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偉人命名的景點 偉人命名的城市有哪些
導讀:以偉人命名的景點 偉人命名的城市有哪些 1. 偉人命名的城市有哪些 2. 歷史人物命名的城市 3. 唯一一個以近代偉人命名的城市 4. 用偉人命名的城市 5. 偉人命名的城市有哪些英語 6. 偉人命名的城市有哪些英文 7. 世界人名命名的城市
1. 偉人命名的城市有哪些
河北(11個)
長安(石家莊)、遷安(唐山)、成安(邯鄲)、武安(邯鄲)、安新(保定)、安國(保定)、懷安(張家口)、安次(廊坊)、固安(廊坊)、文安(廊坊)、安平(衡水)。
福建(10個)
晉安(福州)、同安(廈門)、翔安(廈門)、永安(三明)、惠安(泉州)、南安(泉州)、安溪(泉州)、詔安(漳州)、華安(漳州)、福安(福建)。
江西(10個)
安義(南昌)、安源(萍鄉)、德安(九江)、安遠(贛州)、吉安、安福(吉安)、萬安(吉安)、高安(宜春)、靖安(宜春)、樂安(撫州)
黑龍江(9個)
依安(齊齊哈爾)、興安(鶴崗)、東安(牡丹江)、寧安(牡丹江)、西安(牡丹江)、北安(黑河)、慶安(綏化)、安達(綏化)、大興安嶺。
2. 歷史人物命名的城市
中國地域遼闊,城市眾多,盤點國內四個以東南西北命名的旅游城市,一起來看看
東營
東營,唐太宗東征時,曾在此安營扎寨,設東營、西營而得名,是中國的母親河-黃河的入海口,是共和國最年輕的城市。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天然氣資源和海洋資源,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擁有亞洲最大的地上人工湖-天鵝湖。
市區南部的廣饒縣是古代大軍事家兵圣孫武的故里,牛莊鎮時家村是呂劇的發源地,東營歷史博物館存有最早的中譯本《共產黨宣言》。北部是黃河沖積的新生淤地—黃河三角洲,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駐地。
南京
南京是一座風光秀麗的現代化城市,長江從主城區西側流過,著名的鐘山風景區位于城區東側,因此南京主要的商業和景點都在長江與紫金山之間。玄武湖則在紫金山西側的山腳下,周邊便是南京最熱鬧商區之一,車站、湖南路美食街都匯集于此。
城區的南部有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這里不僅有夫子廟、江南貢院、李香君故居等一大批古建遺風,還有數不盡的美食和醉人的夜景,是到南京的必游之地。位于南京城以東約28公里的湯山溫泉,也是南京聞名遐邇的熱門景點。
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歷史悠久。在這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沉淀與底蘊仍然靜靜地延續,文化、習俗、美德、傳統、甚至糟粕都包括在其中。“長安自古帝王都”,周秦漢唐的輝煌讓與雅典、開羅、羅馬并稱世界四大古都的西安透著一絲難掩的王城氣概。
這里的空氣中充滿了歷史長河中遠去的典故與傳奇的味道,遙想絲綢之路起點的駝鈴,世界各國朝拜的使臣,孤燈下翻譯經文的玄奘,梨園里華舞霓裳的貴妃。走在街上,穿行在巍峨的城墻下,不經意之間,游人便與古老厚重的歷史有了奇異的交錯感
北海
北海是一個浪漫的海濱城市,潔白如雪的銀灘,風光秀美的潿洲島,波光粼粼的星島湖,紅樹林,這一切組合成了美麗富饒風景如畫的北海。加之空氣清新怡人,負離子含量極高,堪稱中國最大的城市氧吧,被稱為“中國最適宜居住的城市”。
北海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也是中國西部唯一具備空港、海港、高速公路和鐵路的城市,更是享譽海內外的旅游休閑度假勝地,有著“中國十大休閑城市”的稱號。
當然,除了這四個城市之外,國內還有很多以東南西北命名的城市,你還知道哪些?
3. 唯一一個以近代偉人命名的城市
衡陽、重慶以及昆明
1946年12月18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電令,正式命名在抗戰中犧牲最烈、? ?獻最宏的的衡陽市為“衡陽抗戰紀念城”,衡陽自此成為中國唯一命名的抗戰紀念城。
衡陽抗戰紀念城是為紀念在“衡陽保衛戰”中的英烈而建,現紀念城主要由衡陽抗戰紀念城碑、紀念堂、抗戰牌坊、記功亭、忠勇亭、和平鐘、抗日文化墻、衡陽保衛戰銅鑄群雕像等紀念設施組成。
2002年被公布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建設歷史:
鑒于衡陽抗戰的悲壯,衡陽市參議會一屆二次大會決議,以議長楊曉麓為首,副議長歐柄堃和參議員王繼武、萬衡、王熾昌等五人組成請建衡陽為抗戰紀念城代表團,赴南京請愿。楊曉麓為此親撰了請愿呈文。
請愿團一行于1946年10月20日由衡陽啟程,中央新聞社即行全程跟蹤,向國內外發布電訊。
10月31日到漢口,晉謁國民政府主席武漢行營主任程潛,極蒙嘉許,即為電請行政院長宋子文、國民政府文官長吳鼎昌、國防部長白崇禧、總參謀長陳誠、內政部長和國防最高委員會,給予有力之主張。程并允于晉京時力為先容,面懇蔣介石批準建設。
11月6日到南京,旅京同鄉百余人集會歡宴,極為熱烈,京滬各報均發布新聞,一致倡導。隨后楊曉麓等又一一晉謁在京黨國各元老及各院部會首長,拜請垂顧并惠允支持。
12月5日,由楊曉麓主持并演講,召開了盛大的京滬記者招待會,趙恒惕、張炯等出席講話,新聞界代表先后發言,均愿力促其成,以奏事功。自后京滬各報社均以顯著地位或刊載新聞,或出特刊,或著社論 ,一致聲援。
12月10日,楊曉麓一行至國民政府請愿,除送呈請愿呈文外,并附呈衡陽抗戰之損失及建設計劃和第一期建設綱要,當由文官長吳鼎昌代為接見。同日,國大代表左舜生、谷正綱、胡庶華等132人,又聯名呈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早賜核準。
蔣介石收到呈文后,深予重視。1946年12月15日,蔣召見楊曉麓,隨即于18日頒發三項電令,除核準“衡陽抗戰紀念城”命名外,并于同日分別電飭行政院和國民代表大會左舜生等聯署代表,準由中央一次性撥付巨額建設經費200億元,重造衡陽。
抗戰紀念城的全面規劃和建設,因1948年下半年國共內戰進入生死決戰,隨之政局遽變,未及實現。
1952年,紀念堂、紀功亭的名人碑刻全部被毀;勝利牌坊上楊曉麓題署的“勝利”二字,改為“解放”;紀念塔上蔣中正題頒的“衡陽抗戰紀念城”碑文被剔,改為“衡陽解放紀念塔”。
1982年,恢復“衡陽抗戰紀念城”原名。
2007年對現存民國紀念建筑進行修繕,復原蔣介石題署的碑文。
英雄城市:
衡陽成為中國政府唯一命名的抗戰紀念城,不但是地方人民當之無愧的城市品牌和歷史榮耀,也是無地域無黨派之分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和集體榮耀。重拾一個城市的記憶,也是重構一個國家的完整記憶。
在八年抗戰中,衡陽,是當時全國僅有的18個省轄市之一。因其處于通往西南的公路網中心,其機場又是東南和西南空中航線的中間站,且為美軍在華最大的空軍基地,更因地處粵漢鐵路和湘桂黔鐵路的接軌點,是西去廣西、貴州、云南和四川的唯一鐵路通道,故為西南的門戶和軍事咽喉。
從抗戰第二年(1938)武漢失守時起,衡陽成為與重慶、昆明并列的戰時中國三大中心城市,其稅收列為全國第二位,因有“小南京”、“小上海”之稱。
其境內的南岳成為全國抗戰的總司令臺,蔣介石在此舉行過四次著名的“南岳軍事會議”。此外,國共合作的南岳游干班開辦于此,全國最大的? ?忠烈祠”和抗日將士總神位也構筑于其山之麓。
同時,以湘南重鎮衡陽為戰時中心的湖南省,自武漢淪陷后,將妄圖向西南和東南亞國家進犯的日軍,死死地拖在湘北之境長達六個年頭。
在這六年里,作為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最前沿的中心城市和堅強軍事堡壘,衡陽城巋然屹立于世,其多年遭遇著日機的狂轟濫炸,更上演著一幕幕中國與盟軍機群騰空拼殺來犯之敵,并主動襲擊武漢、上海等敵占區的威武雄壯的活劇。
這些,尚不足以彰顯衡陽在中國抗戰史、近代史中之光榮與悲壯。
1944年和1946年,整個世界的目光投向了衡陽,并為這個英雄而悲愴的城市戰栗。
在1944年即抗戰勝利前一年,衡陽首當其沖成為日軍“ 1號作戰計劃”中打通東南亞大陸交通線的攻擊目標。6月下旬,這里發生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城塞爭奪戰,史稱“衡陽保衛戰”。
國民革命軍第10軍(軍長方先覺)守城的愛國將士和衡陽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與10倍于我之敵血戰長達48天,聲崩雷電,氣吞山河,驚天地而泣鬼神。毛澤東揮筆寫下了“守衡陽的戰士們是英勇的”,蔣介石則書之為“全世界稀有之奇跡”。
此役被譽為“論功侔于蘇聯史丹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這場屠城之戰,衡陽近5萬幢房屋只剩下完整的5幢,是中國境內唯一被日軍炮火全部炸毀的城市,與德國漢堡同為二戰中破壞程度最大的都市。不僅如此,大兵之后,又逢兇年。
1945年抗戰勝利后至次年,衡陽又遭受到百年未遇的旱災,中國和聯合國官員勘災所見,咸認“衡陽災情,世界第一”。以衡陽為中心的湘南地區,餓殍遍野,慘絕人寰,竟密布著戰后地球上最密集的200萬坐以待斃的饑民群體,其中衡陽市縣即達44萬之眾。
這是那場民族圣戰中一個最為偉大的英雄城市,又是在戰時被夷為平地、戰后瀕于滅絕之境的最為悲慘的湖湘文化重鎮和千年文明古都。
4. 用偉人命名的城市
城市道路以其他城市的地名來命名的確實很多,其中比較典型的像中山路,在很多城市里都會有,這應該是一種對偉人的紀念吧!另外,像廣州、上海、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也會被許多城市用來作為道路名。究其原因無非兩點:一是兩個城市是友好城市;二是大城市的名字響亮,方便記憶,是不是還有要向大城市學習的目的,就只有當初命名道路名稱的決策者知道了。
另外,城市道路名以省份的名字命名的也有,像南京的山西路,江蘇路;上海的浙江路、廣東路等等不一而足。
以上觀點純屬一家之言,歡迎大家評論、指正。
5. 偉人命名的城市有哪些英語
name
[英] [ne?m][美] [ne?m]
n.名字; 姓名; 姓; 名稱; 名人; (英國)屬勞埃德保險社辛迪加的承保人
v.給…取名字; 為…定名; 說定; 決定(數額、時間或地點)
adj.(人, 商品)有名的, 出名的
[例句]
my name is Parsons, John Parsons
我的名字叫帕森斯,約翰·帕森斯
6. 偉人命名的城市有哪些英文
“長沙”之名最早見于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此后歷朝歷代,長沙均為湖湘首邑和南方重鎮,新中國成立后,長沙作為湖南省省會,成為國務院首批頒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長沙一名是怎么得來的,歷來眾說紛紜,史籍記載各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說:
一、得名于長沙星
《史記·天官書》云:“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軫宿有一附星名為“長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長沙之地以應長沙星,認為長沙地名源于星名,故長沙又有“星沙”? ?稱。
二、得名于萬里沙祠
萬里沙祠一說最早見于晉闞馬因所著《十三州志》:漢“有萬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里,故曰長沙。”此后,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志》援引《東方朔記》云:“南郡有萬里沙祠,自湘州至東萊可萬里,故曰長沙。”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為長沙郡”的自注亦云:“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于是以后的各代地方志,多引此說作長沙得名之源,并加以闡發考釋,認為長沙在古代有祭禮沙土之神的活動。
三、得名于“沙土之地”
長沙的地質結構為以石英砂巖、砂礫巖、粉砂巖及頁巖等為基礎,經過長年的外力作用,地層崩塌的巖石,經風化和水流的沖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積于地表,特別是現長沙市區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帶,分布著大片的沙灘,沙洲等,每當枯水時節,這些洲、灘露出,向人們展現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長大,“白沙如霜雪”,這種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稱長沙為沙鄉或沙土之地。如唐大歷間長沙太守張謂著《長沙土風碑銘》引《遁甲記》云:“沙土之地,云陽之墟。”又《路史》曰:“沙,為長沙;云陽,為茶陵。”又《元和郡縣志》云:“《禹貢》荊州之域,春秋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
四、得名于長形的沙洲
長沙湘江中的水陸洲,長約5000米,寬約100米,是一較有特色的地理景觀。
五、得名于“蠻越”語“祭禮女神的地方”
在楚國“南平蠻越”之前,長沙居民屬“蠻越”族。在蠻越語中,“長”是“祭壇”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而不是“沙土之神”。“長沙”在蠻越中的含義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壯、侗諸民族聚居區還有女神崇拜的風俗,他們的成語中有“未立村塞,先立長沙”之語。
結論
后經過各時代文人學者的研討,第一、二種說法逐漸被否定。而第三說和第四說的依據基本相同,都是突出長沙的地物特征,相對較為可信。長沙地名,應是先民們根據長沙古代的自然環境特征而逐步確認,最后約定俗成,流傳后世;理應“始于洪荒之世”,至西周時被確認。至于第五說,雖無定論,但亦可作為一家之言。
7. 世界人名命名的城市
省份簡稱,指中國一級行政區(省級行政區)的簡稱。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為止,劃分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共計34個一級行政區,之后數量一直穩定不變。
簡稱表
1999年以后
北京市 京 北京
天津市 津 天津
河北省 冀 石家莊
山西省 晉 太原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 呼和浩特
遼寧省 遼 沈陽
吉林省 吉 長春
黑龍江省 黑 哈爾濱
上海市 滬 上海
江蘇省 蘇 南京
浙江省 浙 杭州
安徽省 皖 合肥
福建省 閩 福州
江西省 贛 南昌
山東省 魯 濟南
河南省 豫 鄭州
湖北省 鄂 武漢
湖南省 湘 長沙
廣東省 粵 廣州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 南寧
海南省 瓊 海口
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貴州省 貴或黔 貴陽
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重慶市 渝 重慶
西藏自治區 藏 拉薩
陜西省 陜或秦 西安
甘肅省 甘或隴 蘭州
青海省 青 西寧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 銀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 烏魯木齊
香港特別行政區 港 香港
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 澳門
臺灣省 臺 臺北
①當省份有兩個或多個簡稱時,車牌簡稱? ?與省份全稱有同字的。如:四川簡稱“川”或“蜀”,車牌簡稱取“川”字。
②內蒙古自治區簡稱為“內蒙古”,不簡稱“蒙”,但在車牌號中,只能使用一個字,所以用“蒙”字代替。
③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進入內地車牌代碼分別為“粵Z 港”“粵Z 澳”
1949年至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劃分為六個大區 。
1954年以后撤銷大區,大區實際上屬于軍事政區為主。1949年六個大區下轄50個“省級行政區”,即30個省、1個自治區(內蒙古)、12個直轄市(南京、重慶、上海、北京、天津、武漢(后改名為漢口)、廣州、西安、青島等)、5個行署區、1個地方(西藏)、1個地區(昌都地區)。
1953年分六個大區和西藏、內蒙古,共計30個省、1個自治區、14個直轄市、1個地方、1個地區。
1954年調整為31個省級行政區即25省、1個自治區(內蒙古)、3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1個地方(西藏)、1個地區(昌都地區)。
1965年全國調整為29個省級行政區,即22個省、5個自治區、2個直轄市。
1967年天津自河北省分立,恢復成立天津市(直轄市)。
1988年撤銷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 1997年重慶從四川省分立,成立重慶市(直轄市)。
1997年,香港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1999年,澳門脫離葡萄牙殖民統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簡稱來源
北京市
簡稱:京
由來: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北京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遼金是將北京作為陪都,稱為燕京。金滅遼后,遷都于此,稱中都。元代改稱大都。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于此,改稱“北京”。中華民國時期稱為北平,后復稱北京。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
天津市
簡稱:津
由來: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明永樂2年(1404年)筑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1949年設為直轄市,1965年與河北省合并,1967年,天津恢復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
上海市
簡稱:滬 其他簡稱:申
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上海之稱始于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江蘇省
簡稱:蘇 省會:南京
由來: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有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后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后合并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省
簡稱:浙 省會:杭州
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 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省
簡稱:皖 省會:合肥
由來:以境內山名是皖,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后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后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省
簡稱:閩 省會:福州
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后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境內有江叫閩江,以閩江為母親河,所以簡稱“閩”。
江西省
簡稱:贛 省會:南昌
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后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因境內有貫穿省內南北的河流叫贛江,以贛江為母親河,故簡稱“贛”。
湖南省
簡稱:湘 省會:長沙
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后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因境內有貫穿省內南北的河流叫湘江,以湘江為母親河,故簡稱“湘”。
山東省
簡稱:魯 省會:濟南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后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后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省
簡稱:豫 省會:鄭州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豫”是河南的簡稱。出自《周禮·職方》:“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故云豫也”。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內蒙古自治區
簡稱:內蒙古 首府:呼和浩特
由來:以區名的前三字為簡稱的有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并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后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湖北省
簡稱:鄂 湖北 省會:武漢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戰國楚國在此建都,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后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回族自治區
簡稱:? ? 首府:銀川
由來: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后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后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陜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并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后置寧夏省;建國后撤消并入甘肅省,后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簡稱:新 首府:烏魯木齊
由來:新疆,意為“故土新歸”。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準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末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后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廣東省
簡稱:粵 省會:廣州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東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后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西藏自治區
簡稱:藏 首府:拉薩
由來: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海南省
簡稱:瓊 海南 省會:海口
由來: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后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后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設立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壯族自治區
簡稱:桂 首府:南寧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后改廣西布政使司;清復設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后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四川省
簡稱:川或蜀 省會:成都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陜路),后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后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省
簡稱:冀 省會:石家莊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后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后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省
簡稱:貴或黔 省會:貴陽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貴州? ??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后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重慶市
簡稱:渝 其他別稱:巴
由來:重慶古稱“巴”,商周時期為巴國首都。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 1949年設為直轄市,1954年并入四川省,1997年,重慶恢復設為直轄市。 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山西省
簡稱:晉 省會:太原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云南省
簡稱:云或滇 省會:昆明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云南,以在云嶺之南得名。漢即設云南縣,為云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后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省
簡稱:遼 省會:沈陽
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后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 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后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后合并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陜西省
簡稱:陜或秦 省會:西安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陜西,以陜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陜西路,為陜西得名的開始,后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陜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陜西行省和陜西漢中道;明置陜西省,后改陜西布政使司;清改陜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省
簡稱:吉 省會:長春
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省
簡稱:甘或隴 省會:蘭州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后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陜西行都司;清分陜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省
簡稱:黑 黑龍江 省會:哈爾濱
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海省
簡稱:青 省會:西寧
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后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后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 名至今未變。
臺灣省
簡稱:臺 臺灣省 省會:臺北
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臺灣,以臺灣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臺灣漁民;明為荷蘭所占,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臺灣府及臺廈道,是為臺灣得名的開始,并正式稱臺灣島,后改臺廈道為臺灣道;清末設臺灣省,后為日占,仍稱臺灣;民國收復,恢復臺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香港特別行政區
簡稱:港 香港
由來:宋代以前,香港是海上漁民捕魚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后,島上有個小村,叫“香港村“,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取全稱中的“港”字作為簡稱。
澳門特別行政區
簡稱:澳
由來:澳門名字最早記錄于明朝史書,叫做“蠔鏡”(濠鏡),意為海灣如明鏡,盛產“蠔”。后又稱做“澳”,即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稱“蠔鏡澳”,因隸屬廣東香山,亦稱“香山澳”。“門”字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本地內港的媽祖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的海峽象門;另一說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橫琴、路環、大橫琴四島離立對峙,海水貫流其中呈十字門狀;再一說是本地南臺山(媽閣廟山)和北臺山(蓮峰山)相封成門。總之,既是澳,又是門,故曰澳門。1999年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自1949年為止,劃分為35個省、2個地方、1個特別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其行政區劃作廢。
民國時期簡稱表
1949年之前
綏遠省 綏 歸綏(今呼和浩特)
熱河省 熱 承德
遼北省 洮 遼源(今雙遼)
安東省 安 通化
松江省 松 牡丹江
合江省 合 佳木斯
遼寧省 遼 沈陽
吉林省 吉 吉林
察哈爾省 察 張垣(今張家口)
河北省 冀 清苑(今保定)
山西省 晉 太原
黑龍江省 黑 齊齊哈爾
嫩江省 嫩 齊齊哈爾
興安省 興 海拉爾(今呼倫貝爾)
江蘇省 蘇 鎮江
安徽省 皖 安慶
浙江省 浙 杭州
福建省 閩 福州
江西省 贛 南昌
山東省 魯 濟南
河南省 豫 開封
湖北省 鄂 武昌
湖南省 湘 長沙
廣東省 粵 廣州
廣西省 桂 桂林
四川省 川 成都
貴州省 黔 貴陽
云南省 滇 昆明
西康省 康 康定
陜西省 陜 西安
甘肅省 隴 蘭州
青海省 青 西寧
寧夏省 寧 銀川
新疆省 新 迪化(今烏魯木齊)
臺灣省 臺 中興新村
海南特別行政區 瓊 海口
西藏地方 藏 拉薩
蒙古地方 蒙 庫倫(今烏蘭巴托)
中華民國初期,承襲清朝舊制,依當時順序排列,有直隸、奉天、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山西、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肅、新疆、四川、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22省。北洋政府在22個省之外設了京兆、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等幾個特別區域,西藏、外蒙古、青海3個地方,另保留阿爾泰、塔爾巴哈臺、伊犛3地區(后均并入新疆省)。國民政府北伐后,改直隸、奉天2省為河北、遼寧,并京兆特別區入河北,將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寧夏、青海改建為6個省(川邊特別區改建西康省),總計28個省,另外加上西藏、蒙古2個地方,以及分自俄、英收回的東省特別區、威海衛行政區,并先后設置南京、重慶、上海、北平、天津、武漢(后改名為漢口)、廣州、西安、青島等9個特別市(即直轄市)。1945年后,國民政?
?將東三省劃分成九省,增設遼北、安東、合江、松江、嫩江、興安等6省及沈陽、大連、哈爾濱等3個直轄市。抗戰勝利后,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和澎湖,臺灣成為35行省之一。并將海南島設立海南特別行政區,作為建省之準備。 關于外蒙古問題。中華民國于1946年承認外蒙古獨立,因此《中華民國憲法》行憲時的固有領土并不包括外蒙古。
簡稱歌
遼吉黑蒙 冀晉陜寧
魯皖蘇浙 渝滬津京
豫鄂湘贛 臺閩滇瓊
川黔粵桂 甘新藏青
港澳回歸 舉國歡慶
中國省級行政區簡稱順口溜
京津滬渝直轄市,蒙寧新藏桂自治,
一國兩制臺港澳,東北三省黑吉遼,
冀晉魯歸華北.蘇浙皖贛在華東,
湘鄂豫歸華中,華南還有粵閩瓊,
川滇黔歸西南,西北還有陜甘青.
Hash:50c6876203bbc9f02682838e1ca64701d76ae65b
聲明:此文由 區塊大康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