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古都許昌景點 許昌三國文化古都
導讀:漢魏古都許昌景點 許昌三國文化古都 1. 許昌三國文化古都 2. 許昌三國文化遺址 3. 許昌的三國歷史 4. 許昌三國文化旅游 5. 許昌三朝古都歷史文化 6. 許昌三國文化古都在哪 7. 許昌三國古跡 8. 許昌是三國文化之鄉 9. 三國故都許昌 10. 許昌三國故里
1. 許昌三國文化古都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都城也遷到了許昌。
公元204年,曹操擊敗袁紹,把自己大本營遷往鄴城。
公元208年,曹操被封為丞相。
公元213年,曹操被封魏公,加九錫。
公元213年,曹操被封魏王,等級為諸侯國。
公元220年,曹丕在許昌的繁城,接受禪讓,代漢立魏。不久,曹丕遷都洛陽。
2. 許昌三國文化遺址
赤壁?
3. 許昌的三國歷史
許昌在三國時是曹魏的國都。
4. 許昌三國文化旅游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都許,許昌迎來了繼“許昌人”“許由牧耕”“夏禹建都”之后的第四個輝煌時期。
建安大道
建安大道位于著名的西湖公園北,西起勞動路,東與蓮城大道相交接,是許昌市區的一條主干道。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改年號為建安。此后,曹操父子在修定武功、經營霸業的同時,重視文學的創作與興盛,以“三曹”“建安七子”為代表的詩人們開創了具有一代新風的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華麗篇章。
灞陵路
灞陵路位于許昌市灞陵公園東,北至帝豪路,南至新興路。公元200年,曹操攻下徐州,劉、關、張兄弟失散,關羽為了保護二位皇嫂,暫歸曹。曹操感于關羽的義勇,對其禮遇有加。后來,關羽探知劉備下落,便封金掛印,辭曹而去。當行至許昌西八里橋(今灞陵橋)時,曹操率文武官員追至此相送,并贈戰袍一件。關羽恐曹有詐,于馬上橫刀挑袍。著名的關公挑袍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蓮城大道
蓮城大道是許昌的一條主干道,西接七一路,東至京港澳高速。據傳說,曹操晚年頭疾嚴重,屢治不愈,后華佗獻一偏方,說常喝蓮花湯、枕蓮花枕,有益于緩解。于是朝臣們便大量開塘種藕,許昌稱為“蓮城”也緣于此。
毓秀路
毓秀路位于許昌市中醫院西,南起新興路,北至蓮城大道。漢獻帝遷都許昌后,于城西南處修建了一座高大的祭臺,名曰“毓秀臺”,用于祭祀上天,祈求風調雨順。今在許昌張潘鎮的漢魏故城中,毓秀臺遺址尚存,每到節假日,到此憑吊懷古的三國文化愛好者絡繹不絕。
議臺路
議臺路南起新興路,東至蓮城大道,緊鄰清潩河西岸。曹操迎漢獻帝入許后接受許昌人棗祗的建議,把屯田積糧作為重要的政策。鄢陵一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自然成了主要的屯田之地,曹操也常到那里與屯田官商議屯田之事。今鄢陵縣馬欄鎮議臺村西有一高臺,名曰“議事臺”,又名“議臺”,就是當年曹操與屯田官商議屯田之事的地方。
運糧河路
運糧河路是位于九六七六廠南門前那條小路。運糧河水就從這條路中間的運糧橋下緩緩流過。曹操迎漢獻帝入許后,中原地區諸侯割據、各自為政,曹操為了統一大業,不斷外出征戰,為了方便給軍隊運送糧草,就修了一條人工河,即今天的運糧河。
魏武大道
魏武大道是許昌東城區與魏文路、學院路平行的又一條雙向十車道南北大道,道路平整寬闊,路邊綠樹成蔭。曹丕登基后,追念曹操功績,追認曹操為魏武帝。曹操的雄才大略與其謚號可謂名副其實。
八龍路
東漢末年,許昌名士荀淑,為人剛正,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荀淑不但嚴于律己,家教也非常嚴格,他的8個兒子在其嚴格要求下,個個德才兼備,人稱“八龍”。曹操最重要的謀士荀彧、荀攸皆出自荀氏家門。許昌市區東北處的著名勝跡“八龍冢”就是荀淑之墓。
華佗路
華佗路是許禹干道入市區處與西大街 相連接的一段路。華佗,東漢末年名醫,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藥。華佗曾在許昌為曹操治療頭疾。華佗死后,葬于今許昌縣蘇橋鎮石梁河畔,今華佗墓猶在。
5. 許昌三朝古都歷史文化
許都是中國古都之一,是許昌的別稱,位于今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東部15公里張潘鎮古城村。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自洛陽遷都于此。
曹操遷都許都:
1、許昌當時屬于豫州,曹操之前擊破了汝南和潁川的黃巾軍,呂布也被他趕去了徐州,許昌在自己的勢力范圍之內,皇帝當然要掌握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地方才能放心。
2、許昌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它三面環山,西北有嵩山山脈,西部有石人山、白云山、伏牛山等山脈阻隔,南部有大別山、博山等山脈橫亙,只有東部是開闊的平原。而當時許昌北面有袁紹,東南有袁術,南面和西南分別是劉表和張繡,東面是呂布和劉備,曹操選此形勝之地作為新的都城和他爭霸的根基,不得不佩服他的戰略眼光。
3、當時他實力遠不如袁紹,如果依然以洛陽為都城,與許昌相比,洛陽更靠近袁紹的實力范圍。事實上,袁紹手下的謀士沮授和田豐等人就曾建議袁紹偷襲許都奪回漢獻帝,袁紹之所以猶豫了,可能和許都的地形有關。
試想一下,如果漢獻帝依然在洛陽的話,也許袁紹就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進攻洛陽奪回漢獻帝了,在當時曹操勢力還不是很強大的時候,曹操選擇許昌也是為了避開袁紹的鋒芒,這是個大家心知肚明的原因。
4、除了防備袁紹之外,洛陽周邊其實也并不安全,當時李傕郭汜勢力雖然混戰,但是實力尚存,洛陽西去就是河東,河東過去就是關中李傕郭汜的實力范圍,而且洛陽周邊的黃巾殘余勢力還沒有被剿除干凈,仍然定都洛陽實在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5、前面說過,董卓在離開洛陽遷都長安之前曾經對洛陽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幾年過去了,諸侯都忙著征戰,要重新修復洛陽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倒不如找重新找一個。
6、洛陽雖然不能再次成為都城,但是它在天下士人和忠于漢室的人心目中的地位仍然崇高,如果曹操把都城定在遠離洛陽他的大本營兗州,那一定會使曹操陷于輿論的漩渦之中,但是對曹操來說,這個地方又不能離兗州太遠,從地圖可以看到,許昌位于洛陽和兗州之間稍偏向洛陽,以此作為新的都城,天下士人和忠于漢室之人可以接受,曹操也可以接受。
7、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洛陽一帶長期經歷戰火,早已民窮地乏,經濟凋敝,糧草補給和后勤保障是個很大的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歷來如此。而許昌一帶歷來是重要的產糧區,而且交通便利,籌糧也遠比洛陽方便很多。
8、不得不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許昌地區包括周邊的潁川郡,當時是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是當時天
6. 許昌三國文化古都在哪
曹魏古都是三國時期,曹操的國都,改魏時,定都許昌,也稱許都!當時的許都空前的繁盛,文化,政治經濟以及戰略地位!迄今還留有曹魏丞相府和關羽割袍斷義的霸凌橋,以及曹沖稱象的公園!當時許都的水系也直通長江,火燒赤壁之戰的運糧部隊就是從許昌現今的運糧河運出!
7. 許昌三國古跡
一處古跡,少不了對聯。有關春秋樓的對聯很多,最有名的還是《三國演義》里提到的一副: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這副對聯,原在當陽玉泉山關帝廟處。許昌關帝廟建成后,便移至? ?此,成為許昌春秋樓的主打對聯。
8. 許昌是三國文化之鄉
許昌,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尤其漢魏時期的輝煌歷史早已成為許昌獨特的人文資源。曹操“挾天子以令大臣”,迎漢獻帝都25年,“修耕植以蓄軍資”,使許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為了弘揚許昌的三國文化,許昌建立了曹丞相府,曹丞相府位于許昌市老城中心的繁華地帶,是在原來曹操大營和辦公的遺址上恢復重建的,是國內目前第一個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題景區。
9. 三國故都許昌
鄭州,河南省省會城市,地處腹地,為九州之中,十衢,東連七朝開封,西接八朝古都洛陽,南鄰三國故都許昌,北面為新鄉和焦作市。
西南部為嵩山山脈,西北沿黃河為岳山、廣武山丘陵地帶,東南部是黃淮平原,有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從境內流過,地勢西高東低。
10. 許昌三國故里
許昌之名始于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而考其沿革,則更為悠久。相傳,“許”源于堯時,因許由牧耕此地而得名。夏王朝建立后許地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夏啟建都于夏邑,“大饗諸侯于鈞臺”(鈞臺在今禹州市三峰山東麓)。 殷商時期許地分布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禹州市境內),有熊氏(今長葛市境內),昆吾(今許昌縣境內),康(今禹州市境內)。 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后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置潁川郡,治陽翟(音狄,今禹州市)。潁川郡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屬之。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治今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治今長葛市老城)、鄢陵縣(治今鄢陵縣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 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魏黃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漢亡于許,魏基昌于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置許昌郡(治今許昌縣張潘故城)。景平元年(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為平地,其地為北魏所據。北魏置潁川郡,治長社(今長葛市老城)。西魏置許昌郡(今長葛市老城)。東魏天平元年(534年)改為潁州。武定七年(549年)改潁州為鄭州,治移潁陰(今魏都區),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北齊將潁陰縣并入長社,以長社為潁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鄭州為許州,治長社(今魏都區)。 隋時改許州為潁川郡,轄14縣,潁川(今禹州市)、長葛、許昌、氵〖KG-2〗隱強(今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諸縣屬之。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潁川郡為許州,鄢陵、長葛、陽翟、許昌諸縣屬許州。天寶元年(742年),許州改稱潁川郡,屬河南道。長社(今魏都區)、長葛、陽翟、許昌、鄢陵諸縣屬潁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許州。北宋初,許州,隸京西路。元豐三年(1080年),升許州為潁昌府,隸京西北路。大觀四年(1110年)稱許州,隸京西北路。 到了元代許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長社縣,并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萬歷三年(1575年)鈞州改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清初,許州、禹州屬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新密市)、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 中華民國成立后,許州改? ??許昌縣,改禹州為禹縣,與長葛縣均屬河南省豫東道。鄢陵縣直屬河南省。1926年,廢道為區,許昌為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今魏都區)。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治鄭縣(今鄭州市)。鄢陵直屬河南省。 1932年,許昌為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轄許昌、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 1944年5月,長葛、許昌、鄢陵、禹縣先后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同年10月,八路軍進入豫西,開辟了禹密新(今禹州市、新密市、新鄭市三地交界處)、禹郟(今禹州市、郟縣交界處)抗日根據地,建立了禹密新辦事處和禹郟縣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5月,八路軍冀魯豫部隊在鄢陵、扶溝交界處開辟了水西抗日根據地,建立鄢扶縣抗日民主政府。同年8月日本投降,許昌復為國民政府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今魏都區),轄許縣、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仍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 1947年12月15日,許昌解放。1948年初至1949年,先后成立許昌縣、許西縣、沙北縣、長洧縣、鄢陵縣臨時人民政府與許昌市(今魏都區)人民民主政府。許昌、鄢陵、長洧屬豫蘇皖區五專署;許西、沙北、禹縣屬豫西行署五專區。 1949年2月,豫西行署二專區與五專區合并,成立許昌專區(專員公署駐許昌市今魏都區),轄許昌市(今魏都區)、許昌縣、長葛、鄢陵、臨潁、漯河市、郾城縣、舞陽、葉縣、襄城、禹縣、郟縣、寶豐、魯山、臨汝15個縣市。 1953年1月,淮陽專區所屬周口市及扶溝、商水、西華三縣劃入許昌專區。 1954年9月,臨汝縣劃入洛陽專區。 1958年4月,撤銷周口市,設鎮,劃入商水縣。同年12月,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專區。 1960年,撤銷許昌縣,并入許昌市(今魏都區)。1961年10月,恢復許昌縣建制。 1964年3月,平頂山市改稱平頂山特區,從許昌專區劃出。 1965年5月,扶溝、西華、商水3縣劃入周口專區。 1970年,許昌專區改稱許昌地區,轄禹縣、長葛縣、許昌縣、鄢陵縣、臨潁縣、郾城縣、舞陽縣、襄城縣、葉縣、寶豐縣、魯山縣、郟縣12縣和許昌市(今魏都區)、漯河市。 1979年,舞鋼區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地區。1982年11月復劃入平頂山市。 1983年10月,許昌地區所屬的魯山、寶豐、葉縣劃入平頂山市。 1986年2月,許昌地區撤銷,許昌市升為省轄市,轄魏都區、許昌縣、長葛縣、鄢陵縣、禹縣。襄城、郟縣劃歸平頂山市。舞陽、臨潁、郾城劃歸漯河市。 1988年6月25日,禹縣改為禹州市。 1993年12月14日,長葛縣改為長葛市。 1997年8月25日,襄城縣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市。
Hash:7a259a6fc8382e90086a1c1e3b24aecc281746c8
聲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