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大城縣這個村子竟是西漢古城遺址!

        大城縣西南河間市交界處留各莊鎮完城村,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西漢戶縣城遺址。該遺址面積約為5平方公里,整個完城村便坐落在古城遺址上。

        圖為遺址出土陶器

        遺址附近出土諸多文物

        歷經兩千多年風雨滄桑,古城早已夷為平地,只剩下被村民稱為“南臺”的城臺。城臺長寬各約600米,高于周圍地面0.6米。就在這約5平方公里的的面積上,從取土剖面上計算約有1米多厚的文化層。至今留下了“將臺”、“南臺”、“臺東”、“臺口”、“臺南溝”、“西城壕”、“西南城角”、“娘娘地”等歷史地名。

        遺址上,秦磚漢瓦和陶器碎片俯拾即是,殘破的石器也不難尋覓,每值雨后還偶有不同規格的銅箭鏃和古幣出現。通過村民取土而被發現的古陶井有20余眼,井中大多有數量不等的、不同規格的陶罐。在土層剖面上經常發現古人用火的碳堆遺跡和大量的獸骨。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有人在遺址上撿到一枚方寸大小的銅印,上鑄有“別部司馬”字樣,現陳列在廊坊博物館

        在完城村北,曾出土過殘破的銅戰車、銅劍、刀幣等文物。遺址西部古墓中曾出土過殘破的銅戈兩件、青銅短劍一柄、銅戰車部件和戰馬挽具。在遺址北,越過燕南長城遺址約2公里處,為現今的西位敢村,上個世紀90年代初曾出土過一枚銅印,上鑄有“部曲將印”篆字。2003年春,在該遺址東,西曹村村民在取土時發現年代久遠、早已塌陷的古墓葬,墓室是由中間為太陽、周圍為對稱的古兵器圖案的方型墓室磚砌成。

        2002年11月26日,大城縣文物管理所在完城村開展了一次文物征集活動,一次就征集到多年散存在村民家中的陶盤、陶鼎、陶甕、陶罐、銅箭鏃等文物27件。

        參戶為漢渤海郡二十六個屬縣之一

        該遺址是怎樣被發現和確認的?此事應歸功任職于大城縣地名辦公室的楊馨遠。

        楊馨遠多年從事對大城縣歷史的研究,他發現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載:“平舒縣西南五十里有參戶亭,故縣也,世謂之平虜城”。然后又從古籍資料中進一步得知:參戶是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設置的渤海郡二十六個屬縣之一,在東漢初劉秀稱帝后,因“官多役繁”故“撤并郡,國十、縣、邑、道、侯國四百余所。”參戶縣被撤,降為亭。

        參戶城曾為河間侯國所轄。漢武帝時,諸侯雖不像以往那樣強大難以統治,但個別的侯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威脅著中央政權。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武帝推行“推恩令”,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給自己的子弟為列侯,由皇帝制定這些國的封號。河間王劉德是個尊賢有德的王侯,《漢書·河間獻王傳》中贊其“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成語源于此。他得知武帝用意,于是便把封地又分給了下代,其中把參戶封給了第九子劉勉。參戶侯位共傳了五世,至東漢初隨參戶縣一并裁撤。參戶縣雖被降為亭,但它重要的戰略位置和完備的城池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軍隊的侵略起到了重要軍事據點的作用。

        從“乞活城”變更為“完城”

        參戶城又為何演變為完城?據《元和郡縣志》《晉書》等史料記載:參戶故城遺址到西晉初,“太安(公元302—304年),并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掠羯胡萬戶于山東,賣為生口,值儉難售,恐其有叛,不聽入州郡,筑此城以居之,任其乞活。”這也是西晉時漢族地方官僚掠奪少數民族以叛賣為奴隸的民族壓迫現象,參戶城從此演變為“乞活城”。城北約2公里處為戰國時期的“燕南長城”,此地有“燕南趙北”之稱,“完城”的“完”字不僅有“完整”、“充足”的含意,還有古代刑罰的釋義。漢以前指髡刑,即剪去犯人的須發,漢以后罰作勞役,因不傷肢體故曰“完”。“完者謂不鉗而筑城也”。在東漢后,城內駐兵較少,因而成為司馬騰安置羯族人較為理想的地方,司馬騰除賣部分羯族人外,他深恐未賣完的羯族人造反,故利用原參戶城安置羯族人,任其乞活。

        羯族人是古代匈奴的別部,相傳為中亞人,高鼻深目多須,天性驍勇。后隨著“永嘉之亂”,這些羯族人乘機離開,回歸了本部落,“乞活城”便逐漸荒涼成為廢墟。后來此定居的居民大概嫌其名不雅,而古人更名又多沿原意,遂更“乞活城”為“完城”。

        西漢參戶縣城遺址有的部分為何演變為洼地?民間有傳說毀于地震,亦有傳說毀于戰亂。據楊馨遠講,這還與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瀛州刺史盧暉開“長豐渠”有關。“長豐渠”參戶城遺址南引子牙河“東入淇通漕,灌田五百余傾”,后因管理不善渠水橫流,參戶城遺址四周演變為古河道,遂長年積水變為洼淀。

        留下“老包坐完城”和“顯城”的傳說

        此外,現今,在完城村一帶的村莊,還世代流傳著“老包坐完城”和“顯城”的傳說。相傳北宋年間,包公巡察到此城,坐衙升堂,平反冤案,為民除害。為此,筆者曾查閱了《河間縣志》,在該志書的“大事記”中記載:北宋慶歷年間,1052年至1053年,包拯高陽關路安撫使,治河間,統瀛、莫、雄、霸、冀、滄、永靜、保定、乾寧、信安10州軍,并兼任瀛州知州,在任期間上疏《論瀛州公用》。既然包拯曾任過河間的安撫使,做為一代名臣,來距河間僅40余公里的完城巡察也是有可能的。完城村一帶的村民把古城與歷史上的包拯聯系起來,并以口頭文學的形式世代傳頌,也是一種崇尚清官的良好愿望。

        村中一些老人說,在完城南洼,逢天氣晴朗,晨曦微明,薄霧如紗,便有一座城池顯現,城樓巍峨壯觀,城門洞開,百姓軍士進進出出,熙熙攘攘,呈現出太平盛世的景象,這就是傳說中的“顯城”。用現代科學觀點解釋,“顯城”很可能是一種“海市蜃樓”現象。

        (來源:廊坊都市報)

        大家都在看

        尋訪莘縣馬橋村:沉睡千年的發干古城 五年內有望重見天日!莘縣六大古城遺址:衛國城、武陽城、斗城、發干城、岡城、河牧城! 城村漢城遺址開發

        點“莘縣大小事

        莘縣大小事sxdxs0635

        莘縣最實用的資訊號!每天發布最權威的莘縣新聞、政策解讀、服務信息、雜談趣聞,告訴你莘縣吃喝玩樂的新鮮地兒,帶您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莘縣。

        日前,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公示了第五批山東省傳統村落名單,全省共有100個村落入選,其中,莘縣馬橋村榜上有名。那么,馬橋村何以入選?馬橋村有何獨特的傳統魅力?近日,大眾網記者走進莘縣河店鎮馬橋村,一探究竟。

        馬橋村位于莘縣縣城東北大約40華里處,地處莘縣、冠縣東昌府區三地交匯處,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區位優勢明顯,歷史上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雖稱“馬橋村”,但“馬橋村”已不復存在。幾年前,馬橋村分為馬西、馬東、馬南、馬北四個行政村,但不少村民習慣上還稱“馬橋”。

        說起馬橋村的歷史,絕對稱得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了解莘縣歷史的市民都知道,莘縣地處中原地區,歷史上溝壑縱橫,交通便利,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戰事頻繁,為兵家王侯“逐鹿”“問鼎”必爭之地。在莘縣境內,有六處古城遺址,分別是衛國城、武陽城、斗城、發干城和河牡城。其中,發干古城舊城址便是河店馬橋村。

        發干古城如何而來?據史料記載,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車騎將軍衛青率三萬騎兵擊敗匈奴右賢王,俘虜匈奴裨王十余人,將士15000余人。于是,漢武帝晉升衛青為“大將軍”,衛青三子皆被封“侯”。其中,第三子衛登被封為“發干侯”,發干縣城便是對衛登的封賞。

        據馬東村村委員侯玉東介紹,發干古城面積約26萬平方米,在古時,發和干是兩種兵器,以“發干”為縣名,說明此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必須以武力保衛,時刻準備打仗。后王莽當政,改“發干”為“戢楯”,“戢”有收斂之義,“楯”指武器,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收兵罷武。東漢時又復名“發干”,北齊時期并入清淵縣。

        大約一千年前,發干城廢棄。建國后,當地人曾從地下挖出古瓷器、古瓦、古井及大量人骨等。緣何遭到廢棄?公認的說法是,由黃河決口所致,泥沙大量淤積,發干城被長埋地下。如今的馬橋村看上去平淡無奇,但地下有乾坤,這里有一座沉睡的千年古城。

        據馬西村71歲老人王玉珍回憶,大致四十年前,有村民在自己院內發現一口大約六米深的古井,竟然挖出十余顆人頭骨。于是,有村民猜測,古時這里可能是一座監獄。據村民講,平日里,經常有考古人員光顧馬橋村,每次都有不一樣的發現。還有村民開玩笑講,在馬橋村,你隨便找個地兒,往下挖,肯定能挖出東西來。

        在莘縣河店鎮政府,大眾網記者獲悉這樣一個消息,沉睡地下千年的發干古城有望五年內重見天日。據莘縣河店鎮政府有關人員介紹,從去年開始,莘縣河店鎮依托美麗鄉村建設,有意將馬橋發干古城進行恢復。目前,整體規劃已經出爐,計劃用時五年完成。據介紹,整體規劃將分五大區域,分別是旅游區、現代農業區、現代工業區、空港物流區和頤養結合區,恢復故城將作為發干文化旅游區的一部分。

        注:莘縣六大古城遺址

        (1)衛國城:位于原觀城縣、今觀城鎮境內,原為夏太康第五弟封國即故觀國地,周改稱衛國城,漢后為衛國縣城。據考,故衛國城在今觀城鎮西南方向。

        (2)武陽城:位于莘城東南10里處。原為頓城,漢代英烈候臧洪、魏武帝曹操等為東郡太守治此。北周于此置武陽郡,故又稱武陽城,隋朝開皇年間廢。故城址廣衍,至今遺跡尤存。

        (3)斗城:在莘城西南7里,六國時為召戍處,相傳為漢陽平縣舊治。昭帝元平元年封丞相蔡義為陽平候于此。后移縣于今治。斗城因勢峻如斗而名。“斗城捧月”為舊莘縣“八景之一”。

        (4)發干城:漢初建發干縣,新莽時改名戢 楯, 北齊并入清淵縣。故城址在今河店鎮馬橋村附近。現存瓦礫,常有考古者前往。

        (5)岡城:位于莘城北,秦封蔡澤為岡城君治此。蔡澤,戰國時燕國人,曾游說各國。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秦相范睢以攻趙不勝失意,他勸說范睢辭退,被任為相國,獻計秦昭王攻滅西周。幾個月后辭去相位,封岡城君,居留秦國十多年。

        (6)河牧城:位于朝城鎮西、觀城鎮北。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于此置河上縣,大業初并入臨黃縣,故城漸無蹤跡。

        來源:聊城大眾網

        河北中醫藥文化景點臺西村商代遺址、滿城漢墓遺址 城村漢城遺址開發

        作者:周計春 趙潤生

        臺西商代遺址位于藁城西10千米處,在臺西村東北,居臺西、莊合、故城、內族四村之間。以3個高大的“臺疙瘩”(南臺、西臺、北臺)為中心。“南臺”在臺西村東約200米處,現已鏟平無存。

        1965~1972年間,臺西村村民在西臺南側取土時,發現過成組的青銅禮器和一件長達39厘米的玉戈,以及銅鼎、琉、暈、覦、匕、矛、蹲、石磨等。經國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鑒定為商代中期(約公元前14世紀)的文化遺存。

        1973年,河北省文管處組成考古隊,對臺西商代遺址進行發掘。先后共揭露面積1889.75平方米,發現房屋遺址14座,水井兩眼,灰坑134個,墓葬112座(其中有奴隸殉葬墓10座)。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青銅器等3000多件。發現植物種子30余枚,均屬于薔薇科梅屬種子,以桃仁為主,還有郁李仁、杏仁等,藥食兩用。

        從這里出土的文物中,有世界上保存最好、年代最久的釀酒作坊,以及最早的酒曲;世界上最早的鐵器;世界上最早的鐵礦渣;世界上最早的手術刀;世界上最早的脫膠麻織品;世界上最早的平紋縐絲紡織品等,創下了七個世界之最。2006年5月被列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滿城漢墓遺址位于保定城西北21公里處滿城縣山東坡,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葬,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山洞宮殿。1982年7月23日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8年夏季,曾出土“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朱雀街環杯”等國寶級文物,2001年3月,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發現”之一。在劉勝墓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中,有4枚金針、5枚銀針、“醫工盆”,以及小型銀漏斗、銅藥匙、藥量、銅質外科手術刀等組成了迄今發掘出土的質地最好、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西漢時期醫療器具。盆為銅質,口徑27.6cm,盆沿和盆身均刻有“醫工”字樣,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刻銘醫用器皿;針體細長,長度為6.5~6.9cm不等,上端為方柱形長柄,寬0.2cm,柄上有一小孔。針尖或尖銳,或稍鈍,或呈圓卵塊、三棱形不一。據專家考證,認為與《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載九針相仿,是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金屬醫針。

        版權申明:燕趙中醫網原創內容,禁止公眾號轉載,歡迎個人轉發。

        想要獲取燕趙中醫圈最新消息,可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yiyuan-fuwu”。

        “醫緣”為中醫朋友服務,一個有用的服務號。

        城村漢城遺址開發自由行旅游攻略

        • 大城縣這個村子竟是西漢古城遺址!

          大城縣西南與河間市交界處留各莊鎮完城村,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西漢參戶縣城遺址。該遺址面積約為5平方公里,整個完城村便坐落在古城遺址上。圖為遺址出土陶器遺址附近出土諸多文物歷經兩千多年風雨滄桑,古城早已夷為平地,只剩下被村民稱為“南臺”的城臺。城臺長寬各約600米,高于周圍地面0.6米。就在這約5平方公里的的面積上,從取土剖面上計算約有1米多厚的文化層。至今留下了“將臺”、“南臺

          2022-03-17
          1392 18
        • 尋訪莘縣馬橋村:沉睡千年的發干古城 五年內有望重見天日!莘縣六大古城遺址:衛國城、武陽城、斗城、發干城、岡城、河牧城!

          點“莘縣大小事莘縣大小事sxdxs0635莘縣最實用的資訊號!每天發布最權威的莘縣新聞、政策解讀、服務信息、雜談趣聞,告訴你莘縣吃喝玩樂的新鮮地兒,帶您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莘縣。日前,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公示了第五批山東省傳統村落名單,全省共有100個村落入選,其中,莘縣馬橋村榜上有名。那么,馬橋村何以入選?馬橋村有何獨特的傳統魅力?近日,大眾網記者走進莘縣河店鎮馬橋村,一探究竟

          2022-03-23
          673 48
        • 河北中醫藥文化景點臺西村商代遺址、滿城漢墓遺址

          作者:周計春趙潤生臺西商代遺址位于藁城西10千米處,在臺西村東北,居臺西、莊合、故城、內族四村之間。以3個高大的“臺疙瘩”(南臺、西臺、北臺)為中心。“南臺”在臺西村東約200米處,現已鏟平無存。1965~1972年間,臺西村村民在西臺南側取土時,發現過成組的青銅禮器和一件長達39厘米的玉戈,以及銅鼎、琉、暈、覦、匕、矛、蹲、石磨等。經國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鑒定為商代中期(

          2022-02-11
          1849 42
        • 日照堯王城遺址再發掘,神秘面紗待揭開

          日前,日照市嵐山區文化和旅游局發布一則采購公示,擬再次對堯王城遺址考古發掘。本項目是國家文物局批準項目,項目預算104萬元,本次發掘面積1500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內城東南部,外城北部和東南部,主要解決城址的布局,城墻的年代及墓葬的位置及布局等問題。堯王城遺址位于日照市嵐山區高興鎮南辛家莊子和安家堯王村。北距日照市約17公里,東距黃海5公里。堯王城遺址2015年發掘面積為1000平方米,其中60

          2022-01-24
          635 13
        • 恭喜!磨盤村山城遺址入圍中國考古新發現!

          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志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論壇上發布了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6個入選項目和7個入圍項目,其中圖們市磨盤村山城遺址入圍。據了解,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從2017年開始對吉林延邊磨盤村山城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了一座古代東夏國的大型官倉遺址,并出土了粟、紅小豆、小麥等多種糧食作物。

          2022-01-29
          1135 73
        • 河南考古2021:偃師古城村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

          古城村遺址位置圖TG1H17:大口尊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董鵬娟的報告題目是《偃師古城村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偃師古城村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古城村西側,遺址北依邙山,南臨洛河,與二里頭遺址隔洛河相望,直線距離約1.3公里,東北距偃師商城直線距離約6.8公里,西北距漢魏故城直線距離約6.5公里。2020年發掘面積為1000平方米,清理遺跡現象主要有窖、灰坑、灰溝、路、燒

          2022-02-09
          939 12
        • 磨盤村山城遺址入選202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4月13日,202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正式發布,吉林圖們磨盤村山城遺址成功入選。磨盤村山城原名城子山山城,位于圖們市,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至2020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累計發掘面積6405平方米,共清理城門3座,角樓1座,解剖墻體6段,發掘院落、大型建筑基址、小型房址、排水溝渠、灰坑等遺跡近80個,出土各類遺

          2022-02-20
          1330 36
        • 距離遷西縣城不遠處的西寨村,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

          西寨遺址位于河北省遷西縣東部灤河北岸臺地上,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年代距今6000余年。西寨遺址是一處集祭祀、居住、制陶、制石、漁獵于一體的大型史前遺存,反映了灤河中下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征及演化序列。遺址平面呈橢圓形,面積96200平方米。發現祭祀地、房址、器物堆積群等重要遺跡現象,出土完整或可復原的遺物近5000件。遺址大體可分兩期,一期遺存年代稍晚于興隆洼文化,而與上宅中期早段及新樂下

          2022-02-09
          1565 70
        • 鎮城、義井、光社、狄村、許坦遺址,考古發現勾畫“太原人”來處

          受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田建文,日前在太原市博物館舉辦了一場講座,題為“這就是太原——鎮城、義井、光社、狄村、許坦諸遺址的考古發現”。題中的每個遺址,都是太原的一段歷史,也是太原人從遠古走來的“足印”。鎮城遺址出土的彩陶“鎮城人”從南來太原鎮城遺址,是今年3月發掘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數量較多的彩陶器,以及一座五邊形房址,為迄今為止太原市最

          2022-01-13
          1432 54
        • 常州驚現三國古縣城遺址!江蘇重大考古發現公開面世!

          近日江蘇2020年一項重大考古發現公開面世在常州溧陽發掘出一座三國時期的古縣城是江蘇首次發現完整的縣城遺址25萬平方米古縣城露出真容4月15日,來自江蘇多家考古研究所、博物館的30多位考古專家齊聚常州溧陽,對古縣城遺址進行實地考察。早在2018年,南京博物院就在此發現了一處漢代墓地和一處唐代窯址。通過尋找墓主人、窯址使用者的身份,結合相關史料,考古隊認定這里

          2021-12-27
          206 54
        • 關于漢長安城遺址發展規劃,官方回應:申建國家文化公園!

          在今天的西安主城區版圖的西北部有一塊土地顯得很突兀,里面是大面積的農田和原始村莊,沒有高樓大廈,夜晚也沒有璀璨的燈光,和周圍的現代化城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塊區域占到了西安主城區的近四分之一,這片區域就是漢長安城都城遺址。由于這片區域位于西安主城區內,60年代就被作為遺址特區保護起來,西安市所有的土地使用及道路、地鐵規劃到必須考慮遺址保護這個問題。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所有的主干道

          2022-03-20
          1053 55
        • 10萬平方米“糧倉城邑”遺址被發現,就在老冢鎮旁邊的村子!

          都說上下五千年,周口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更是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光是在太康發現的遺址就不計其數毛莊陶母崗遺址王集方城遺址太康通滿寺遺址太康文廟高賢壽圣寺近日,在太康老冢鎮旁邊的四通鎮時莊就發現了一個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用于糧食集中存儲的“糧倉城邑”,28座分布集中形制多樣的夏代早期糧倉遺址在四通鎮時

          2022-03-19
          25 80
        • 西安漢城遺址有幾萬畝土地為什么不開發,不耕

          西安漢城遺址有幾萬畝土地為什么不開發,不耕 西寧市未來有什么的發展規劃?西寧城南新區未來有什么規劃嗎?


          2022-12-04
          732 97
        • 花開時節動京城--記章丘焦家遺址入選全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章丘又添一處國家級考古新發現!2018年1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山東濟南市章丘區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以票選第一入選2017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一焦家遺址焦家遺址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南面距城子崖遺址4公里。為大汶口文化遺存,其面積100多萬平方米。1987年春濟南市文化局文物處和章丘縣

          2022-03-17
          305 8
      5. 點擊查看更多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