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紫霄風景區路線 莆田紫霄風景區怎么走
導讀:莆田紫霄風景區路線 莆田紫霄風景區怎么走 1. 莆田紫霄風景區怎么走 2. 莆田學院紫霄校區到莆田站 3. 莆田紫霄風景區怎么走地鐵 4. 莆田紫霄山怎么走 5. 莆田學院紫霄校區怎么走 6. 云霄離莆田有多遠 7. 莆田紫霄風景區門票
1. 莆田紫霄風景區怎么走
紫霄怪石,南少林寺,壺公山,這些不用門票,九鯉湖和九龍谷不錯,不過就是要門票,你也不會差那十幾二十塊吧,下完雨去看看瀑布很壯觀的
2. 莆田學院紫霄校區到莆田站
莆田二十四景指莆田市轄區內的二十四個景點。是清代順治年間林堯英始定的。據記載,明代天順年間邑人吳希賢第一次給莆田標出了四個景區,即“壺橋晴嵐、烏山霽雪、綬溪待渡、寧海觀瀾”。
林堯英認為這四個景區不能概覽莆田優美風光,就遍覽莆田大地,第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
東山曉旭、西巖晚眺、梅寺晨鐘、西湖水鏡、南山松柏、木蘭春漲、鐘潭噌響、柳橋春曉、石室藏煙、智泉珠瀑、北瀨飛泉、綬溪釣艇、壺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列獻、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寧海初日、天馬晴嵐、夾漈草堂、錦江春色、塔江漁唱、湄嶼潮音。
3. 莆田紫霄風景區怎么走地鐵
莆田四季景(四大祈夢勝地)是:春莆禧、夏天云、秋仙女、冬九鯉。其中“夏天云”就是指天云洞。天云洞風景區位于秀嶼區埭頭鎮溫李村境內的大蚶山東南部。天云洞四周巖群砌迭,虬松遍野,四時山茶爛漫,異草叢生,以峰奇、石怪、洞幽、林秀、徑幽稱奇于興化大地。春夏之交,云霧繚繞,巖峰隱約,亭榭依稀,山嵐奇幻,人在云幔之中,儼若置身仙境。唐朝詩人羅隱曾來此盡興游玩,贊曰“滿山皆秀”。
莆田二十四景是:東山曉旭、白塘秋月、寧海初日、錦江春色、西湖水鏡、梅寺晨鐘、天馬晴嵐、西巖晚眺、石室藏煙、智泉珠瀑、九華疊翠、湄嶼潮音、鐘潭噌響、谷城梅雪、壺山致雨、碧瀨飛泉、古囊列山獻、紫霄怪石、綬溪釣艇、夾漈草堂。
仙游四大景是:九鯉湖、麥斜巖、菜溪巖、天馬山。
莆田九鯉湖沿海十二景是:新橋夜泊(涵西新橋頭)、美瀾晨眺(北高)、沖沁曉煙(北高)、黃崎夕照(埭頭黃岐)、青山疊翠(埭頭石城)、南嘯歸帆(平海)、門夾風濤(山亭文甲)、魚希江煙雨(湄洲)、螺港秋潮(山亭港里)、蓼城蜃氣(東埔吉城)、塔林漁唱(東埔塔林)、小嶼長橋(秀嶼港區)。
4. 莆田紫霄山怎么走
是要幾個朋友自己去燒嗎?
那紫霄山 快樂農莊 鐘潭(我覺得最好)都還不錯喔
我們經常幾個朋友一起去~
5. 莆田學院紫霄校區怎么走
莆田市涵江區委黨校,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 莆田學院(紫霄校區), 莆田學院北區, 莆田學院, 莆田學院南門, 莆田市荔城區委黨校, 莆田市荔城區行政學校, 莆田學院體育學院, 莆田市城廂區委老干部黨校, 莆田市委黨校, 莆田市行政學院, 莆田市社會主義學院, 莆田市委黨校南門, 莆田市委黨校西門,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莆田校區(建設路校區), 莆田市委老干部黨校,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莆田分校, 莆田市城廂區行政學校, 中共莆田市城廂區委黨校 等大學
6. 云霄離莆田有多遠
潮汕吳姓,雖史籍曾記載漢代末年揭陽人吳碭,舉孝廉,為安成長。但古揭陽地域寬廣,含漳浦,接龍川,縣治也不知所在,吳碭定居何處?是否有后代流布潮汕?均無所稽考。據現有資料,潮汕吳姓都是唐末以后從福建遷入的。而吳姓入閩,也始于唐末泰伯的62世。先期入閩的吳姓有二支,一支自河南光州固始縣遷人,另一支由四川轉徙江西撫州與南豐之后移入。這二支入閩的吳姓子孫,都有遷徙潮汕的,成為潮汕各地吳姓的始祖,而最早入潮的,則是潮汕吳姓各宗系的共同開基祖。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的是泰伯62世孫工部屯田員外郎吳祭 及其兄弟堂從吳蔭、吳發、吳興、吳瑞(吉州秘書)、吳良(后為莆田知縣)、吳斌(常州刺史)與其家族一行30余人。入閩時間是唐光啟元年(885年)。當時北方戰亂,京師板蕩,而朝廷賦稅繁重,民不聊生,盜賊四起,治安混亂。吳祭家族為避亂而與固始縣佐王潮及其弟王審知(后為閩王)結伴入閩。吳祭一行人入閩之后,兄弟堂從各居一地,其中分居晉江的吳蔭次子吳駒,最早入潮,吳祭的>3世孫吳定、吳本、吳守則于宋代遷居潮汕。
先期入閩而后播遷潮汕的另一支是吳宣宗系。吳宣是泰伯的71世孫,娶后蜀王孟知祥的女兒為妻而成為駙馬,但他不滿孟知祥稱王,不圖顯貴榮華,帶三個兒子逃離四川至江西,其孫吳宥 考中進士后遷至福建寧化縣,成為吳姓第二支入閩的開基始祖。吳宥的長子吳坎一及次子吳坤二,都有子孫遷居潮仙,成為潮汕吳姓另一宗支的始祖。
由閩入潮的最早一支:吳駒宗系
吳駒是泉郡晉江吳蔭的次子,唐咸通十三年(872)舉明經,登進士第,授承事郎。唐光啟三年(887)任潮陽令。在任期間,吳駒察民情,重農桑,興教化,勤政愛民,卓有政績。因樂于潮陽風土人情,遂創臚溪定居,成為潮陽吳姓開基始祖,百世不遷之宗。吳氏宗書《歷世系書》詩曰:“潮陽系出晉江公,作邑唐時來此中,肇創蘆溪為鼻祖,本支百世不遷宗。”
吳駒入潮創鄉已有1100多年,下傳35世,廣布粵東潮秈住各縣。據《朝陽姓氏叢談》載,該市吳姓人口共117416人,散布國內各地的29100人,旅居港澳及世界各地約81700人。(編者按:據統計,至2004年底,潮汕吳姓人口約60萬人)。吳駒子孫蕃衍昌熾,遵祖訓,繼祖德,勵志進取,多有建樹,關心民漠,流芳于后。如3世吳綦為唐天佑進士,京都任大司寇,封左中大夫。四世吳昱,任宋大理評事;吳昱任刑部侍郎。8世吳說中進士后歷官吏部尚書,天章閣侍制直學士,進上輕騎都尉勛奉朝請大夫。11世吳應辰中進士后隨文天祥勤王抗元,與兩位胞弟傾盡家產助餉,招募丁壯御敵。文天祥于海家豐五坡嶺被執,吳應辰兄弟三人同時戰死。后又遭抄家滅族,毀鄉破寨。吳駒宗系遭受扼難之后至明朝才迅速復興。
吳駒裔孫還有一批造福鄉邦,艱苦卓絕忘我奮斗的優秀人物,如19世吳冬松放棄功名苦心經營20多年,傾盡家資開渠引水,使該鄉6000多畝望天田變為一年三熟良田,吳冬松因而被后世尊為“開溝祖”。當今,他們發揚祖輩開拓進取的精神,締造了名聞遐邇的全國農村第一教育村“臚溪教育村”,為培育后一代盡心竭力,創造更輝煌的未來。
由閩入朝第二支:吳祭裔孫
吳姓由閩入潮播遷較廣、人數較多的另一支是吳祭裔孫。吳祭由河南入閩后居福建莆田縣錢坡,其子嗣入潮始于12世孫、泰伯74世吳鵬霄之后。吳鵬霄有3子,長子吳定遷居潮洲大吳,次子吳本遷居揭東縣曲溪,三子吳守遷居潮州楓溪。他們都是南宋時公元1237年為避亂同時來潮的。
吳定48歲時帶18歲的兒子吳見入潮后擇居當時的海陽縣源湖里鳳書隴,開創基業,為大吳始祖。吳見有3子,長吳居住原地,次吳泗分創院上村(后稱銀湖),為銀湖始祖。三吳江分創上莆都龍吉美村,為龍吉美始祖。吳定宗支先后創揭西陳厝寮,揭陽湖浮嶺、塔頭、頂埔、京溪園、蘇厝巷、下片園、劉厝寨等,該宗支700多年來傳世27代,清道光后族人陸續出洋至東南亞和印尼、香港等地謀生創業,為潮州僑鄉。
大吳也有不少出類拔萃人物,如吳定5世孫吳樂田自幼從師學武,見義勇為,抑強扶弱,勇敢機智地潛入塔頭福崗山賊寨,把在揭西至榕城一 帶劫奪民財傷害百姓的賊頭馬熊氏制服捕拿,幫助官府鏟子賊寨。大吳還有不少經商致富的族人,為家鄉修水利、筑道路,造福于民。
吳鵬霄的次子吳本(即吳福源)入潮后則擇居曲溪。吳福源有2子,長子吳直學隨父至曲溪后,自遷于揭西潭內,為潭內吳氏始祖。次子吳龜年,承繼父輩基業,在原居地曲溪寨內苦心經營,開拓發展,蕃衍生殖,已傳32世,開創28村,俗稱曲溪十八鄉,宗支現有人口77261人,其中外出14749人,旅居海外分布在泰國、新加坡、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宗親7162人。
曲溪是潮汕較出名的吳姓大鄉,開基祖吳福源的子孫由于人口的繁衍,開創新村大都舍遠擇近,遠徒者主要是一些在外地為官后就地落籍的。
吳福源裔孫出仕任職者,為官多清廉,終制回鄉者多,且樂為宗族謀福利,如吳福源7世孫吳明祿任湖廣辰州府崇盈副使,因清正廉潔,楚人歌之。12世吳繼喬任江華令、慈溪令 (浙江省屬)因剛正廉明,不阿諛奉承,與州官不合,棄官歸里。居鄉二十多年,盡心于家鄉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且因博學廣識,被贊為“嶺南真儒”,并被祀為鄉賢。曲溪還有幾位為潮人所熟知的現代著名人物。如參加十九路軍勇于抗擊日寇,保衛上海,并敢于與殺人魔王喻英奇作斗爭的將軍吳旅遜。另如參加指揮中原抗戰屢建奇功的將軍吳文獻等。
吳祭裔孫入潮的還有下面各支:
吳祭15世孫(泰伯76世孫)吳強老,其孫吳見龍于南末年創饒平龍灣鄉,吳見龍之堂侄吳致一之子吳松江,則于元末從詔安西潭遷饒平高堂,為該鄉的吳姓開基祖。饒平東界、龍灣等地吳姓,還有移居南澳創祖的,如下吳開基祖吳球也,圍仔內開基祖吳輝煌,廣尾、后園開基祖吳兆住,后宅南酉開基祖等,都來自饒平,均為吳祭之后。
吳祭15世孫吳實翁,于明朝初年從莆田遷入揭東炮臺青溪,為該鄉吳姓始祖。普寧梅塘、涂洋祖吳能守,平林祖吳恒忠,均從饒平遷去。
吳祭16世孫吳養,南宋時任潮陽佐堂巡轄,后棄官歸田,最后定居于惠來溪洋村,為該鄉始祖,吳養族親吳宜則于明末從福建到惠州府任巡撫,解甲歸田后在惠來赤洲開基。
吳祭的21世孫吳烈叟,乃宋端平乙末科廷試狀元及第的吳叔告9世孫,于元末明初由閩之莆田經云霄遷潮,為揭東炮臺新寨鄉的開基祖。
由閩入潮第三支:吳延預宗系
由泰伯71世吳宣的裔孫播遷潮汕的宗系,其始祖是泰伯75世吳延預。吳延預是宋兵部尚書,自福建武平徙潮汕創左廂右賢坊。其子吳紹儀為宋朝圣大夫。吳延預之孫吳元寶為宋吏部侍郎。吳延預4世吳宗統,是翰林侍講,創揭陽吳姓。吳宗統長子吳致政為國子監教授,創曲溪東橋及海陽東溝。潮汕歷吐的著名人物吳復古,就是吳宗統的次子,吳復古創揭東南潮鄉,他是潮汕八賢之一,宋皇宮教授,賜號遠游先生。他與陳坡交往甚深,一生淡薄名利。
吳延預宗系廣布潮汕各鄉鎮:官路,東溝、達濠、漁州、月浦、大牙、華塢、浮隴、大窖、大場.仙隴、大井、東湖、砂浦、龍湖、陵海、上倉、大衙、松仔山、鱟埕、浦東、金溝、莊隴、玉井、蓬州、?東、山兜、港尾等等。
汕頭達濠吳姓開基祖吳大宗是延預的11代裔孫,明初,吳大宗之子吳光積、吳化浦、吳謙恭同潮陽下洋吳學士、南潮吳紹基,共移創濠江,為達濠5世系。
澄海樟林新隴吳氏衍光堂世系,為吳延預宗系之后代。普寧梅田開基祖吳湖、也屬吳宣派系,于明萬歷由福建移入,現流布全縣10多鄉村。
由閩入潮較分散或較后的各支
1.福建云霄元代百戶屯田吳福友? ??號誠庵,字邦直,生有五子:吳真一、吳真二、吳真三、吳真四、吳真五。吳真三為潮陽溪頭下厝一世祖,真四卜居普寧旱塘鄉北門,吳真二的3世孫吳燕翼是楓溪吳姓始祖。
2.“序思堂”屑下的彩塘吳姓,祖吳篤祜,南宋末年肇創該鄉,子吳德廣、吳德遠繁衍近2萬人。其裔孫于元代遷入惠來流布20多個鄉村,傳衍25代。
3.惠來吳善士是南宋時從閩莆田遷入的,首創鳳鎮(烏石),4個兒子分別為鳳鎮、鳳厥(后堀)、華吳、覽表開創者。
4.澄海隆都吳粵川世系,是該縣吳氏最大的一支。吳粵川中進士后為柳州府正堂,于南宋末年卜居澄海隆都,其子孫流布澄海20鄉村。
5.惠來神泉鎮衡山鄉吳氏始祖吳端章,南宋時曾任安仁知府,后自莆田遷潮,已傳20多代。
吳姓的閩粵路
吳姓是中匡的十大姓氏之一,在臺灣的歷次統計中,長期穩坐第七把交椅。這與鄭成功渡海收復臺灣,從潮州沿海尤其是饒平、南澳、澄海各縣招收了不少吳姓兵士有關。
順治年間,兩省人民赴臺者更,也有不少是吳氏。所以臺灣的歷史人物中,姓吳的占有一定比例,如被稱為“阿里山之神”的吳鳳、宜蘭的開拓者吳沙、抗倭名將吳彭年和吳湯興、臺灣道吳大廷、畫家吳鴻業等。
吳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姬昌封自己父親的長兄泰伯后代于吳地,國滅之后,其子孫以國為姓。吳地,就在現在的江蘇無錫一帶。
吳氏究竟何時入閩,何時入粵?
查閱多種族譜,可以劃出吳氏人閩入潮的遷徙路線。
吳氏自一世泰伯之后,傳至六世為彌庸。彌庸的后代有從吳地遷河南者,傳至第五十世有吳祭者,定居河南固始,隨王潮、王審知于唐僖宗乾符四年提兵入閩,遂定居莆田縣。吳祭為吳氏入閩之始祖,死后葬莆田黃石山。
吳祭生有四子,其子孫分居漳浦、云霄、莆田、崇安、連城、詔安、泉州、廈門等市縣。至南宋理宗年間,有吳養行,號千十郎者,乃吳祭之十三代裔孫,由福建來潮州府潮陽縣任武官之職。任滿之后,不回莆田老家,而偕家眷居于潮地。這吳養行便是吳氏入潮始祖。稍后,又有吳沖一,從福建詔安遷來饒平高堂定居。這吳沖一乃吳祭之十從代。吳沖一是為饒平高堂吳氏始祖。這一支又有人分居南澳等地。
總的來說,今日居住潮汕的吳氏,基本上是這兩派遷居者的后代。但溯本追源,皆是入閩始祖吳祭派下。正如南澳吳氏族譜的編纂者在序言中所說:“雖則來因不同,遲早有異,然則三江殊流,會出于九河,終歸蒼海。”。皆屬開閩始祖吳祭之后。就是潮安的部分吳姓人家,系由寧化石壁村遷來,由客家吳氏而漸同化為潮人吳氏,也是同出一祖。
初居潮陽之吳養行后代,于南宋末年有一支移居揭陽龍砂(譜中稱砂洲),又有一支于元初移居澄海的東隴。
吳氏入潮雖缺少了一點戲劇性和傳奇色彩,但這個在總人口數量居顯要地位的姓氏,在歷史上卻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最早也最著名者首推與蘇軾同時代的吳復古。他是北宋時代人物,早于潮州公推的入潮始祖吳養行,名氣也比他大得多。吳復古及其先人何時由何處遷徙入潮,后代世系也無從排列,故不敢把他定為吳氏入潮始祖。但他是蘇軾的好朋友,潮州八賢之一,這是人所共知的。他操行高潔,蔑視功名,終生悠游歸隱,民間曾流傳著不少他的佳話。他是潮汕吳氏的光榮。至南宋,又有皇宮教授吳厝。《海陽縣志》有關于他的記載,吳厝墓在新津溪與梅溪之間的漁洲上,是一處對研究韓江三角洲形成歷史和人文發展史有價值的文物。
1989年8月間,澄海信訪? ??來了3位臺灣同胞,自稱是縣對臺辦的同志讓他們來這里的。原來,這3位臺灣同胞是回大陸尋根訪祖的。據他們自己介紹,他們3人皆姓吳先祖是鄭成功部下。鄭成功收復臺灣后,他們在宜蘭縣定居。至今已傳了十幾代,人口有200多人,還建有吳氏宗祠,修有家譜。先祖曾告訴子孫,咱們的老家在廣東省潮州府澄海縣吳厝鄉,鄉邊有一條河,村口有叢破布樹(烏桕)世代為農,農閑下海挨楫(一種古老的捕魚方式)。現在生活較為安定,族人擬重修族譜。為此事特回大陸尋訪宗親,接續源流。他們介紹完情況,還取出攜帶來的手抄族譜,真的在第一頁第一行上寫云:“碩祖(他們祖先名字)云,祖籍澄海,隨鄭國姓爺渡海來潮。”另有一行小字注明祖籍鄉里特征。信訪辦的同志很熱心,趕忙打電話到各個鎮詢問,但終無回音,臺灣同胞只得快快而回。
清初,為隔離鄭成功與縣民的聯系,防止有人投向鄭成功,澄海實行裁地政策,濱海人民一律內遷,連澄海縣建制也撤消了。不少村落淪為廢墟,復縣后模樣已大變,澄海已不再有吳厝村,更不用提破布樹了。近400年澄海桑田,,世事巨變,。誰還記得當年村中有人隨鄭成功去臺灣呢。但既然臺胞言之鑿鑿,鄭成功曾來澄海招兵一事史籍上又曾記載,用心查找,或許有個滿意結果,使臺胞了卻多年心愿。
“五龍”三下廣吳姓易楊、陳——饒平大港、長彬村上祖易姓
“五龍”三下廣,是指南宋創鄉于福建省詔安縣梅洲吳大成的5個兒子:奮龍、應龍、興龍、見龍和乘龍,除長、次二子留梅洲,其他三子進入廣東,擇地開基創業。饒平聚族而居的吳姓,以高堂鎮人口最多。所城鎮的大港村(人口約2萬人)易姓為楊;新圩鎮的長彬村(人口約5千余人)則易姓為陳。然而,他們雖易姓,卻自始至今,一直尊奉吳大成為太始祖。
吳大成(1150—1227),生于福建漳州城南馬口村。太學,師從州人陳景肅(唐陳元光裔孫,陳壁娘之祖父南宣撫使),后隨師遷詔安漸山,于漸山之陽結石榴洞,堂講明正學。又于漸山之西,有洲如月,植梅而軒其上,及創鄉,則稱梅洲。
大祠不出姓 中脊接二架
“大祠不出姓,中脊(檁)接二(第二)架”,指饒平縣所城鎮的大港村,以及散居于周邊其他村的楊姓,他們尊祀共祖,而村中的大祠堂,大門匾額只有“大宗祠”三字,沒有冠上楊氏;大宗祠的前廳:主廳中檁接旁廳的第二檁;而旁廳的中檁則接主廳的第二檁,這奇特的建筑結構據說與他們易姓為楊姓有關。
宋寶慶三年(1227),吳大成病逝,第三子吳興龍,為父送終之后,攜子吳清江,過懸鐘渡進入東里,選中了昔稱為鴻江 (今大港)的地方定居。其時,鴻江為內海港口,既盛產魚鹽,又為閩粵商旅舟船停泊之處,東里才子曹宗曾《鴻江》詩云:“往來漁逐汐潮水,明滅燈懸商旅舟。欲問名鴻何取義,掠人嗚處浪爭流”。
吳興龍選擇了鴻江開創基業,但因初來乍到,人地生疏,據傳由一楊姓夫婦扶持,事業得以發展,后傳子清江,清江生五子,因楊姓無后,而以吳易楊報德,但不歸入楊姓世系,故大宗祠不署姓,祠中奉祀“神主”,僅太祖興龍,一世祖清江署吳姓,以下列祖則署名而不署姓。唯大宗祠有聯,明確其源乃為吳姓。
溯理學淵源派衍鴻港基開梅浦;
稽延陵啟瑞轄直閩粵譜系漳潮。
延陵啟瑞 潁水流長
“五龍”之一的吳乘龍派下的一支,居于饒平縣新圩鎮長彬村(昔稱塘邊)。但卻易姓為陳,大宗祠建于村中,正門匾額書“陳氏宗祠”,兩旁門石匾額,則分別書“延陵啟瑞”和“穎水 流長”,延陵為吳氏郡望,潁水則是陳氏的郡望。正廳匾額由清進士、翰林院編修、福建道監察御史邑人詹肯構題“延德堂”三字。延德,字面為綿延德澤,但其內蘊是:延,代表吳之延陵;德,代表陳氏之遠祖陳政,因陳政唐封歸德將軍。姓氏易吳為陳,宗祠則既陳又吳。
吳易姓為陳,在長彬有較為明確的記載。吳大成第五子乘龍,于南宋紹定間攜二子遠渡海南島創居,傳至第十世吳x(迭名),于明宣德元年(1426)攜子吳素樸東移饒平,于塘邊(今長彬)定居,飼養鴨母,自成門戶。六年后素樸娶當地人陳氏希儒為妻,并得到陳氏族眾的關心扶持,后夫妻姓氏互易,吳陳親如一家,且人口增長迅猛,今已成該鎮大村之一。
姓氏變易,自古以來,屢見不鮮。對于變易姓氏之族,既不損于聲望,也無礙于蕃衍。但必須摒棄封建陳舊的宗族觀念,團結互助才能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共蕃互榮,穩定發展。
編者按:吳姓宋代列為全國第8位大姓,占全國人口2.2%,約170萬人;當今列為全國第10位大姓,占全國人口2%,約2600萬人。
潮汕列為第4位大姓,占潮汕人口4.4%,約60萬人。其十汕頭金平、龍湖、濠江區5萬多人;潮陽區8萬多人,聚居禾平、河溪、銅盂等鎮;潮南區4.5萬多人,聚居臚崗、井都、峽山等鎮;澄海區1.6萬多人,聚居隆都、澄城等鎮;南澳6000多人;潮洲湘橋區l萬多人;潮安5萬多人,聚居楓溪、彩塘、庵埠等鎮;饒平5萬多人,聚居高堂、錢東、黃岡等鎮;揭陽市區1.5萬多人;揭東10萬多人,聚居曲溪、炮臺等鎮;揭西3萬多人,聚居棉湖、塔頭、河婆等鎮;普寧5萬多人,聚居d沙、占隴、梅林等鎮;惠來9萬多人,聚居惠城、神泉、隆江等鎮
(轉載自網友“leng368”,侵刪)
7. 莆田紫霄風景區門票
莆田學院紫霄校區是不是獨立院校,它是莆田學院的一個新校區。目前,紫霄校區西區已投入使用,西區總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設有16棟學生宿舍樓約1250間寢室,另有3棟教學綜合樓、2棟實驗樓,以及一個可以容納約6800人飲食的高校食堂。將來紫霄區全部建成后,莆田學院大部分院系都會搬到新區,學院校區留給新工科產業學院。
Hash:99e4513d504cbb8f2602d580b1b51f4d7cb63761
聲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