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旅游景點 小孤山風景名勝區
導讀:小孤山旅游景點 小孤山風景名勝區 1. 小孤山風景名勝區 2. 大小孤山風景區 3. 小孤山風景名勝區介紹 4. 大孤山風景 5. 大孤山小孤山旅游 6. 孤山鎮風景區 7. 大孤山風景名勝區 8. 孤山風景區介紹 9. 大孤山風景名勝區簡介 10. 小孤山景點介紹
1. 小孤山風景名勝區
云臺山景區包含有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青龍峽、峰林峽、萬善寺、子房湖、獼猴谷、茱萸峰、百家巖、疊彩洞等十一大景點。
紅石峽
紅石峽集秀、幽、雄、險于一身,融泉、瀑、溪、潭于一谷,素來享有“盆景峽谷”的美譽。這里外曠內幽,奇景深藏,兩岸峭壁山石秀麗,仿佛鬼斧神工雕鑿而成的巨大盆景,又似名山大川的濃縮,園林專家稱之為“自然山水精品廊”。紅石峽的峽谷奇觀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貴賓,近年來,共接待省部級以上領導700余人次,其中黨和國家領導人40余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主任伊德博士實地考察景區后,感嘆到:“我不得不承認,云臺山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比擬的地質公園。它給我的印象是一部樂章,是一首貝多芬的交響樂,是一首最美妙的山水交響樂。”
茱萸峰
茱萸峰是歷代文人墨客,僧道修行的圣地,這里植被茂密,古樹參天,有千年名木紅豆杉,五角楓、太行花等珍稀植物,森林覆蓋率高達93%。踏千階的云梯棧道登上海拔1300米的茱萸峰頂,但見群山連綿,峰涌云動,使人頓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氣慨。唐代大詩人王維曾登臨此峰寫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絕句。
云溪夜游
《云溪夜游》是云臺山歷時八個月,匠心打造的網紅景點,全長1.2公里,大量運用高尖端聲光電多媒體技術,包含2000多套智控激光螢火蟲,近千套舞美專用LED帕燈,先進激光燈投影,多套水幕3D投影系統,以及主舞臺震撼多媒體真人神話劇等等,塑造出「熒光海」、「海底世界」、「龍飛蝶舞」、「陪嫁村之戀」、「十步愛情走廊」、「云臺水幕秀」、「雙子喊泉」等神奇夢幻場景和拍照打卡點,整體游覽時間約1小時。
潭瀑峽
潭瀑峽內 “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潭瀑相連,宛若江南。在這里,您可以欣賞到耳鬢廝磨,切切私語的情人瀑;四季長流,珠簾高掛的水簾洞;龍鳳呈祥的龍鳳壁;宛若仙子的蝴蝶石。經專家考證,潭瀑峽內的不老泉集太行山夏雨冬雪,滲漏流動五十余公里,是不可多得的優質礦泉水。《修武乾隆志》載魏晉時期逸人王烈,渴飲此泉,餓食黃精,壽至338歲,仍然健步如飛。潭瀑峽景區內植被多樣,草茂林豐,經過實地測量,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的均值高達每立方厘米11000個,其中水簾洞、不老泉等景點瞬間最高值超過20000個,為世界衛生組織清新空氣標準數值的10倍之多,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
泉瀑峽
泉瀑峽全長3000多米,是一處以甕谷高瀑為標志、以深潭幽澗為特色的深谷。溝內山雄水秀,峰高瀑急,青山四合,如同仙閣。溝壁和谷底有多處清泉流出,看后令人心曠神怡。這個峽谷形成于距今5.4-4.9億年的寒武紀時期,華北大地一片汪洋,云臺山地區在廣闊的淺海環境下,沉積了厚達500米的白云巖、灰巖、砂巖、泥巖、泥巖地層,后經多次地殼運動,演變為陸地。2300萬年以來,歷經長期流水侵蝕、搬運、重力崩塌,使海拔800-1200米的古夷平面局部強烈下切,形成了長3000米,深500米的峽谷。這里有豐富的鮞粒灰巖、羽狀交錯層理等地質遺跡,可讓人領略到大自然的神奇。
子房湖
傳說,西漢名臣張良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刺殺秦王失敗以后,來到云臺山避難,因在河邊踩住了河神伊尹的腳印而“得神”,后因出山投奔反秦義軍而“得志”,成為了彪炳史冊的一代名臣。而后功成身退,拒榮華富貴? ?重返云臺山隱居。張良字子房,于是,人們將這里的河叫子房河,將與子房河相連通的湖叫子房湖。子房湖南北長4000米,東西寬200米,湖域面積300余畝,水深呈階梯狀分布,北淺南深,最深處65米,水容量1038萬立方米,是云臺山景區最大的湖泊景觀。子房湖碧波蕩漾,水質優良,為天然的礦泉水。在2002年6月,在子房湖里首次發現了桃花水母,它與野馬、大熊貓被共同列入國家瀕危野生動物紅色名錄。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無脊椎動物之一,最早誕生于6.5億年前,因形似桃花瓣而得名。在云臺山發現桃花水母給生物專家留下了可供研究的實物標本,它的發現對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無疑是一個最有力的肯定。
青龍峽
青龍峽作為云臺山的主要景點之一,有“云臺山第一大峽谷”的美譽,婀娜多姿的旺榮瀑,翠綠如玉的同心潭,妙不可言的石上春秋,構成了青龍峽大氣磅礴的山水立體畫卷。這里瀑飛泉懸,潭幽溪清,山水含情,草木解意,自然的靈性和生命的靈動在這里演繹得活靈活現,堪稱生態旅游、休閑避暑的好去處。
獼猴谷
云臺山于1998年8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有數量眾多的野生獼猴群落在景區內分布。太行獼猴,在進化系統上屬靈長目猴科,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由于太行獼猴是生活在氣候較冷,緯度最北的獼猴群,周圍環境山峰陡峭,因此獼猴群體個大,體壯,毛長尾短,善于攀緣,喜歡跳躍,行動敏捷,形體俊美,模仿性強,為獼猴中最進化的一種,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太行獼猴終年棲息于針闊葉混交林、灌木林及懸崖峭壁之間,喜群居生活,由猴王率領猴群,并配備護衛猴、哨猴,通常每群百只左右,白天活動覓食,夜間宿于懸崖峭壁之上,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屬雜食性動物。
峰林峽
原名群英湖,位于焦作市區北部25公里處,是一處兼有南北山水特色的山岳型風景名勝區。景區內主要景點有小孤山、天然毛主席像、大壩、老君灘、葫蘆島等。 小孤山相傳是玉帝命二郎神帶領天兵擔山填海,路過此地,腳下不適,乃脫鞋倒石,石子落在河中形成“小孤山”;天然毛主席像是1993年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時發現的純天然側面石像;峰林峽大壩高聳于“窄山”峽谷之中,為中國第一高砌石拱壩,整個大壩氣勢恢宏,壩頂瀑布如白練下濺,猶如長虹空架;老君灘充滿神話色彩,這里四周峰巒環抱,峽光倒映,幽深莫測,相傳老君李耳曾在此修行,泛舟至此,恍入世外桃源。
疊彩洞
疊彩洞是通往云臺山主峰茱萸峰景區的公路隧洞,也是連接豫晉兩省的重要通道.它的主體為螺旋攀升隧道工程,大小隧道在峭壁間重疊而上,宛如多彩盤珠,疊彩因此而得名。1977年,為了徹底改善山區的道路交通狀況,改變山區人民的貧困面貌,修武縣委作出大搞山區公路建設的決定,號召5000多名基干民兵和縣鄉職工、人民群眾共計1.8萬人參加了修路大會戰,開始了疊彩洞道路的修建。疊彩洞道路從1977年到1986年,歷時10年時間修建完成,總長28公里,沿途共分布大小隧洞19個,隧道準確銜接。其中包括8條180度回旋隧道,隧洞總長4090米,其中最長的為11號洞,長443米。這些洞曲洞連環,首尾相連,從高處鳥瞰,這些公路隧洞呈螺旋式上升之勢,又隱藏在懸崖峭壁之間,人稱“暗十八盤”。2014年9月18號,云臺山景區所在地修武縣云臺山鎮人民政府對位于云臺山景區疊彩洞隧道群中的,五號洞至十一號洞七處隧洞的現狀,向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申請基尼斯世界紀錄。 9月27號,? ?臺山景區疊彩洞以“擁有最多螺旋上升U型人工隧洞的隧洞群”被正式載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向云臺山景區頒發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
百家巖
百家巖歷史悠久,是中國園林文化由宮廷走向民間的發祥地。這里山清水秀,處處有流泉,步步有青竹,一派迷人風光,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隱居之地。竹林七賢指的是我國魏晉時期七位著名文人高士,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他們相遇友善,在百家巖一帶的竹林里或飲酒賦詩,或研習老莊,或評論時政,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回歸大自然的文人旅游群體;他們在這里山棲巖居,寄情山水,嘯傲林泉,交游天下名士長達20年之久,并一度成為我國文學史、哲學史、風景旅游史上有一定地位的杰出代表。唐代十大才子之一的著名詩人錢起在此懷念孫登的詩中寫道:“崖石亂流處,竹深斜照歸。主人臥巨石,心自滌清暈。春雷近作解,空谷半芳菲。”百家巖除擁有秀麗的山水自然景觀之外,還擁有大量的人文歷史景觀,如:二樂臺、嵇康淬劍池、劉伶醒酒臺、漢獻帝避暑臺等皆為精品。這里地域雖小,但密度之大,積淀之深、意蘊之悠長,不愧為一處訪賢探古、寄情感懷休閑壁暑之勝地。
地質博物館
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占地22畝,建筑總面積7500平方米,分為博物館、研究接待中心、地質廣場、水體景觀四個部分,具有科普教育、學術交流、會務接待等多項功能,年可接待游客120萬人次,是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標志性建筑。
鳳凰嶺
鳳凰嶺原名古楓嶺,地處茱萸峰主峰東南,和茱萸峰是一個檢票口。檢票之后右走就是上鳳凰嶺的路。游覽鳳凰嶺可由南向北,沿途會經過望鄉臺、仙闕、仙悟峰、望親臺、云臺觀、重陽閣、鳳凰樹、真武飛升處、望仙苑等景點。嶺上有兩株千年古楓,一棵植于坡上,一棵長在坡下,相距30米左右,樹冠高約17米。奇特的是,這兩棵樹竟是相向而生,雌雄相依,被譽為“楓王”和“楓后”。相傳它們為一對鳳凰所化,鳳凰嶺之名也由此而來。兩棵古楓屬于五角楓,春夏時節青翠欲滴,到了秋天便紅葉似火。鳳凰嶺峭壁之上高聳著一處建筑名曰“重陽閣”,閣高四層,白壁黑檐,因為在高山峻嶺之間而顯得巍峨壯觀。此閣是為紀念唐代大詩人王維而建。
萬善寺
萬善寺位于翠屏峰腳下,龍山、虎山的交匯處,正合青龍白虎之意,是佛家教派臨濟宗祖庭。據考,萬善寺始建于唐代,后經歷朝歷代,特別是解放后的幾次大規模翻修,才形成了現在的規模。這里晨鐘暮鼓,誦經響樂十里可聞。和其他佛教寺院相同,是“伽藍七堂”格局。新建的萬善寺有山門、伽藍殿、山神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文殊殿和金佛殿等建筑。
2. 大小孤山風景區
云龍湖大。杭州西湖和徐州云龍湖的資料:
1、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 ??、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2、云龍湖位于江蘇省徐州城區西南部,是徐州云龍湖風景區主要景點, 原名“石狗湖” ,最遲形成于北宋。云龍湖東靠云龍山,西依韓山、天齊山。南偎泉山、珠山。三面環山,一面臨城。
云龍湖原水面5.8平方公里,陸地5.6平方公里。以湖中路為界,東湖周長約8.1公里,西湖長約7公里,全湖周長約12公里。若包括上小南湖景區(總面積1.66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0.962平方公里),云龍湖水面面積已達到6.76平方公里,陸地面積6.3平方公里。
8
3. 小孤山風景名勝區介紹
創作背景
陸游自乾道二年(1166年)罷官以后,在家閑住了四年之久,直到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才勉強給了一個夔州通判的職務。當時陸游已四十五歲,因病久不能赴任,第二年初夏才攜家帶眷由故鄉動身。他沿著長江行進,途經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最后經過山勢險峻、波濤湍急的三峽,終于到達四川,他把沿途見聞寫入了《入蜀記》。這篇散文是他在八月一日和二日兩天,路過小孤山與大孤山時的日記,著重描述了小孤山與大孤山的美麗風光。
賞析
本文是游記,寫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情趣和韻味。作者船行于長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見所游,非止一處,為避免重復單調,需要用精彩的變化的筆墨,抓住各處景物特征進行描繪。文中寫烽火磯“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寫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寫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寫澎浪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寫大孤山“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幾筆就描繪出鮮明獨特的形象。
由于景點多,僅是孤立地寫出特征,也可能會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點間的聯系。一是各處景物雖千姿百態,但又均有山與江水相互生發輝映的描寫,構成整體背景,使景物在多樣中見統一;二是注意各景點地理位置上的聯系。文章屢次寫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點中貫以線索。至于寫澎浪磯和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寫大孤山時又與小孤山作比,更見出其間聯系,從而由各景點共同組成一幅完整的長江山水圖。
在各景點中,以對小孤山的貓寫最為充分。作者用筆靈活多變,從各個角度寫這一江中絕景。既隨角度變化顯現作者是在江行中覽眺景物,又從多個角度充分展現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態。
作者在記述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過程中,隨時觸合抒情和議論,并將有關的傳聞軼事、前人詩句都信手拈來,還隨筆寫出郡縣沿革、地形防戍等情況,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時亦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帶有詩的靈氣,文的推致,神話的氛圍,歷史的積淀,詩文傳說與勝景相互映發,更為引人入勝。
作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與用詩歌寫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別的。文貼近山水的本來面貌,寫得具體,而詩則是寫意的,境象與情思都升華得更為高遠一些。在陸游之前,蘇軾有詠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題畫詩《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詩的最后兩句,為陸游文中所引,但詩中以浪漫之筆寫得煞有介事,而文中僅作為詩家浪漫想象的 妙語,并對有關傳說予以考校。蘇、陸二家,一詩一文。蘇詩是凌空飄飏的,所展現的形象,真有“山蒼蒼,水茫茫”“沙平風軟望不到”的感覺,而陸文則是腳路實地,從多種側面,作了細致真實的描寫。蘇詩能啟發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陸文則讓我們如同身臨其境。對比之下,可以顯見其差異。但這種差異,是體現著文學藝術手段的豐富多樣,并無高下優劣之分。
4. 大孤山風景
《過小孤山大孤山》是南宋文學家陸游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寫烽火磯的奇異景色。第二段是寫小孤山的峭拔秀麗。第三段是寫大孤山的雄偉壯奇。這篇散文線索明晰,層次清楚,對比襯托,相得益彰。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大聲的閱讀方式。
5. 大孤山小孤山旅游
本文是游記,寫山川景物形象,作者所見所游,非止一處,為避免單調重復,需要用精彩的變化的筆墨,抓住各處景物特征進行描繪.作者還注意了景點間的聯系,隨時融合抒情和議論,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具有思想深度! 烽火磯描寫了烽火磯的巖石奇形怪狀,色彩光亮圓潤,主要表現它的“奇”的特點
6. 孤山鎮風景區
丹東大孤山廟有千年的歷史。
大孤山位于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孤山鎮,孤峙于黃海之濱,景色秀麗,人文薈萃,為遼東著名風景區。大孤山上有百余間初建于唐朝的一組寺廟建筑,是東北現存的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千年古剎集佛道儒三教合一,供奉著儒釋道的創始人和重要的神佛仙。
7. 大孤山風景名勝區
賞析
本文是游記,寫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情趣和韻味。作者船行于長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見所游,非止一處,為避免重復單調,需要用精彩的變化的筆墨,抓住各處景物特征進行描繪。文中寫烽火磯“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寫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寫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寫澎浪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寫大孤山“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幾筆就描繪出鮮明獨特的形象。
由于景點多,僅是孤立地寫出特征,也可能會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點間的聯系。一是各處景物雖千姿百態,但又均有山與江水相互生發輝映的描寫,構成整體背景,使景物在多樣中見統一;二是注意各景點地理位置上的聯系。文章屢次寫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點中貫以線索。至于寫澎浪磯和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寫大孤山時又與小孤山作比,更見出其間聯系,從而由各景點共同組成一幅完整的長江山水圖。
在各景點中,以對小孤山的貓寫最為充分。作者用筆靈活多變,從各個角度寫這一江中絕景。既隨角度變化顯現作者是在江行中覽眺景物,又從多個角度充分展現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態。
作者在記述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過程中,隨時觸合抒情和議論,并將有關的傳聞軼事、前人詩句都信手拈來,還隨筆寫出郡縣沿革、地形防戍等情況,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時亦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帶有詩的靈氣,文的推致,神話的氛圍,歷史的積淀,詩文傳說與勝景相互映發,更為引人入勝。
作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與用詩歌寫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別的。文貼近山水的本來面貌,寫得具體,而詩則是寫意的,境象與情思都升華得更為高遠一些。在陸游之前,蘇軾有詠大孤山小? ?山的著名題畫詩《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詩的最后兩句,為陸游文中所引,但詩中以浪漫之筆寫得煞有介事,而文中僅作為詩家浪漫想象的妙語,并對有關傳說予以考校。蘇、陸二家,一詩一文。蘇詩是凌空飄飏的,所展現的形象,真有“山蒼蒼,水茫茫”“沙平風軟望不到”的感覺,而陸文則是腳路實地,從多種側面,作了細致真實的描寫。蘇詩能啟發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陸文則讓我們如同身臨其境。對比之下,可以顯見其差異。但這種差異,是體現著文學藝術手段的豐富多樣,并無高下優劣之分。
8. 孤山風景區介紹
孤山既以“孤”取勝,也以小出奇。孤山東、北、西三面陡峭,只有南坡平緩,東西狹,南北長,遠看像一只坐南朝北的大石獅子。
9. 大孤山風景名勝區簡介
具體收費得看住宿條件加上餐飲吃得什么,一般價格都在200~300/天,到時進出島的船票有點貴,每人需要160元。獐島是遼寧省大孤山風景名勝區重要組成部分,最突出的特點是:潮落時為一個島,漲潮時島就會被分成六個小島。島上東南和西南一帶,礁石高低錯落,疏密有致,極為幽靜,是垂釣者的天堂。島邊怪石嶙峋,似雄師長臥、劍峰塔影等形象,惟妙惟肖。另外,獐島民風淳樸,當地島民經營的“漁家樂”別有情調。這里海產豐富,盛產海蠣子、蜆子等,尤以海蠣子個大、味美、價廉而出名。來這里可別錯過飽嘗海鮮大餐的機會了啊。
10. 小孤山景點介紹
據宿松縣文旅體局消息,“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即將來臨之際,該局推出“情暖三月天 魅力女神節”免費暢游活動。
3月8日當天,宿松縣所有A級旅游景區(白崖寨景區、石蓮洞景區、小孤山景區、羅漢山紅色旅游景區)對廣大女性游客免門票。
陽春三月,待著吧,因為免費的人一定很多
Hash:b05c3d2750dbd206032356d77187209027ff2d40
聲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