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窩景點 - 燕子窩介紹
導讀:燕子窩景點 - 燕子窩介紹 1. 燕子窩介紹 2. 燕子窩簡介 3. 燕子窩是什么樣子的 4. 燕子窩是什么樣 5. 燕子窩是哪里 6. 介紹燕子的窩 7. 燕子窩是怎么樣的 8. 燕子燕子窩 9. 燕子窩啥樣
1. 燕子窩介紹
小的時候聽大人說,燕子有勤快的,有懶得。勤快的燕子筑巢都是壺形的,懶惰的燕子筑巢都是半圓形的。
2. 燕子窩簡介
不同種類的燕子具有不同的筑巢習慣。一般來說家燕巢是半個碗形,只有一側粘在墻上,結構相對來說并不結實,所以家燕因巢簡陋而被稱為拙燕。
而金腰燕的巢則相對來說更高級,它們一般筑巢在屋頂和墻的夾角處筑巢。另外,比較特別的雨燕則喜歡在棕櫚葉的背面筑巢。
3. 燕子窩是什么樣子的
渾身無毛,眼沒睜開,嘴是黃色的,感覺跟毛蛋里沒孵化出的小雞差不多。
小燕子叫雛燕,一般指還不會飛行的未出窩的燕子,還需要它們的父母喂食。燕子(Swallow)是雀形目燕科74種鳥類的統稱。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羽衣單色,或有帶金屬光澤的藍或綠色;大多數種類兩性都很相似。燕子消耗大量時間在空中捕捉害蟲,是最靈活的雀形類之一,主要以蚊、蠅等昆蟲為主食,是眾所周知的益鳥。在樹洞或縫中營巢,或在沙岸上鉆穴,或在城鄉把泥黏在樓道、房頂、屋檐等的墻上或突出部上為巢。每產3~7卵。
4. 燕子窩是什么樣
燕子蛋為乳白色。
雌雄共同孵卵。14~15天幼鳥出殼,雌雄鳥共同喂養。雛鳥約20天出窩,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食物均為昆蟲。
燕子是雀形目燕科的一屬,本屬鳥類體型小,體長13~18厘米,翅尖而窄但善飛,凹尾,足弱小,羽衣單色,或有帶金屬光澤的藍色或者綠色,大多數種類兩性相似,嘴短弱,嘴裂寬,為典型食蟲鳥類的嘴型,腳短小但是爪力較強。
燕子一般是在 4~7月從海島附近回歸到靠近農田的農家繁殖,家燕一般是在農家屋檐下筑巢,把銜來的泥和草莖用唾液粘結而成,內鋪以細軟雜草、羽毛、破布等,還有一些青蒿葉,巢為皿狀,然后在巢穴中進行繁殖。
5. 燕子窩是哪里
三國演義里的燕子磯位于南京市棲霞區觀音門外的直瀆山上。
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臨空,勢如燕子展翅欲飛而得名,是長江三磯之首,登臨磯頭,看著滾滾滾長江,浩浩蕩蕩,一瀉千里,蔚為壯觀。燕子磯地區自三國起作為軍事要沖,攬勝懷古之地,古時渡江重要渡口。
6. 介紹燕子的窩
燕子在農家屋檐下營巢。巢多是用銜來的泥和草莖用唾液粘結而成,內鋪以細軟雜草、羽毛、破布等,還有一些青蒿葉。
燕子一般在4~7月從海島回歸靠近農田(昆蟲)的農家繁殖。每年繁殖2窩,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窩產卵4~6枚。雌雄共同孵卵。14~15天幼鳥出殼,親鳥共同飼喂。雛鳥約20天出飛,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
燕子的窩通常會做在有人住的屋檐下,這樣做有這樣幾個好處:
1、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蛇、老鼠的襲擊,為小燕子營造一個舒適、安全的環境
2、人類居住的地方,蚊蟲比較多,食物來源比較豐富
3、墻壁和屋檐能夠減少工作量,又比較堅固。
搭建
選址之后就是搭建工作了,燕子搭窩的材料比較簡單,就是泥土、燕子的口水、草根等摻在一起。它們飛至河邊、水潭,啄取濕泥,集成丸狀,然后銜回,再混以稻草、殘羽,在房梁或屋檐下筑巢。筑巢時,燕子在巢內壘泥,由里向外擠壓泥球,所以盡管巢外面凹凸不平,但巢里面卻較為平整。巢內再鋪上輕羽、軟毛,以及細柔雜屑,便成了一個很舒適的家了。建造一個新巢,雌雄燕通力合作,至少也要花10幾天的功夫,每日里往返數次,才能壘起3~4厘米泥墻。假如? ?巢的泥土取得不好,或者所造擇的房梁太光滑,還會發生傾巢事故,前功盡棄。這時,燕子會鍥而不舍,從頭做起,重新施工筑造新巢。
7. 燕子窩是怎么樣的
首先,眼球里有兩種感光細胞,一種是感受弱光,無色覺的視桿細胞;一種是感受強光,可分辨顏色的視錐細胞。
夜行性動物的視桿細胞比較豐富,可以在夜間看到顏色不鮮明的影像;而晝行性動物則視錐細胞豐富,可以分辨很多顏色。有實驗證明鴿子對多種顏色有反應,甚至可辨認極光,燕子同樣是晝行性鳥類,眼球感光細胞的差異不是很大,應該也能分辨顏色。
而在一種叫蒼燕的燕子經研究表明至少能識別4種顏色,但燕子眼中具體的影像是什么樣的還不清楚,只能說燕子可以分辨一定的顏色。
8. 燕子燕子窩
現在北方地區,主要生活著兩種燕子。一種是人們常說家燕子。另一種是油燕子。家燕子的窩建設的是封閉式的。而且很好看。也很精致。家燕子也比較講衛生。它們會把幼鳥的排泄物用嘴巴叼到外面去。從來不會隨便掉在下面。
油燕子的窩就比較隨便了。也簡單,粗糙。而且也不講衛生。
9. 燕子窩啥樣
燕子的品種有74種。包括家燕、金腰燕、巖燕、崖沙燕、樓燕、白腰雨燕、尖尾雨燕、棕雨燕、凹翅燕、藍燕、紫巖燕、雙色樹燕、白斑燕、白眼河燕、褐喉沙燕、洋斑燕、斑腰燕、毛腳燕、煙腹毛腳燕、黑喉毛腳燕等。
燕子(Swallow)學名家燕,是雀形目燕科74種鳥類的統稱。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羽衣單色,或有帶金屬光澤的藍或綠色;大多數種類兩性都很相似。燕子消耗大量時間在空中捕捉害蟲,是最靈活的雀形類之一,主要以蚊、蠅等昆蟲為主食,是眾所周知的益鳥。在樹洞或縫中營巢,或在沙岸上鉆穴,或在城鄉把泥黏在樓道、房頂、屋檐等的墻上或突出部上為巢。每產3~7卵。
1.梅花雀科
梅花雀科(Estrildidae),雀形目的一科。梅花雀科鳥類有梅花雀、鳳鸚、草雀、禾雀、火尾雀、維達鳥等,多體型極小,嘴圓錐形而常有鮮明的色彩,主要以種子為食,羽毛色彩華麗,有些種類雌雄鳥顏色不同,其中產于非洲的維達鳥雄鳥常有極長的尾羽。
梅花雀科分布于舊大陸的熱帶地區,在非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等地都有不少種,共約155種,我國有5種。梅花雀科有不少種類因為人們喜愛飼養而使野外種群受到威脅,如爪哇禾雀(灰文鳥)和七彩文鳥等。
2.闊嘴鳥科
闊嘴鳥科(學名:Eurylaimidae)是鳥綱雀形目中的一個科,共有8個屬15個種和52個亞種。體長約14至28厘米,身形比較臃腫,擁有很有力的、比較寬的喙,很短的腿和尾羽。該物種的尾大多呈圓形,僅長尾闊嘴鳥例外。大多數鳥擁有華麗的羽毛,兩性羽色相同。食物包括果子、種子、昆蟲和其它無脊椎動物。鳥巢形狀像一個碩大的梨,通常懸掛在水面的樹上,出口開在旁邊。闊嘴鳥科的鳥類生活在非洲、南亞和東南亞的森林中。
3.裸眉鶇科
裸眉鶇科(學名:Philepittidae)是雀形目的短尾鳥,體長15公分,僅2屬4種。喙甚長而下彎或短寬,眼周有鮮艷的裸皮;翅中等,圓形;尾短;腿較短而健,足趾大并有長爪。雌雄異色。多以昆蟲為食,具長嘴者會像太陽鳥一樣取食花粉及花蜜。包括彎嘴裸眉鶇屬(擬太陽鳥屬)和裸眉鶇屬。筑懸垂的巢,在側面入口的上方有一小巢頂。棲居于馬達加斯加森林中。
4.八色鶇科
八色鶇科(Pittidae Pittas )是雀形目八色鶇科的鳥類,共有1屬32種91亞種。分布于從非洲至澳大利亞。? ?國有8種。體色鮮艷,棲于地面。體型圓胖,尾短,腿長,主要棲息于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壩和丘陵落葉很厚的各種類型的樹林中,也見于林緣溪流邊的灌叢和小樹上,田壩區的榕樹和村寨邊的小樹上,以及竹林等環境。
常在森林底層或低植被中找食無脊椎動物。叫聲簡單哀婉。主要以甲蟲、白蟻、鱗翅目、鞘翅目的昆蟲和蚯蚓、蜈蚣等小動物為食。大都在矮樹的低枝間營巢,有時置于地上。每窩產卵2-7枚。卵粉紅色,綴以白色和紅色點斑。
5.百靈科
百靈科(學名:Alaudidae):是以動聽的鳴叫而著稱的鳥類,體型大小似麻雀,頭上常有或明顯或不明顯的羽冠,羽毛顏色暗淡,善于飛行,求偶炫耀飛行時能“懸停”在空中。有19屬91種。小型鳴禽。體型及多數種類的羽色略似麻雀,適應于地棲生活,腿、腳強健有力,后趾具1長而直的爪;跗跖后緣具盾狀鱗;喙短而近錐形,適于啄食種子;翅尖而長,內側飛羽(三級飛羽)較長;尾羽中等長度,具淺叉,外側尾羽常具白色。
擴展資料:
生活習性
燕子最愿意接近人類,人類最愛護這種益鳥。一般在4~7月從海島回歸靠近農田(昆蟲)的農家繁殖。家燕在農家屋檐下營巢。巢多是用銜來的泥和草莖用唾液粘結而成,內鋪以細軟雜草、羽毛、破布等,還有一些青蒿葉。巢為皿狀。每年繁殖2窩,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窩產卵4~6枚。第二窩少些,為2~5枚。卵乳白色。雌雄共同孵卵。
14~15天幼鳥出殼,親鳥共同飼喂。雛鳥約20天出飛,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食物均為昆蟲。金腰燕體形似家燕,但稍大些。此種燕腰部栗黃,非常明顯奪目,下體有細小黑紋,易與家燕相區別。習性亦與家燕相似,但大都棲息于山地村落間。燕是典型的遷徙鳥。繁殖結束后,幼鳥仍跟隨成鳥活動,并逐漸集成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來前南遷越冬。
燕子是人類的益鳥,主要以蚊、蠅等昆蟲為主食,一只燕子一個夏季可捕食各種害蟲50萬只以上,保護了農作物。燕子是我國著名的夏候鳥,每年初春遷徙來到北方,夏季遍布全國,繁殖后結群南徙,到印度、南洋群島及澳洲等地越冬。
燕子是以昆蟲為食的,且它們從來就習慣于在空中捕食飛蟲,而不善于在樹縫和地隙中搜尋昆蟲食物,也不能橡松雞和雷鳥那樣雜食漿果、種子和在冬季改吃樹葉(有些針葉樹種即使在冬季也不落葉),不能像啄木鳥和旋木雀那樣去發掘潛伏下來的昆蟲的幼蟲、蟲蛹和蟲卵。北方的冬季沒有飛蟲可供燕子捕食的,故遷徙。
Hash:fe9f451d572a0beb6a154c8bd70103f7e54799d3
聲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