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博物館旁邊景點 西安半坡博物館周邊規劃
導讀:西安半坡博物館旁邊景點 西安半坡博物館周邊規劃 1. 西安半坡博物館周邊規劃 2. 西安半坡博物館周邊規劃圖 3. 西安半坡博物館擴建 4. 西安半坡博物館什么時候開館 5. 西安半坡博物館有哪些文物 6. 西安半坡遺址公園規劃 7. 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在哪里 8. 西安半坡博物館未來規劃
1. 西安半坡博物館周邊規劃
西安的大小博物館目前有200多家,首當其沖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相必大家都知道,其它的中小型博物館都值得一看,半坡博物館源于半坡遺址,里邊有最早發現的“藍天人”遺骨,原始工廠,可以去感受濃厚的原始人的生活起居,陜西的、西安的、寶雞的、咸陽的,都有它的特色,這座城市需要懂它的人來,了解深厚的古典藝術,現在高新區,猶如仙境的終南山、氣勢磅礴的秦嶺、文化中心的曲江、同時西安也是各大宗教發源地、西安一兩句話說不清,需要長期去感受,感受這個自古出帝王的都城和滿地都是文物的西安!
2. 西安半坡博物館周邊規劃圖
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門票65元。
3. 西安半坡博物館擴建
西安半坡博物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東郊浐河東岸、半坡村北。半坡遺址1953年春被發現,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半坡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西安旅游十大景點”之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是一個相當值得去的地方。
4. 西安半坡博物館什么時候開館
西安半坡屬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半坡是中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保存較好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它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村落。
遺址位于西安市灞橋區紅旗街道辦半坡村北、浐河東岸二級臺地上,面積約5萬平米,略呈南北較長、東西較窄的不規格圓形,文化層厚處約2米。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調查發掘隊對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調查。
1954~1957年,在石興邦先生的主持,先后進行5次發掘,面積約1萬平米,清理出房址、灰坑、墓葬、窯址等多處,出土大量的陶、石、骨器,器類涵蓋生活用具和生產用具。1971年之后,半坡博物館對遺址做了多次局部發掘。
半坡遺址是中國首次大面積揭露的史前聚落遺址,開創了聚落考古研究的先河;確定了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為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半坡遺址分聚落居址、墓葬、和制陶作坊三個區域,共有房址46座、灰坑200多座、墓葬250座、墓葬250座、陶窯6座,另有圍欄2個,大圍溝1條、小圍溝2條。居住區以圍溝圍繞,墓葬區位于溝北,陶窯位于溝東。主要遺存為半坡類型,另外還有少量的廟溝底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遺存。半坡類型遺存最為豐富,包括所有房址、全部墓葬。
半坡類型房址主要位于大圍溝以內,處于聚落中心位置。按照平面形狀可分為圓形、方形或長方形;按照房屋建筑方式分為地穴式和地面建筑。
房址基本結構特征:半地穴式房址有斜坡門道,在門道和房屋之間有門檻,房址中心位置有灶坑,灶坑周圍有柱洞,數量1~6個;多數房址墻壁用密集插排的木柱編籬而成,內外涂有草拌泥,部分經過火烤;居住面和半地穴式房址墻壁也伴有草拌泥。圓形房址共31座,除個別面積較小外,一般直徑約5~6米,大多數為地面式建筑。
方形或長方形房址15座,面積約20~40平米,個別的僅10平米,面積最大的可達160平米,多為半地穴式建筑。墓葬包括174座成人墓葬和76座小孩墓。
成人墓位于溝北,均為淺豎穴墓坑,多為仰身直肢單人葬,頭向西北。小孩墓有甕棺葬73座、土坑葬3座,除6座甕棺葬在居住區外,其余67座甕棺葬均分布在居住區內房址周邊。葬具大多以陶甕、陶罐為棺,陶盆或陶缽為棺蓋。陶窯數量較少,集中分布在大圍溝以東,分 橫穴式和豎穴式兩種,窯室直徑約1米。
灰坑米基地分布于居住區內,與房址交錯分布,平面形狀有圓形、橢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結構有筒狀、袋狀等。
半坡遺址出土遺物主要包括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共計陶、石、骨等質地器物6000余件。生產工具5000余件,主要用于農業生產,有開墾耕地、砍斫用的石斧、石鏟、石鋤等,收獲作物用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用的石碾、石磨、石磨棒等。發現多處粟粒遺存以及少量碳化的種子。
漁獵工具有石鏃、骨鏃、石網墜、石矛、骨魚鉤、骨魚叉等。另外還發現有紡輪、骨針等。生活用具主要是各種陶器和裝飾品。陶器從陶質上可分為泥質陶和夾砂陶,陶色可分為紅陶、灰陶和黑陶,紋飾有素面、彩繪、繩紋、線紋和弦紋等;完整器和可復原器近1000件,器形主要有缽、盆、尖底瓶、粗砂陶罐等。彩繪紋是半坡類型陶器最突出的特點,常見紅底黑彩,主要有人面紋、魚紋、人魚合體紋、鹿紋、羊紋等動物紋圖案和寬帶紋、豎條紋、三角紋、波浪紋等幾何圖案花紋,彩繪紋飾一般繪于器物內壁上。
刻劃符號在陶器上也有發現,共113個,合22種,主要刻劃于繪有寬帶黑彩的缽的口沿上,被認為可能是最早的文字雛形。裝飾品有石、骨、陶、蚌磨制成的環、璜、珠、墜、耳飾、發飾等。
1956年8月,陜西省人們委員會公布半坡遺址為第一批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1958年4月,在原址上建成的西安半坡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今天,當人們徜徉在半坡博物館的時候,對古人的欽仰之情油然而生。
5. 西安半坡博物館有哪些文物
半坡遺址博物館不用預約,免費開放,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東郊浐河東岸、半坡村北。半坡遺址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西安旅游十大景點”之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6. 西安半坡遺址公園規劃
成人和小孩是分開埋葬的。成人墓在遺址的北側,集中而密集,是氏族的公共墓區。小孩因年齡上的限制,死后一般多選擇在居住區內的小屋旁埋葬。從已出土的情況看,半坡先民絕大部分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要埋葬形式。在此類形式下,逝者多屬于正常死亡,隨葬品均等,體現人人平等以及生者對死者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的關懷。二次葬在半坡的墓葬中也十分多見。可能那時部分先民認為身軀是人間的,不能帶到陰間。因此,這種葬式必須等到尸體徹底腐爛之后,方可將遺骨埋入地下,因需要兩道工序及用清水洗骨,故又稱為“洗骨葬”。合葬在半坡極其少見,那時是不允許異性合葬的,同性合葬也鮮有。在半坡遺址發現的合葬均為同性合葬,有專家推測會不會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死亡后的一種特殊的埋葬形式,也有人推測是戰爭的原因。在半坡還發現了一種埋葬形式即屈肢葬。專家們推測這與疾病有關。可能是有人得了某種怪病而亡,活著的人們害怕疾病蔓延,于是將死者捆起來,以求消災避邪;也有專家結合西藏珞巴人的葬儀,認為這是祈求死者重新投胎的意思;還有學者結合獨龍族的葬儀,認為這種方式可以讓死者環火而眠,不受任何野獸的侵害。甕棺葬,是小孩夭亡后的一種埋葬形式。那時,人的平均壽命在40歲左右,小孩的成活率很低,由于受資格限制,孩子死后應放大陶缽之中,蓋頂挖一個小孔,供孩子靈魂出竅,體現了一種獨特的母親對孩子的關懷,也體現了半坡人對團圓的一種渴望。
7. 西安半坡遺址 博物館在哪里
大門體現了半坡人地穴式房子。西安半坡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遺跡博物館。半坡博物館的門樓造型是仿史前文明的建筑風格,格外引人注目。大門橫木交叉搭建形成穩定的三角形,彰顯出原始村落的樸素風格,瞬間便將觀光者的思緒帶回到了幾千年前的仰韶文明之中。
8. 西安半坡博物館未來規劃
半坡博物館。半坡遺址是6000年前世界上最發達的也是發達最早的農業聚集區,半坡最讓人震撼的是我個人認為是它聚集區保存相當完整加上藏品豐富以及科技影像呈現、原始風貌復原,6000年前人類打魚狩獵、采集水果、飼養家畜、制造工具以及農業生產勞作場面都能一一再現,6000千年人類居住的房子、公共建筑以及聚落布局也能一一看見。
它的特色在于新中國第一代的博物館,它是西安乃至中國人類早期非常有代表非常值得驕傲的發現,像天下聞名的魚紋盆,只有去半坡才明白在那個人生苦短,民生維艱的時代,半坡人依然活得那么有追求,在簡陋拙樸中追求精致優雅,活潑生氣,特別的了不起,特別的讓人感動。
Hash:425515ecff5e665cf7d224aeb35ed42c2cf29371
聲明:此文由 區塊大康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