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源城景點的文化歷史 河源市的歷史文化
導讀:河源源城景點的文化歷史 河源市的歷史文化 1. 河源市的歷史文化 2. 河源市的歷史文化介紹 3. 河源的文化傳統 4. 河源文化介紹 5. 河源市的歷史文化名人 6. 河源市的歷史文化名城 7. 河源市的歷史文化簡介 8. 河源市的歷史文化館 的歷史文化 9. 河源的人文歷史 10. 河源市的歷史文化背景
1. 河源市的歷史文化
客家古邑,萬綠河源。
河源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自秦置龍川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南越王趙佗曾擔任龍川縣首任縣令,是嶺南開發最早的地區。
河源是恐龍蛋化石藏量全球第一、恐龍蛋化石館藏量最多的地方。2005年,河源市博物館獲頒第3屆吉尼斯世界紀錄證書,河源也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授予中華恐龍之鄉。
2200多年來,自古地處沖繁的河源,今總面積為1.58萬平方公里。歷朝歷代,大量中原人士南下嶺南,部分留在今河源五縣一區內繁衍生息,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交融發展,最終形成一種內容豐富、開放包容、獨具地方特色的河源客家地域文化,是為“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
至今,河源擁有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0多項,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近百個,全市有館藏文物5.6萬多件,省級評定三級以上600多件。全市有23個省級古村落。
河源大地上的“文明碎片”
河源巨量的恐龍蛋化石、露天保存的恐龍腳印化石和藏在河源恐龍博物館里的恐龍骨骼化石,“三位一體”的珍貴恐龍化石資源,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見的。
1996年3月6日在市區東江邊發現第一窩恐龍蛋化石至今,河源已搶救、發掘1.6萬多枚恐龍蛋化石。據專家估計,河源發現的恐龍蛋化石雖然超過全世界發現數量的一半以上,卻只是地下海量埋藏中的滄海一粟,在“河源盆地”的紅砂巖中,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分布面積約70平方公里,光河源城區周圍一帶的埋藏,估計就達十幾萬到100萬枚之多,其中包括40多種恐龍蛋化石。
河源還陸續發現了8具恐龍化石,其中7具恐龍化石被正式命名為“黃氏河源龍”,其中一具化石骨骼完整程度80%以上,現已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河源市區南端的2.26平方公里保護區內,裸露的恐龍蛋化石數量、品種之豐富在世界絕無僅有,河源也因此成了恐龍蛋化石藏量全球第一、恐龍蛋化石館藏量最多的地方。
因為恐龍蛋化石數量之巨,2005年,河源市博物館獲頒第3屆吉尼斯世界紀錄證書,河源也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授予中華恐龍之鄉,這是全國16個唯一經國家權威部門批準的“恐龍之鄉”。
在河源市區南端,河源市政府劃定2.26平方公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河源石硤恐龍蛋化石埋藏地”的保護范圍,其中1平方公里為核心保護區,對遺址原貌進行保護。
古龍川物華天寶,遠古時代就是藏龍臥虎之地。多年來,東江流域的系列考古發現有力地佐證,從舊石器時期到新石器時期,再到夏商周時期,人類就在河源大地繁衍生息。也就是說,不管你穿越到舊石器時代還是穿越到夏商周時期的河源,你都會發現,在這片土地上,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從發現第四世紀6目12種古動物種化石的東源上莞必壽洞,到龍川縣登云鎮荷樹排的17座新石器時代古墓群,到連平大湖高棟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窯址,再到和平三角山遺址發現的戰國中晚期越國貴族“米字紋陶類型”文化遺存……
一件件重見天日的“文明碎片”證實,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在蒼莽的河源大地上,已經有大批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雖地處華夏文明邊陲,但先民們依然通過各種方式,與吳越保持密切交往,間接接觸華夏文明,逐漸催生文化嫩芽,在歷史的風雨滄桑中汲取養分并茁壯成長。
起步龍川,趙佗成開拓嶺南第一功臣
趙佗曾被毛澤東 稱為“南下干部第一人”,20歲出頭就成為大秦帝國南征嶺南大軍副將;平定嶺南后,出任龍川首任縣令;秦末亂世,已成為南海郡尉的趙佗,趁機吞并桂林、象郡,建南越國,裂地封王,君臨嶺南。
古龍川是南越王趙佗的“興王之地”,也是他開發嶺南、播種中原文明的“試驗田”。任龍川縣令和南越王期間,趙佗細心呵護早在新石器時期以前就萌動綻放的嶺南文化嫩芽,并大量施予中原文化中的有益養分,為兼具中原文化與海洋文化之美的嶺南文化的形成、發展,打下了堅實牢固的基礎。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令尉屠睢發卒50萬,20歲出頭的趙佗作為其中一路的副帥,與主帥任囂同征南越。在精兵利器的秦軍鐵蹄下,任囂、趙佗平定嶺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嶺南設置桂林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區)、象郡(今越南北部與廣西一部分)與南海郡(今廣東大部分地區),把嶺南納入版圖,任囂任南海尉,趙佗任龍川縣令。龍川,是當時廣東地域最早置縣的4個古邑之一。
身為龍川縣令,趙佗深入越族地區,了解越人風俗民情,總結歷史經驗,采取“和輯百越”的民族融合和民族自治政策,從軍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推動漢族與南越族的融合。具有了一定文明基礎的古龍川,在趙佗任上得以推行許多大力促進龍川文明發展的措施,設置政區、移民實邊、開墾山林、修筑城池、興教辦學、推廣中原文化,做了許多開拓性工作,使古龍川成為南越國的一個先進地區,并帶動整個東江流域的發展。
趙佗接替任囂為南海郡尉后,因中原大亂,自立為南越王,南越境內相對安寧。漢朝建立后,趙佗二次歸漢。南越國存近百年后,在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被正式劃入漢朝版圖,龍川縣仍歸南海郡管轄。
從中原來到嶺南的趙佗,使原本“蠻荒蒙昧”的嶺南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開發,使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獲得了飛躍式發展。
“和輯百越”不僅僅是一個民族政策,更是一種文化策略。因為“和輯百越”,讓嶺南有了較長時間安定團結的局面,對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如促進了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的融合。有了這一基礎,才使南方各越族最終大多融入了漢族大家庭。趙佗奠定了漢越文化融合期的基調,是嶺南文化形成中極為重要的環節。
正因為古龍川具有良好的自然人文地理條件,以及在交通、軍事、商貿、政治等方面的地利,使其成為先民生息、文化萌動的沃土,成為孕育嶺南文化的重要關節點,最終成為南越王趙佗的“興王之府”,成為源遠流長、獨具魅力的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劃過河源上空的“文曲星”
一個地方,山川人文靈氣所鐘,必生聰明俊秀之人杰。河源,雖為古時蠻荒之地,卻是今日南國明珠,地域雖小,而杰出人物卻很多,五縣一區見諸史料者有數百人,其中各代翹楚,也有數十人。這些生于斯長于斯的嶺南本土俊彥,功績顯赫、彪炳史冊,百世猶師,至今閃耀在千年古邑的人文譜系中。
唐代有“循州第一進士”的韋昌明,宋代有蘇東坡為之寫過兩首詩的“嶺南首第”古成之,明代有官居二品“民稱神明”的李燾,清代有廣東巨族“一門三世四督撫,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連平顏氏家族,民國時有曾被提名副總統候選人的徐傅霖,等等。
在封建王朝,不少中原人杰由于貶官、流寓等原因來到河源地區后,在此著書講學,傳播文化,對河源的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些中原人杰的到來,如同手把梅枝種? ?南,給當時嶺南“蠻荒地”帶來了滿園春色。除前面提到的趙佗,還有狀元宰相吳潛、文天祥,有文豪蘇轍、名將俞大猷、思想家王陽明等。
時至今日,河源擁有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0多項,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近百個,全市有館藏文物56000多件,省級評定三級以上600多件;全市有23個省級古村落。
千年古邑走進高鐵新時代
河源市區地處東江中樞,位于東江中上游、新豐江下游,雙江匯合,三面環水。舊時水運以東江為主干,上游可達龍川、和平,下游至惠陽、博羅,長年船只不絕;其次為新豐江,由新豐流經原河源縣之龍尾、回龍至縣城匯合東江,新豐物產多從此道出口。
自秦以來,尤其是唐宋年間,東江航運發達,此后逐漸成為一條交通大“動脈”,而這大“動脈”的節點,便是在龍川。在明洪武年人口銳減之前,作為湘、贛、閩、粵四省或“四州門戶”,龍川的航運業、商業非常發達,人口興旺。
清代中葉,佗城占漕運、鹽運、河務三大政要之利,經濟發展更是達到鼎盛。保存至今的龍川老隆鎮福建會館,建于清朝初期,是龍川縣閩籍商人投資興建的同鄉會址。《龍川縣志》還記載有潮州會館、惠博會館等。作為“三省咽喉,四州門戶”,周邊省市都在龍川建有會館,有力地證明了龍川“為水陸舟車之會,閩粵商賈輻輳”的商貿中心地位。
2. 河源市的歷史文化介紹
答:河源市生態環境歷史變遷包括,萬綠湖水源,山林改造成公園等
3. 河源的文化傳統
河源客家人,是指原籍為中原地區的中原漢族,從秦漢開始不斷南遷。而逐步疊加而頑強地保留 中原文化和語言而形成的一個族群。
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 客家民系。 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 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指分布于河源市或原籍河源市的的客家人,它是客家民系中一個令人驕傲的群體。現主要分布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上游的河源市,東靠梅州,南接惠州,西連韶關,北鄰江西贛州,是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地級市。全市總人口為340多萬,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純客家地區。
4. 河源文化介紹
原華夏文化養生莊園位于河源大道高埔崗東邊,距市區十多公里,占地200多畝。原莊園是一個叫張庭金的老板于1993年牽頭開發的,因該項目帶有封建迷信色彩和宗教色彩(非宗教場所不能帶宗教色彩),又屬違章建筑。在省委省政府的督促下,市政府于2002年將其沒收。市政府擬將原“華夏文化養生莊園”改建為佛教活動場所,并命名為崇報寺。
5. 河源市的歷史文化名人
大多是歷代河源本土的精英,也有古時在河源為官或貶來河源的歷史名人。例如:蘇軾、越王。
6. 河源市的歷史文化名城
佗城,原名叫龍川故城、尉佗城、龍川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龍川縣建制,第一縣令趙佗設縣治于此筑土磚城。自秦漢以后,佗城向為粵東重鎮,為歷代縣治所。抗日戰爭時期,廣州淪陷后,國民黨廣東省政府部分機關曾一度搬遷于此辦公。至1949年5月16日龍川解放之前,佗城一直是龍川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為歷史悠久,古城人文薈萃,古跡文物眾多,底蘊十分豐厚。現存有百家祠堂39個,姓氏統計有179個。現已確認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2處(坑子里遺址、正相塔),市文物保護單位4處(學宮、大成殿、越王井、越王廟),縣級文物保護? ?位14處。
7. 河源市的歷史文化簡介
我認為河源有以下景點值得去玩,去了以后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不一樣的河源!
1.河源萬綠湖是河源國家5A級景區!
這里充滿爛漫氣息、給人一張“懶”的舒適感。你很難想象,萬綠湖她是一個人工湖,是廣東省最大的人工湖。37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相當于杭州西湖的68倍,其庫容量是139.8億立方米、1100平方公里延綿青山、360多個綠色島嶼在藍天、白云、朝霞、夕陽的映襯下,展現出一幅幅迷人的山水畫卷,令無數前往的游客陶醉。
2.桂山是河源市區最高的山峰,它面對著萬綠湖,整個風景區依山環水抱,自然風光十分優美,是人們體驗野趣的好去處。桂山風景區樹木終年常綠,四季花開果熟,素有“植物王國、動物樂園、旅游天堂”之稱。
3.蘇家圍位于廣東省河源市義合鎮,距河源市區約26公里。東江和久社河在它的南面交匯,整個村子山水環繞,綠色相擁,環境優美,有“南中國的畫里鄉村”的美譽。蘇家圍還是蘇東坡后裔聚居地,在這里,不光可以欣賞到秀美的鄉村風光,還能親身體會蘇氏家族和客家人七百多年的歷史文化。
河源新豐江音樂噴泉,位于市區河源大橋與珠河大橋之間的新豐江中心,由河源市人民政府籌資興建,市建設委員會組織實施,噴泉于1999年2月6日建成,主噴高度169米,至2006年是亞洲第一高噴泉,2006年被廣東省揭陽市榕江大型音樂噴泉的191.25米超越。
霍山位于廣東省龍川縣境內,具體位置在田心、石坑、鐵場三鎮交界處。距縣城47公里,距市區146公里,方圓10公里,海撥550米,為廣東七大名山之一,屬丹霞地貌,有“丹霞山第二”之美譽。
還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我們都可以去感受下,例如越王山,萬綠谷,野趣溝,巴伐利亞等等都是值得一游!
8. 河源市的歷史文化館 的歷史文化
程姓家譜編輯
唐代有個程淘,始考訂《程氏譜》,考載詳明,堪稱信史。宋代鄱陽(今江西省鄱陽)人程祁,字忠彥,曾修撰程氏《世譜》。南宋時;人程晟,是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孫子。他很有才學。曾編次《伊川文集》八卷,并修撰《伊川家譜》一卷。宋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史定之任池州(今安徽貴池)知事,曾將程氏譜系上呈朝廷,于是皇帝降旨,將程頤四世孫程觀之補官登仕郎。元代程氏家譜屢有修撰。但宋元以前的程姓家譜,大多亡佚不存。
2明代修撰的程氏家譜較多編輯
現存的價值較高的家譜多為明代后期嘉靖、隆慶、萬歷年間所修。比較重要的有《新安程氏統宗世譜》、《河南上程譜》《河南程氏正宗世譜》《程氏家乘》等。這一時期的修譜,已從某一地區的家族門派發展到大范圍乃至全國性的“統譜”。
清代和民國時期所修續的程氏家譜現.存數量較多,并且大多經刊印或手抄,流傳至今,不再一一述及。
3建國以來編輯
由于宗法觀念的破除,家族的分土析居,修續家譜較為罕見。近年來,在有些地區又有續修。例如廣東五華、河源純剛公系《程氏族譜》,就是1996-1997年新續修的程氏譜書。
現存的程氏譜書,除了部分散布民間,由私人珍藏外,大多收藏在各地的圖書館;文化館或檔案館中。全國最大的圖書館——北京圖書館收藏程氏譜書四十多種,上海圖書館也有較多收藏。《中國家譜目錄》一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Z年版)中著錄程氏譜書三十九種,計二百二十二冊。這些譜書如按地區分,以安徽省數量最多,達二十四種,其次是江蘇省,有六種,湖北省有四種,湖南、山東兩省各一種,其他一種? ??我國現存程氏譜書遠不止這些,不少程姓人群居住較為集中的省份,如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等省的許多譜書,都沒有被收入。
4家譜主要內容編輯
現存的程氏譜書從名稱上看,有家乘、宗譜、家譜、族譜、支譜、會譜、纂譜、信譜、世譜、統譜、譜略、世系譜、源流譜、人物志、故里志等。名稱中多包含郡望縣邑、門派及先祖號謚,以與其他譜書相區別,有的還加有——“續編”、“續修”等字樣。
程姓譜書盡管繁簡有別,但就內容而言,和其他姓氏的譜書大體相同,包括序、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規、先祖行狀、家族文獻等。家族世系是家譜的中心內容,為譜書所必備。
序言有自序和他序兩種。 自序為修譜人自寫,他序多讓當地的地方官或社會名流撰寫。
5序言編輯
一般包含以下幾項內容:
1、闡述自始祖以來派系分衍和播遷的狀況,
2、說明以往歷次修撰譜書的情況。有的序言還包括修譜凡例,原因、目的以及工作的艱辛。至于他人撰寫的序言,在上述內容以外,往往有對譜主家族的贊美和希望等言辭。
例言就是譜書的發凡起例。它對該譜的體例結構、內容詳略、入譜對象、術語的使用、行文格式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6其它部分編輯
世系部分一般先闡明本家族的繁衍源流,再詳述各支派的人物與事跡。它不但記載有宗族的人物名謂,而且多通過派語來說明人物的門派和輩分。
家族法規是用來約束所有家族成員言行的規制條款。族長用它來管理族人,養成一種家族風尚。
先祖的嘉言美行和輝煌業績,多采用傳記或像贊的形式書寫。凡是本家族中有德行可嘉、忠貞可旌、學問可稱、文章可贊、功績可述的,都要為他立傳作記,以勉勵后人。
家族文獻的內容相當廣泛。它既包括官府對該家族及其成員的嘉獎和褒揚,如誥命、詔諭等;也包括家庭成員的語錄、著作節選等。這些都是本家族成員引以為榮耀的,因而在譜書中多有反映。
7程姓家譜文獻目錄編輯
《河南上程譜》洛陽上程聚(今河南洛陽、偃師交界處)是商周時期程國所在地,也是程氏得姓之地。西晉時程咸被封為上程侯,東晉初年裔孫程元譚遷居新安(今安徽黃山市一帶地方),開程氏重要門派。《河南上程譜》記述程氏世系,從程元譚一直上溯到黃帝,對于探討程氏在西晉以前的得氏、世系、遷徙、分布等,有一定參考價值。
《河南先公伊川家譜》又名《程伊川譜》原為一卷,南宋程晟修撰。程晟是程頤(號伊川)的孫子,很有才學。此譜后人又加以續修,如程擬璋曾修《伊川支譜》。著名理學家朱熹為此譜作序,寫道:“今閱程氏譜牒,上溯姓氏之原,下追繼述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長幼以尚齒也,列像贊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之乎?”對這部譜書的內容和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
《新安程氏統宗世譜》全書二十卷,又有《譜辨》一卷,《附錄墓圖》二卷,《舊序》一卷。明代程敏政修撰。程敏政是安徽休寧人,成化年間進士,官至吏部右侍郎,是一位著名學者,著述頗多。這部譜書所載世系從東晉程元譚起,一直延續到明代。此譜清代不斷有人續修翻刻。現存的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刻印的由程士培纂修的《新安程氏統宗補正圖纂》三十二卷,共四冊,
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版,仍為四冊,二十一卷,首一卷;又有程之康重修的《新安程氏統宗補正圖纂》卷,乾隆年間刻本,共四冊。
《河南程氏正宗世譜》明代程宗孟修纂。程宗孟字仰川,河南嵩縣人? ?程頤二十代嫡孫,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曾編寫《二程故里志》。這部譜書在隆慶六年(1572年)修成。譜書前有他寫的自序稱修撰緣由為:《河南先公伊川譜》《新安統宗譜》和《河南上程譜》“譜不同帙而派不相連”,“吾深為懼焉,遂聯三合一,照依舊規次第編錄”,使“上有所統”,“下有所宗”。此譜落成,“不惟見吾程氏正派流長之盛,且俾偽者不得以;肆其亂焉”。就是說,這部譜書將以前比較;重要的三部家譜合一,按照統一的體例修纂,使河南程氏從得姓一直到明末的世系井然有序。它也涉及新安程氏和中山程氏;部分世系。因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此譜;清代又有程延祀和程佳墦、程圭璋和程擬;璋、程步月和程敬道等多次修續訂正,清光緒三十二年(土906年)刻印的由程步月等纂修的《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譜》(河南嵩縣兩程故里藏版)流傳至今。
8程姓字輩編輯
據伊洛地區程氏的《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譜》記載,程氏世系從程頤的十三世孫程子中開始,排列了三十二個輩字:
“子彥思克,繼世心宗,佳接起延,倓洛璋銘,毓秀廣遠,相傳大千,源推其業,長流萬年。”
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訂的河南《太隸程氏族譜》中列入輩序二十字:
“建方端士,克文光耀,慎勉惟習,敬守修省,慶逢致泰。”
根據調查,還在實行以輩分取名的一般都在偏僻的農村,目前了解到的只有河南省太康縣遜母口鎮程樓村的程氏族人還在根據《太隸程氏族譜》中的輩字規定取名。
廣東梅州五華、河源程氏從始祖程吹四十三世開始,編定了五言輩字歌:
“國家傳世德,理學必宗先,孝支宜為則,崇文作善元。”
后來又往下續了二十個輩—字:
“燕翼富強本,知書萬道全。品行銘高潔,昌興起俊賢。”
為了使族人添丁加口選字取名時,不至于感到以上“正行輩字”不足或有忌諱、拗口等情況,又確定了四十個輩字,稱為“副行輩字”,和上面所說的四十個“正行輩字”一一對應,如果正行輩字不合適,可以取“副行輩字”。這四十個副行輩字是:
“邦光其佩毓,兆吉福相延。開智明龍啟,敬業定飛騰。勤修競榮秀,常思乃識遠。長隆顯達貴,千秋怡樂天。”
另外,貴州有 十個副行輩字是:“大應定明安,忠孝傳家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由于宗族觀念的淡漠,人們為子女取名,大多已不再按輩字規定。因此,從現在程姓人群的名字中,已難以知道他的輩分。由于古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不同地區、不同宗族的輩字也不統一。
9. 河源的人文歷史
河源 山清水秀,是座新興的旅游城市,有中國綠色明珠之稱,擁有廣東文化名城━━佗城、孫中山入粵第一代祖居紫金孫屋排、嶺南第一大湖━━萬綠湖、“粵東丹霞山”“粵東小桂林”━━連平內莞山水、“地下龍宮”━━漳溪黃龍巖、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等人文自然景觀,年接待中外游客500萬人次。 河源主要旅游景點:萬綠湖 ·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鏡花緣 ·亞洲第一高噴泉·龜峰塔 ·蘇家圍客家鄉村旅游區 ·鱷湖 ·桂山 ·河源博物館 ·客家民居——圍龍屋 ·霍山 ·九和溫泉 ·龍鳳島 ·水月灣 ·園中園·黃牛石 ·新豐江大壩 ·電視塔 ·九龍灣漂游·客家民俗博物館 ·趙佗故城--佗城 ·桂山·白溪 ·恐龍化石展館 ·合溪溫泉 ·水坑生態風景區 ·楓樹壩·九龍灣·新港自然保護區 ·街心花園多彩噴泉 ·野趣溝 ·牛峙山 ·佗城東山寺 ·新豐江水庫大壩 ·熱水漂流 ·華宇溫泉 ·湯湖溫泉 ·龍源溫泉 ·熱龍溫泉 ·黃龍巖 ·東江畫 廊 ·桂山國家森林公園 ·興隆民俗村
10. 河源市的歷史文化背景
延河,昔名區水、去斤水、洧水、延水等。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為延安市第二大河。也是陜北第二條大河,全長286.9公里,源于白于山附近,由西北向東南注入黃河。
延河發源于靖邊縣天賜灣鄉周山,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安塞、延安,于延長縣南河溝涼水岸附近匯入黃河,全長286.9公里,流域面積7725平方公里。
由于延安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根據地,延河被稱為“中國革命母親河”,寶塔山和延河水是延安最具體的形象。
擴展資料
延河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勢形態明顯地表現為三種類型。河源至真武洞的上游,為峁梁丘陵溝壑區,梁多而峁小,河床比降大,植被稀少,侵蝕強烈,水土流失嚴重。
真武洞至甘谷驛的中游,為峁狀丘陵溝壑區,梁窄峁小,河谷寬闊,階地發育,侵蝕不如上游嚴重;甘谷驛至河口下游,為破碎原區,原面窄小,沖溝發育,水土流失不如中上游嚴重。
延河屬于中游發達的河流,河道特征有下述特點。上游山大溝深,坡陡谷窄,灘多水急,河床比降平均為4.4‰,下蝕強烈,河谷主“V”字型,河道彎曲,僅大溝村至鐮刀灣村之間,14公里的距離就有72道彎,河床最窄處僅10米左右。
真武洞至甘谷驛的中游,河谷開闊,呈“U”字型,河谷平均寬約800米,最寬可達1200米,河流兩岸階地寬廣平坦,支流眾多。
Hash:39d081165b2e95c821d047451114e20e60cb74d9
聲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