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旅游城市建設 山西省旅游資源
導讀:山西省旅游城市建設 山西省旅游資源 1. 山西省旅游資源 2. 山西省旅游資源的優勢 3. 山西省旅游資源概況 4. 山西省旅游資源單體調查表 5. 山西省旅游資源數量 6. 山西省旅游資源調查報告 7. 山西省旅游資源單體調查 8. 山西省旅游資源有哪些 9. 山西省旅游資源評價
1. 山西省旅游資源
中國五岳,中國漢文化中五大名山的總稱,是古代民間山神崇敬、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后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五岳分別是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東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西岳華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
1)嵩山主要景觀:
少林寺 太室闕 少室闕 啟母闕 中岳廟 嵩岳寺塔 會善寺 嵩陽書院 三皇寨 連天峰 法王寺塔
2)泰山主要景觀:
六大風景區--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
四大奇觀--泰山日出、云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其他景觀有陰陽界、桃花峪、傲徠峰。
3)華山主要景觀:
北峰:海拔1614米,為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懸絕,上冠景云,下通地脈,巍然獨秀,有若云臺,因此又名云臺峰。
西峰:海拔2082.6米,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巔有巨石形狀好似蓮花瓣,古代文人多稱其為蓮花峰、芙蓉峰。
南峰:海拔2154.9米,是華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稱它是“華山元首”。登上南峰絕頂,頓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
東峰:海拔2096.2米,是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東得名。峰頂有一平臺,居高臨險,視野開闊,是著名的觀日出的地方,人稱朝陽臺,東峰也因之被稱為朝陽峰。
中峰:海拔2037.8米,居東、西、南三峰中央,華山主峰之一。峰上林木蔥蘢,環境清幽,奇花異草多不知名。
4)衡山主要景觀:
南岳大廟 藏經殿 方廣寺 萬壽大鼎 水簾洞大善寺
5)恒山主要景觀:
古恒山是一處植物園、動物園、休閑娛樂、避暑療養、考察動植物、探秘石窟溶洞的理想場所。
2. 山西省旅游資源的優勢
優勢:
1、是能源豐富充足
2、旅游資源豐富 劣勢: 1、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決定交通不便利 2、觀念陳舊,思想保守
3、沒有國家政策支持
4、地方勢力強大、腐敗嚴重、官僚作風嚴重
3. 山西省旅游資源概況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著名的旅游景點有:大同旅游區的云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以及中國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忻州旅游區的五臺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游區的晉祠、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游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運城旅游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等等。其中平遙古城和云岡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4. 山西省旅游資源單體調查表
這還考慮啥,因為山西是個南北長東西寬的地形,南北長680公里,東西寬380公里。狹長的地形決定每個地方能夠種植的糧食不一樣。比如北邊就是莜麥,土豆。所以吃的也多是和這兩樣有關系,土豆粉,莜面栲栳栳等。南邊是小麥,所以面食類會多。
5. 山西省旅游資源數量
東北風光近代名城旅游 區(位于我國大陸東北部,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等三省。) 本區旅游.
中原華夏文明山海形勝旅游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陜西省。).
華東旅名山秀水游區(包括江西、安徽、浙江、江蘇、上海四省一市,是我國自然條件最優越、經濟.
華中峽谷名山文化勝跡旅游區(位于長江中、上游地區,包括重慶、湖北、和湖南) 華中旅游區.
6. 山西省旅游資源調查報告
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臺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最高點為五臺山的北臺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
山西表里山河,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亙北岳恒山、五臺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
山西地形多樣,高差懸殊,因而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阻隔,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C,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C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C。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C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于21°——26°C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臺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臺山區,三是呂梁山區。
礦產資源山西省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已發現的地下礦種達120多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53種。煤、鋁礬土、珍珠巖、鎵、沸石的儲量居全國之首,其中尤以煤炭聞名全國。目前山西已探明煤炭儲量達2612億噸,占全國總儲量的1/3,故而有“煤鄉”之稱。
植物資源已知的種子植物有134科,約1700種,其中木本植物有480多種。山西植物資源分布,從南到北可劃分為:南部和東南部是以落葉闊葉林和次生落葉灌叢為主的夏綠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分布區,也是植被類型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中部是以針葉林及中生的落葉灌叢為主、夏綠闊葉林為次分布區,是森林分布面積較大的地區;北部和西北部是溫帶灌草叢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區,森林植被較少,優勢植物是長芒草、旱生蒿類和檸條、沙棘等。山西森林資源稀少,是全國森林資源最少的省份之一。山西野生植物資源豐富,目前已知的有1000多種。野生藥物有90多種,廣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較著名的有黨參、黃芪、甘草、連翹等。野生纖維植物主要有蒙椴、鬼見愁、蝎子草、芨芨草、馬藺、葛條、荊條、龍須草等。
動物資源山西野生動物以陸棲類為主,已知的有400多種,屬于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70多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 14種:白鸛、黑鸛、金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胡兀鷲、褐馬雞、丹頂鶴、大鴇、金錢豹、虎、梅花鹿。二級保護動物有56種,包括鳥類40種,兩棲爬行類2種,獸類14種。此外,還有毛皮動物20多種,名貴的有水獺、石貂、貉、豹貓、黃鼬、獾、狐等;肉用動物可供食用的有野兔、野豬、環頸雉、石雞、斑翅山鶉、巖鴿等;藥用動物有70多種。
水資源水資源總量152.4億立方米。山西省陸地地表水十分貧乏,而且分布不均。集水面積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流長度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及漳河等8條。根據計算,全省河川徑流量為114億立方米,與全國各省比較,占倒數第二位,僅比寧夏多一些。山西河流全屬外流水系。分屬于黃河、海河兩大水系。大體上向西、向南流的屬黃河水系,向東流的屬海河水系。其中黃河流域面積為97503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2.2%,海河流域面積為5932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7.8%。河流大都發源于東西山地。山西省地下水資源為12146億立方米,但可采水資源只占45%,且多分布于盆地邊緣及省境四周。
旅游資源山西也是中國旅游資源大省,北有大同云崗石窟,中有佛教圣地五臺山,南有黃河惟一的瀑布—壺口瀑布,中國最大的武廟—解州關帝廟,中國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永濟普救寺鶯鶯塔等都在山西。據統計山西目前保存下來的各類文物(不可移動者)計31401處。其中:古遺址2639處、古墓葬1666處、古代建筑及歷史紀念建筑18118處、石窟寺300處、古脊椎動物化石地點360處、石刻及其它6852處、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1466處,以及依附于古建筑及歷史紀念建筑中的彩塑12345尊、寺觀壁畫26751平方米。所以“依托文物,開發旅游”在山西前景廣闊,旅游事業必將成為山西重要的支柱產業。
能源山西電力充足,是全國擁有裝機百萬千瓦以上電廠最多的省份。目前山西全省發電總裝機容量為847.5萬千瓦,年發電量417.8億千瓦時。近15年來,全省新建50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6條,變電容量100萬千伏安;229千伏輸電線路69條,變電容量603.6萬千伏安。山西在華北電網中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統計,山西全省近2000個鄉鎮全部通電,農戶高峰用電保證率達95%以上,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山西省是全國向省外輸電量最多的省份,如今北京的1/4電力來自山西。
鐵路山西鐵路以南北同蒲線和石太線為主干,形成石太、京原、京包、太焦、邯長、候月、大秦和南北同蒲9條大鐵路干線13條主要支線和400多條專用線的鐵路運輸網絡,分別與國家的鐵路大動脈京包線、京廣線、隴海線相銜接,可通達全國各大城市和秦皇島、天津、石臼所等海岸碼頭。2004年底,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到2513公里。
公路已經建成通車的太原至舊關高速公路與北京—石家莊高速公路相接,匯入京津唐、京深高速公路網絡。1998年建成通車的原—太高速公路(太原至原平)是建設貫穿全省南北的大同至運城高速公路的階段工程。目前,山西的公路交通已形成以國道省道為骨架,以縣鄉道路為網絡,溝通各鄰省與省內城鄉,銜接鐵路重要工礦企業重要經濟作物區的公路網絡和以國有運輸為主體,集體和個體運輸業競相發展,并已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的交通工業體系和運輸管理體制。
年底,公路通車里程65813公里,比上年增加2691公里,增長4.3%;高速公路達到1347公里,增長11.2%。
航空到2003年底,省城太原對外航線38條,可直通全國40個城市。
7. 山西省旅游資源單體調查
山西 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其歷史悠久,建筑歷史亦非常悠久。作為歷史文化與藝術的重要物質載體,山西古建筑代表了中華文明歷史建筑的精華。山西省古建筑數量和質量都是全國之首,而數量眾多的古建筑中的彩塑、壁畫、琉璃數量之多、藝術之精,也是全國第一。
山西省是中國地上文物最為豐富的文物大省,山西現存登記在冊的各類古建筑達18418處,若論單體建筑,可能達30多萬處,還有相當多的古建筑沒有被登記在冊,因而山西省是全國古建數量最多的省份,從寺觀廟宇殿堂、城池民居衙署到樓塔橋梁陵墓以至石窟寺等,門類齊全,享有“中國古代建筑的寶庫”之稱。
8. 山西省旅游資源有哪些
首先了解山西這個城市。一方面說,古代祖先筑城興市除了發展城市的政權職能外,客觀上對城鄉人民發展商品交換,
保護城內工商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使了城市人口群落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生產力在城市的集聚和社會分工的發展。
這不僅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而且也為城市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城市逐步成為政治中心、
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成為先進生產力和文化的搖籃和載體。
人文歷史文化古跡,山西是美麗的城市所以才回去開發旅游資源因為有它的優勢,這里應該有當地的傳說或故事吧 用這點都可以吸引人群。
以此成為令人想往的地方。人類的智慧、文化和歷史就在城市打下了一連串的印記,并隨著時光的流逝,
遺留至今,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寶貴遺產。這不僅具有考古的文物價值,而且,成為我們追尋祖先足跡的
極珍貴的人文旅游資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旅游資源,是城市的孿生兄弟。
合理地開發利用城市旅游資源,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更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山西旅游資源區域開發初探
山西旅游資源區域開發初探(引用)
一、山西旅游資源特點
(一) 自然旅游資源基礎雄厚,但空間組合性較差。
山西自然風光秀麗,主要以名山、瀑布、泉水,野生動物資源等自然景觀為主體構架,充分體現我國北方“粗獷、雄厚”的風光特色 。已開發的名山有五谷山、恒山、蘆芽山、靈空山、綿山、歷山、老頂山、靈帝山、卦山、天龍山、五老峰等。另外還有大同火山群,集中了第三紀和第四紀的火山近30余座火山,保存完整,是進行科學考察的理想場所。天然水景資源以規模壯觀的大河、流泉、飛瀑最為突出,著名的有黃河、汾河、桑干河,壺口、娘子關瀑布及湯頭溫泉,奇村、頓村溫泉,夏縣溫泉等,位于運城盆地的運城鹽地,不僅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而且是黃土高原上難得的湖泊旅游勝地。另外,山西境內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山自然保護區和龐泉溝自然保護區,有省級自然保護區——蟒河自然保護區和蘆芽山自然保護區,這些自然保護區既可作為生態系統研究基地和豐富多彩的生物物種博物館,又可作為一項不可多得的未經人工雕琢的自然旅游資源。
但是,從空間分布來看,山西眾多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中有近三分之二位于遠離城鎮,資源之間組合性差,很少有比較集中的景點群出現,加之交通不便、山區經濟比較落后,從而使旅游景點吸引力降低,生命周期得不到延長,不僅給資源開發增加難度,而且也不利于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形成了目前雖然旅游資源豐富,卻很多是“養在閨中人未識”的局面。
(二)人文旅游資源以文物古跡宗教建筑為主,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資源上相似性 大,吸引力相對較弱。
山西省是名副其實的“文物大省”,全國保存完好的地面古建筑屬唐宋以前的,山西省就占70%以上,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國家保護級文物名列全國第3位。省級重點保護古跡300余處,縣級保護的歷史文物達2000余處,因而有“中國地上歷史博物館”之稱,大部分文物古跡,壁畫建筑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山西還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者區。目前,有國家級及省級保護的革命紀念地16處,大部分已開發瞻仰、憑吊和緬懷先烈的重要場所,構成山西省一項特殊的旅游資源。
一個地方的民俗風情是不斷發展的傳承文化,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山西有許多民俗風情獨具特色,如寒食節、添倉節、油糕節等民間節日;剪紙、面塑、皮影戲,身歌劇、民歌、地方戲曲、社火、燈展、廟會及豐富的地方特產,匯聚為山西民俗風情的海洋,目前,全省已建成了村、喬家大院、河邊村等三處民俗博物館,分別反映了全省南、中、北三個地區不同的民俗特色。
從總體評價,山西省人文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在全國范圍內的競爭力是相對較弱的,主要原因是:(1)山西缺乏象北京故宮、長城和西安秦傭那樣資源壟斷性高,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的古跡名勝。(2)全省人文旅游資源相似性大,宗教特色顯著。全省僅寺廟、殿堂、道觀就有3000處之多,這種狀況不利于旅游活動層次的提高。(3)人文旅游資源豐富但分布相對分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資源的吸引力。
(三)自然旅游資源與人文旅游資源配合較好。
由于自然條件的特色和歷史的原因,山西的自然旅游資源常常成為人文旅游資源的背景,兩者在特定的環境中,緊密結合成統一的整體,使旅游地形成一種綜合的組合形式,游客可以通過一景、一地的旅行和游覽,既飽覽了大自然的美妙風景,同時又能達到考察研究、論古探奇、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壺口瀑布、北武當山和五老峰中,除壹口瀑布外,其余四個皆是在優美的自然風景中點綴有宗教建筑、文物古跡和人文景觀,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旅游資源的價值和旅游活動的效益,豐富了旅游項目的內涵,是山西旅游資源開發非常有利的一面。
二、 山西旅游客源市場分析
(一) 從國際、國內旅游發展看山西旅游客源市場
進入90年代以來,國際旅游市場呈現出觀光型向度假、休閑及康體等專項旅游轉變的趨勢。這種趨勢對我國旅游業發展提出了挑戰,對山西的國際旅游業更為不利。山西旅游資源以自然風光和文物古跡等觀光旅游資源為主,而為滿足各種特殊旅游活動如度假、休閑、娛樂、購物、尋奇、探險等專門層次需要的旅游資源較為缺乏,因而跟不上國際旅游需求的變化趨勢。雖然近年來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有關部門著手開發了幾個旅游度假區,但是從國際旅游度假區的建設需求和應具備的區位條件來看,山西在短期內不可能建成有國際意義的旅游度假區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旅游蓬勃發展,外出觀光旅游已成為居民消費熱點之一,對于居民收入較高的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的居民更是如此。1996年,國內旅游區人數已達6.4億人次,旅游業總產值達1600億元,而且國內旅游業已超出國際旅游業產值。據國家旅游局預測,到2000年,國內旅游人數將達到9.5-10.3億人次。這一龐大的市場需求將成為山西旅游發展的有力拉動力。一方面,山西有著緊靠東部沿海地區的優越區位,“近水樓臺可以先得月”;另一方面,我國國內旅游業處于以觀? ?型為主的發展初期,也就是說,現階段居民出行旅游的目的地一般為優美的自然風景區和文物古跡旅游地,這對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融合一體為資源特色的山西旅游業發展而言,無疑是一種機遇。
(二)從旅游客源市場看山西旅游業的地位
首先,山西國際旅游在全國處于落后位置。自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國際旅游人數(包括外國人、華僑、臺灣同胞、香港同胞)總的來說呈遞增趨勢(表1)。從1980年到1996年16年間,全省共接待海外游客70.66萬人次,年平均增長率為12%,旅游外匯收入年增長率為20.4%,旅游業作為一項創匯產業在全省的外貿體系中已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從全國國際旅游發展狀況來看,山西國際旅游業處于比較落后的位置。在全國30個省、直轄市(不含重慶)、自治區(除臺灣)中,從1986年到1996年,山西省國際旅游人數及旅游創匯比一直在第24-28位間徘徊,即使是在較大增長的1996年,亦僅位次第26位,僅多于寧夏、青海、西藏、江西等省。其次,國際游客入境平均停留時數短,消費水平較低。1988年國際游客在晉停留天數為每人次1.43天,人均購物消費26元(人民幣外匯券)。1996年增加到2.8天,但人均日消費仍低于同周邊的河南、陜西等省。旅游商品銷售額低,是影響山西省旅游外匯收入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山西國內旅游的市場前景看好。相對于國際旅游市場來說,山西國內旅游市場比較活躍,而且一直呈穩定增長趨勢(表2)。1985年國內旅游人數不足400萬人次,1996年增加到1318萬人次,回籠貨幣相當于1985年的20多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和30%,而且國內旅游人數及回籠貨幣數額超過新疆、江西、吉林等省,與福建、黑龍江等省接近,這說明相對于國際旅游業來說,山西國內旅游業在全國還是具有一定地位的。
三、山西旅游資源區域開發及問題
(一)山西旅游資源區域開發條件
從山西旅游資源吸引范圍分析,由于山西旅游資源屬于國際吸引向性的國際級和國家級資源較少,目前只有五臺山、壹口瀑布、大同云崗石崖、解州關帝廟、恒山、應縣木塔等景區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而這些資源中又缺乏象北京故宮、長城、西安泰傭、廣西桂林等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景點。一些潛力大的旅游資源仍處于待開發狀態,短期內也難以吸引大量的國際游客。相對來說,山西旅游資源中具有國內和省內吸引向性的旅游點服務,尤其是晉祠-天龍山風景區、五老峰風景區、歷山自然保護區、黃崖洞風景區、管涔山風景區、靈寶山風景區等很多自然和人文景觀組合較好的景點,雖然目前還難以吸引大量的國際游客,但卻能引起國內及省內大中城市旅游者的興趣,發展國內旅游潛力很大。
從旅游區位條件來看,山西省地處中部地帶,位于京津、西安、中原(洛陽、鄭州、開封)三大旅游熱點之間,這對山西旅游開發即是優勢也是劣勢。首先,由于缺乏便捷的國際交通口岸,加之距主要客源國較遠,從入境海外游客的旅游空間行為看成為劣勢。1995年海外旅游者抽樣調查的資料表明,在來華旅游者中,只游覽1-3座城市的旅游者占74.2%。就華北地區,京津、西安及中原地區是國際旅游的熱點,1996年這幾個地區的海外旅游人數為北京218萬人次,陜西51.04萬人次,河南24.2萬人次,而山西只有9.6 萬人次。由于缺乏與這三大旅游區競爭的高壟斷性旅游資源,山西只能定位在上述旅游區的分流區層次上,而分流區的市場是較小且不穩定的。這種狀況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估計不會有較大轉變。另一方面,旅游與經濟? ??展是相輔相成的,發達的國際旅游離不開發達的經濟水平及外向性經濟的推動。而山西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薄弱的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單一畸重的產業結構,以及山西“煤炭大省”對旅游資源的形象及游客心理的影響,也成為山西發展國際旅游業的限制因素。
其次,對于國內旅游客源來說,由于國內旅游的主體是大中城市居民,山西周圍有京津、西安、鄭州、石家莊、濟南等大城市及城市化進程較快的山東和河南省,有可觀的市場潛力。隨著太舊高速公路的開通,風陵渡,太陽渡黃河公路大橋的建筑及侯西、侯月鐵路線的正式通車,山西與京津、冀、陜、豫的交通狀況有了顯著改善。目前,太原到原平的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形成從京津冀到山西東部的旅游環形線路,京津冀地區的旅游者利用雙休日到山西旅游已成為可能。所以,著力開拓周邊地區客源市場,是山西近期內的主要目標。與南方旅游資源相比,山西旅游資源有著南方所不具備的雄深、粗獷的奇險的特色,而且眾多的山水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都是消夏避署、回歸自然的好去處,這些都可作為山西開拓東南沿海地區和南方旅游市場的有利條件。
(二)旅游資源區域開發存在的問題
首先,地方旅游資源開發存在較大盲目性,旅游項目建設缺乏統一的指導和準則。近年來,地方政府和群眾集資開發的旅游項目逐漸增多,說明旅游業“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多、風險小”的行業特點已引起地方政府及群眾的興趣。但是,由于缺乏對旅游市場需求特點的科學分析和了解,地方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項目建設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有些項目近距離重復,質量品位低,不適應市場需要。例如前一段時期在全國興起的“人造景觀熱”影響到山西各地,很多地方的人造景觀在內容、形式及制作上都顯得粗糙、混亂,經不起推敲,令游人觀一而三,游興索然無味。這樣的景點也許暫時能取得一些效益,但其內在的特性決定了其生命周期短,因而不會維持很久,造成資金資源的浪費。另外,由于很多人造景觀往往附著于原有的自然或人文旅游資源之中,破壞了原有資源的特色和形象。因此,山西旅游部門急需理順管理渠道,對全省各地的旅游資源開發進行統一規劃指導及全面的可行性研究,真正從長遠著眼,運用可持續發展及永續利用的觀點和系統的觀點進行旅游資源的區域開發。
其次,在旅游資源區域開發過程中,管理機制不順,缺乏整體協調,存在著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現象。在一個風景名勝旅游區內,可能有五個同等級別而又互不隸屬的管理機構,分別是風景管理局、文物局(治)、宗教局(處)、旅游局及當地政府。由于各自管理體制不一,投資重點和利益也不一樣,致使景區在投資、建設等方面不能配套協調。如壹口風景區是全國四十佳之一,瀑布屬于風景局管理,投入大量資金,而與之一體的“旱地行船”和清長城是文物局管理,認為只是一般文物,不作重點開發,所以使景區建設一直不能整體同步進行,影響景區價值的發揮。這種管理混亂、效益低下的局面嚴重困擾著山西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規劃。其次,各旅游區之間缺乏區域間的聯系和協調,造成了旅游區間的盲目競爭,同時也難以形成通暢的旅游線路,對旅游產品的開發極為不利。
四、 山西旅游資源區域開發對策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山西旅游區域開發仍處于開發的生成期階段。根據經驗,在這一階段中,旅游業的關鍵性舉措主要是要豐富風景點結構,加強景區建設。具體開發對? ??如下:
(一)按照擇優開發、保證重點的原則,采取不同的區域開發模式。
由于旅游資源區域開發的財力和物力有限,不可能采取“全面開花,面面俱到”。所以在制定旅游發展政策,選取項目投資時,應該首先在資源質量高,旅游基礎好的部分地區實行擇優發展戰略。山西每年可用旅游開發的資金約2000多萬元,應把這些不同渠道來的資金集中使用,重點扶持重點景區的建設,對其進行全面分析研究,整體規劃,統一布局。從全省旅游資源區域開發來看,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大同、揚州、太原、臨汾 、運城為主體的八大旅游區格局,各旅游區資源豐度不同,開發程度也不同,應采取不同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1、“單一腹地”開發模式
在經濟發展比較落后,旅游資源開發程度不高的地區,只能集中有限的財力和物力重點開發一、兩個場所值大,等級較多的旅游景點,把集中開發的幾個旅游地作為整個區域旅游發展的增長極,通過自身發展能力的增加和完善來帶動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形成單一旅游中心地——腹地體系的蛛網式結構。如呂梁旅游區處于經濟比較落后的呂梁山區,旅游業剛剛起步,今后應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北武當風景區作為重點投資開發項目,建設配套設施,改善交通條件,擴大其影響,還可與距其不遠的龐泉溝自然保護區進行聯合開發,以二者旅游規模的擴大來帶動 梁旅游區的旅游發展。
2、“等級序列”開發模式
太原、大同、忻州旅游區屬于旅游資源價值大,開發程度較高的旅游區,旅游業的發展已具有一定規模,形成了一個或幾個多級別的旅游中心地,而且這些中心旅游景區在區域內已具有較強的集散功能。對旅游區的功能、規模及發展方向起著制約作用。這些旅游區的資源開發應以中心旅游景區為依托,在不斷完善中心景區功能的基礎上,重點開發和建設潛力大的旅游資源作為次一級的增長極,逐步形成旅游中心——次級旅游中心——旅游腹地的通道網落式的空間結構,從而實現區域旅游的全面發展。如忻州旅游區中,五臺山風景區是忻州地區的一級旅游中心地,區內其它旅游景點雖也已得到不同程度的開發,但目前還未能達到象五臺山那樣的吸引規模。今后除繼續開發五臺山各個臺頂,開通改造臺懷鎮至五個臺頂的道路,配套完善各臺頂的服務設施等項目外,應加快開發管滲山——蘆芽山風景區及代縣古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加強它們同五臺山景區的聯系,形成以五臺山為中心的大旅游圈,推動忻州旅游區向更高層次邁進。
3、“多核一共生”開發模式
在擁有若干個特色各異,規模相似,功能互補的旅游中心地的旅游區內,應充分發揮各旅游中心景區的功能特色和資源優勢,形成多旅游中心——腹地網絡式的中心集合體,共同帶動區域旅游資源開發。如運城旅游區,區內存在著多個級別較高的旅游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老峰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 山)云(夢山)自然保護區。這些旅游景點都已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其次,近年來與河南省聯合開發的“黃河游”項目也顯示出了極大的潛力。因此,運城旅游區應繼續完善“黃河游”及“關公故里游”等項目,大力開發五老峰風景區,歷山自然保護區的觀光、避署、休養、科考旅游,修復永濟鸛雀樓及唐開元鐵牛館,舜都萍坂古城;加強各中心景區的聯合,開發環狀旅游線路,共同開拓國防國內旅游市場。
(二)選定目標市場,針對? ??場進行資源的開發及設施建設。
旅游資源開發和建設應以市場需求為前提,遵循一定的市場原則,從實際出發,選擇符合客觀實際的目標市場,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市場經營、所以,客源目標市場的正確定位是旅游資源開發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對山西而言,發展國際旅游業相對于國內旅游業說,短期內還面臨著各方面的困難,旅游外匯收入的增加,往往需要付出比國內旅游收入更多的成本,因此,未來一段時期內,山西不應再把重點放在國際旅游上,而應從實際出發,把眼光移到國內旅游市場的開拓,以國內旅游為主體,著眼發展大眾化旅游,開創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旅游形式和項目,進一步加強對國內旅游者的宣傳促銷,為一般群眾旅游者提供方便的旅游條件,同時積極創造發展國際旅游條件,以國內旅游帶動國際旅游的穩步發展。根據山西省旅游資源狀況、旅游業基本運營態勢及國際、國內旅游市場發展趨勢分析,筆者認為,山西省旅游目標市場定位應該是:以國內旅游為主體,逐步培育進軍國際市場的配套條件,以國內旅游帶動國際旅游的發展。
(
9. 山西省旅游資源評價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里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1.“三大價值”的評估:三大價值指風景資源歷史文化價值、藝術觀賞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①歷史文化價值:屬于人文旅游資源范疇。評價歷史古跡,要看它的類型、年代、規模和保存狀況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例如河北省趙州橋,外觀很平常,但它是我國現存最古的石拱橋,也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其它三橋是潮州湘子橋、山西娘子橋、福建洛陽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有較大的歷史文物價值。類似這種例子的評價在我國還多得很。如“五岳名山”,“四大佛教圣地”,“四大石窟”,“江南三大古樓”(岳陽樓、黃鶴樓、騰王閣),“中國十大古剎”,“廣東四大名園”(順德清暉園、東莞可園、番禺余萌山房、佛山十二石齋),“東北三大名山”(醫巫閭山、千山、長白山),我國“文房四寶”(歙硯、徽墨、宣紙、湖筆),我國封建時代“四大書院”(嵩陽、睢陽、白鹿、岳麓),“我國三大民間年畫”(濰縣楊家埠木板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我國“三大古建筑群”(故宮、沈陽故宮、曲阜孔府),中國“四大回教古寺”(杭州鳳凰寺、揚州先鶴寺、泉州清凈寺、廣州懷圣寺),中國“三大戒臺”(北京戒臺寺、杭州昭慶寺、泉州開元寺),中國“四大銅亭”(昆明、武當山、峨眉山、北京),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京杭運河、靈渠、都江堰),中國“古代四大名船”(沙船、烏船、福船、廣船),嶺南四大叢林(鼎湖山慶元寺、韶關南華寺、潮州開元寺、廣州光孝寺),中國八大菜系(山東、四川、江蘇、浙江、廣東、湖南、福建、安徽),“河北四寶”(趙州橋、滄州石獅子、定州了敵塔、正定大銅佛),中國四大藏書閣(北京文淵閣、沈陽文溯閣、承德文津閣、杭州文瀾閣),“中國三大著名工藝品”(福州脫胎漆器、北京景泰藍、景德鎮瓷器),中國四大名雕(浙江青田石刻、福建壽山石刻、湖南菊花石刻、四川廣元白花石刻),中國四大碑林(西安碑林、焦山碑林、黃庭堅碑林、閩南碑林),“江南園林三大名石”,中國道教“十大洞天”(王屋山洞、翻山洞、西城山洞、西玄山洞、青城山洞、赤城山洞、羅浮山洞、句曲山洞、林尾山洞、蒼括山洞)等等 。除了這些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的歷史文化古跡外,許多風景名勝區還有不少題記、匾額、楹聯、詩畫、碑刻等,它們既是觀賞的內容,也是珍貴的歷史文化藝術。如岳陽樓,只因宋代范仲淹寫了一篇有哲理、有意義的《岳陽樓記》后,使這座江南古樓名揚四海,無人不曉。可見,古跡的歷史意義是評價歷史文物價值的主要依據。我國公布的國家級、省級、地區級、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是根據它們的歷史意義、文化藝術價值確定的。一般說來越古、越稀少,越珍貴;越出于名家之手,其歷史意義越大。②藝術觀賞價值:主要指客體景象藝術特征、地位和意義。自然風景的景象屬性和作用各不相同。其種類愈多,構成的景象也愈加豐富多采。主景、副景的組合,格調和季相的變化,對景象藝術影響極大。若景象中具有奇、絕、古、名等某一特征或數種特征并存,則旅游資源的景象藝術水平就高,反之則低。例如華山以險為絕,泰山以雄為奇,廬山瀑布最著名,峨眉山三大自然景色(日出、云海、寶光),雁蕩山四大奇觀(峰、瀑、洞、石)和“三絕”:(靈峰、靈巖、大龍湫瀑布),莫干山三勝(竹勝、云勝、泉勝),泰山四大奇觀(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臺灣九華山三大奇景(一線懸崖、平沙流水、幽谷垂瀑),阿里山四大美景(林濤、云海、櫻花、神木),北京大覺寺六絕(二龍戲珠、遼代古碑、碧韻清石、千年銀杏、老藤寄柏、明清玉蘭),青海塔爾寺三絕(酥油花、壁畫、堆繡),黃山四絕(怪石、奇松、云海、溫泉),蘭嶼三寶(蝴蝶蘭、海芙蓉、桂圓樹),大理風光四絕(蒼山白雪、洱海明月、林寨院落的繁花、沁人心脾的下關風),桂林四絕(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蘇州二絕(園林、水巷),衡山四絕(祝融峰之高、方廣寺之深、藏經殿之秀、水簾洞之奇),太原晉祠三絕(難老泉、侍女像、齊年柏),泰岱旅游區四大特色(泰岱之雄偉、泉城之秀麗、孔府之建筑藝術、嶗山之礦泉仙境),濟南三勝(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全閩二絕(鼓山、旗山),川中四絕(夔門天下雄、劍門天下險、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浙江海鹽二絕(日月并升、海寧觀潮),五臺三勝(臺懷白塔、菩薩頂、佛光寺),佛光寺四絕(建筑、唐塑、壁畫、墨跡),小孤山四象(南看象筆、西看象大吊鐘、東看象太師椅、北看象騰云駕霧的青龍)等等。此外各地還有八景、十景、十二景、二十八景等。這些奇、絕、名、勝都是對風景旅游資源藝術景象的高度評價。評價時有三種比較方法值得注意:第一是地方色彩的濃郁程度,即個性的強弱程度;第二是歷史感的深淺;第三是藝術性的高低。旅游地學家要善于運用上述原則,確定其藝術觀賞級別和價值。③科學考察價值:指景物的某種研究功能,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教學上各有什么特點,為科教工作者、科學探索者和追求者提供現場研究場所。我國有許多旅游資源在世界和中國具有高度的科學技術水平,獲得了中外科學界的贊譽。如北京在旅游資源方面,不僅數量居全國各大城市首位,而且許多是全世界、全國最富科學價值的文物古跡。據統計,北京居世界第一位的旅游資源有7項,居中國第一位的有42項。其中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24項,市級165項,縣級450多項,清查登記的文物7309項。這些旅游資源,科技價值涉及數十個專業,可供國家從事不同專業的科教工作者作為研究考察的對象。由于這一原因,國內外許多名家對它作了高度的評價,如稱其為“? ??國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首”,“地球北緯40°地帶經歷三千年而不衰的都城”、“北京古城設計勻稱明朗,是世界奇觀之一,是一個卓越的紀念物,一個偉大文明的頂峰!”“北京是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北京是世界上最富有魔力的三個城市之一,是記錄時代的城市”、“北京是我國旅游資源薈萃之都,是中國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書,是一座中外難得的歷史文化寶庫,是世界任何大城市無與倫比的”。古都西安旅游資源的科學研究價值也很豐富多采。這里從公元前11世紀始建都,先后經西周、秦、漢、西晉、隋、唐等11個朝代,歷時長達1100多年,成為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古都。西安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它歷史文化古跡的豐富性。近年在西安附近秦始皇陵發現的兵馬俑,規模之大,壯觀之舉,都是史無前例的,被人們稱為“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世界第八奇跡”。它是研究歷史、雕塑、軍事、美術的科學園地。2.三大效益的評估:三大效益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主要包括風景資源利用后可能帶來的經濟收入。這種評估必須實事求是,不能夸大和縮小。因為它是風景區開發可行性的重要條件。社會效益指對人類智力開發、知識儲備、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它可以給游人哪些知識、賦予何種美德,這些都需要進行科學的評價。環境效益指風景資源的開發,是否會對環境、資源導致破壞。旅游地理學家可以通過綜合考察,分析各種利弊條件,對風景區的環境效益作出評估。關于這方面的工作,我們已在第三章中講過了,此處就不再贅述。3.“六大條件”的評估: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可行性的條件基礎上。這些條件最重要的是六個方面,即:景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景物或景類的地域組合條件;景區旅游容量條件;施工難易條件;投資能力條件;旅游客源市場條件。①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地理位置是確定景區開發規模、選擇路線和利用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僅影響風景的類型和特色。而且影響旅游市場客源。例如位于北緯53°的黑龍江漠河鎮,由于太陽高度角在全國最低,冬長夏短或基本無夏的氣候條件,使之具有中國獨具一格的旅游風景資源,如觀賞白夜、極光等,被人們譽為“北極村”、“不夜城”。位于南海北部灣畔的廣西北海市(北緯21.5°),因處于南亞熱帶,一年之內有三季(春、夏、秋)可以進行海水浴,開放時間比我國大連、北戴河長4倍,是我國少有的冬季避寒度假勝地,被人們稱為“南方的北戴河”。位于河西走廊的嘉峪關,因交通位置的重要,在歷史上曾是兵家必爭之地,“絲綢之路”的要站。這里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如長城關樓、峰火臺、古陵墓、摩崖石刻等。在地理環境方面,由于它處于祁連雪峰北面的干旱區,所以在旅游方面可以考慮開發冰川雪景等項目,使之具有不同于其它地方的旅游區。但是,這些旅游區的開發工作,絕不能只考慮其景觀特色。因為旅游景觀雖好,而地理位置太偏遠,路途交通費用過大,時間過長,也會直接影響旅游客源市場。例如漠河旅游區的觀覽最佳時間是在夏至前后短暫的幾天,游人相對比較集中,但數量不會很多。北海游區,可以長年舉辦旅游活動,旅游規模和條件比黑龍江漠河要優越,但因離我國最大的客源市場相距甚遠,故旅游活動比外國游客進出我國比較方便的廣州、海南島會略遜一籌。嘉峪關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比漠河、北海好,所以到此觀光的游客也比較多。以上三地及其? ??理位置、交通條件的比較,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旅游點的“可進入性”很大程度取決于優越的位置和方便的交通。一個旅游區景色再美,但交通不便,行程困難,那也很難招徠游客。可見位置和交通條件是評價旅游區開發的首要條件之一。②景象的地域組合條件:是評價旅游資源又一重要指標。風景名勝固然馳名,但地域組合分散,景點相距遙遠,或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可進入性差,就大大降低了它的旅游價值,也影響了它的開發程序。例如桂林之所以成為著名的旅游區,就是因為桂林的風景點相對地比較集中,又有漓江環繞,山水組合成渾然一體的風景區,加上可入性條件好,故桂林旅游資源觀賞價值高。四川興文地區,是我國新發現的“石林洞鄉”,巖溶風光很美,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景點分散,又缺乏象漓江那樣聯系各景點的水上交通線,人們從東部地區進入,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與旅費,從而影響了它的旅游價值
在以上的分享關于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里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于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后在這里,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Hash:8547979b6cf9f9040acbf6b5f6b77bb1689c7d11
聲明:此文由 鏈世界-開陽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