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皮影戲有什么特點
導讀:孝義皮影戲有什么特點 甘肅環縣道情皮影有什么特色? 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孝義皮影戲是我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義市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孝義皮影在宋金時代已有班規、雕簇者存在,說明孝義皮影在宋金時代已發展成熟。據專家考證,孝義皮影起于戰國,是我國最早的皮影發源地之一。
皮腔是皮影戲的曲調,因皮腔音樂以嗩吶為主要伴奏樂器,故又稱“孝義吹腔”。孝義吹腔是中國最早的民間吹腔之一。
孝義皮影以麻紙糊窗作屏幕,憑借懸吊在紙窗后的麻油燈亮影,因此亦稱“燈影兒”、“紙窗子”。一般紙窗面積為1.75m×1.21m。紙窗糊制有嚴格的裁紙、毛邊、對口、粘貼、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無皺雪白無瑕。
孝義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為雕刻材料,體高58~60cm,俗稱“二尺影”。到清代,皮影體高縮至42~48cm,俗稱“五尺影”,三歲牛皮為雕刻上等材料。孝義皮影造型粗獷,簡練夸張,線條遒勁有力,極富韻味。
明清時為孝義皮影的鼎盛期,孝義境內皮影班社多達60多家,隨后逐漸衰落。1956年成立孝義市木偶皮影藝術團,“文革”時期撤消。1978年恢復皮影戲演出,曾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演出,赴英國交流訪問演出。1995年,孝義皮影中的武將形象作為郵票圖案被全國人民認識。孝義皮影劇目豐富,現收藏有200余本,這些劇本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極具學術價值。對孝義皮影戲形成和發展的研究,有助于探討中國戲曲發生和演變的內在規律,了解皮腔原生態的唱腔結構。
皮影戲,這個曾經廣泛流傳于民間且被稱作“中國最古老的電影”的民間藝術形式,在歷史長河中,從默默無聞到繁榮興盛,又漸漸淡出……隨著人們對文化遺產保護熱情的高漲,皮影戲出現了可喜的“回歸”。
甘肅環縣道情皮影有什么特色?
甘肅環縣道情皮影正在申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道情”:西北民歌的一個種類,類似的種類還有信天游、花兒、爬山調等等。道情皮影戲文就是唱道情,隴劇也是以此發展而來。
甘肅環縣為道情皮影的發源地。因為甘肅隴東地區貧困落后,很多地方不通電,所以道情皮影藝術得到了比較完整的繼承,并保持了其原生狀態。 道情皮影民間農民藝術家一行來北京申報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想借此機會在幾所高校中做一下演出。這將是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民間藝術與眾多高等學府的一次意義重大的交流和碰撞。在那些沒有通電的小村莊,就是這樣的面朝黃土北朝天的農民把自己對藝術質樸的熱愛和驚人的才華傾注在這精雕細刻的皮影中,和著他們淳厚的唱腔為自己的父老鄉親帶來無限的喜悅與歡樂。而這些為最辛勞的人們流傳著的最樸實也是最地道的藝術不也正是我們黃土地上最寶貴的財富,是更值得我們珍惜、保護和為之驕傲的民族瑰寶嗎
該答案來自南北游旅行網官方網站
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Hash:31385ce8836799b86b9a576b309199e8a8900b2b
聲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