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文化意義和旅游價值 佛教文化對旅游業的影響
導讀:佛教的文化意義和旅游價值 佛教文化對旅游業的影響 1. 佛教文化對旅游業的影響 2. 佛教文化與旅游的關系 3. 佛教文化的發展 4. 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5. 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6. 佛學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7. 佛教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8. 論佛教文化與旅游
1. 佛教文化對旅游業的影響
說起這件事不得不說這也是山西人的一種感恩之情,為什么呢?
由於近些年來隨著開革開放的大力發展,江浙滬一帶的經濟首先在全國經濟騰飛,先富了起來,再加上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使得他們走出家門,五臺山成為他們首選的夏日旅游首選打卡地,這是因為在領略佛教文化的同時,清涼勝境的休爽使他們避暑休假的絕佳首選,越來越多的江浙滬游客來到五臺山,參觀朝圣的同時慷慨解囊大力贊助捐助五臺山的建設,為五臺山的發展提供很多經濟上的幫助,好客的山西人為了表達對他們的善舉幫助,以免除門費的方式感恩報達。不得不說這是山西人對江浙滬人民的深情厚誼。
2. 佛教文化與旅游的關系
1、麗江 古樸幽雅、自然、富有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的高原水鄉麗江古城,風景宜人的萬里長江第一灣,幽雅俊秀的玉泉公園,以及被喻為“云嶺第一枝”、“環球第一樹”的萬朵山茶等景色,組成了一幅優美的自然畫卷.旅游資源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風情”為主要代表.
2、三亞 三亞匯集了陽光、海水、沙灘、氣候、森林、動物、溫泉、巖洞、田園、風情10大風景資源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中國熱帶海濱風景旅游資源密集的地區.在南山佛教文化旅游區,有以生態和佛教文化為主題的雕塑精品;在天涯海角游覽區,有伴著不息濤聲的歷史名人雕塑群;鹿回頭山頂公園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在訴說"鹿回頭"美麗的愛情故事;亞龍灣中心廣場,一座榮獲了國家建筑“魯班獎”的現代園林廣場及雕塑群,將把您帶回久遠的歷史.一切的一切讓您目不暇接.
3、黃山 黃山與黃河、長江、長城齊名,成為中華民族的又一象征.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而聞名于世.她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中唯一的山岳風景區,作為中國山之代表,黃山集中國名山之大成,自古就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說法.黃山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下植物園”之稱.黃山正以它雄奇的容貌迎接著四海賓客.
4、九寨溝 人們說,如果世界上真有仙境,那肯定就是九寨溝.這是一個佳景薈萃、神奇莫測的曠世勝地;是一個不見纖塵、自然純凈的“童話世界”.“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溝歸來不看水”,水是九寨溝的精靈,湖、泉、瀑、灘連綴一體,飛動與靜謐結合,剛烈與溫柔相濟,不愧為“中華水景之王”.
5、桂林山水 素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我們祖國的一顆璀璨明珠,她以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成為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旖旎風光
3. 佛教文化的發展
佛陀之教法,經僧眾及阿育王、迦膩色迦王等護法者之大力宣揚,漸及全印度,并擴展至其他區域;向南傳至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稱為南傳佛教,以巴利語結集佛典,側重自我徹悟;向北經中亞諸國傳至我國、韓國、日本等地,稱為北傳佛教,依準由梵語轉譯之漢語佛典為主,強調自度度人。惟佛教傳入我國之確實年代,至今尚無定論。傳統上則相信系于東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 )傳入,如牟子理惑論、四十二章經序等皆載有當時佛教入傳之事。 茲略舉佛教入傳之傳說如下:(一)謂海內經、山海經所載三皇五帝時之伯益已知有佛。(二)列子卷四仲尼篇,孔子嘗言西方有圣人,此圣人即指佛陀,故謂佛教于先秦時代已傳入;更有竄改周穆王篇,而謂西周穆王時佛教已傳入。(三)漢法本內傳、周書異記,均謂佛法于周代已傳入。(四)歷代三寶紀卷一載,周代已于各地建立阿育王佛塔 ,然佛塔與經典皆為秦始皇所毀;又謂秦始皇四年(243 B.C.),西域沙門釋利房等十八人攜佛典入華。(五)北齊魏收所撰之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載,漢武帝元狩二年(121 B.C. )霍去病伐匈奴,得休屠王所祀之金人,安置于甘泉宮;或謂此金人即佛像,亦即佛教東傳之證據。然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漢書卷五十五霍去病傳等,僅言及得金人之事,并未言及佛教,此金人或為西域之天神。(六)釋老志又載,張騫出使西域歸國后,謂大夏之鄰有身毒國,嘗聞浮屠之教;然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漢書卷六張騫傳等,雖言及身毒國,卻無浮屠之記載。(七)劉宋宗炳所撰之明佛論載,東方朔嘗與漢武帝論對劫燒說,此為漢代接觸佛教之據。(八)明佛論又載,劉向所撰之列仙傳中,有七十四人為佛經中之人物;然列仙傳之真偽已屬可疑,更遑論其內容。 以上諸種傳說雖難以與史實相符,然由其內容及所列之時間可推知,佛教傳入我國時,或許未及時受到重視,以致未留下詳盡之記錄。又佛教為外來宗教,在其教團逐漸擴展之時,勢必與道教,甚至儒家學派爭衡,或為提高佛教之權威性而逐步上溯其東傳之年代。 至于一般所承認之說法,則有三種:(一)后漢書卷七十二楚王英傳、卷一一八西域傳,及后漢紀卷十等載,東漢明帝夜夢金人,太史傅毅以為或即西方之佛,明帝遂遣使往西域求法。途中遇梵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人。歸至洛陽,明帝建白馬寺,梵僧即于此譯出四十二章經。是為我國有佛僧、佛寺、佛教之始。 (二)楚王英傳載,楚王英崇尚黃老與浮屠。一般公認,東漢之上層階級多信奉儒家、黃老,及外來之佛教。楚王英封于彭城,可知由西域來華之外國沙門,其活動范圍自北方長安、洛陽,已延展向南方各地。其后楚王英因故左遷丹陽涇縣(位于安徽),佛教得以再向南地拓展。 (三)曹魏魚豢所撰之魏略西戎傳,引三國志魏志卷三裴松之(372~451)注,謂西漢哀帝元壽元年(2 B.C.),博士弟子景盧(秦景憲)從大月氏王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經。浮屠即佛陀之音譯。是為佛教入傳之最早、最可靠之記載。魏書釋老志對此事件之評述則謂,我國雖已聽聞佛教之說,卻尚未信受其義。故可確知佛教在西漢末年已傳入我國,惟尚未產生有力之影響。 此外,東漢時代處于佛教初傳階段,信徒多以現世的、功利的道教信仰形式來接受佛教,視佛陀為具有禳災招福、不老長壽等靈力之神只,視大力傳道之西域沙門為巫祝、神仙修行者等。而我國固有之儒家、道教等,難免對此一外來宗教產生極大之排斥作用。 東漢末年牟子作理惑論,一方面揭示佛教之真正面目,將其自方士、神仙家中析出;一方面調和儒、釋、道三家,闡論佛教思想非但不與儒、道相互抵觸,且有相輔相成之效。其后隨著時代之變遷,排佛論與容佛論互有消長,此后此一論諍亦成為歷來知識分子間重要論題之一;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等時,更有實際迫害佛教之舉動,至宋代理學崛起,始漸融合三教之爭。 我國素有著書立說之教化傳統,故佛教信徒亦重視佛典之翻譯編纂,以為傳教之基礎。佛典來源有二,一由外國沙門自印度、西域攜帶來華;一由我國信徒、高僧親往西域、印度求法、求經所攜回。佛典又分梵本與胡本二種,梵本成書于印度,以梵文書寫;胡本則系西域諸國譯自梵文之經典,如龜茲語、于闐語、粟特語等之經文。又外國譯經沙門中,法號之上若有‘安、康、支、帛’等字者,皆為西域人,均非以梵語為國語者,而于翻譯佛典之工 作具有極大之貢獻。 初時我國為方便理解佛教,常擷取儒、道二家精義與佛學互作解訓,形成格義佛教。東晉道安(312~385)則倡言,須以佛教立場來理解佛學精義,其否定格義之論廣受矚目,更促進中國式佛教之發展;因隋朝以前之佛教飽受儒、道之影響,至唐朝始因政治安定、民生富足,培養出開闊之世界主義胸襟,能視佛教為印度文化思想之結晶,而以求取新知之態度從事譯經工作。 以下即以各代西行求法及翻譯佛經之概況,略窺佛教入傳之過程: 東漢明帝時,四十二章經首先為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人譯出。迦葉為中天竺人,后示寂于洛陽;法蘭亦中天竺人,精于漢語,受明帝供奉于清涼臺,后亦示寂于洛陽。迦葉、法蘭二人另譯有十地斷結、佛本生、佛本行、法海藏等經,惜皆佚失。惟四十二章經之譯者、版本等問題,至今尚有爭議。東漢末年桓、靈二帝時,西域沙門相繼來華,積極從事譯經工作。 安世高(安清)系安息(伊朗東南)人,質帝時(145~146)入洛陽,譯有安般守意、陰持入、大小十二門、修行道地、人本欲生、阿毗曇王法、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五陰喻、轉法輪、九十八結等經。支婁迦讖(支讖)系月氏人,精勤法戒,靈帝時至洛陽,受支亮之襄助,譯有般若道行品、首楞嚴、般舟三昧經,及兜沙、阿■佛國、寶積經等大乘系之般若、方廣、華嚴等諸部經,至此大乘佛教始漸受重視。竺佛朔系天竺人,亦協助支讖譯經,譯有般舟三昧經等。支曜,譯有成具光明定意經、小道地經等。 三國時代,曇摩迦羅(法時、曇柯迦羅)系中天竺人,魏嘉平二年(250)譯出僧只戒心,此戒本又作僧只律,屬部派佛教大眾部系之戒本,首立羯磨法授戒,奠定我國佛教戒律基礎。曇諦(帝)系安息人,譯有曇無德羯磨(又作四分律)、摩訶僧只律之戒本等。康僧鎧(僧伽跋摩、僧伽婆羅)為康居人,于白馬寺譯出郁伽長者等四部經,或謂亦譯有無量壽經。康僧會祖籍系康居人,后移至交阯,譯有六度集、雜譬喻等經,并為安般守意、法鏡等經作序、注釋。 支謙(恭明)系月支人,靈帝時來華,后避亂于孫吳,譯有維摩詰、大明度無極、瑞應本起、大般泥洹等經。另譯有本業、首楞嚴、大阿彌陀等經,然今已佚失。此外又撰有了本生死經注。其時,曹魏沙門朱士行因感般若道行品經文詞晦澀,難解其義,乃于魏甘露五年(260)出塞,至于闐,得大品般若經之梵本。幾經波折,至西晉太康三年(282)始達洛陽。元康元年(291),由于闐沙門無叉羅及優婆塞竺叔蘭等人譯出,稱為放光般若經。竺叔蘭另譯有維摩、首楞嚴等經。 西晉之時,以竺法護(曇摩羅剎)為當代譯經家之代表,世稱月氏菩薩或敦煌菩薩。竺法護原系月氏人,世居敦煌,因隨竺高座出家而易姓,嘗隨師游西域,攜回賢劫、正法華、光贊等一百六十余部經,譯出維摩詰子問、正法華、大哀、般泥洹后灌臘等經,共計一百五十余部,其所依版本中亦雜有胡本,如罽賓之修行道地經、龜茲之阿惟越致遮經、于闐之光贊般若經等。帛遠(法祖)系河內人,譯有惟逮菩薩、佛般泥洹等經。 帛尸梨密多羅(吉友)系西域人,于東晉都城建康譯出大灌頂神咒、大孔雀王神咒、孔雀王雜神咒等經;竺曇無蘭亦為西域人,于揚都譯出咒齒、玄師■陀所說神咒等經,是為密教經典東傳我國之始。僧伽跋澄(眾現)系罽賓人,苻堅建元十七年(381)入關中,與佛圖羅剎、沙門智敏等人譯出阿毗曇毗婆沙;又與曇摩難提、僧伽提婆、惠嵩等人譯出婆須蜜經。曇? ??耶舍(法明)系罽賓人,東晉隆安年間(397~401 )至廣州,譯出差摩經;又至關中,與曇摩掘多譯出舍利弗阿毗曇。 此時期之西行求法者以東晉法顯為代表。法顯于東晉隆安三年(399)由長安出發,至北天竺,求得摩訶僧只律、薩婆多部律抄、雜阿毗曇心論、綖經、方等般泥洹、摩訶僧只阿毗曇等;又渡海至師子國(錫蘭),求得彌沙塞律、長阿含、雜阿含、雜藏等。歸國后撰有佛國記一卷,記述各國風物。其他尚有:康法朗,西行過流沙,搜尋經論。慧睿,西游諸國,遠達南天竺邊界。支法領、法凈等,至于闐,攜回華嚴梵本三萬六千偈。智嚴、寶云等,共游罽賓、于闐等地,并請佛陀跋陀羅(覺賢)相偕同歸東土。 其后,智猛、曇纂、竺道嵩等,于后秦姚興弘始六年(404)至中天竺,攜回大泥洹、僧只律等之梵本。法勇(曇無竭)、僧猛、曇朗等,于劉宋永初元年(420)西行,至中天竺、南天竺等地,法勇經罽賓時得觀世音受記經之梵本。 法獻于劉宋元徽三年(475),經巴蜀、涼州至于闐,得烏纏國佛牙一枚、舍利十五粒,及觀世音滅罪咒經;至高昌,則得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等。北魏之道榮,越過蔥嶺至西域。北魏神龜元年(518),胡太后遣惠生往西域取經,宋云同行,經于闐入天竺,求得大乘經典一七○部。北齊之寶暹、道邃往西域取經,獲得梵本二六○部。 龜茲僧鳩摩羅什于弘始三年入長安,在西明閣、逍遙園設譯場,與僧肇、道生等諸弟子共譯出坐禪三昧、阿彌陀、大品般若、新法華、維摩詰所說、新小品、金剛般若、十住、思益等經,及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實論等三十五部經論,為我國經典舊譯家之代表人物。此外羅什又自撰實相論、維摩論、答慧遠大乘深意十八科等。 著名的高僧有道安、鳩摩羅什、法顯、慧遠、智頡、吉藏、玄奘、道宣、法藏、菩提達摩、慧能、善無畏、一行、鑒真、懷海、敬安、弘一等.更詳細的可以看看高僧傳.
4. 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東漢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傳入中國 佛教發源于印度,傳到中國后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互相影響、吸收,發展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對哲學、文學、藝術等其他文化形態,都發生了深遠的多方面的影響。
按正式文獻記載,佛教在漢朝傳來中國 一千九百年左右
5. 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一)多元文化的綜合
傳統文化的包容性給當今中國文化的發展帶來了諸多啟示。在文化的發展中,應該充分利用和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使本國文化能夠不斷成長,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都能夠成為凝聚民族共性,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來源。正如我國封建時期的正統思想——儒學,就是對其他學術思想進行不斷的吸收和借鑒,使其具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思想特質,從而實現儒家思想的兼容和擴展,適應不同朝代統治者對社會進行思想道德教化的需要。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時代的發展,思想文化的全球化已經形成趨勢,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隨時都在發生。面對外來文化,我國應該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對外來文化合理吸收,根據本國國情不斷改進本土文化,實現本體文化的持續性創新。
(二)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是中華文明的靈魂和根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于當今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豪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明? ?提出增強“文化自信”的思想道德建設。在這一過程中,探究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使傳統文化能夠在現代社會不斷創新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我們知道,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受到時代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糟粕,當今社會強調的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指文化宣傳工作者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進行提取,結合時代發展背景進行應用,使傳統文化在青年一代擴大影響力,實現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而文化的創新指的是文化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發展和進一步創造,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并不是對立的關系,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外來文化中的優秀一部分,將其發展為本土文化,從而讓本土文化更具生命力,更具影響力地發展和傳播。
參考文獻:
[1]董凱麗,黃三生.新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研究[J].安順學院學報,2019(21).
[2]李旭艷.論中國傳統文化在“五位一體”體系的價值[J].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5).
[3]喬婕.中國文化自信的內涵意蘊[J].學理論,2018(12).
[4]周東娜.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發展及其當代啟示[J].理論學刊,2014(12).
6. 佛學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答:儒家思想影響的人群是中國的知識分子(或稱群體,個人認為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皇帝,同時也身兼知識分子的角色),知識分子的作用各個團體的看法不同,佛教影響的主要是中國的普通民眾,但中國的普通民眾對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有反作用的,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帶有間斷性,虛幻的東西多些,一點愚見。
7. 佛教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在南亞的傳播:佛教原來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于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二、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傳播: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東南亞方向:
1.向斯里蘭卡的傳播,約在公元前3世紀的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曾派他的兒子摩哂陀去斯里蘭卡傳授上座部佛教。公元前1世紀,斯里蘭卡出現了兩個佛教派別:大寺派和無畏山寺派。3世紀上半葉大乘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在無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5世紀初,覺音用巴利語對南傳三藏進行了整理和注釋,確立了上座部教義的完整體系。大寺派被認為是南傳佛教的正統派。
2.緬甸、柬埔寨、老撾等國的佛教都承受斯里蘭卡大寺派的法統。12世紀以后,由于外族和殖民主義者的侵入,斯里蘭卡佛教曾兩度受到破壞,后再由緬甸和泰國重新傳入。上座部佛教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約在4~5世紀。11世紀中葉,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建立緬甸最早的統一封建王朝,曾奉大寺派佛教為國教。以后歷代王朝都保護佛教,建立了大量雄偉華麗的佛塔,如18世紀所建仰光大金塔等。
3.泰國:佛教由斯里蘭卡傳入泰國約在12世紀左右。13世紀,泰國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為國教。18世紀曼谷王朝諸王都篤信佛教。19世紀中葉以后,拉瑪四世對佛教進行改革,形成新舊兩派,綿延至今。1919~1927年刊行了全部三藏注釋及藏外典籍。泰國目前是東南亞佛教興盛的國家,被稱為“僧侶之國”。
4.扶南:5~6世紀時,佛教傳入扶南(早期柬埔寨),當時大小乘 兼傳。6世紀扶南改稱為真臘,宗教信仰為大小乘佛教和印度教同時存在,這明顯地反映在宗教儀式和9~12世紀吳哥城的許多宮殿建筑上。14世紀中葉后,柬埔寨淪為泰國的屬國上座部佛教隨之傳入。以后,老撾又從柬埔寨傳入上座部佛教。
5.印度尼西亞:從5世紀起,佛教開始傳入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巴厘等地。據中國高僧義凈的記述,7世紀中葉印度尼西亞諸島小乘佛教盛行,以后諸王朝都信仰大乘佛教與印度教;至15世紀伊斯蘭教開始盛行。
6.越南:大約在2世紀末,佛教從中國傳入越南。在4~5世紀時獲得廣泛傳播。10~14世紀,越南佛教進入興盛時期。泰國和緬甸佛教對越南佛教也產生影響。
目前佛教已傳播到世界各大洲。但主要仍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一帶,這個地區的佛教信徒人數遠遠超過其他宗教信徒。
8. 論佛教文化與旅游
眉山,是宋代大文豪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史稱“三蘇”)的故鄉,自然人文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東坡文化、長壽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源遠流長。
眉山有網紅水街夜景,有以長壽著稱的彭祖山,有濕地公園的噴泉,有青神的竹編藝術,有遠近聞名的泡菜節。如果您來眉山旅游一趟,白您不會后悔。
Hash:21d8e097da024a70a5dfba7768c1ee0686a05ae6
聲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