不得志,窮苦潦倒出長安。
43歲那年再入長安,受詔唐玄宗和楊玉環,為之作詩《清貧樂》。但因性格狂放不羈,要宦官高力士為之脫鞋,得罪人,遭讒言被趕出宮,郁郁而終。
陳凱歌的電影《貓妖轉》里面提到李白,有關于他在長安與唐玄宗和楊貴妃宴樂的場景。下面請看精致的畫面。
6. 李白一生游歷地圖
李白的旅游活動
李白,字太白,于唐武后長安元年(公元7O1年)出生在中亞的碎葉;5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江油縣青蓮鄉。李白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說:“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15歲時,學習劍術。20歲前后,在家鄉的匡山讀書,從友人學習縱橫術。李白勤奮好學,“常橫經籍書,制作不倦”。 在 20歲以后,李白游歷了蜀中不少名勝古跡。蜀中雄偉壯麗的山川,培育了李白開闊的襟懷,豪放的性格和對大自然的熱愛。由干受縱橫家和儒家思想影響,李白有著很強的事業心,希望建功立業;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響較深,又熱切地向往著求仙學道的隱逸生活。這種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后形成二者兼顧的愿望,即“功成,名遂,身退”。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駭驥筋力成,意在萬里外。”于是“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途中,他寫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出三峽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當時正是開元盛世,國家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景象,李白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對前途充滿了信心。那時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通常是走科舉考試的道路。此外,還有一條“終南捷徑”,即通過求仙訪道的隱居生活,擴大影響,引起朝廷重視,也可能被召去做官。李白豪放不羈,又抱負很大,自視甚高,不愿走科舉道路,所以選擇了一終南捷徑。 為此,李白在江陵拜訪了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并寫了一篇《大鵬賦》,用寓言形式記敘這次會晤。此賦通過“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的大鵬形象,抒寫了他遠大的抱負。
李白在求仙訪道的同時,很注意結交“豪雄”,即那些能夠抗暴扶弱、仗義舍身的游俠人物。李白自己就“少任俠”,“輕財好施”。他在東游吳越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散金三十萬,周濟生活困難的人。李白一生寫了許多歌頌俠士的詩,贊美那些在國家危急關頭,勇于舍身赴難而不居功、不貪戀爵祿的豪俠。如《俠客行》贊美侯贏、朱亥“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古風》第十首贊美魯仲連“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并說“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他景慕這些歷史人物,反映了他的性格、抱負和理想。 ”李白在游歷中,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加上閱歷的增長,使他的詩歌創作日益提高,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如《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天開,碧水東流直北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再如《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雄偉壯麗的祖國山川景色,經過詩人別出心裁一番吟詠,更給后人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 李白在學習樂府民歌時,創作了不少樂府詩。《長干行》第一首開頭六句是:“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游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后來“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便成了比喻小兒女相親相愛的著名成語。
開元十六年早春,李白來到湖北安陸。在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時做過宰相的許圍師的孫女結婚,開始了“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隱居安陸境內的壽山和白兆山桃花巖,后又與道士元丹丘一道隱居嵩山。
開元二十 四年,他去山東,又和孔巢父、韓準等人隱居祖徐山的竹溪,時人號為“竹溪六逸”。在此期間,李白結識了比他大12歲的孟浩然。孟浩然以善寫山水田園詩著名,二人一見如故。當他們分手時,李白寫了著名的七言絕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開元二十四年,李白移家東魯任城(今山東濟寧),自己則繼續往來各地,尋找政治出路。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終因吳筠的推薦,唐玄宗下詔征赴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看到朝政的黑暗腐敗,以滿腔憂憤寫下了許多揭露和批判現實的詩篇,如《古風》第十五首,譴責統治階級“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天寶三載春,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長安已不能再有所作為,于是上疏,“懇求歸山”。玄宗沒有挽留他,而是“賜金放還”。李白開始了新一輪的漫游。
“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天寶三載春,李白離開長安后,再度開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陽他遇見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見高適,這三位詩人便一同暢游梁園(開封)、濟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范十隱居》)天寶四載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趙,往來齊魯間,但以游梁宋為最久。這時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歸來無產業,生事如飄蓬”,心情也很悲憤:“摧殘檻中虎,羈拽鞲上鷹”,但始終沒有喪失他的樂觀和自信,也沒有放棄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猶可倚,不慚世上英”。隨著天寶年間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現實的作品愈來愈多,反抗精神也愈來愈強烈,成為他這一時期創作的顯著特色。
在長期的漫游中,李白和勞動人民有較多接觸,寫了一些反映他們的詩篇。《宿五松山下茍媼家》對“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深表同情。《秋浦歌》第14首歌頌冶煉工人:“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對釀酒老頭也充滿感情,{哭宣城善釀紀叟》寫道:“紀英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是李白這個時期詩歌創作的一個主要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例如對黃河的描寫,就有不少名句:“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出龍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獨坐敬亭山》一首;“眾鳥高飛盡,孤云獨會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則把山寫活了。
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安史之亂初,梁園淪陷,李白帶著夫人到江南避難。他寫了許多詩篇,表達他對亂軍的痛恨,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擔憂。《古風》第十九首中寫道:“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從江夏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與夫人重聚。李白在一生的最后幾年中,窮愁潦倒,生活十分凄涼。但他對時局的變化還是始終關心的。上元二年,當東南地區又告吃緊,朝廷派李光弼出鎮臨淮(今安徽泅縣)時,61歲高齡的李白,仍不肯放棄這最后的報國機會,打算趕往臨淮,參加李光弼的軍隊。可惜走到半路就病倒了,未能如愿。第二年,李白在安徽當涂與世長辭。
7. 李白一生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
填空:名山大川。
名山大川例句:中國的名山大川舉不勝舉。/ 繁重的工作使他身體狀況不好,他決心請假去游覽名山大川,休養身體。/李白一生專愛去名山大川游歷。/ 他懷? ??一腔熾熱之情,游覽了祖國的名山大川。/我想去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可是沒有機會。
8. 李白一生游歷多少年
李白一生主要分為五個時期:
1、讀書與蜀中游歷期:
五歲隨父到江油縣,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十八歲于戴天大匡山讀書,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踏上遠游,二十五歲李白出蜀。
2、壯游與求仕期:
李白希望通過漫游求得引薦的機會。二十六歲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到湖北安陸時,與高宗時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在此約十余年。
3、長安三年入仕期:
李白曾兩入長安,開元后期一次,但無功而返。天寶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吳筠、賀知章等人的推薦,召入長安作家供奉翰林。而李白自恃太高,依舊縱酒狂歌,后受排擠,賜金放還。
4、再次游歷期:
離開長安,李白又開始漫游。在洛陽遇到了去長安的杜甫,杜隨白游歷,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之后,白與武后時的宰相宗楚客的孫女結婚。這期間,白熱衷于求仙訪道。
5、安史之亂期:
安史亂后,白隱居廬山。玄宗奔蜀,馬嵬后,肅宗在靈武繼位。玄宗在成都尚不知時,發布公文,命其子平定天下。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將士數萬人,東下平亂,實則別有野心。他經廬山辟李白為幕僚。
9. 李白一生游歷路線
李白一生中游歷了我國很多名山大川,寫下了許多千古詩詞!
Hash:e10930915308ca0aed7bc6c3201b7d54fc2f8bfb
聲明:此文由 謝絕崇拜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