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棲霞十八盤景點 - 棲霞十八盤路線
導讀:自駕棲霞十八盤景點 - 棲霞十八盤路線 1. 棲霞十八盤路線 2. 棲霞十八盤自然風景區路線 3. 棲霞十八盤公路現在能走嗎 4. 棲霞十八盤怎么走 5. 棲霞十八盤山 6. 霞云嶺十八盤 7. 棲霞十八盤路線圖 8. 棲霞十八盤路線地圖
1. 棲霞十八盤路線
中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泰山》 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古稱東岳,一稱岱山、岱宗.綿延起伏長約200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從山腳到山頂,沿途古跡名勝30多處,中路有王母池、斗母宮、經石峪、壺天閣;西路有黑龍潭、扇子崖、長壽橋等.中西兩路會合后為中天門,登天險十八盤,有南天門、碧霞祠、瞻魯臺、日觀峰.登日觀峰看日出,更為勝景.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黃山》 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境內.古稱黟山,唐改黃山.由花崗巖構成.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有三大主峰;蓮花峰(1873米)、光明頂(1841米)、天都峰(1810米).風景秀麗,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著名,并稱“黃山四絕”.七十二峰各具特色.有玉屏樓、云谷寺、半山寺、慈光閣、始信峰、天都峰、蓮花峰、仙人洞、白鵝嶺、百丈瀑等名勝古跡,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199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峨眉山-樂山大佛》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海拔3099米.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譽.傳為普賢菩薩說法道場.唐宋時期,佛教日趨興盛,梵宇琳宮,遍及山巒,有佛龕百余,洞窟40個,又有萬年寺、報國寺、洪椿坪(千佛禪院)、洗象池、金頂華藏寺等名勝.樂山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東南凌云山棲鸞峰臨江峭壁.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至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大佛頭與山齊,腳踏大江,通高71米,肩寬24米,故又名凌云大佛,為世界最大的石佛像.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武夷山》 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郊.紅色砂巖構成的低山,海拔600米左右.為喀斯特地貌靜觀集中地.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巖、九曲溪、桃源洞、流香澗、臥龍潭、龍嘯巖等名勝和沖佑萬年宮(武夷宮)、紫陽書院(武夷精舍)舊址及歷代摩崖題刻.建陽、武夷山、光澤三市交界處建有武夷山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并被納入國際“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2. 棲霞十八盤自然風景區路線
駕車路線:全程約51.5公里起點:棲霞市1.從起點向正西方向出發,沿騰飛路行駛100米,調頭進入騰飛路2.沿騰飛路行駛210米,右轉進入龍鳳東路3.沿龍鳳東路行駛370米,左轉進入鳳翔路4.沿鳳翔路行駛470米,右轉5.行駛1.6公里,直行進入S3046.沿S304行駛10.9公里,直行進入十八盤隧道7.沿十八盤隧道行駛650米,直行進入S3048.沿S304行駛5.5公里,直行進入水石嶺隧道9.沿水石嶺隧道行駛680米,直行進入S30410.沿S304行駛16.1公里,右轉進入煙滬線11.沿煙滬線行駛14.8公里,到達終點(在道路左側)終點:棲霞市鐵口
3. 棲霞十八盤公路現在能走嗎
出了火車站出站口,有一條正對著火車站的下坡路,水泥路,沿著路走到頭,向左拐,前行50米到十字路口,那里就有去棲霞的公交車,走的慢的話大約需要5分鐘就到,上車后告訴司機你到教委下,對面就是實驗小學,票價8元 一定要做經過十八盤的車
4. 棲霞十八盤怎么走
走崖子,走十八盤隧道,走棲霞縣城。
路不太好走。過了乳山就跑不起車了。沒有低于一萬的貂,能看上眼的都在一萬七八千以上,我去時大概走了三個小時,下午三點多往回走,路上車少大概走了兩個小時
5. 棲霞十八盤山
據記載,漢代的褒斜棧道,絕不似一般人想象的羊腸小道,而是寬約三、四米,可以走馬通車的道路。
到了七盤山,道路被山崖阻斷,于是公元63年,漢明帝下詔“通石門”。這段位于今漢中市西北18公里處 的世界上最早的用于通車的穿山隧道,雖然長度只有16米,在2000年前的東漢明帝時代,委實是一項令人驚嘆的工程。
車到褒谷口停下,我們下車步行,只見夾岸高山,險峭入云,地形甚為險要。前面數百米,就是石門水庫大壩。
古代的棧道已毀,我們在大壩以南的山崖下端,見到一些遺留下來的40厘米見方的棧道孔。在大壩的那一側,棧道和漢代“石門”得潛入水下オ能看見了。
導游帶我們穿過石門水庫電廠的辦公樓,沿水庫大壩邊的扶梯攀援而上數十米,終于到達大壩頂部。這里的水面寬闊了許多,但山巒的氣勢遠不如在谷底看來驚心動魄。
導游指著不遠處水邊的兩塊露出的石尖告訴我們,“石門”就在那里,大約水下18米。
古代從長安入蜀,要么走水路,沿長江逆流而上;要么走陸路,經漢中人蜀。關中至漢中穿越秦嶺主要有四條道,褒斜道路線最短,由于棧道長而且種類多,號稱古代棧道博物館。
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棧道”即褒斜道,“陳倉”則是另一條蜀道陳倉道。傳說中武王伐紂時,褒斜道就已通行。但山高路險,行走艱難,歷代又多經兵燹和重修,時斷時通,有時還要改道。
不管是入關還是入蜀,都不是件輕松的事。詩人李白曾寫下《蜀道難》長歌,但他由蜀入京,是沿江而下,并未走過蜀道,詩中的描寫還是以浪漫想象為多,地名次序也不全對。
褒斜道、陳倉道等等,都是先民于幾干年前在茫茫秦嶺中發現并利用的最合理路線。直至今日,穿越秦嶺的鐵路、公路,仍是大致沿著這幾條路線修筑的。
我們的先人,是通過艱難跋涉、探索,才找到了正確的路徑;又通過無數人的勞作,才把這些路線貫通,方便人們通行;即便是能夠通行,也需要爬高走低,遇險要地段則戰戰競,如臨深淵。
所以對古人來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今天我們穿越秦嶺,只需要坐幾個小時的火車或汽車,幸福多了。
6. 霞云嶺十八盤
北京周邊的六條盤山路:永定河峽谷,又稱官廳山峽、幽州峽谷,,從官廳水庫大壩到沿河城這一段,是永定河峽谷的精華所在。永定河象一條蒼龍,沖入群山,這里才是真正的大江峽谷,河谷兩側山崖壁立,山體由石灰巖構成,深度風化。地址:從官廳水庫大壩到沿河城這一段,距離城區110km
北京周邊的六條盤山路:紅井路房山區紅井路是一條蜿蜒盤旋于北京房山區崇山峻嶺中的一條鄉村公路。它起于十渡鎮臥龍村紅港口,止于108國道霞云嶺鄉井兒峪,道路全長18.94公里,是連接房山區西北部G108國道與西南部淶寶路的重要通道。
北京周邊的六條盤山路:玻璃臺
平谷玻璃臺村后,一條水泥修筑的盤山公路直達主峰,山路十八盤,彎彎曲曲,遠遠望去,酷似二戰時期的滇緬公路,駕車于盤山路上,十八盤、二十四拐,堪比頭文字D。
北京周邊的六條盤山路:圣地霞云嶺
圣地霞云嶺,駕車通過一條高山隧道,開車僅容一車通過的小水泥路上山,途中可遠眺棺材山盛景,該路段景色絕美,坡度大,彎道急,路窄,頗有駕車直沖云霄的感覺。
北京周邊的六條盤山路:掛甲峪
掛甲峪,是位于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面積約5平方公里的一個村落。春季桃花滿山,夏季郁郁蔥蔥,秋季漫山彩葉林,景區內的盤山公路水泥鋪就,四通八達,且路窄彎急坡陡。
北京周邊的六條盤山路:四座樓
平谷四座樓,是京東第一高峰,上四座樓的山路,山路彎彎,景色優美,有京東小張家界之稱。山上松高林密,松濤陣陣,氣候涼爽? ??入夏,憑高風自爽,進林暑全消。秋季繁花錦簇,野卉生香。
7. 棲霞十八盤路線圖
首先桃村屬于棲霞管轄,這個問題可以概括為棲霞主要景點和小吃美食(含桃村鎮),那么標準答案回答如下:
棲霞主要景點:
1.太虛宮坐落于山東省煙臺市棲霞市,是一座新建的旅游景區,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交通便利,為棲霞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太虛宮是由我國道教全真龍門派創始人、著名的道學家、養生學家和文學家丘處機,于公元1191年以故居為觀主持修建,當地人稱之為“濱都宮”
大虛宮位于棲霞城北郊,始建于1191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金元時期道教全真派一代宗師丘處機的傳道之所。因太虛宮所在地名濱都里,當地俗稱“濱都宮”。金章宗皇帝御賜宮名為“太虛觀”,為當時負有盛名的道教從林之一。新修大虛宮西鄰煙青204國道高速公路,東接被稱為“膠東天池”的庫容達8000萬立方米的庵里水庫,北依公山,南連市區,這里不僅有可供游人休閑游玩的水上樂園,而且“太虛宮”作為有影響的中國道教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其道教建筑規模之宏大,道教設施之全在全國都是空前的,是棲霞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2.十八盤林場,基本遺棄的公路,現在主要山區防火及林場與部隊使用,80年以前,煙臺到棲霞必須走這十八盤,十八盤實際就在棲霞牙山山脈中的盤山公路,路很窄,很??段都在山崖峭壁。如今,但碎石路變成柏油路,且有了公路護欄,可以講沒啥險要的了,但感覺冬天下雪,還是極其危險的路段
3.桃村,桃村是煙臺棲霞市的下轄鎮,傳說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孫姓由江蘇省蘇州桃花塢遷此建村,孫氏家族的人到棲霞立足之后,因思念故土的桃花林,便取村名為桃村。清揚河,廣場,靈山,還有附近的一些小的景點。
棲霞特色小吃:
棲霞過水面名吃,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已成為棲霞傳統美食和飲食文化,是棲霞各類宴席餐桌的主食。其鹵湯特點:具有當地土特產風味,鮮美香馥,吃到觜里香滑韌爽可口,真是唇齒香郁回味無窮。
棲霞過水面獨樹一幟,其特點為民間石磨磨的頭麩面(今精粉面),用手搟面,以刀切面,面條煮好后過生水。棲霞過水面,既不是拉面,也不是摔面,而是手搟面。它是煙臺棲霞名吃,也是膠東六大面食(蓬萊小面、福山大面、黃縣大鹵面、乳山餅、膠東花餑餑)之一
8. 棲霞十八盤路線地圖
“三絕”天平山,因紅楓而甲天下,卻也名“賜山”
在國內有不少可以欣賞到楓葉的地方,比如在北京的香山,于南京的棲霞山,或者跑到長沙的岳麓山,當然還有因“紅楓甲天下”美譽而聞名的天平山了,不過與這三個地方不同的就是,在天平山還有著清泉與紅葉相組合在一起,因此天平山也一直都有著奇石、清泉和紅楓“三絕”的說法,但要說道讓人看著最舒適的,應該就是園區內的泉水、池塘與紅楓的自然組合了。
天平山位于江蘇蘇州的西南方向,在遠離市區14公里左右的地方,現在被稱為蘇州太湖名勝區木瀆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這個可以順便到國內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去游玩,也很是方便,不過路程就不短咯。而天平山名稱的由來也是很有意思的,據說是因為山的海拔僅僅只有201米的山頭,跟平頂一樣,就被外界稱作是“天平山”了。
這座被稱為“吳中第一山”的天平山,存在的時間很久遠的,據說在1.36億年前,地球內部發生地殼的變動,當時地殼隆起部分成了上,而在地層的上半部分又有了一些上下的扭曲,因此就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的樣子? ??。所以民間有存在不一樣的說法,有的叫做“墳山”,有的稱之為“范墳山”,還有的被叫做“賜山”!
而這兩個名字都跟一個人離不開關系,在北宋時期,范家出了一個詩人,他就是范仲淹,對于這人我們是很熟悉的,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當年他在北宋仁宗皇帝手下當官,因深受皇帝的賞識,某天皇上心情很不錯,就把這座在蘇州的小山賞賜給了范仲淹,因為賜給了范家這座山,因此也被稱為“賜山”。于是范仲淹就吧自家的祖墳給遷移到了這座山上了,而當地的很多人都有受到范仲淹的恩惠,這座山后來又有了“范墳山”的名字了。
而這邊的紅楓之所以出名,還跟范家脫不開關系,第一位在天平山種植楓葉的是范仲淹的第17世孫子,那個時候是處于明朝的萬歷年間,從福建辭官回鄉,當時他從福建帶了380棵香樹苗,想要把這些種植在自家的祖墳上。在往后幾代,天平山有過幾次戰火的侵襲,但卻依然有158棵的楓香樹苗存活了下來,而這些從明代存留下來的楓香樹,也成為了現今天平山上的鎮山之寶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也是因為后來范家人以及周邊的百姓維護得很好吧!
現在這些在天平山上的楓香樹與一般的楓樹,盡管名稱看著有點像,但存在著本質的區別,首先兩種的屬別就不一樣,楓香樹是金縷梅科楓香樹屬,而楓樹屬于槭樹科槭樹屬;其次在葉子上也是不一樣的,楓香樹的紅葉是“三裂”,而楓樹的葉片為“五裂”。
Hash:cf23c04bf5edb93bcdbf976569ecdb0da23dfd54
聲明:此文由 鏈世界-開陽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