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薛城古鎮介紹 薛城古鎮介紹簡短

        導讀:薛城古鎮介紹 薛城古鎮介紹簡短 1. 薛城古鎮介紹 2. 薛城古鎮介紹簡短 3. 薛城鎮景點 4. 薛城古鎮旅游攻略 5. 薛城古鎮為什么叫薛城 6. 薛城著名景點 7. 薛城古鎮好玩嗎 8. 薛城歷史古跡 9. 四川薛城古鎮 10. 薛城古鎮在哪里

        1. 薛城古鎮介紹

        棗莊原來叫嶧縣,是山東省下轄市,因多棗樹而得名。棗莊是一塊古老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唐朝時今棗莊地區屬河南道,北置滕縣,南置蘭陵縣,后改為氶縣;宋朝時今棗莊地區北部為滕縣,南部為氶縣;明朝時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州,后降為嶧縣;清朝時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今棗莊地區仍為滕、嶧兩縣;1960年1月,撤銷嶧縣,建立縣級棗莊市;1961年9月,棗莊建制為省直轄地級市,轄齊村、臺兒莊、嶧城、薛城4個區及棗莊鎮;1976年將齊村區所轄部分設為市中區;1979年滕縣劃歸棗莊管轄,至1988年,全市轄5區一市,分別是薛城區、市中區、嶧城區、山亭區、臺兒莊區、滕州市。

        很多人以為棗莊就是古代的蘭陵,其實歷史上的蘭陵古城在如今的蘭陵鎮,位于臨沂市。自古以來,以蘭陵鎮為行政中心,以蘭陵之名一度建立過蘭陵縣、蘭陵郡等等,管轄區域包括今蘭陵縣及棗莊市部分地區,不過如今的蘭陵均在山東省臨沂市。

        2. 薛城古鎮介紹簡短

        薛城的由來,有三種說法。其一,據史書記載,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在今薛城鎮校場村附近設立薛城戍;其二,當地人一直稱薛城為“巴烏州”,藏語意思是“出現過十個英雄”的地方;第三,則是包含薛城和巴烏州這兩種說法的音和義。

        《舊唐書》記載:蜀漢建興九年(231),大將姜維、馬忠、張嶷領兵征討汶山叛羌,曾先后在汶山、理縣的維關和雜谷腦等地屯兵筑城,后世稱為姜維城。在今理縣雜谷腦、薛城等地仍保留有當年姜維屯兵居住的遺跡。

        3. 薛城鎮景點

        白龍灣風景區位于撫松縣榆樹鎮太平村,處在松花江上游,面積4平方公里,湖光山色,風景秀麗。

        因流行小白龍的傳說,故名白龍灣。這里,湖面寬廣遼闊,水面平穩如鏡,山水交映,湖光迭影。

        景色美麗,非常恬靜,令人心曠神怡。乘船在這水波蕩漾,煙波浩渺的江中霧中穿行,兩岸峻峰時隱時現,真有游長江三峽之感.休閑垂釣這里更是好去處

        尤其是在金秋時節沿白龍灣下行,在一個小島,形似龜狀,名叫金龜島,是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這里風景秀麗,樹木參天,是頭道松花江和二道松花江的匯合處,也叫兩江口,在金龜島,游客可以在這里吃上一頓鮮美可口的松花江魚宴。

        4. 薛城古鎮旅游攻略

        棗莊市新城區也叫‘’棗莊市薛城區‘’,好玩的地方包括以下景點。

        1.鳳鳴湖廣場,有五彩斑斕的花朵,有樹有湖,是漫步的好地方。位于棗莊市人民政府對面。

        2.鐵道游擊隊紀念園。以鐵道游擊隊紀念碑為主體,廣場、甬道、碑廊、影視城等多個景點散布其周圍。位于臨山路。

        3.范蠡廟,位于薛城區陶莊鎮陶山之上,原廟已無蹤影,現僅存舊址。

        5. 薛城古鎮為什么叫薛城

         薛城,依山傍水,山川秀麗,人文自然景觀獨特、既有盛產貢品的石榴山莊,也有奚仲、冉求、仲虺、孟嘗君等歷史名人遺跡;既有井峪、楊峪、黑峪、杏峪、徐峪數萬畝森林公園,還有天然寶藏巨山石海;既有以反法西斯戰爭為主題的鐵道游擊隊紀念公園,又有避暑休閑的浸月山莊;既有較 西倉橋大規模的漢代墓群,又有“中國民間第一窯”美稱的中陳郝瓷窯;既是嗩吶、泥塑之鄉,又是剪紙、石雕之鄉。這里與臺兒莊大展紀念館、抱犢崮、熊耳山、雙龍大裂谷、微山湖萬頃荷花景點相毗連,使薛城成為集文化娛樂、旅游觀光于一體的休閑勝地。   西倉橋:西倉橋位于薛城 區陶莊鎮西倉橋村南、橫 臥蟠龍河上,始建于唐代,是青石結構的聯拱石拱橋,橋長60米、5孔,孔高7米,跨度8米,橋底寬11米,拱圈采用并列式砌筑工藝,孔間迎水一側砌有分水墻,高4.5 米,墻上各臥一分水獸,橋頭兩側各立一對石獅,仍威風凜凜,栩栩如生,橋兩側欄桿已毀。

        6. 薛城著名景點

        薛城,依山傍水,山川秀麗,人文自然景觀獨特、既有盛產貢品的石榴山莊,也有奚仲、冉求、仲虺、孟嘗君等歷史名人遺跡;既有井峪、楊峪、黑峪、杏峪、徐峪數萬畝森林公園,還有天然寶藏巨山石海;既有以反法西斯戰爭為主題的鐵道游擊隊紀念公園,又有避暑休閑的浸月山莊;既有較 西倉橋大規模的漢代墓群,又有“中國民間第一窯”美稱的中陳郝瓷窯;既是嗩吶、泥塑之鄉,又是剪紙、石雕之鄉。

        這里與臺兒莊大展紀念館、抱犢崮、熊耳山、雙龍大裂谷、微山湖萬頃荷花景點相毗連,使薛城成為集文化娛樂、旅游觀光于一體的休閑勝地。

        西倉橋:西倉橋位于薛城 區陶莊鎮西倉橋村南、橫臥蟠龍河上,始建于唐代,是青石結構的聯拱石拱橋,橋長60米、5孔,孔高7米,跨度8米,橋底寬11米,拱圈采用并列式砌筑工藝,孔間迎水一側砌有分水墻,高4.5 米,墻上各臥一分水獸,橋頭兩側各立一對石獅,仍威風凜凜,栩栩如生,橋兩側欄桿已毀。

        7. 薛城古鎮好玩嗎

        有盛產貢品的石榴山莊,也有奚仲、冉求、仲虺、孟嘗君等歷史名人遺跡;既有井峪、楊峪、黑峪、杏峪、徐峪數萬畝森林公園,還有天然寶藏巨山石海;既有以反法西斯戰爭為主題的鐵道游擊隊紀念公園,又有避暑休閑的浸月山莊;既有較 西倉橋大規模的漢代墓群,又有“中國民間第一窯”美稱的中陳郝瓷窯;既是嗩吶、泥塑之鄉,又是剪紙、石雕之鄉。附近還有臺兒莊大展紀念館、抱犢崮、熊耳山、雙龍大裂谷、微山湖萬頃荷花景點相毗連,使薛城成為集文化娛樂、旅游觀光于一體的休閑勝地。   

        8. 薛城歷史古跡

        滕州自古便是三國五邑之地,素有善國之美譽,悠久的歷史也為我們保留了大量的古跡。滕州市境內目前擁有眾多古遺址、古墓葬,還有很多現存的古遺跡,讓一起開啟古廟覓蹤之旅吧……

        大康留天齊廟

        大康留天齊廟,后稱“奚公祠”。大殿三間,東西廊房各三間,廟地15畝。建于唐初,明、清均重修,廟碑六塊,今存一塊,字跡不辨。1934年建學堂時將東西屋拆除,今大殿尚存。廟門前有唐槐一棵,雖樹干已空,仍長勢旺盛。

        大韓村觀音廟

        觀音廟位于大韓村中間,大殿三間,供觀音像。東西屋草房各三間,大門三間,廟地15畝。建于村西。廟碑六塊,現存一塊。每年正月初一有香火會一天。1950年活動終止。東西屋1960年拆掉,正殿尚存,1968年像毀。

        北辛村關帝廟

        北辛村關帝廟建于明初,前后大殿各三間,供關公、觀音像。東西廊房12間,廟地12畝。廟碑6塊,今存一塊,為清乾隆年間重修。舊時每年正月初一有香火會一天,1951年廟址建學校。

        前官莊三圣閣

        三圣閣位于前官莊東頭,建于清康熙年間,咸豐、光緒間均重修。大殿三間,東西屋各三間,大門一間,有廟地25畝。1966年毀像,改做生產隊倉庫。廟碑4塊,現存一塊為清咸豐間立石,其余三塊被生產隊打成牛槽石。

        善莊觀音廟

        觀音廟在善莊村內,建于明成化間,清咸豐間重修。大殿琉璃瓦建成,絢麗壯觀。東西屋各三間,廟地18畝。原有廟碑7塊。1952年建學校用房毀像。此廟1996年經村民重修,古碑六通復立。

        大山口始祖廟

        始祖廟座落在北官莊 村東二龍山山脈(后稱“羅漢山”)中間的向陽坡上,廟前有一條橫穿東西的道路,當地民眾呼其為“大山口”。據記載,該廟為元代所建,經歷次重修,小有規模,有前殿后閣,東西廊房,原稱始祖廟,閣樓上主奉伏羲女媧,因清代帝王倡導佛道合一,前殿供奉觀音菩薩,東廂房為地母宮,西廂房為圣玄觀,廟前排列有二十四孝圖石刻碑。昔日,大山口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茂密,溪流淙淙,桃樹、杏樹、梨樹滿山遍野,像一座花果山,行人往還,莫不流連。此處堪稱道教勝地,方圓幾十里,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每年的農歷三月十八日廟會更是盛況空前。

        解放后一度破除迷信,清除了廟堂神像,將這里設為善莊小學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善莊、官莊兩村又在這里辦起集體副業。廟宇由于年久失修,漸至頹廢。但一年一度的古廟會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2008年,大山口始祖廟被公布為滕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初,經有識之士倡議,發起了“保護名勝古跡,重修山口古廟”活動,通過民眾捐資,將前殿后閣修葺一新,成為新的人文景點。

        元代龍泉觀

        龍泉觀位于薛國故城東北1里許,今官橋鎮西王莊村南。

        龍泉觀始建年月無考,元代重修有證。“北有滕州龍泉寺,南有薛之龍泉觀”,當時是一處比較馳名的道教圣地。據明萬歷十三年《滕縣志》載:“龍泉觀在薛城東,創始無考。元時道人張志玉修葺復毀。大德間,李道古遷于薛城內東北隅,至元間重修,改名為‘天慶宮’”。

        龍泉觀舊址原有碑碣一通,碑文曰:“天慶宮記”,系元代翰林院進士任擇善(大康留人,禮部尚書任居敬之子)撰并書,“文革”期間此碑被毀,但碑額尚存,雕刻二龍盤頭十分精湛,中間“重修龍泉觀碑記”為任擇善篆書。該碑額1993年被滕州市文化局調至滕國故城文公臺碑林。

        官橋天主教堂

        天主堂坐落在官橋村中北首路東。1928年始建,1935年落成。禮拜堂15間,與后院西樓兩間全系西式建筑。其余堂屋八間,南屋四間,西屋三間。大門向西沖大街,今尚存。官橋天主堂屬兗州總教區領導下轄十余處小堂口。坐堂神父(主持人)德國人滿恩禮,1928年冬因病去北京西山普照寺修養,卒后葬于普照寺,終年83歲。滿卒后,由外國人侯神父主持,次后由官橋人渠志廉主持。1967年活動中斷。

        一棵古樹就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與一種文化的記錄;一棵古樹就是一部自然環境發展史。古樹作為歷史的見證,閱盡了世間風云,經歷了滄桑巨變,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傳說和典故。

        1.滕州最古老的樹木:2800年樹齡的國槐

        位于滕州市西崗鎮清泉寺內一顆古槐,樹齡2800年,樹高15.5米,胸圍6米,平均冠幅13米。據明萬歷版、清道光版《滕縣志》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曾“幸蕃,駐蹕清涼臺”(滕州在漢代稱“蕃縣”)。五代十國時后唐明宗年間,四方村民在清涼臺上興建佛寺,清涼臺遂更名為清涼寺。直到晚清民國時,清涼寺仍屢有修繕,現如今也已經不復存在了。清涼寺遺址上殘存著的那棵古槐樹心已空。據了解,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有小孩子放鞭炮時引燃老槐樹樹心,火燒了一夜才被村民撲滅,從此樹成空心。然而令人稱奇的是這棵古槐卻還依然生長旺盛。

        2.大康留古唐槐

        官橋鎮大康留村的唐槐位于官橋鎮駐地東約1.5公里大康留村東北角,原有古廟稱天齊廟,廟前有一株古槐,傳為唐代所植,世稱“唐槐”。樹中空“虛懷若谷”,可容兩成人站立,五人對抱。樹冠部分有枯死的枝條,現存南北兩枝,猶如雄 鷹展翅,氣勢壯觀。遭三次火災,劫后余生,老百姓當作神樹頂禮膜拜,為槐樹披紅,樹下燒香磕頭,祈求平安。1992年,村人集資立碑作記,在古槐北面又重立了南宋禮部尚書任居敬、任擇善祖塋碑二通,將古樹落、古姓氏、古廟、古樹合為一體,成為一景。

        3.官路口村古槐

        在柴胡店鎮官路口村原關公廟門有兩株古槐,樹齡皆在1000年以上,一株樹高9.7m,胸圍292cm,平均冠幅10.9m,此樹樹干已中空。一株樹高7m,胸圍295cm,平均冠幅6.2m,樹干向南傾斜。歷史上滕州境內有一條南北大道貫通,秦始皇東巡、漢司馬遷游歷、康乾南巡都曾路經于此。柴胡店鎮官路口村為古驛道路口,整天車馬不斷,官員來往頻繁,兩株古槐樹立于路旁,備受官路口村人愛護。門兩側對聯寫到:“春秋閣前觀古槐,官口千年今日欣。”足可說明古槐的久遠。

        4.福勝寺唐槐

        柴胡店鎮大廟村福勝寺旁有一古槐,據傳為唐代所植。樹齡1000余年,樹高10.2m,胸圍270cm,平均冠幅10.4m,長勢衰退。樹干中空劈裂,樹基有樹瘤,樹盤、護欄。據大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所立廟碑載:唐代已建福勝寺,此地為大宋國徐州滕縣如市鄉匡王村。又據《姬氏族譜》載:“始祖于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仍稱王村。因而村東所建寺廟有王村大廟之稱,后人俗稱大廟至今。當地人對此樹非常敬仰,題詩《唐槐獻瑞》立于樹旁。

        5.滕文公臺古國槐

        滕文公臺古國槐位于姜屯鎮滕文公臺前,樹齡1300余年,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古樹。

        6. 葫蘆套老村柿樹

        葫蘆套村,位于柴胡店鎮駐地以東6公里,地處山套,四面環山,因山巒狀似葫蘆,故取村名為葫蘆套。葫蘆套老村西北柿樹,位于柴胡店葫蘆套影視基地,樹齡230年,樹高9cm,胸圍105cm,冠幅10.5m。雖經幾百年風濁雨蝕,仍虬枝勃發,果實累累。

        7. 梨樹王

        樹齡達360余年,據碑文記載:“此樹植于明崇禎年間,至今300余載,主干丈余,其圍合抱,積年風沙藏于地下,支干有五,蟠曲行空,猶如玉龍匯聚斗勝,壽高而愈健,年老而不衰,春華秋實,年果萬余,清時,列為貢品”。如今這棵梨樹王樹冠占地面積300平方米,依然枝葉茂盛,碩果累累,每年產梨達300公斤左右。其樹齡之長,形態之美,產量之高,甚為罕見。所結果實個大、肉細,糖分高達17.9%,是劉村酥梨中的精品。“梨樹王”年老而不衰,依然枝繁葉茂。

        據當地百姓講,此“梨樹王”曾受到朱元璋“御封”。傳說,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朱元璋路過梨園,走到一棵高大的梨樹下,有個梨子突然從樹上落到他的腳前。于是,他命人從樹上采摘梨子品嘗,頓覺滿口生津、唇齒溢香。朱元璋贊道:“此真乃梨之王也!”說也奇怪,那樹遂枝搖葉擺,好像在謝主隆恩。因此,這棵樹就被稱為“御封梨樹王”。“梨樹王”已成為劉村酥梨的象征,它見證了劉村梨園發展的歷程,每年慕名前來觀賞的海內外游客數不勝數。

        最近瘋傳的一個“大樹理論”認為:一棵樹苗要長成大樹,需要五個必要條件:時間、不動、根基、向上長、追逐陽光。滕州擁有這么多的古樹,說明滕州不但歷史文明悠久,而且有大樹成長的好氣候、好環境,一棵樹長到2500年,那得躲過多少的傷害,自然災害、人為砍伐等等,如果不是代代相傳的保護意識,它不可能看到今天的朗朗乾坤。

        9. 四川薛城古鎮

        微山縣是山東省濟寧市轄縣,不屬于棗莊市。微山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濟寧市南部,是山東的“南大門”。1953年,為統一管理微山湖,政務院批準設立微山縣? ?行政區域面積1737.5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01萬人(2016年)。轄3個街道、11個鎮、1個鄉,縣人民政府駐夏鎮街道奎文路38號。

        漁業和農業為微山縣基礎產業,特產有鯉魚、烏鱧、麻鴨、咸鴨蛋等。農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主要工業門類有煤炭開采與洗選業、煉焦業、機械制造業、紡織業、造船業等。旅游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景區有微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南陽古鎮、微山島、二級壩、伏羲廟等。嵐曹高速公路、104國道、104省道、348省道、京滬鐵路、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2016年微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0.16億元,比2015年增長7.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37億元,比2015年增長6.5%。

        10. 薛城古鎮在哪里

        下邳,漢代、三國時期地名。

          起源于戰國時期,齊威王封鄒忌當下邳的成侯,開始稱該地為“下邳”。后來,漢朝平定天下,將郯郡改名為東海郡,轄下有38縣,東海郡的首府是下邳。西元前202年,劉邦改封韓信為楚王,韓信定都在下邳。漢武帝時置為臨淮郡,永平十五年即西元72年,漢明帝成立下邳國,封他的兒子劉衍為下邳王。到三國時期,下邳為東部兵家必爭的城池。是陶謙發跡的屬地之一。

          釋義:

          1、①古縣名。秦在今江蘇睢寧西北。金移睢寧西北古邳鎮。明廢。②古郡名。東漢置國,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2、下邳:國名(國與郡級別性質一樣,國的行政首腦稱相)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邳的名稱還得從我國古代夏商時的下邳國去溯證。相傳夏代薛人的祖光奚仲,曾任車正,為車的創造者,他被封在邳。奚仲居住在薛地(今山東薛城),他的后人從薛遷到了邳(今江蘇睢寧縣古邳鎮)。古代以北為上,南為下。薛城在北,稱上邳,邳在南,稱下邳。

          下邳為商周時的都邑,春秋時宋襄公修造了城邑,秦時稱下邳縣,到了漢代,下邳曾為楚都,韓信為楚王時,就駐這里。東漢時置下邳國,管轄十七城,區域范圍相當大,北到山東南部,南至安徽嘉山,西到江蘇銅山,東到漣水。從今天出土的漢代文物來看,下邳作為漢朝東部重鎮,其經濟和文化是相當發達的。這跟下邳城優越的地理環境是分不開的,這南瀕泗水,沂水和武水北來繞城和泗水相匯,它既占水運之利,又有灌溉漁獵之便,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興平二年(公元195年),“笮融為下邳相,使督廣陵、下邳、彭城運糧。……(融于下邳)大起浮屠祠,課人誦讀佛經, 招致旁郡好佛者至五千余戶。每浴佛(釋氏謂佛以四月八日生,事佛者以是日為浴佛會)多設飲食,布席于路,經數十里,費以鉅億計。”五千多戶佛門弟子聚居于此,四月初八這一天,四方信徒齊到下邳燒香,沿途數十里設下飯食,可以想見當年的盛況。難怪漢末呂布、劉備、曹操等都要力爭下邳,著名的曹操灌城、呂布被縊、關羽降漢等歷史故事都發生在這里。

          唐以后,下邳曾作為郡、州的治所,宋時為淮陽軍的治所,明時為邳州城,這里已經有相當規模了。城周長12.5華里,城內有衙署、演武廳、藥局、僧道司等,還有6街10巷13市,城內外有大小廟宇72座,在這里車水馬龍,商賈云集,盛極一時。到了清康熙七年,巨大的災難突然降臨古城,先是大地震,后是黃河決堤,千年古城竟成了一片湖蕩。

          在宋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陽武縣境內的黃河決口,黃水流經封丘,注入泗水,南流入淮河。下邳境內的泗水成了黃河下游的重要水道。因黃水帶來大量泥沙,河身日益抬高,汛 期常泛濫成災。為了御災,人們把河堤不斷增高,到清朝初時,下邳城南的大堤已高過城墻,有人用“仰面觀黃河,鍋底有城廓”的詩句來描述這種現狀。

          到了七月十二日(公歷8月19日,距地震僅26天)黃河從邳州花山壩(下邳城西十余里)決口,無情的黃水吞沒了殘破的州城,河水長年不涸,城址成為湖蕩。二十一年后,離舊址北九十里的艾山南建了邳州新城(今邳縣邳城鄉),原來的邳州城便稱為舊城湖。

          1972年冬天,古邳鎮開挖引河,河道便通過舊城遺址。民工們在4米深的地下挖到了大批房屋廢墟,有一處挖到4具遺骸,4顆人頭骨緊挨在一起。人們把頭顱扒開,底下是一個黑碗,碗里還盛著兩粒骰子!這些人是死于地震,還是亡于洪水,不得而知,但肯定他們正在嬉戲時而突遭災難,才葬身地下!

          現在的古邳鎮,就坐落在舊城湖畔,當年是下邳城南關外一個叫木社店的小村,幾百年后這里已是一座相當繁華的新興集鎮了。

          下邳之戰

          公元197年,袁術因與呂布發生矛盾沖突,派大將軍 張勛、橋蕤聯合韓暹、楊奉等,以步騎兵數萬人,分兵七路,進攻呂布所在的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呂布只有步騎兵3000余人,處于絕對劣勢,在大軍壓境之下,抓住聯軍內部矛盾,說服韓暹、楊奉反戈討袁。聯軍由此產生重大裂痕。呂布乘機進攻張勛軍營,韓、楊兩軍起而策應,袁軍大敗。

          另一說法:

          水淹下邳:曹操攻打呂布的下邳久圍不克,時北有袁紹之憂,東有表、繡之患。曹操迫不得已決裂沂、泗之水急攻下邳,殃及百姓。“一將功成萬骨枯”,戰亂年代人禍的典型事例啊!

          下邳,漢代、三國時期地名。起源是在戰國的時期,齊威王封鄒忌當下邳的成侯,開始稱該地為“下邳”。后來,漢朝平定天下,將郯郡改名為東海郡,轄下有38縣,東海郡的首府是下邳。西元前202年,劉邦改封韓信為楚王,韓信定都在下邳。西元72年,漢明帝成立下邳國,封他的兒子劉衍為下邳王。到三國時期,下邳為東部兵家必爭的城池。是陶謙發跡的屬地之一。

        Hash:56dc4e7e6a24c350c3b900735471d80cf4d93457

        聲明:此文由 區塊大康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