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景區圖片清涼寺 五臺山清涼石在哪個寺院
導讀:五臺山景區圖片清涼寺 五臺山清涼石在哪個寺院 1. 五臺山清涼石在哪個寺院 2. 五臺山清涼寺清涼石傳說 3. 五臺山古清涼寺和清涼寺 4. 清涼寺在五臺山景區里面嗎 5. 五臺山古清涼寺的傳說 6. 五臺山清涼石在哪個寺院擺放 7. 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清涼寺怎么樣 8. 五臺山清涼寺清涼石 9. 五臺山清涼石在哪個寺院供奉 10. 五臺山清涼寺石頭
1. 五臺山清涼石在哪個寺院
五臺山清涼寺不是藏傳寺院。五臺山清涼寺,位于中臺南瓦廠村東北的清涼谷,距臺懷鎮約15千米,寺內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跡"清涼石"而得名。 現今的清涼寺,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重建的一座新寺。據"清涼山志"載,此寺肇于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間(472-493)。唐代時,它是替國行道的鎮國道場。清乾隆年間,寺宇建筑整齊一新,規模宏大。民國年間再度擴建,"文革"時期,整座寺廟作為迷信產物而被毀,惟天生之清涼石尚存。清涼寺坐東朝西,按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格局布置,中軸線上有五層大殿,禪堂、配殿左右對稱,清涼古置于寺中,布局嚴謹,主次分明。
2. 五臺山清涼寺清涼石傳說
滕州自古便是三國五邑之地,素有善國之美譽,悠久的歷史也為我們保留了大量的古跡。滕州市境內目前擁有眾多古遺址、古墓葬,還有很多現存的古遺跡,讓一起開啟古廟覓蹤之旅吧……
大康留天齊廟
大康留天齊廟,后稱“奚公祠”。大殿三間,東西廊房各三間,廟地15畝。建于唐初,明、清均重修,廟碑六塊,今存一塊,字跡不辨。1934年建學堂時將東西屋拆除,今大殿尚存。廟門前有唐槐一棵,雖樹干已空,仍長勢旺盛。
大韓村觀音廟
觀音廟位于大韓村中間,大殿三間,供觀音像。東西屋草房各三間,大門三間,廟地15畝。建于村西。廟碑六塊,現存一塊。每年正月初一有香火會一天。1950年活動終止。東西屋1960年拆掉,正殿尚存,1968年像毀。
北辛村關帝廟
北辛村關帝廟建于明初,前后大殿各三間,供關公、觀音像。東西廊房12間,廟地12畝。廟碑6塊,今存一塊,為清乾隆年間重修。舊時每年正月初一有香火會一天,1951年廟址建學校。
前官莊三圣閣
三圣閣位于前官莊東頭,建于清康熙年間,咸豐、光緒間均重修。大殿三間,東西屋各三間,大門一間,有廟地25畝。1966年毀像,改做生產隊倉庫。廟碑4塊,現存一塊為清咸豐間立石,其余三塊被生產隊打成牛槽石。
善莊觀音廟
觀音廟在善莊村內,建于明成化間,清咸豐間重修。大殿琉璃瓦建成,絢麗壯觀。東西屋各三間,廟地18畝。原有廟碑7塊。1952年建學校用房毀像。此廟1996年經村民重修,古碑六通復立。
大山口始祖廟
始祖廟座落在北官莊村東二龍山山脈(后稱“羅漢山”)中間的向陽坡上,廟前有一條橫穿東西的道路,當地民眾呼其為“大山口”。據記載,該廟為元代所建,經歷次重修,小有規模,有前殿后閣,東西廊房,原稱始祖廟,閣樓上主奉伏羲女媧,因清代帝王倡導佛道合一,前殿供奉觀音菩薩,東廂房為地母宮,西廂房為圣玄觀,廟前排列有二十四孝圖石刻碑。昔日,大山口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茂密,溪流淙淙,桃樹、杏樹、梨樹滿山遍野,像一座花果山,行人往還,莫不流連。此處堪稱道教勝地,方圓幾十里,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每年的農歷三月十八日廟會更是盛況空前。
解放后一度破除迷信,清除了廟堂神像,將這里設為善莊小學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善莊、官莊兩村又在這里辦起集體副業。廟宇由于年久失修,漸至頹廢。但一年一度的古廟會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2008年,大山口始祖廟被公布為滕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初,經有識之士倡議,發起了“保護名勝古跡,重修山口古廟”活動,通過民眾捐資,將前殿后閣修葺一新,成為新的人文景點。
元代龍泉觀
龍泉觀位于薛國故城東北1里許,? ?官橋鎮西王莊村南。
龍泉觀始建年月無考,元代重修有證。“北有滕州龍泉寺,南有薛之龍泉觀”,當時是一處比較馳名的道教圣地。據明萬歷十三年《滕縣志》載:“龍泉觀在薛城東,創始無考。元時道人張志玉修葺復毀。大德間,李道古遷于薛城內東北隅,至元間重修,改名為‘天慶宮’”。
龍泉觀舊址原有碑碣一通,碑文曰:“天慶宮記”,系元代翰林院進士任擇善(大康留人,禮部尚書任居敬之子)撰并書,“文革”期間此碑被毀,但碑額尚存,雕刻二龍盤頭十分精湛,中間“重修龍泉觀碑記”為任擇善篆書。該碑額1993年被滕州市文化局調至滕國故城文公臺碑林。
官橋天主教堂
天主堂坐落在官橋村中北首路東。1928年始建,1935年落成。禮拜堂15間,與后院西樓兩間全系西式建筑。其余堂屋八間,南屋四間,西屋三間。大門向西沖大街,今尚存。官橋天主堂屬兗州總教區領導下轄十余處小堂口。坐堂神父(主持人)德國人滿恩禮,1928年冬因病去北京西山普照寺修養,卒后葬于普照寺,終年83歲。滿卒后,由外國人侯神父主持,次后由官橋人渠志廉主持。1967年活動中斷。
一棵古樹就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與一種文化的記錄;一棵古樹就是一部自然環境發展史。古樹作為歷史的見證,閱盡了世間風云,經歷了滄桑巨變,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傳說和典故。
1.滕州最古老的樹木:2800年樹齡的國槐
位于滕州市西崗鎮清泉寺內一顆古槐,樹齡2800年,樹高15.5米,胸圍6米,平均冠幅13米。據明萬歷版、清道光版《滕縣志》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曾“幸蕃,駐蹕清涼臺”(滕州在漢代稱“蕃縣”)。五代十國時后唐明宗年間,四方村民在清涼臺上興建佛寺,清涼臺遂更名為清涼寺。直到晚清民國時,清涼寺仍屢有修繕,現如今也已經不復存在了。清涼寺遺址上殘存著的那棵古槐樹心已空。據了解,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有小孩子放鞭炮時引燃老槐樹樹心,火燒了一夜才被村民撲滅,從此樹成空心。然而令人稱奇的是這棵古槐卻還依然生長旺盛。
2.大康留古唐槐
官橋鎮大康留村的唐槐位于官橋鎮駐地東約1.5公里大康留村東北角,原有古廟稱天齊廟,廟前有一株古槐,傳為唐代所植,世稱“唐槐”。樹中空“虛懷若谷”,可容兩成人站立,五人對抱。樹冠部分有枯死的枝條,現存南北兩枝,猶如雄鷹展翅,氣勢壯觀。遭三次火災,劫后余生,老百姓當作神樹頂禮膜拜,為槐樹披紅,樹下燒香磕頭,祈求平安。1992年,村人集資立碑作記,在古槐北面又重立了南宋禮部尚書任居敬、任擇善祖塋碑二通,將古樹落、古姓氏、古廟、古樹合為一體,成為一景。
3.官路口村古槐
在柴胡店鎮官路口村原關公廟門有兩株古槐,樹齡皆在1000年以上,一株樹高9.7m,胸圍292cm,平均冠幅10.9m,此樹樹干已中空。一株樹高7m,胸圍295cm,平均冠幅6.2m,樹干向南傾斜。歷史上滕州境內有一條南北大道貫通,秦始皇東巡、漢司馬遷游歷、康乾南巡都曾路經于此。柴胡店鎮官路口村為古驛道路口,整天車馬不斷,官員來往頻繁,兩株古槐樹立于路旁,備受官路口村人愛護。門兩側對聯寫到:“春秋閣前觀古槐,官口千年今日欣。”足可說明古槐的久遠。
4.福勝寺唐槐
柴胡店鎮大廟村福勝寺旁有一古槐,據傳為唐代所植。樹齡1000余年,樹高10.2m,胸圍270cm,平均冠幅10.4m,長勢衰退。樹干中空劈裂,樹基有樹瘤,樹盤、護欄。據大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所立廟碑載:唐代已建福勝寺,此地為大宋國徐州滕縣如市鄉匡王村。又? ??《姬氏族譜》載:“始祖于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仍稱王村。因而村東所建寺廟有王村大廟之稱,后人俗稱大廟至今。當地人對此樹非常敬仰,題詩《唐槐獻瑞》立于樹旁。
5.滕文公臺古國槐
滕文公臺古國槐位于姜屯鎮滕文公臺前,樹齡1300余年,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古樹。
6. 葫蘆套老村柿樹
葫蘆套村,位于柴胡店鎮駐地以東6公里,地處山套,四面環山,因山巒狀似葫蘆,故取村名為葫蘆套。葫蘆套老村西北柿樹,位于柴胡店葫蘆套影視基地,樹齡230年,樹高9cm,胸圍105cm,冠幅10.5m。雖經幾百年風濁雨蝕,仍虬枝勃發,果實累累。
7. 梨樹王
樹齡達360余年,據碑文記載:“此樹植于明崇禎年間,至今300余載,主干丈余,其圍合抱,積年風沙藏于地下,支干有五,蟠曲行空,猶如玉龍匯聚斗勝,壽高而愈健,年老而不衰,春華秋實,年果萬余,清時,列為貢品”。如今這棵梨樹王樹冠占地面積300平方米,依然枝葉茂盛,碩果累累,每年產梨達300公斤左右。其樹齡之長,形態之美,產量之高,甚為罕見。所結果實個大、肉細,糖分高達17.9%,是劉村酥梨中的精品。“梨樹王”年老而不衰,依然枝繁葉茂。
據當地百姓講,此“梨樹王”曾受到朱元璋“御封”。傳說,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朱元璋路過梨園,走到一棵高大的梨樹下,有個梨子突然從樹上落到他的腳前。于是,他命人從樹上采摘梨子品嘗,頓覺滿口生津、唇齒溢香。朱元璋贊道:“此真乃梨之王也!”說也奇怪,那樹遂枝搖葉擺,好像在謝主隆恩。因此,這棵樹就被稱為“御封梨樹王”。“梨樹王”已成為劉村酥梨的象征,它見證了劉村梨園發展的歷程,每年慕名前來觀賞的海內外游客數不勝數。
最近瘋傳的一個“大樹理論”認為:一棵樹苗要長成大樹,需要五個必要條件:時間、不動、根基、向上長、追逐陽光。滕州擁有這么多的古樹,說明滕州不但歷史文明悠久,而且有大樹成長的好氣候、好環境,一棵樹長到2500年,那得躲過多少的傷害,自然災害、人為砍伐等等,如果不是代代相傳的保護意識,它不可能看到今天的朗朗乾坤。
3. 五臺山古清涼寺和清涼寺
很早以前,五臺山并不是很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害,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里巧妙的借來一塊請涼石,從此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
4. 清涼寺在五臺山景區里面嗎
五臺山是被東海龍王帶的龍神戰隊削的!
五臺山原來叫五峰山的,但是氣候不好人們很遭罪。文殊菩薩為了幫助當地人,就去東海和龍王借了他的寶貝清涼石,現在放在清涼寺里面的那塊大石頭。從此以后風調雨順人們生活好了起來。但是龍王的寶貝舍不得就這樣給了這里,于是就來找文殊菩薩想要回。文殊菩薩為了當地的人們生活不要回答原來那樣的苦,就不愿意還給人家。于是龍王發飆,把五座山的山峰都給削平。結果還是文殊菩薩更厲害,龍王寶貝清涼石就留在了五峰山。但是五峰山的山峰已經沒有了,變成了平平的山頂,于是也就改名叫了五臺山。
5. 五臺山古清涼寺的傳說
高郵東北鄉與興化西邊交界處有個叫三郎廟的地方,原名叫四野村。這里有八百里蘆葦蕩,村遠人稀,港汊縱橫,向北一直連接到水泊梁山。傳說在宋朝時期,母夜叉孫二娘曾在這里開店,專賣人肉包子,凡過往的客商來此店投宿,胖的剁開,磨成餃餡,瘦的沒膘,丟錢保命。
后來被武松識破蒙汗藥,制服了孫二娘,一同投? ??梁山聚義。不知過了多少年,孫二娘留下的一副磨人肉的磨子,又被一女盜段二娘偷去,后又開起黑點來,從此四野村改名段家莊。段二娘殺人的手段勝過孫二娘,當時有這樣一段歌謠:“段家莊啊段家莊,莊里有個女魔王,勸君繞道三千里,千萬莫走段家莊”。
有次,來了三個汴梁趕考的武舉,因情投意合,在路上結拜了弟兄,焦大為大郎,張勉為二郎,陳仙為三郎。他們路過段家莊投宿,段三娘吩咐店小二們殷情接待。三郎陳仙心細,在吃晚飯時就發現肉包里有人頭發,指甲,隨時暗示了大郎焦大和二郎張勉,多加防備。臨睡前又被領進了有鐵門的房間,店小二立刻還上了鎖,這一來黑店便真相大白,他們三人哪能入睡,商議著逃生大計,三郎陳仙闖陣,二郎張勉接應,大郎焦大護衛。準備停當后,三郎陳仙一個箭步往上,沖破屋頂,跳出墻外,大郎焦大和二郎張勉隨后跟上。
早想動手的段二娘,帶著一伙店小二持械緊追,他們好不容易逃出了段家莊,日夜兼程,一到京城應考,三榜頭名。三郎陳仙得中武狀元,被招為駙馬,后經皇上恩準,讓他們三個人率領精悍人馬,南下收繳段家莊。
誰知段三娘夾著兩扇磨子,慌忙向南逃跑,到了十字河口,因右肩松動,只得丟下一扇,走不多遠,在六角尖又丟下一扇。這一扇四尺八寸寬,六寸厚的磨子,至今還在沐家莊呢!
在那次追擊中,殺人女魔斃了命,三郎陳仙也戰死,為追悼他的功績,皇上欽賜重金,建廟九十九間半,廟存一對對聯:
四野鐘鳴,風送鐘聲傳四野;
三郎鼓響,雷敲敲韻念三郎。
從此,四野三郎廟的名聲變大了。
6. 五臺山清涼石在哪個寺院擺放
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應化道場,夏天到山頂,晚上睡覺都要開暖氣,可以想象五臺山整個的氣候。進入五臺山,就感受到了清涼的氣息。據說,以前的五臺山是很熱的,后來文殊菩薩就到龍宮里去借一塊石頭,叫做歇龍石,很清涼,也叫做清涼石。東海龍王的五太子他每次去練兵回來,就在歇龍石上休息。文殊菩薩給借走以后,放在五臺山,五臺山整個山就一片清涼。五太子看到歇龍石沒了,就跑到五臺山,山太大了,五太子就用龍尾把五個山頂都掃平了。現在的五臺山山頂都是碎石頭。
康熙當年到五臺山尋找父親,據說順治皇帝在五臺山出家。康熙在五臺山時,走到了西臺下面,就迷路了。后來文殊菩薩化了一座橋,一個老人提著燈籠,來接他。于是五臺山就有了燈籠文殊。乾隆聽說五臺山僧人作風不良,想去親自查看,到五臺山,看到一個和尚在河里洗澡,旁邊還有許多女人,乾隆一生氣,一支箭射過去,和尚負箭跑了,乾隆追上去,到了菩薩頂上,僧人不見了,就看到文殊菩薩背后有一只箭。五臺山就有了帶箭文殊。
近代中國最著名的佛學泰斗虛云老和尚,為報答父母之恩,三步一拜五臺山,路上遇到大雪和病苦,文殊菩薩化成乞丐文吉殊吉來救他的故事。
《文殊大士靈應錄》序言說:“若人聞此五臺山名,入五臺山。取五臺山石,踏五臺山地,此人超四果圣人,為近無上菩提者。”佛在《大般涅槃經》中云:“若聞文殊名,或見形象者,百千劫不墮惡道。若稱念文殊名者,沒有重障者,不墮阿鼻及猛火處。常生他方清凈國土,值聞佛法,得無生忍。”可見能來五臺山禮敬文殊菩薩的功德是多么巨大和神奇。
7. 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清涼寺怎么樣
五臺山目前沒有制訂清涼寺碑譯文的。
五臺山位于中國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臺縣東北隅,位居中國四大佛教 名山之首,被稱為“金五臺”,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是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
五臺山并非一座山,而是座落于“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面積達283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58米。五座山峰(東臺望海峰、南臺錦銹峰、中臺翠巖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斗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疊土之臺,故而得名。
8. 五臺山清涼寺清涼石
因為白馬寺是皇家的寺廟,所以它比普通百姓家更自然。清涼臺是漢明皇帝享受涼爽暑假的地方。因此,從兩個方面來看,“酷”一詞要多一些。水變成三點水,這意味著它涼爽了。
9. 五臺山清涼石在哪個寺院供奉
五臺山屬于佛教
五臺山佛教: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現存有唐代以來7個朝代不同風格的寺廟68處,見證了佛教中國化的演變和傳播過程。傳說五臺最早是道家的地盤,佛教傳入五臺山,普遍的說法是始于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南北朝時期,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并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臺山寺廟猛增到二百余座。盛唐時期,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余人。
10. 五臺山清涼寺石頭
展開全部
相傳五臺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地惡劣,冬天氣溫極低,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耐,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里去種莊稼。一日,文殊菩薩恰巧路過五臺山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在水深火熱之中,她決定改變這里的氣候。
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里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干燥的氣候變得濕潤,于是文殊菩薩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里去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了他的來意。
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么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的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不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
文殊菩薩反復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于人類特地來尋求幫助的。
龍王心里還是不愿意把神石借給他人,又不能直接地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把它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了龍王,走到神石跟前,轉眼間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后飄然而去。老龍王在一邊驚得目瞪口呆,十分后悔。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跡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于是,這條山谷被人們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在這里建了一座寺院,叫清涼寺。
這就是五臺山的來源傳說。
Hash:a8d4dd2e8a291c1cb44b875c71bb1348eeb37306
聲明:此文由 leaf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