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從容就義》原文及翻譯
《文天祥從容就義》原文及翻譯
【導讀】兩宋的外禍,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敵人一個比一個壯大。遼僅對宋的北方邊防形成威脅。金滅了北宋,一度揮軍南下,但宋室尚能保留半壁江山。到了「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元朝蒙古鐵騎南侵時,宋終于逃不了消亡的運氣。不外,南宋末年,宋臣并非全都束手待斃,他們為了保家衛國,或慷慨戰死,或從容就義,其事跡可歌可泣。
《文天祥從容就義》原文
初八日,召天祥至殿中。長揖不拜。左右強之,堅立不為動。極言:“宋無不道之君,無可吊之民;不幸母老子弱,權臣誤國,用舍失宜,北朝用其叛將、叛臣,入其國都,毀其宗社。天祥相宋于再造之時,宋亡矣,天祥當速死,欠妥久生。 ”
上使諭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為中書宰相。”天祥曰:“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行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諭之曰:“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天祥對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遂命之退。 明日有奏:“天祥不愿歸附,當如其請,賜之死。”麥術丁力贊其決,遂可其奏。
天祥將出獄,即為遺言《自贊》,系之衣帶間。其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以是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過市,意氣揚揚自若,觀者如堵。臨刑,從容謂吏曰:“吾事畢矣。”問市人孰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見聞者無不流涕。
《文天祥從容就義》譯文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元世祖召喚文天祥到宮殿中。文天祥見了天子只拱手作揖而不膜拜。天子的侍臣強迫他,他仍然堅定地站立著,不被他們所搖動。他盡力述說宋朝沒有不循正道的國君,沒有需要寬慰的人民;不幸謝太后年邁而宋恭帝幼小,掌權的奸臣誤害了國家,用人、行政,措施欠妥,你們元人行使我朝的叛將、叛臣,攻入我朝的國都,撲滅我朝的國家。我文天祥在大宋危急而力爭恢復郁勃的時刻輔佐宋朝,宋朝消亡了,我文天祥應當盡快就死,不應恒久茍且偷生。
元世祖派人告訴他說:“你用侍奉宋朝的忠心來侍奉我,就任用你當中書省宰相。”文天祥說:“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狀元宰相,宋朝消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希望一死就夠了。”元世祖又派人告訴他說:“你不做宰相,就做樞密使。”文天祥回答說:“除了一死以外,沒有什么事可做了。”元世祖就下令他退下。第二天有大臣上奏說:“文天祥不愿意歸順遵守,應當賜他死刑。”參知政事麥術丁盡力贊成這個訊斷,元世祖就批準他們的奏議。
文天祥將被押出牢獄前,就寫下遺書自我表明,掛在衣帶中。那文詞寫著:“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說舍生取義,由于已經盡了人臣的責任,以是達成了仁德。讀古代圣賢的書,所學的不是視死如歸的事又是什么事呢?從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沒有愧疚了!”他被押過市區時,氣概神色自然,態度從容,旁觀的人像墻一樣團團圍住。即將受刑時,他不慌不忙地向執刑的仕宦說:“我的事都已做完了。”問市場上圍觀的人那邊是南?那邊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來傳令住手行刑,到達時文天祥卻已經死了。看到、聽到的人,沒有不傷心流淚的。
來源: 樂享吧
編輯:文湘
熱門
文章
文天祥二女墓,天地之間回蕩正氣歌 文天祥
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生抗元衛國,戎馬倥傯,在這場國難中,文天祥的三位夫人在空坑之役中,與女兒柳娘(次女)、環娘(三女)同被元兵捉俘,后來顏、黃氏不知下落,歐陽夫人同二女被解至燕京,被罰在東宮做奴婢。
柳娘作為元公主婢女隨嫁駙馬趙王,居現今甘肅敦煌,環娘隨另一公主下嫁岐王,居西寧州(今甘肅慶陽)。
次子佛生在空坑之役后隨母親一起下落不明。
文天祥6個女兒除上述定柳娘、環娘外,監娘(四女)、奉娘(五女)則在祥興元年(1278年) 十二月十五日同死在廣東五坡嶺戰敗亂軍之中。
那么還有定娘、壽娘又流落何處?
據廣東省《連平縣文物志》與《謝氏族譜》記載:“大湖區向陽鄉宋烈蘇坑,有南宋丞文天祥長女文定、幼女文壽合葬墓一座”。
原來,文天祥的定娘、壽娘欲投奔其父好友謝疊山,因避元兵,在廣東連平蘇坑過“仙女橋”時,妹妹牽著姐姐的衣服遂投橋下,不幸溺水至死。
經考證,定娘死時或為十一歲,壽娘或為八九歲。
后來,文天祥得知兩個愛女就此萎逝,痛徹肝腸,在其著的《集杜詩兩韻》記述以悼,序之日:“丙子,定娘、壽娘以病死于河源之三角。”寥寥數十字,寄托的又是怎樣一種哀思!
謝疊山,又名枋得,南宋詩人,是文天祥的同科進士,同舉義軍抗元的戰友。
謝疊山與當地農民在文天祥二女尸體上找到文天祥書一緘,才知道是文丞相的女兒,于是將她們姐妹倆葬在此地。
在三角鎮石馬村謝氏祠堂寶樹堂中廳一側,神龕內供奉文天祥二女木像。太平街寶樹第上謝屋香火堂先祖牌位下設一小龕,祀“宋文信國公烈女定壽姑神位”,兩側對聯“忠孝芳名傳千古,英烈精神頌萬年”。河源縣謝姓祠堂早就供奉文氏二女牌位,世代相傳,延續至今。
謝氏和三角鄉民,默默保守了一百多年二女墓的秘密,直到明正德年間謝宜申說與縣令鄭敬道、僉憲黃昭時,民間和官方才進行公開祭掃,并立廟祀之,以前只有私祭。
《河源縣志·名勝》載:“文信公祠,在上城烈女街,外有匾額。內有祠三間,設文信公牌位并文公女壽娘定娘二牌位。昔文公攜眷寓河源,因以有二女之墓。”
該志“雙城一氣圖”“槎江書院圖”分別標示有宋文信祠、宋文信公廟。以圖來看,文信公祠在上城東門內槎江書院右側。該志還記載,乾隆五十七年(1792)河源知縣彭人杰修廟,“令僧守之,立祭典,存禮房,永遠修祀”。
今文天祥二女墓墳,位于連平縣三角鎮向陽村,現有存明正德河源知縣鄭敬道撰《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銘》、明正德廣東按察司僉事黃昭撰《文山二女墓記》、清康熙和平知縣兼連平知州邵大成頒《奉憲革弊免疫碑》、清道光和平縣令頒《奉憲示禁碑》、清咸豐邑人何秉忠作《仙神墳重修序記》五通碑石。
和平知縣之所以立碑管理,是因為崇禎六年(1633)建連平州時,以和平縣惠化圖割屬之,另以河源忠信都之大湖、三角(后稱宋烈鄉)、水溪割補和平足四圖之數。三角村隨即劃歸和平管轄,二女墓于是入和邑。和平縣城康熙五十七年(1718)建雙烈祠祀之,置田租十三石五斗,并請上憲每歲春秋戊祭與各廟同薦馨香。
在“仙女橋”側有一口古井,民稱“烈女井”,而今,古井已被淤泥所填。墓左側30米處建有一座占地約40平方米的“雙烈廟”,亦稱“仙娘廟”。這里香火也一直很旺,每年都有許多人前來燒香祭奠。
河源境內有兩處文氏聚居地,一是近三角鎮文天祥二女墓的油溪文氏,一是近河源縣上城文信公祠的白田文氏。據傳,油溪文氏疑為守二女墓遷來,白田文氏疑為祀文天祥廟而來。
每年農歷二月初七祭日,各地文氏都會前來祭掃三角文天祥二女墓。
文天祥故里——吉安富田古鎮 文天祥
富田古鎮,是國家4A 級旅游景區,中國歷史名城,是一座擁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鎮。這里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鄉,是廬陵文化重要發祥地,古色、紅色和綠色旅游資源交相輝映。自古以來,廬陵就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匡家匡娘娘,文家出了個文丞相,王家有座大祠堂。”這句話涵蓋了富田古鎮的三個特色景點:匡家娘娘祠“崇孝堂”、文天祥故里、王家大祠堂“誠敬堂”。該鎮距吉安市區46公里,鎮域面積216平方公里,人口約3萬人,境內通行贛語方言,基本上為江右民系。
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官至丞相,既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又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他是南宋吉州廬陵人,即現在的青原區富田鎮文家村人。
陵園景區占地39公頃,由服務區、紀念區、陵墓區三個部分組成。服務區占地面積約0.9公頃,紀念區位于整個景區的中心地段,是三個區域中面積最大的區域,達到17公頃,包括平地和山體,從南到北包括清源、牌坊林道、丹心園、正氣廣場、正氣竹林,以及圍繞平地廣場的另兩面山體(丹心山、文曲山)。陵墓區位于景區東南部,是整個景區的核心區域。區域面積約0.5公頃,包括陵墓、墓前“仁至義盡”牌坊,以及墓前溪水、鋪地、周圍綠化帶等構成。墓區前方為儲水潭,兩側為紀念林種植園。
義坊:有正義、忠義的含義。背面對應陰刻“大義”,是明朝書法家王補手書,再次展現出了文天祥的高風亮節。這座牌坊是明代風格。
忠烈坊:應江西巡撫韓雍的奏請,明代宗詔謚文天祥為“忠烈”而敕建,背面對應陰刻“精忠”是明朝書法家王補手書,高度評價了文天祥一生的理想追求和英雄作為。
正氣廣場:文天祥陵園的正氣廣場,正前方是2006年11月20日在此落成的文天祥塑像,由深圳市白石廈居委會捐贈,用漢白玉雕刻而成。雕像為正氣凜然的戰斗情境雕像,文官武相、不怒自威,面向南方(實際方向為東),寓意文天祥“丹心指南,一身正氣”的氣節。雕像底座高1.236米,像身高6.6米,寓意文天祥出生日期1236年6月6日。雕像后面的“正氣浩然”亭也是由文天祥的后裔在近幾年捐資修建的。
富田古鎮
富田山青水秀,風光媲美。美麗的富水河蜿蜒曲折地從深山里盤旋而出,就像是一根串聯珍珠的絲線,連接著各個景點。正氣苑翠竹萬竿,靜謐安詳。古樟沿河繞村,景觀獨特。白云湖山水秀麗,美景眾多,旖旎迷人;安仁山四周峰巒密布,景色迥異,巍峨瑰綺;天馬山群峰俊秀,層巒壘嶂;九寸嶺樹木森森,峭崖夾峙;水口溫泉噴珠濺玉,水清質優。
最佳季節:3-5月,9-11月。這里屬中亞熱帶丘陵山市季風濕潤氣候,具有冬春陰冷,夏熱秋燥,初夏多雨,伏秋干旱,云系多,光照少,無霜期長等特點。 全市多年平均氣溫為17.1-18.6℃,高溫市出現在遂川、泰和、萬安三縣,夏秋時節擴大到吉安、吉水、永新三縣;低溫市冬季出現在北部,其它季節出現在寧岡附近的西部山市,年平地氣溫南北和東西均差0.9℃。
喜歡此文請為我點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