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區經濟效益 旅游業經濟效益
導讀:旅游景區經濟效益 旅游業經濟效益 1. 旅游業經濟效益 2. 旅游業經濟效益從哪些方面寫 3. 旅游業經濟效益大于環境效益 4. 旅游業經濟效益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5. 旅游業經濟效益值怎么計算 6. 旅游業經濟效益分析報告模板 7. 旅游業的經濟效益分析 8. 旅游業經濟效益研究 9. 旅游業經濟效益大于環境破壞 10. 旅游業經濟效益與政府職能關系探究
1. 旅游業經濟效益
1調節地區氣候,
2帶來收入(漁業,旅游業)
3,參加大自然的循環,保持生態平衡。
湖泊不僅具有大量淡水資源、農產品、水產品和礦產等多種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環境效益,在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調蓄洪水、促淤造陸、降解污染物、美化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湖泊生態系統具有超強的服務功能,它能夠為經濟系統提供四種服務:
第一,從傳統的資源經濟學觀點來看,湖泊是經濟系統中原材料輸入的來源,如農產品、水產品和礦產等多種資源;
第二,湖泊生態系統中的一些成分為維持生命系統提供了必要的服務,包括地表水的蓄積、控制土壤侵蝕、洪水控制、調節氣候等;
第三,湖泊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舒適性服務,包括娛樂機會、野生生物觀賞、美景所帶來的愉悅感,以及其他一些與環境使用沒有直接聯系的服務,如文化、信仰的需要;
第四,湖泊生態系統還能夠分解、轉移、容納經濟活動的副產品,即所產生的殘留物、污染物。供給水源調節徑流。
凈化水質,具有減少環境污染的作用,當水體進湖泊時因水生植物的阻擋作用,緩慢的水體有利于沉積物的沉積,從而有助于與沉積物結合在一起的污染物儲存、轉化。許多植物如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富集重金屬的濃度比周圍水體高出10萬倍以上,水浮蓮、香蒲和蘆葦都已被成功地用來處理污水。
湖泊中的蘆葦對水體中污染物質的吸收、代謝、分解、積累和減輕水體富營養化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對大腸桿菌、酚、氯化物、有機氯、重金屬鹽類懸浮物等的凈化作用尤為明顯。
維持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濕地調節氣候功能包括通過濕地及濕地植物的水分循環和大氣組分的改變,調節局部地區的溫度、濕度和降水狀況,調節區域內的風、溫度、濕度等氣候要素,從而減輕干旱、風沙、凍災、土壤沙化過程,防止土壤養分流失,改善土壤狀況。
水體的調節作用,縮小了年較差和晝夜溫差。蘆葦濕地能夠大大緩解濕地排放溫室氣體對環境的破壞,抑制全球氣候變暖。
2. 旅游業經濟效益從哪些方面寫
旅游直接經濟效益是指旅游業投入的生產要素的費用與其取得的經濟收入之間的數量比較關系。這是旅游企業和旅游部門衡量旅游經濟效益的指標。
旅游間接經濟效益是指發展旅游業對國民經濟中其他相關行業和部門乃至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形成全社會的間接經濟效益。由于旅游業是具有較強的關聯帶動性的產業,旅游業的發展對其相關行業或部門乃至對整個國民經濟都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我們在研究旅游經濟效益時,不僅僅要考慮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要考慮間接的經濟效益。
3. 旅游業經濟效益大于環境效益
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為當地旅游業發展,做出了永久性貢獻,環境效益對拉動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4. 旅游業經濟效益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黃金周”的利與弊 自1999年國慶節以來,全國實行春節、勞動節和國慶節3個7天的長假期,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假日旅游熱,初步形成了以旅游為主導的假日經濟。
5. 旅游業經濟效益值怎么計算
隨著“互聯網+”加速與產業融合,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發展的新引擎。疫情防控期間,云旅游、無接觸服務等數字文旅新業態不斷涌現。此次疫情在給文旅行業帶來不小沖擊的同時,也加快了文旅行業轉型的步伐。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互聯網+旅? ?”等新業態將迎來更大發展機遇。
相關數據顯示,“互聯網+旅游”孕育一個新的龐大旅游市場。這個新型市場由網民+購買力+購買欲望組成。根據最新的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3%。其中,20歲到39歲年齡層占42.3%,這意味著“80后”和“90后”的需求將成為有待挖掘的巨大市場,“互聯網+親子旅游”市場成為未來競爭高地。網民日益年輕化以及互聯網向年長者滲透,預示著旅游新業態、高端旅游都會展現廣闊的發展空間。
6. 旅游業經濟效益分析報告模板
旅游公司的利潤很低,旅游公司現在的利潤都是明明白白的,說白了就是掙個人頭費,比方說一日游100元左右一個人利潤是五元到十元一個人,二日游300元左右一個人的利潤就是20元左右,長線的利潤會高一點,大概100-200元一個人,有時候還個價還會低一點。以上只是作為曾經的旅游人所知道的,當然這個也因各個旅行社的經營理念差異會有所差別
7. 旅游業的經濟效益分析
通過vr旅游看到的效果就和到現場看到的相差無異,同時還能夠在酷雷曼VR全景上面某個景區的風景,吸引游客。
旅游景區可以借助VR全景吸引大量客戶,大部分的游客在去旅游之前,都會事先了解景區內的環境和周邊設施。
而VR全景正好能滿足游客這一系列的需求,通過VR全景視頻,讓客戶進行更全面的了解,提高曝光率,從而達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8. 旅游業經濟效益研究
旅游業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產業之一。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旅游業以持續高于世界經濟增長的速度快速發展,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產業。國際旅游界人士認為,旅游業甚至已經超過石油和汽車工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2010年,第十屆世界旅游旅行大會在北京召開時,會議主題就是“旅游,世界第一大產業”。據統計,2011年旅游業對全球GDP的貢獻率達9.1%(同期汽車制造業占8.5%,銀行業占11%),旅游就業2.58億人次,占全球就業總數的8.3%。 從國內看,旅游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主要表現在:旅游業的經濟拉動作用更加突出。一是拉動了經濟增長。據測算,我國旅游業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與旅游相關的行業超過110個,旅游業發展帶動了社會投資,促進了相關產業發展。其中,旅游業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超過80%。二是促進了社會消費。2010年,我國居民國內旅游消費達到12580億元,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9.4%。三是促進了社會就業。目前全國旅游直接從業人員超過1350萬人,與旅游相關的就業人數約8000萬人。 從全球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旅游大國。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國,我國已經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2011年,入境旅游人數1.35億人次,入境過夜旅游者5758萬人次。實現旅游外匯收入485億美元。已有146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2011年人均出游率2次,國內旅游人數26.4億人次。 我國是亞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國,2011年,中國公民出境總人數7025萬人次。出境人員中,因私出境6412萬人次,占出境總人數的91.3%。《世界是平的》一書說,“中國旅游者將改變世界旅游業”。中國對全球旅游業的貢獻率逐步加大,特別是我國出境旅游快速增長,成為全球國際旅游增長的重要支撐。據測算,2011年中國對全球入境旅游的貢獻率超過30%。 戰略性支柱產業是指對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構成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支撐的產業,它不僅本身具有相當的規模,而且發展潛力巨大,同時能夠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廣泛的關聯帶動的作用。國際上一般認為一個產業的增加值占到GDP的5%以上,就是支柱產業,占到8%以上就是戰略性支柱產業。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我國的主要思路是,推動旅游業與第一產業融合發展,重點發展鄉村旅游;推動旅游業與第二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旅游裝備制造業;推動旅游業與第三產業主要與文化、金融、交通、商務、醫療、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 我們始終清醒地認識到,有許多問題和矛盾亟待解決。旅游產品供給和需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熱點產品仍集中在少數知名旅游景區,導致旺季一票難求。休閑度假產品供給與急劇上升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中西部部分旅游目的地交通不便、可進入性差問題依然突出。旅游安全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旅游便捷服務能力還有待提高。 國內旅游市場秩序和人民群眾期待還有很大差距。現有的法律法規不適應旅游業快速發展要求,旅游民事規則不完善;旅游活動缺乏全程監管,旅游經營和管理不規范;市場誠信缺失,地區和行業壁壘依然存在;旅游部門執法力量不足,綜合執法機制不健全。 我國旅游發展方式還不完全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相當一部分地區存在重開發、輕保護,重硬件、輕軟件的問題。一些地方仍停留在“門票經濟”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旅游產業鏈,旅游綜合帶動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旅游業科技含量不高,組織化程度低、現代商業模式創新、現代科技運用等方面還有待加強。 旅游人才隊伍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旅游發展要求。特別是缺乏適應兩大戰略目標要求的企業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投資創業人才等,現在外語導游、專業的景區講解員、賓館飯店的主管領班都不能適應發展需求。目前全國開展旅游教育的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達1968家,在校旅游專業學生109萬人,但沒有真正意義的名牌大學。真正的旅游大國應當產生真正意義上類似美國康奈爾大學、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這樣的旅游大學。 走出“門票經濟”是一個形象化說法,走出去,就是告別過去靠賣門票、靠漲價甚至一錘子買賣模式,向科學發展切實轉變。
9. 旅游業經濟效益大于環境破壞
旅游是促進相互了解和各地文化、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是重要的收入特別是外匯收入的來源,故稱為無煙工業。但旅游活動和旅游設施的大規模發展,會因管理的不健全造成污染嚴重和景觀破壞,如飲食用包裝紙、盒、瓶的充斥、旅游者遺棄物品難以處置等。此類污染又會妨礙旅游的長期受益。解決的辦法是有計劃地實施旅游活動,加強對生活垃圾等的收集,加強宣傳活動和經濟管理措施,通過教育提高旅游者環境意識和環境道德水平,并實施經濟管理手段以切實保護旅游環境。
旅游業的發展所產生的,或是旅游地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所造成的旅游公害。后者又可區分為旅游開發的本身和非旅游開發建設造成的,統稱為建設性污染。從污染的形態可分出有形污染和無形污染兩大類。按污染者動機,則可視為有意的或無意的。從污染后果來看,有的是暫時而可以改變的,有的卻是長期而難以挽回的。
有形污染系指人們的感官可以直接覺察的,如因旅游者文化素質低,或缺乏應有的社會公德,造成風景資源破壞,文物古跡損毀,環境衛生污染等。無形污染則指旅游者對旅游地帶來的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它往往不易被人們覺察,但其后果卻相當嚴重 ,有的甚至超過某些有形污染的危害。例如旅游者帶來的不良生活方式,沖擊旅游地優秀的傳統文化,改變其固有的社會美德。另外,旅游者使有傷風化的劣跡傳播,使傳染病(特別是 艾滋病)蔓延,給旅游接待地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由于旅游者人數超出 旅游區地域容量,加上管理不善,導致區內花木、建筑受到損壞。雖然有時后果比較嚴重,但畢竟屬于可以改變的旅游污染。而在旅游區建造房屋、開山筑路、修建機場,使耕地被侵占、 草地被毀、 森林遭砍伐,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則是致命的建設性污染。 飛機航班的增加,車船密度的提高,排放的煙塵、尾氣、廢油也會造成環境的嚴重污染。此外,開山采石對具有美感的風景地貌來說,具有毀滅性的破壞。在景區不適當地修建纜車索道,在古建筑旁或微尺度的風景山石之間修建造型、體積、色調極不協調的建筑,都會使景區意境破壞,也是一種建設性污染。
盲目追求旅游業的經濟效益,往往會造成旅游污染,對該地區的環境、社會、經濟均會造成嚴重危害。在旅游業發展戰略制定、旅游區規劃、旅游景點建設和旅游業經營管理中,應當提出防止旅游污染的對策和措施。
10. 旅游業經濟效益與政府職能關系探究
旅游局是政府主管旅游工作的直屬機構,為正科級單位,待遇屬于公務員,在當地應屬于中上水平。
1、旅游局工作性質是為群眾提供公共旅游服務的政府機關。其主要職責是研究擬定旅游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和規劃,研究解決旅游經濟運行中的重大問題,組織擬定旅游業的法規、規章及標準并監督實施。協調各項旅游相關政策措施的落實,特別是假日旅游、旅游安全、旅游緊急救援及旅游保險等工作,保證旅游活動的正常運行。組織旅游資源的普查工作,指導重點旅游區域的規劃開發建設,組織旅游統計工作。組織指導旅游教育、培訓工作。對直屬單位實施領導和管理。
2、旅游局工作待遇和當地公務員工作水平一致。旅游局工作人員屬于國家公務人員,工作待遇和當地其他公務員是一樣的,在當地應屬于中上水平。從全國來說,東部地區、旅游勝地所在地旅游局待遇更好一點。
Hash:cdd6eee84337d96b3d80335f8488fb0dc2cd5cc4
聲明:此文由 leaf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