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樓觀臺有幾個景點 樓觀鎮的名勝古跡

        導讀:樓觀臺有幾個景點 樓觀鎮的名勝古跡 樓觀臺的名勝古跡 樓觀鎮的名勝古跡 周至縣樓觀臺門票現在多少`不知道都有什么景點 樓觀臺森林公園更好游玩時間是什么時候 《西安·周至縣·樓觀臺》陜西名勝簡介 周至縣樓觀臺門票現在多少`不知道都有什么景點 設施老舊像未開發,西安“最可惜”的景區叫什么?

        樓觀臺的名勝古跡

        一、臺、寺、觀、院、塔

        說經臺(即老子祠),為樓觀臺中心建筑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海拔580米高崗上,相傳老子曾于此講經。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9),蒙古太宗八年(1236)重修擴建。“說經臺萬峰環擁,三面屏開,大川橫展,周秦遺墟,漢唐故址,皆歷歷在指顧中,號地肺(即終南山)之一福地”(《元重修說經臺記碑》)。明清有修葺,面積9432.5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有:山門、老山門、靈官殿、啟玄殿、斗姥殿、救苦殿、后山門,中軸線兩側有配殿、廂房、碑廳,俱系明、清風格。中心殿堂啟玄殿,面闊3間,進深3間,歇山頂,青布瓦,抬梁式結構,檐下施旋子彩繪。另有唐以降諸代碑石42通,石獅2對,鐵鐘磬、鐵獅、鐵爐等。

        大秦寺,在樓觀臺西約1.5公里的塔峪村南秦嶺北麓,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始稱景教寺(基督教)。唐天寶四年(745)改稱大秦寺。唐寶應元年(762),郭子儀副使基督教徒伊斯重建大秦寺,成為全國4大景教寺之一,教士信徒開大會慶祝50天。唐建中二年(781)建大秦寺塔,今存。塔身正8角形,8層,高約35米,塔基周長44米,塔頂完好,塔底層有塔心室,塔身已向西北方向傾斜。1957年5月31日陜西省公布大秦寺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出土震驚中外的《大秦景教中國流行碑》,敘述景教在唐朝150余年的歷史。(一說出土于長安)。

        大秦寺有正殿3間,已改為佛寺。蘇軾《大秦寺》詩云:“晃蕩平川盡,坡陀翠麓橫。忽逢孤塔迥,獨向亂山明。信足幽尋遠,臨風卻立驚。原田浩如海,滾滾盡東來”。

        延生觀,即玉真公主出宮入道處。在樓觀臺西約3.5公里就峪口,曾稱玉真祠、升天臺。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古樓觀下院延生觀記》碑云:唐睿宗女玉華公主修道于樓觀之北,道成飛升……明景云間敕額名曰延生觀。李白《玉真仙人祠》云:“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飚欻騰雙龍,弄電不輟手,行云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化女泉道院,在說經臺西南約!.5公里的前東明村南。院內有化女泉兩眼,傳說老子植杖化為女子,以驗弟子徐甲之心,及拔杖,水涌出,名化女泉。泉水清洌,清甜爽口。

        衣缽塔,位于說經臺山門外山腳,為平面六角形三層樓閣式實心磚塔。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高10米,邊長0.95米。每層塔角有磚雕斗拱,檐下有磚雕花草圖案,攢尖頂。底層南側正中嵌石刻銘記兩方,楷書。記道士朱教先等為其師劉合侖建造祝壽塔緣故、經過等。1990年修葺。

        二、洞、池、爐、石、樹

        迎陽洞,在說經臺東約6公里鄉赤峪口內東山腰。為唐末道教祖師之一漢鐘離修道處,系天然石洞。有人工修鑿痕跡,高3米、寬2.5米、深4.2米。洞口頂部鑿刻楷書匾額“迎陽洞”,上款不詳。洞口原有磚木建門樓,已毀。

        呂祖洞,位于煉丹峰左側山谷的聞仙溝口,傳為呂洞賓修煉的地方。洞前有亭,亭左有七星樓。清康熙年間知縣馬芝重修。說經臺老君殿東墻存《二仙圖》,線刻漢鐘離與呂洞賓圖像。明萬歷年間,刻《說經臺呂公洞題詠》碣2塊,1鑲于道觀莊房墻壁(今四圣殿階前),1鑲于說經臺老君殿西墻。

        吾老洞,位于樓觀臺西2.5公里西樓觀山顛。明代萬歷四年(1576)重修。《重修吾老洞殿宇記》碑豎于吾老洞院內;康熙二十年(1681),知縣章泰重修。吾老洞寬1.5米,高2米,深6米。有1略呈圓形的大廳,可容20余人,然后直下3米,徑1.5米。前行,洞身拐向西南,徑1.65米 ,冷風襲人。清乾隆年間周至知縣鄒儒《吾老洞》詩云:“吾老古洞名,有墓稱老子……遙遙幾千年,竟作先賢累,難怪洞中風,晝夜號不止。”

        仰天池,在今樓觀臺主峰東南7.5公里的顯靈山巔,海拔1350米,有小道盤旋而上,池面積約2畝,深2米。池旁八卦樓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亦稱棲真亭,8角2層圓頂。底層中安放老君石像1尊,明萬歷十四年(1586)造,高1.4米,彩繪,神態祥和,工藝精美。據民國《樓觀臺志》載:仰天池,建于明天啟七年(1627),其域南至十老嶺,北至元始嶺,東至短剎溝,西至清水溝。相傳為老君煉丹醮火之用。清趙吁俊《仰天池》詩曰:“種竹連朝暮雨天,雨晴人在畫圖邊。朱樓翠閣山山寺,綠樹清泉處處田。徑僻遙聞幽馨發,林深時見老僧還。平生最愜瞿云里,到此渾忘濁世緣。”

        臥牛池,清康熙《周至縣志》載:臥牛池在宗圣宮西南百步。老子入關駕車之牛,徐甲牧之,臥于此地。

        上善池,在說經臺前西涼亭南側,始建于元,亭為8角形,八卦懸頂。池用石砌,8角形,徑2.75米,深2.22米,內壁石龍吐水,終年不涸。世傳老君煉丹藥溶于其中。元至元二十年(1283)曾以此水化解時疫。元翰林院學士趙孟頫書“上善池”3字銘石,豎池北亭內,今存。

        老君煉丹爐、曬丹石、丹井,位于說經臺南煉丹峰頂,海拔950米,距說經臺1公里余。相傳有爐兩座,上日金爐,下曰銀爐,皆為老君煉丹的八卦爐。今峰顛之爐,是明代所建,磚砌爐灶形建筑。坐北向南,南面辟磚拱卷門,磚砌穹窿頂。爐內原有老君石像,已佚。清乾隆《周至縣志》載:在縣東南三十里有曬丹石,又有丹井,老子煉丹于此取水。民國《續仙境志》錄舊志云:丹井在說經臺下,其旁有曬丹石,上有煉丹爐,皆仙跡也,今尚存。響石(碾藥石),原置說經臺老君殿后院中央。世傳為老子煉丹碾壓之石。8角形,取八卦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之意,以木擊之,鏘然響亮,清越韻長。今存老子祠后。

        古銀杏樹,在宗圣宮遺址北。為雄性,高16.2米,胸圍323厘米。 *** 有此樹的記載。1978年失火,僅殘留半邊燒空的樹身和幾股枝杈,依然蔥籠挺立。

        系牛柏,在樓觀臺北1公里處,傳為老子系牛之柏。清康熙《周至縣志》載:系牛柏在宗圣宮山門內偏東,元至元元年(1335)三月,皇子安西王特遣提舉段德,斷石為牛安置其下,以顯當時之跡。元元貞元年(1295)夏立《古樓觀系牛柏記》碑于宗圣宮山門內東側。今柏高15米,胸徑1.3米,古貌蒼蒼,枝葉繁茂。《陜西森林》中的陜西古木,樓觀臺有:

        三鷹柏,樹已枯,老枝虬結曲伸,極象3只雄鷹踞于枝頭,相互顧盼。

        雌銀杏樹,在說經臺前院,高27米,胸徑1.23米,樹齡680年。

        青檀,說經臺前有2株,高12米,胸徑0.3米,樹齡五六百年。

        黃連木,在道觀西,高25.5米,胸徑1.04米,樹齡500余年。

        皂角樹,在說經臺院內,高27.8米,胸徑1.03米,樹齡約四五百年。

        大櫸樹,樓觀有數株。說經臺前的1株,高31.8米,胸徑1.72米,樹齡500余年。

        榔榆,說經臺前有10余株,更大的1株高20米,胸徑1.72米,樹齡500余年。

        1987年森林公園新建迎旭亭,懷蘇亭,聚仙亭,松濤亭,觀魚池,遇仙鐵索橋等。 宗圣宮遺址,在說經臺北1公里今樓觀鎮西行村。元中統四年(1263)《重建宗圣宮記碑》載:原系春秋函谷關令尹喜故宅,后因老子于此講學而聞名,南北朝時創建道觀。唐武德二年(619)和元太宗八年(1236)相繼擴建。占地18150平方米,坐北向南,自南向北沿中軸線依? ?排列有山門、宗圣宮、玄門、列祖殿、紫云衍慶樓、三清殿、文始殿、四子堂又名四圣殿等。“初入山門氣象幽,春風先到紫云樓,雪消碧瓦六花盡,煙繞丹楹五色浮”(宋章子厚詩句)。“瑤花琪樹間霓旌,十二珠樓接五城”(元薩都刺詩句)。現均已毀。三清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內可見琉璃建筑構件,覆盆狀石柱,蓮花、龍紋瓦當,以及條磚、板瓦等。另存宋、元、明、清諸代碑石15通,石牛1對,石獅2對。

        會靈觀遺址,在說經臺東南200米聞仙溝東岸,創建于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元至順二年(1331)毀于水災。面積約350平方米。存殿堂基座,平面呈長方形,約50平方米。另有元大德四年(1300)立《重建會靈觀記碑》及蓮花紋、龍紋瓦當。會靈觀塔60年代尚殘存3層。為正方形閣樓式磚塔,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存塔基,40平方米。另有條磚及塔基壓闌條石3件。

        呂祖洞道觀遺址,在說經臺東南百余米。傳說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曾于此修道。唐僖宗乾符年間鑿3孔土崖洞。明萬歷年間加建道院,占地290平方米,原有石牌坊、七星閣、八卦亭及圍墻。存明《重修呂祖洞碑》,石牌坊構件及條磚小板瓦。

        玉華觀遺址,在說經臺東北近百米,是唐景云中玉真公主修道的別館。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為仕途之事,來此拜會玉真公主,作《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慰張卿》2首:“秋坐金帳館,繁陰晝不開。空煙迷雨色,蕭颯望中來…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詠思管樂,此人已成灰,獨酌聊自勉,誰貴經綸才,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元至無二十三年(1286)擴建,清同治初毀于兵燹。面積1000平方禾。中間可見正殿殿基,平面呈長方形,100平方米,磚石砌,高0.50米。另有條磚、板瓦、花草紋瓦當及長芳形石條等。

        原始玉清宮遺址,在樓觀臺東5公里外今集賢殿鎮村南300米。建在原始臺商阜上,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1966年被拆除。占地4500平方米,中部可見磚石砌正殿殿基,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50平方米。存有元大德二年《原始玉清宮記》碑,另有仰蓮、石柱礎、透花脊飾及條磚、筒瓦等。

        遇仙橋遺址,在樓觀臺西約3公里西樓觀西,就峪河上。據《周全縣志》載,建于元代,傳有神仙于此相遇。原系半圓拱單孔石橋,東西向,長11米,寬3米,60年代被洪水沖毀。今存東西橋墩,系天然巖石稍加雕鑿而成,高約2.2米,寬2.5米。

        老子墓,在樓觀臺西約3公里西樓觀西300米。老子即李耳、字聃,生卒不詳,吞秋晚期(前500年左右)陳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曾任東周柱下史。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五千言。道教尊為經典。《水經注》載:就水出南山,北逕大陵四,世謂老子陵。墓在就峪口就峪河西岸,依山為陵,陵山海拔730米,頂有天然石洞,高2.18米,寬1.40米,深不可測。據明《重建吾老洞殿宇記》碑載,洞內有石函,葬老子頭蓋骨。原有吾老洞道觀,已毀。存有《重建吾老洞殿字記》碑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陜西巡撫畢沅立老子墓碑2通。

        尹喜墓,在樓觀鎮西行村南200米,相傳尹喜為春秋時潼關令尹,春秋時天文學家。生卒不詳。墓地面積180平方米,有清道光年間立墓碑1通,青石質,殘泐較重,另有石羊1對,已湮沒于地下。1968年平整土地時被毀。墓碑現存宗圣宮三清殿西南,圓首,無碑額碑座,碑面雕有丁字紋圖案邊,中央隸書“周大夫尹喜墓”6大字。 尹喜祠,清康熙《周至縣志》記:在縣東南30里三清殿北,文始殿即其故址。明《終南仙境志》云? ?漢武帝立宮于觀北,曰:文始祠。唐初始建文始殿,金末毀廢。元大德間重建,大德七年(1303)落成,于殿前立《古樓觀重建文始殿記》碑,碑額雕文始真人坐像,碑陰書文始之殿4字。文始先生即尹喜。后毀于清。

        南溪亭,樓觀東南。宋嘉祐七年(1062)二月,蘇軾奉詔減決囚犯到周至。蘇軾說:“既畢事,因朝謁太平宮,而宿于南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樓觀、大秦寺、延生觀、仙游潭,十九日乃歸,作詩五百言。”有“投稿披綠荇,濯足亂清溝,晚宿南溪上,森如水國秋”之句。南溪亭即蘇軾醉游濯足處,今廢。

        五郡城,《陜西通志》云,五郡城在周至東30里,與古樓觀相近。《長安志》言其城周三里。《名勝志》沿舊說,云兄弟5人并居,此后為道觀。東坡《五郡城》詩曰:“古觀正依林麓斷,居民來就水泉甘。亂溪赴渭爭趨北,飛鳥迎山不復南。羽客衣冠朝上象,野人香火祝春蠶。……”蘇自注,“觀有明皇碑,言夢老子告以享國長久之意。”一言五郡即五郡莊。民國22年(1933)著名歷史學家向達考察,今塔峪村即五郡城遺址。

        樓觀另有企秀軒,今遺址不詳,有元張立道《企秀軒》詩等。

        再生柏,清康熙《周至縣志》載:“再生柏在說經臺老子廟前。有二,一曰針,二曰灸,世傳老子駐軍說經于此,見二柏枯,即針灸之,復生,人以為靈異。其后灸柏毀于寇,今唯針柏存焉”。乾隆《周至縣志》載:“針柏毀于兵火”。

        洪妙庵,元初,樓觀主持李志柔修復道觀有功,詔封同塵洪妙真人,賜金冠錦服,洪妙庵為其祠廟。始建于元初。至順二年(1331)山洪暴發,沖毀洪妙庵。明弘治十八年(1505)復建,正德十年(1515)竣工。有《重修洪妙庵記》碑。今碑及庵址無存,樓觀文管所存明碑拓片1張。據考,洪妙庵遺址在說經臺東300米的山麓。

        樓觀鎮的名勝古跡

        樓觀鎮境內旅游景點眾多,道教圣地樓觀臺,有說經臺、藏經閣、仰天池、棲真亭、會靈觀、玉華觀等古建筑群。老子坐化之地西樓觀臺,有老子墓等。還有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塔峪村大秦寺唐塔(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古建筑遺產;大秦教是在唐代傳入中國最早的天主教前身)、薰衣草莊園等景點。

        說經臺

        說經臺為樓觀臺中心建筑群,相傳老子在此講經,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9年),重建于元太宗八年(1236年),說經臺南萬峰環擁,三面屏并,周秦遺跡,漢唐故地,歷歷皆在,面積9432平方米,坐北向南,由南向北有山門、老山門、靈宮殿、啟玄殿、斗姥殿、救苦殿、后山門等,另有唐以來諸代碑石。

        大秦寺

        大秦寺位于樓觀臺西1.5千米的塔峪村,依山而建、南屏秦嶺、北覽渭水,大秦是唐朝時對東羅馬帝國的稱謂,大秦寺是東羅馬帝國基督教側支景教傳入中國建立最早的寺院之一。唐太宗貞觀九年,大秦景教傳教士阿羅本未到長安,太宗準詔建寺傳孝,唐肅宗寵信傳教士伊斯,至德元年(756年)于周至建立景教寺院,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寺中修景教塔,并由傳教士景凈籌劃刻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后景教被止,佛教占據該寺院,唐宋以來佛事興盛,亦謂關中名剎,到清朝嘉慶年間,該寺焚于戰火,僅留古塔。

        延生觀

        延生觀位于說經臺以西2千米寶珠山下,曾是一座唐朝古觀,周圍青山如黛,碧野似綢,寧靜而清幽,武則天之孫,唐睿宗之女玉真公主曾在皇宮修道,以長安城太清觀主持史宗玄為師,唐玄宗即位后,史宗玄因附和太平公主而被誅,玉真公主雖貴為帝妹,也受猜忌,被迫到百里? ??外的終南山樓觀別館隱居,公館,改名為玉真觀。天寶三年,公主上書玄宗自愿放棄名號及皇帝賜予的一切家產租斌,請延十年之命,皇帝從之,唐懿宗景元年間,敕賜觀名“延生觀”,公主在此隱居50年之久。

        化女泉

        化女泉位于說經臺以西約1千米處終南山余脈臺塬之上,以兩眼古井泉而得名,兩泉南北排列,距離不足1米,兩泉口徑相約均為60厘米,泉深3米左右,泉水清純甘洌、清心爽口、泉水常盈,、從不枯竭。傳說,老子弟子徐甲是一位美男子,一日老子同徐甲游山到此,老子拔吉祥草化作一位窈窕美女,測試徐甲修行功夫,不料徐甲春心萌動,老子很失望,怒搗仙仗訓誡,仙仗搗處,二泉涌出,故得名“化女泉”。

        上善池

        樓觀說經臺山門前有一八卦形水池,池壁石龍吐水,池底泉水淙淙,池旁有小亭,中立一碑上書“上善池”。相傳,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周至時疫橫行,死人無數,樓觀監院張志堅夢老子說:山門外有泉水可治時疫,取水試之患疫道士,果然靈驗,消息風傳,四方患者皆來取水治疫,一場兇險的瘟疫很快被撲滅,后來翰林學士大書法家趙孟頫游樓觀,聞此異事,遂題書“上善池”以志之。

        煉丹爐

        在說經臺南面,一峰聳立,直逼云霄,相傳此山為當年老子與尹喜煉丹之所,故名“煉丹峰”。明朝天啟年間,樓觀道觀在峰項頂修筑了一個塔樓狀八卦煉丹爐,仿象老子爐丹之意,成為樓觀一處勝跡。

        響石

        說經臺啟玄殿后陳有一方八角形的石碾,質地粗糙古樸,形似自然又似人為。扣之鏗鏗發出金屬之鳴。傳說,老子來樓觀傳授煉丹之法,并親自燒煉金丹,當時其宅設施均以齊全,只差一個碾藥用的石盤,而這石盤必須是開天辟地時代的靈石,隨后老子親往女媧宮借了一塊用于女媧補天時剩的一塊石頭,后來道士把這塊石頭搬到說經臺,為鎮山之寶,游人叩擊,可免災去病,四季平安。

        古銀杏樹

        樓觀臺宗圣宮內有古銀杏樹一株,相傳為老子親手所植,距今有2500年樹齡,周長12米。龍干虬枝,冠蓋如廬,雖經千余年風雨雷電、兵毀火焚,樹心已全空,僅存殘皮半壁危撐,然冠頭仍青枝綠葉,豐茂如新。

        聞仙溝

        聞仙溝位于說經臺南,溝口在煉丹峰和顯靈山之間,縱深8千米,溝道蜿蜒逶迤、曲徑通幽,其間荊藤蒼莽、銀樹蔥蘢、溪水淙淙、禽鳴嚶嚶、飛瀑流泉、隨處目睹,奇花異草,清香襲人。歷史上許多高道俠侶、神仙人物在此修煉活動,故稱“聞仙溝”。

        顯靈山

        在說經臺東,聞仙溝東岸,一巒涌起、山勢平緩、山形奇幻,整個山體隱藏在蔥蔥蘢蘢的竹林樹木之中,秋山紅葉、色彩斑斕、紅欄碧瓦、云霧縈繞,相傳唐開元十九年一日黎明,玄宗皇帝夢見老子說他在長安西南100多里山中,迅速派出迎接,玄宗醒后立即派人到山中尋找,尋到樓觀臺東南聞仙谷東岸山上時,見有紫云覆蓋、白光下射,挖掘地土異香襲人,具掘得老子玉像一尊,高三尺有余,迎至長安,供奉于興慶宮,這座山被稱為“顯靈山”。

        呂祖洞

        呂祖洞位于說經臺南,聞仙溝東畔顯靈山腰,洞前竹樹叢集,藤蔓雜生,洞下常有幽壑嵐氣,氳氳若彩色煙云,冉冉上薄,洞前有20余米寬的坪地,憑立其上,清風怡神、上下環視、碧洞回繞、清流潺潺、青山碧嶂、一統綠色、林花崖草、點綴期間、山鳥婉啼、遠近相應,史傳八仙之——呂洞賓在此盤洞而居,清修神仙之道,因稱其洞為“呂祖洞”。

        宗圣宮

        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后,為抬高門弟,追老子為遠祖,尊崇 道教,武德三年,詔令擴建樓觀,五年建成,新擴面積廣大,規模宏偉、殿閣巍峨、樓宇叁差、流光溢彩、金壁輝映,山川為之增色、日月為之增輝,并下沼為“宗圣宮”取宗述先祖圣哲老子之意,高祖、太宗、高宗、玄宗多次駕臨,宗圣宮鼎盛一時。

        九老柏

        樓觀臺宗圣宮遺址內有九棵姿形各異的古柏,它們身歷百化、閱世千秋,同樓觀興衰共命運,被稱之為“九老柏”。傳說金元逐鹿,樓觀臺受到很大破壞,殿宇毀圮,庭院荒蕪,道士流走,盜賊頻擾,一日正陽師祖鐘漢離路過此地,小息宗圣宮樹蔭下之不覺入夢,忽有九位老者前來求見,說我等皆是樓觀道士,祖庭衰廢日久,又有地痞滋擾,請求祖師定奪,祖師醒來,環顧四周,唯九棵古柏肅立,心知夢中九老乃九柏所化,于是顯靈上奏朝廷,特設宗圣宮提點所,維護祖庭安寧。

        三鷹柏

        樓觀臺宗圣宮遺址內有棵古柏,雖已完全干枯,卻像鐵澆銅鑄般聳立天地間,更奇妙的是樹上三只桐桐如生的蒼鷹靜靜地停在樹枝間,翹著引領,似有企盼,活靈活現的形態,足以亂真,令人不可思議,只有歸功于大自然天工造化的魔力,這棵令人嘖嘖稱奇的柏樹被稱作“三鷹柏”。傳說,三只老鷹為了成仙,偷食了大上老君的仙丹,被老君發現后用咒語定在樹枝上,永久變成木石之軀。

        三清殿

        三清是道教神仙系列的更高尊神。傳說元始天尊所化法身分別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世稱“三清”。三清之所居為三清境,元始天尊居大羅天玉清境之清微天、靈寶天尊居上清境之禹余天、道德天尊居太清境之大赤天,三清各有正位,圣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由于三清是道教的更高尊神,因此三清殿為道教宮觀中最崇高的殿堂。

        紫云樓

        尹喜在終南山下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其宅被稱為草樓觀。尹喜在觀望天象時,瞻見紫氣東來,以后衍生“圣真契遇,二經授受”等盛事,此樓逐稱“紫云樓”。歷代對紫云樓非常重視,相繼增修改建,元朝重修宗圣宮再建紫云樓,又在紫云樓前庭左右增建景陽寶章二樓,形成壯麗的建筑群結構,并將此樓改為“紫云衍慶樓”以示樓觀自老子紫氣東來、道法道事興盛不絕之意。

        老子墓

        就峪口西側有一大陵山,松竹交翠、煙霞騰繞,十分峻秀,與它山廻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就水出南山就谷、北徑大陵西,世稱之老子墓”這一載述與當地的地形、水文及就峪溝、就峪河、大陵山等山水名稱相吻合,適合周代以山為陵的墓葬特征。清代學者,陜西巡撫畢沅在大陵山腳下刻立一通《周老子墓》石碑。

        吾老洞

        吾老洞是西樓觀臺大陵山頂上的一所天然石洞。“吾老洞”三個字的涵意為“安厝我們偉大的老子的穴洞”,吾老洞坐北向南,南面群山環列,正南面筆架山巍峨如屏,東西崗嶺龍盤虎踞側恃,群峰拱衛之勢,宛如群臣朝拜九五之尊,洞前明堂開間,是一片平坦寬敞的山坪,煙樹聳立、碧草如茵,洞后背負崖壁,古樹叢生,洞額鑲嵌一方清康熙年間制刻《吾老洞》石匾,洞內寬不過丈余,奇石嵌空,右有一隧洞,直下三米多,轉而向西深淺莫知,洞前有明朝萬歷四年刻的《重建吾老洞殿宇記》,碑文中有“圣骸頭骨、宛然猶存、玉匣寶像,昭然俱在”。

        王母宮

        王母宮在西樓觀小臺上,坐北向南,廟宇宏偉,西王母莊嚴端坐,瑞氣寶光,氣象萬千,其南還有關帝廟、三清殿、大圣亭以及《道德經》碑亭等勝跡。殿臺樓閣,小巧玲瓏、曲折回合、錯落有致,臺東就峪河蜿蜒北去? ?水山夾持的灘涂地帶熱氣蒸騰,乃地溫泉所致,俗稱“王母洗面盆”,相傳王母的玉顏就是在溫泉洗出來的。

        太白廟

        太白廟位于距西樓觀約1千米的馬岔溝,半山腰廟宇之間,內塑大太伯、二太伯、三太伯塑像。傳說商紂時期,伯夷、叔齊來到西岐,勸說武王休兵養民未果,便來到首陽山采薇隱居,不食周粟、餓死山中,朝中大將周伯奉命尋訪,知其兩亡,感慨不已,撞山而死,三位被追封為太白尊神(即“清白玉極”之意),設廟祭祀,三位太伯輪流管山,風調雨順,每年七月十三馬岔村、上河村、下河村、立會大祭。

        定空寺

        定空寺原名菩薩院,始建于隋朝初期,唐朝時香火茂盛,唐武宗禁佛以后,菩薩院被毀,后唐時,定空和尚化四方之緣,重建寺廟,佛教再興,后人把重建寺院稱為“定空寺”,后經幾次毀壞,定空寺目前只有遺址存在,位于現在團標村西坪以西。

        十二殿

        十二殿位于定空寺后團標峪內,相傳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一群逃難人在匪兵的追趕下來到菩薩院,但由于寺院太小容納不了這些難民,寺廟主持讓他們到寺院后團標峪躲藏,等匪兵趕到溝口時,突然風雨大作、電閃雷鳴,匪兵退去,百姓得救,說是觀音菩薩顯靈,庇護眾生,為了紀念觀意菩薩的救命之恩,按逃難人群所屬的縣鄉社歸屬,從山口到山項建十二座殿宇祭祀眾神。

        蓮花臺

        蓮花臺位于黑河東岸的黃池溝內,傳說唐朝末年,黃巢義軍在此駐扎與朝廷對峙激戰。義軍在軍營內側建觀音菩薩廟一座,并刻玉像一尊,黃巢義軍兵發長安后,一次大水將菩薩廟及石像沖毀,后人找到觀音菩薩的蓮花寶座一尊,就在此作建蓮花臺,內塑觀音像,保佑一方平安。

        龍王廟

        位于樓觀鎮團標村上黃池自然村,人稱它為黑龍王,更特別的是龍王像只有一只眼。相傳,漢朝建立,丞相蕭何極力推薦把長安作為都城之地,高祖同意,征調民夫,征集材料,修建都城。于是,大量民夫開進秦嶺砍伐木料,工匠們在山上發現了一根九丈長通體勻稱的棗松,最適合作為金鑾殿的九間通檁,蕭何得知此事,讓工匠把該木伐下,可運輸卻成問題,自古黑河都是靠水路運輸,但由于黑河溝狹彎多,小件木材尚可,大件木料無法運輸。這時,黑河龍王顯出真身,用龍尾將此木豎直卷在水中運出深山。劉邦金鑾殿蓋起來了,可黑河龍王用力過猛掙瞎了一只眼睛,高祖劉邦為了表彰龍王功績親口御封,黑河龍王不曳磨子,不鉆洞子。

        三霄殿

        三霄殿位于樓觀鎮西5千米的姚村,三霄被傳說為財神趙公明的妹妹云霄、瓊霄、碧霄,曾經修煉千年不但法力無邊,而且玉骨冰肌、仙姿曼妙、烏鬢如云、明目流光、消灑俊麗、英姿颯爽。后來三霄應兄長趙公明之邀助紂抗周,大擺黃河陣,被周兵所破,三霄香銷玉殞、魂歸霞天,被封為美顏送子娘娘,每年正月二十過會。

        樓子山

        樓子山亦稱石樓觀,位于聞仙溝南8千米處,是后東明村和前就峪村交界,其山形酷似一座矗立云霄的石樓,與樓觀臺相鄰,故稱“石樓觀”。據載五代北宋時期,著名道教學者譚峭,字景升,曾隱居于此修道,他與陳摶結為師友,著《化書》一籍,為道家之先驅,其成就卓著,被樓觀道壇列為“道家四子”奉祀。同時,李琪、呂洞兵、麻衣道人、陳轉等高道常到此聚會。明初有火龍真人及張三豐活動的傳說,使石樓觀名噪一時,明末石樓觀漸漸沉寂無聞。

        遇仙橋

        遇仙橋位于西樓觀大陵山東就峪河之上,此橋元代所建,傳說有人在此橋上遇到呂洞賓、 鐘漢離等神仙,橋長11米,寬3米,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水沖毀,后來八十年代重建。

        寶光寺

        寶光寺位于樓觀鎮上三清村北門外,傳說該寺建成后,大放金光,周圍村民親眼可見,每年正月二十三日廣開道場。

        東岳廟

        東岳廟位于樓觀鎮大玉村東南,主祭為東岳大帝黃飛虎,緬懷他助周伐紂的偉大業績,廟會日為每年的三月初八,大戲演出、紙扎、社火巡游助興。

        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

        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位于秦嶺西部北麓陜西省周至縣樓觀鎮境內,東距古城西安70千米,與隴海鐵路、西寶高速公路、108國道相接。面積為6.46平方千米,管理處設在樓觀臺。這里森林景觀十分秀麗,園內古木參天,山青水碧。樓觀臺森林公園始建于1982年,是林業部最早批建的全國十二個森林公園之一,也是西北地區首家森林公園。1992年被林業部定為國家級,1997年被評為“西安市十大景觀之一”。

        樓觀臺森林公園總面積2.75萬公頃。規劃為東樓觀、西樓觀、田峪河、首陽山四個游園,12個景區,200余處景點。是人文、自然、森林景觀融合俱佳的旅游勝地。有40里峽一線天、野牛河瀑布、旺子溝古溶洞、首陽山五彩石及仰天池、洞賓泉、龍王潭等自然景觀。有光頭山草甸、高山云冷杉、杜鵑天然林,數千畝人工竹林等森林景觀。垂直帶譜明顯,季相變化萬千。有說經臺、煉丹峰、大陵山、吾老洞、紅孩洞、龍王潭、首陽山、觀音廟等諸多人文景觀。

        周至縣樓觀臺門票現在多少`不知道都有什么景點

        全票價格55元; 樓觀臺號稱"天下之一福地",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勝跡,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東南15公里的終南山北麓,風景幽美,依山帶水,茂林修竹,綠蔭蔽天,古籍贊美它:"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名

        " 樓觀臺既有周秦遺跡、漢唐古跡,又有山青水綠的自然風光:古跡主要有老子說經臺、尹喜觀星樓、秦始皇清廟、漢武帝望仙宮、大秦寺塔以及煉丹爐、呂祖洞、上善池等60余處;自然風光以森林見長,這里山嶺倚山背水,茂林修竹,融自然人文于一體,是人們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

        其中老子墓、大秦寺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樓觀臺點還有百竹園,白獸園

        有力氣的話,還可以登山觀景,道路修得不錯,沿途這個季節還可以撿些純粹野生的獼猴桃等野果

        雙休日可以到大雁塔北廣場乘環山旅游一號線,平時可以到豐慶路汽車站乘到樓觀臺的汽車,票價12元,一個多小時行程

        樓觀臺森林公園更好游玩時間是什么時候

        樓觀臺森林公園更佳時間:西安地處黃河流域關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嶺,北臨渭河,屬于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43℃。

        除了較寒冷的冬季外,其它時間都比較適合旅游。

        陜西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位于秦嶺西部北麓陜西省周至縣境內。東距古城西安70公里,107國道橫穿而過,與隴海鐵路、西寶高速公路、108國道相接。

        森林公園始建于1982年,是林業部最早批建的全國十二個森林公園之一,也是西北地區首家森林公園。1992年報經林業部定為國家級,與陜西省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管理,直屬陜西省林業廳領導。

        公園總面積2.75萬公頃。規劃為東樓觀、西樓觀、田峪河、首陽山四個游園,12個景區,200余處景點。是人文、自然、森林景觀融合俱佳的旅游勝地。有40里峽一線天、野牛河瀑布、旺子溝古溶洞、首陽山五彩石及仰天池、洞賓泉、龍王潭等自然景觀。有光頭山草甸、高? ??云冷杉、杜鵑天然林,數千畝人工竹林等森林景觀。垂直帶譜明顯,季相變化萬千。有說經臺、煉丹峰、大陵山、吾老洞、紅孩洞、龍王潭、首陽山、觀音廟等諸多人文景觀。

        公園目前開放的東樓觀游園有景點50余處。主要有我國北方緯度更高、規模更大,品種最多的竹類品種園百竹園;有搶救繁育國寶大熊貓、朱_、金絲猴、褐馬雞、金毛扭角羚等珍稀野生動物的珍獸館;有我國最古老的道教祖庭

        老子說經臺,距今3000余年,為道教發祥地,史稱

        仙都

        。有井深1700余米,日出水千噸,富含18種有益人體礦物成份的溫泉水服務系統,可供游人沐浴、療疾、游泳、垂釣。

        森林公園有木本、草本植物78科197屬千余種,各種竹子18屬150余種。千年古樹,名木花卉,蔚為壯觀。森林公園風光絢麗,青峰碧水,深藏靈秀;春天:層山綠秀,嫩柳含煙,百花爭艷;炎夏:群山凝翠,蒼山秀水,清爽宜人;金秋:層林盡染,滿山紅遍,美不勝收;隆冬:

        三友

        斗雪,嬌嬈迷人,涉趣無盡。

        森林公園經過十多年建設,已形成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基本配套的一條龍服務體系。不失為游覽觀光、休閑度假、療養避暑、探險考察、教學科研、議事開會的好地方。

        《西安·周至縣·樓觀臺》陜西名勝簡介

        《西安·周至縣·樓觀臺》陜西名勝簡介

        樓觀臺在周至縣樓觀鎮樓觀山,為周至名勝之最。據對周至縣名稱之解釋,“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為名”,故稱縣曰盩厔。因字生僻,1964年改為周至。此地山形重疊如樓,故名樓觀山,或名石樓山。山明水秀,風景優美,古跡名勝眾多,有“天下之一福地”之稱。

        周康王之大夫、函谷關令尹喜,于此結草為廬,觀望天體,號其宅為關令草樓,亦名紫云樓。周昭王二十五年,老子李耳西游,騎青牛,過函谷關,關令尹喜跪迎入秦,曾于此筑說經臺,授《道德經》五千言于尹喜,于是草樓觀與說經臺融合起來,取名樓觀臺。

        據《通志》記載:老子于此說道德經五千言授尹喜,有說經臺,又名升天臺。這里有老子煉丹爐,據《關中勝跡圖志》記載:化女泉下有曬丹谷,相傳老子煉丹,于此曬丹。

        說經臺及其附近古跡甚多,如老子祠、臥牛池、老子墓、王理仙紀念塔、大秦寺塔、昆山律師衣缽塔、化女泉、樓真亭、遇仙橋、宗圣宮、仰天池、望氣樓、文始殿、靈宮殿、三清殿、救苦殿、景陽殿、斗姥殿、寶章殿、上喜池、老子白玉石雕像、歐陽詢碑、唐玄宗碑、道德經碑、三鷹柏、千年銀杏、問仙溝、煉丹爐等樓臺、殿、閣、宮、亭、塔、洞、庵、墓、池、泉50余處。自唐迄清,歷代均有修葺。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尊李耳為遠祖,改樓觀為宗圣觀,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詔改順大興國觀,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年)復改為宗圣宮。前為四子堂、文始殿及三清殿,進至望氣樓,其右殿名景陽,有丹井;左殿名寶章為宗圣宮。元順帝妥懽帖睦爾至元二年(1336年)對樓觀臺曾予重修。

        老子祠,據《通志》記載,在樓觀南。據《長安志》記載,晉惠帝元康五年(295年)修,蒔木萬株,南北綿亙七里,給戶三百,供灑掃。隋文帝開皇五年(585年)即故地重建。

        據《通鑒輯覽》記載: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十月皇帝曾幸樓觀,謁老子祠。

        據《關中勝跡圖志》記載:祠有元大德(元成宗鐵穆耳年號,1297—1307年)中老子渡函谷關圖刻石。又有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延祐(1314—1320年)中希聲堂碑,朱象先撰文。碑側有劉汾詩。

        臥? ?池在東觀谷之東,相傳道教始祖李耳入函谷關所騎之青牛,由徐甲牧之,曾臥于此。

        老子像在說經臺之南,為白玉石所雕琢,西立德經和道經兩碑;東立老子像記碑和清靜經、養生經碑。

        化女泉在臥牛池之西,相傳老子植手杖,即化一美女,以試徐甲,至拔杖而出水化為此泉。

        曬丹谷在化女泉之下,相傳道教始祖在樓觀臺煉丹爐煉仙丹,化煉丹成,于此地曬丹,稱其地為曬丹谷。

        樓觀臺,歷代帝王文人學士,到此游覽者甚多,有的還遺筑宮室,有的刻石留詩,傳說秦穆公曾游至此,并建樓觀宮;秦始皇親蒞求神,建廟于樓南;漢武帝親臨此地,立宮于樓北;晉惠帝植樹十萬,移民三百戶以護樓觀;隋文帝、唐高祖、唐玄宗等皇帝,有的大修樓觀臺建筑,有的尊奉老子為祖先,有的封勅老子為皇帝,把老子像接到皇宮。兩晉道士尹通、牛文侯、尹法興、王道義、毋始光,西魏道士陳寶熾、李順興,隋唐道士岐暉,唐詩人王維、李白,宋詩人蘇軾、米芾,元書法家趙孟頫等,游后刻碑留世,如米芾的題刻“之一山”、歐陽詢的《大唐宗圣觀記碑》、蘇靈芝的《唐老君顯見碑》等。

        解放后,對樓觀臺道觀殿宇進行了全面修葺,使樓觀臺面貌煥然一新,并新建了文物展覽室、碑石陳列廳、神話模擬館等。展覽室展出西周青銅器爵、青玉圭、青玉琮等;唐代獸面紋陶罐、指紋磚等;宋代耀州窯瓷器等;以及清代石雕刻等珍貴文物。碑石陳列廳位于山門左右,歷代碑石20余通,排列整齊。神話模擬館,內容包括紫氣東來、函谷恭迎、高臺說經、青峰煉丹、化女青泉、大陵飛升、洞賓戲花、花蛇告狀,并以現代聲、光、電等先進手段再現出道教始祖老子在樓觀臺的一系列活動。1984年起,樓觀臺及其所屬祠觀全部交由道人自行管理。

        錄“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說經臺詩》:《樓觀臺》古詩句出處:

        劍舞有神通草圣,海山無事化琴工。

        此臺一覽秦川小,不待傳經意已空。

        樓觀臺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至縣樓觀臺門票現在多少`不知道都有什么景點

        樓觀臺是新裝修和改建的,是從2011年7月19開放的新景區

        票價淡季60元,70歲以上老人半價 軍人免票

        有東樓觀、西樓觀和財神廟等大的旅游景點

        值得一看

        設施老舊像未開發,西安“最可惜”的景區叫什么?

        西安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又倚靠在秦嶺北麓,是一處人文古跡與自然美景兼有之地。套用一句陜西的旅游宣傳語——“山水秦嶺·人文西安”,也是很貼切的。

        西安及周邊各類景區,無論是著名的還是小眾的,收費的還是免費的,我去過不少。但有一個景區讓我覺得非常可惜。這個景區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影響力甚至遍及全國,同時也是國家級森林公園,但它的發展卻遠遠落后它的起點,旅游設施老舊,倒像是原生態未開發的景點,反差實在太大了。

        這里就是——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

        提起樓觀臺,大家都很熟悉。但真正能搞清楚西安到底有多少個樓觀臺景區的,估計人不多。

        樓觀臺位于西安市周至縣東南15公里、秦嶺終南山北麓,被視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老子李耳在此寫下5000字《道德經》,并于此傳道講經發揚道教,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正所謂:"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名。"樓觀臺留下了眾多人文古跡,同時又是一處飽覽終南山風景的好去處,因此也一直吸引著眾多國內外游客慕名前來。

        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是 1982年我國最早批建的全國12個森林公園之一,1992年晉升為國家級。明明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如今來這里參觀,卻讓感覺非常原生態,旅游設施老舊,有點像很多尚未開發的景區。

        森林公園更大的亮點是這里有著大片竹林,爬山過程中,漫山遍野的竹海非常壯觀,頗有幾分仙氣飄飄的感覺。此外雖然一路旅游設施老舊,游人不多,但能感受到整個公園的香火十分旺盛。尤其是我們爬到山頂煉丹峰上,有一座看似平平無奇的小廟,甚至略微有些簡陋,但香火卻非常旺盛。也讓我們不僅感嘆果然是道家福地,名不虛傳。

        值得一提的是,森林公園里面有一個老道觀是需要單獨收費的,而樓觀臺的文物古跡幾乎都在這個老道觀里。我們去游覽的時候,一是因為時間緣故,二則因為還得再掏一次門票,所以沒有去老道觀,想想而已比較遺憾。

        從8月1號開始,由曲江管轄的4個樓觀臺景區:趙公明財神廟、終南山古樓觀(仙都)、延生觀、化女泉,已經宣布免費開放了。

        不過真正的老樓觀臺,即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其內的道觀,依然需要買票進入。印象中樓觀臺森林公園門票35元/人,老道觀門票忘記了,知道的朋友可以補充。

        Hash:baa5832eb9a9700e9c54413d607dc895e4ea4529

        聲明:此文由 夢相隨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