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中西方文化其根本的差異是什么?

        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形式為:一是思維方式的不同,西方人一般都是具體的,理性的的,一就是一,近似于線性的,也就直接的,就事論事的,較為客觀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邏輯思維。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一般是形象的,思辯的,相對而辯證的,即舉一反三,這與佛教文化的融匯有關。也就是形象思維多于邏輯思維。

        二是價值判斷不同,西方人講求個體,注重自我價值作用。即使身邊發生了什么事,只要與本人無關,結果如何?是不甚關心的。中國人講求家國天下,不論貧富貴賤均需講求,注重家國大事。為什么中國普通百姓,哪怕大字不識一個,也喜歡關心,評判國家,世界大事?這是一種傳統,亦為民族特質。

        第三,中國文化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具有極強兼容性,倘若沒有這一點,就不會源源不斷地延續了五千多年。西方文化缺乏的就是這一特征。

        錢穆從文化本位的角度上說了這么一句話:“文化異,斯學求亦異”,因此,筆者就此談談中西方文學上的差異。

        在清代至民國時期,文學界有個非常著名的詞叫“西學東漸”。彼時以華人、留華洋人、書籍等介質,傳播了關于西方的各類學科以入中國,并對當時的學術思想等方面造成了極為動蕩的沖擊,這個時間段可以說是近代文學的奠基時期。

        自然,有差異才有東、西之文學沖擊。但要完全闡述這個差異為何,并不是一文之紙能說清楚的,這里就泛而談之罷。

        東西學問最大的區別,在于宏、微之別。

        中國舊學的基礎就是經、史、子、集。以儒學為基礎(經),史學為脈絡,而子、集則是附帶知識。而且中國文學一直一來都慣以“一言放之四海皆準”的理論,妄圖用一句話來解釋所有的變化,諸如孔子云、荀子云。因此,很多東西都是非常模糊不清的,似乎此說可以,另說也通。最為典型的就是諸如各家的書經箋注,譬如一部《春秋》,有《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一首詩詞亦有各種模糊的定義-----在這種情況下,考據、目錄之類的學科之發展是難有寸進的。

        反觀西學則迥異于東方,十分講究系統的分門別類,而不類于舊學的“一鍋端”。而且對于每個學科,都承認并重視其地位,也有相對應的標準,諸如經濟學、社會學、工程學、植物學等等。

        最后稍稍提一句,也是很無奈的一句,即“現代文學已無從談起獨特性”。

        自西學東漸以降,舊學的知識結構被顛覆,以至于很多文學理論都不能稱得上是“中國文學理論”,更多的卻是“東拼西借”的“專有名詞”、甚至是生硬的用西學來“套在”舊學之上。

        因此,在舊學不適用,新學不穩定的當下。現代文學是處在隨著西學亦步亦趨的學習階段。

        任重而道遠。

        以上,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Hash:5327f6234e7006a93aed535baf49689d18a63319

        聲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