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尋古——訪圖們磨盤村山城遺址.....
磨盤村山城(城子山山城)位于吉林省延邊州圖們市長安鎮磨盤村西南2公里與延吉市交界處,西距延吉市區5公里,東距圖們市20公里。山城東門外即是磨盤村五組(山城里屯)。海蘭江在其城南1公里處注入布爾哈通河,山城的南、東、北三面為布爾哈通河所環抱。
山城修筑在一獨立的山體上,山體呈盆狀,當地稱之為城子山。山城平面呈闊葉狀。城垣依山勢沿山脊或山腹以石塊砌筑,內外兩壁,墻內充填土石,周長4549米。最高處海拔390米。門址4處。東門、北門、西門為主要門址,均有甕城,東南門為便門。
城內地勢開闊,多為平緩坡地,遺存十分豐富。城中心緩坡地帶有一處較大的建筑群。圍繞建筑群則有多處居住區和若干大小不等的土筑院落。以往曾在城內采拾到渤海國早期的繩紋、網格紋板瓦以及東夏國“天泰三年六月一日”“南京行部造”“南京路勾當公事之印”等文物。
山城調查始于20世紀初,是由日本人進行的,其后我國學者李文信先生以及吉林省博物館、吉林省考古工作隊(現吉林省考古研究隊)、延邊州文物工作者多次對山城進行過考古調查。為配合《吉林省圖們市磨盤村山城保護規劃》的實施,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13年9月至11月,2014年6月至11月,2015年6月至10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磨盤村考古發掘隊,先后對山城的東門、北門,北門東側角樓以及城內2處房址、3處建筑址、2處院落址進行了發掘,并對城墻墻體進行了解剖,總發掘面積為2600平方米。
另委托河南省洛陽瀍河考古鉆探公司對城區進行了近10萬平方米的鉆探工作。出土文物有陶質建筑構件,生活器皿,鐵制生產工具,兵器,石臼,石杵,鐳石以及銅幣等數百件。三年的考古發掘,收獲頗豐,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014、2015年度考古鉆探結果顯示,在城內中心區域自北向南,由低漸高分布有21處人工修整的臺地,其范圍南北長280米,東西寬110米。目前在此區域已發現一組建筑群,11處建筑基址。
2014年、2015年對其中3處建筑基址進行了發掘。建筑基址上散存大量建筑瓦件,出土遺物有鐵鎖、鐵矛、鐵鏃、鐵釘等,未見生活器皿。這種排列密集的柱網結構遺跡十分特殊,為東北地區罕見,應是東夏國獨有的建筑形式。
2014年配合山城東門至北門保護項目,對北門東段一處城垣進行了探查。墻體外壁為石筑,隨山勢直接修筑于山體基巖上,墻面石塊經人工修整,錯縫擺砌,向上逐層略有收分,非常規整,墻基下兩層石塊間敷粘膏泥。墻體內壁亦為石筑,墻體內充填土石。城墻內側低矮,現高1.1米,外側高聳,現高4米左右,寬3.45米。
山城內分布有4處用土圍筑的院落,以往稱其為小方城。2015年發掘了其中的2處。
2013年在距東門西南約150米的緩坡地清理房址2處,1處(2013F2)破壞嚴重,1處(2013F1)保存較好。F1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3米,南北寬5.5米。房內西、北墻下有曲尺形火炕,房內東側發現與冶煉相關的灶址、坩鍋及煉渣。據此,F1應是一處冶煉作坊遺址。另外,在房址下疊壓有渤海時期網格紋板瓦等遺物。
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不僅有建筑構件,還有陶質生活器皿,鐵制生產工具,兵器,金朝、宋朝的錢幣以及石刻人像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建筑群內的地層中出土了渤海早期鳳鳥紋瓦當和繩紋,網格紋板瓦。
磨盤村山城考古發掘,是我國首次對“東夏國”這一僅存19年的地方政權進行的主動考古發掘項目。此次發掘初步厘清了東門、北門兩座主要城門的形制和結構,掌握了城墻、角樓的構筑方式,初步探明了城內建筑群的布局,明晰了建筑址規模和柱網格局,確認了兩座院落內遺存的性質,并出土了大量的東夏國時期遺物,從而驗證了《元史》東夏國“南京”,“城堅立鐵”的準確性,并為鮮見于文獻記載的金東夏國研究增添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城中發現的渤海早期遺存,更為今后探尋和研究渤海“東牟山”早期都城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
(中國文物信息網)
大家都在看
大城縣這個村子竟是西漢古城遺址! 城村漢城遺址圖片
大城縣西南與河間市交界處留各莊鎮完城村,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西漢參戶縣城遺址。該遺址面積約為5平方公里,整個完城村便坐落在古城遺址上。
圖為遺址出土陶器
遺址附近出土諸多文物
歷經兩千多年風雨滄桑,古城早已夷為平地,只剩下被村民稱為“南臺”的城臺。城臺長寬各約600米,高于周圍地面0.6米。就在這約5平方公里的的面積上,從取土剖面上計算約有1米多厚的文化層。至今留下了“將臺”、“南臺”、“臺東”、“臺口”、“臺南溝”、“西城壕”、“西南城角”、“娘娘地”等歷史地名。
遺址上,秦磚漢瓦和陶器碎片俯拾即是,殘破的石器也不難尋覓,每值雨后還偶有不同規格的銅箭鏃和古幣出現。通過村民取土而被發現的古陶井有20余眼,井中大多有數量不等的、不同規格的陶罐。在土層剖面上經常發現古人用火的碳堆遺跡和大量的獸骨。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有人在遺址上撿到一枚方寸大小的銅印,上鑄有“別部司馬”字樣,現陳列在廊坊博物館。
在完城村北,曾出土過殘破的銅戰車、銅劍、刀幣等文物。遺址西部的古墓中曾出土過殘破的銅戈兩件、青銅短劍一柄、銅戰車部件和戰馬挽具。在遺址北,越過燕南長城遺址約2公里處,為現今的西位敢村,上個世紀90年代初曾出土過一枚銅印,上鑄有“部曲將印”篆字。2003年春,在該遺址東,西曹村村民在取土時發現年代久遠、早已塌陷的古墓葬,墓室是由中間為太陽、周圍為對稱的古兵器圖案的方型墓室磚砌成。
2002年11月26日,大城縣文物管理所在完城村開展了一次文物征集活動,一次就征集到多年散存在村民家中的陶盤、陶鼎、陶甕、陶罐、銅箭鏃等文物27件。
參戶為漢渤海郡二十六個屬縣之一
該遺址是怎樣被發現和確認的?此事應歸功任職于大城縣地名辦公室的楊馨遠。
楊馨遠多年從事對大城縣歷史的研究,他發現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載:“平舒縣西南五十里有參戶亭,故縣也,世謂之平虜城”。然后又從古籍資料中進一步得知:參戶是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設置的渤海郡二十六個屬縣之一,在東漢初劉秀稱帝后,因“官多役繁”故“撤并郡,國十、縣、邑、道、侯國四百余所。”參戶縣被撤,降為亭。
參戶城曾為河間侯國所轄。漢武帝時,諸侯雖不像以往那樣強大難以統治,但個別的侯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威脅著中央政權。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武帝推行“推恩令”,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給自己的子弟為列侯,由皇帝制定這些國的封號。河間王劉德是個尊賢有德的王侯,《漢書·河間獻王傳》中贊其“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成語源于此。他得知武帝用意,于是便把封地又分給了下代,其中把參戶封給了第九子劉勉。參戶侯位共傳了五世,至東漢初隨參戶縣一并裁撤。參戶縣雖被降為亭,但它重要的戰略位置和完備的城池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軍隊的侵略起到了重要軍事據點的作用。
從“乞活城”變更為“完城”
參戶城又為何演變為完城?據《元和郡縣志》《晉書》等史料記載:參戶故城遺址到西晉初,“太安(公元302—304年),并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掠羯胡萬戶于山東,賣為生口,值儉難售,恐其有叛,不聽入州郡,筑此城以居之,任其乞活。”這也是西晉時漢族地方官僚掠奪少數民族以叛賣為奴隸的民族壓迫現象,參戶城從此演變為“乞活城”。城北約2公里處為戰國時期的“燕南長城”,此地有“燕南趙北”之稱,“完城”的“完”字不僅有“完整”、“充足”的含意,還有古代刑罰的釋義。漢以前指髡刑,即剪去犯人的須發,漢以后罰作勞役,因不傷肢體故曰“完”。“完者謂不鉗而筑城也”。在東漢后,城內駐兵較少,因而成為司馬騰安置羯族人較為理想的地方,司馬騰除賣部分羯族人外,他深恐未賣完的羯族人造反,故利用原參戶城安置羯族人,任其乞活。
羯族人是古代匈奴的別部,相傳為中亞人,高鼻深目多須,天性驍勇。后隨著“永嘉之亂”,這些羯族人乘機離開,回歸了本部落,“乞活城”便逐漸荒涼成為廢墟。后來此定居的居民大概嫌其名不雅,而古人更名又多沿原意,遂更“乞活城”為“完城”。
西漢參戶縣城遺址有的部分為何演變為洼地?民間有傳說毀于地震,亦有傳說毀于戰亂。據楊馨遠講,這還與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瀛州刺史盧暉開“長豐渠”有關。“長豐渠”參戶城遺址南引子牙河“東入淇通漕,灌田五百余傾”,后因管理不善渠水橫流,參戶城遺址四周演變為古河道,遂長年積水變為洼淀。
留下“老包坐完城”和“顯城”的傳說
此外,現今,在完城村一帶的村莊,還世代流傳著“老包坐完城”和“顯城”的傳說。相傳北宋年間,包公巡察到此城,坐衙升堂,平反冤案,為民除害。為此,筆者曾查閱了《河間縣志》,在該志書的“大事記”中記載:北宋慶歷年間,1052年至1053年,包拯任高陽關路安撫使,治河間,統瀛、莫、雄、霸、冀、滄、永靜、保定、乾寧、信安10州軍,并兼任瀛州知州,在任期間上疏《論瀛州公用》。既然包拯曾任過河間的安撫使,做為一代名臣,來距河間僅40余公里的完城巡察也是有可能的。完城村一帶的村民把古城與歷史上的包拯聯系起來,并以口頭文學的形式世代傳頌,也是一種崇尚清官的良好愿望。
村中一些老人說,在完城南洼,逢天氣晴朗,晨曦微明,薄霧如紗,便有一座城池顯現,城樓巍峨壯觀,城門洞開,百姓軍士進進出出,熙熙攘攘,呈現出太平盛世的景象,這就是傳說中的“顯城”。用現代科學觀點解釋,“顯城”很可能是一種“海市蜃樓”現象。
(來源:廊坊都市報)
大家都在看
河北中醫藥文化景點臺西村商代遺址、滿城漢墓遺址 城村漢城遺址圖片
作者:周計春 趙潤生
臺西商代遺址位于藁城西10千米處,在臺西村東北,居臺西、莊合、故城、內族四村之間。以3個高大的“臺疙瘩”(南臺、西臺、北臺)為中心。“南臺”在臺西村東約200米處,現已鏟平無存。
1965~1972年間,臺西村村民在西臺南側取土時,發現過成組的青銅禮器和一件長達39厘米的玉戈,以及銅鼎、琉、暈、覦、匕、矛、蹲、石磨等。經國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鑒定為商代中期(約公元前14世紀)的文化遺存。
1973年,河北省文管處組成考古隊,對臺西商代遺址進行發掘。先后共揭露面積1889.75平方米,發現房屋遺址14座,水井兩眼,灰坑134個,墓葬112座(其中有奴隸殉葬墓10座)。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青銅器等3000多件。發現植物種子30余枚,均屬于薔薇科梅屬種子,以桃仁為主,還有郁李仁、杏仁等,藥食兩用。
從這里出土的文物中,有世界上保存最好、年代最久的釀酒作坊,以及最早的酒曲;世界上最早的鐵器;世界上最早的鐵礦渣;世界上最早的手術刀;世界上最早的脫膠麻織品;世界上最早的平紋縐絲紡織品等,創下了七個世界之最。2006年5月被列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滿城漢墓遺址位于保定城西北21公里處滿城縣陵山東坡,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葬,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山洞宮殿。1982年7月23日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8年夏季,曾出土“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朱雀街環杯”等國寶級文物,2001年3月,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發現”之一。在劉勝墓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中,有4枚金針、5枚銀針、“醫工盆”,以及小型銀漏斗、銅藥匙、藥量、銅質外科手術刀等組成了迄今發掘出土的質地最好、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西漢時期醫療器具。盆為銅質,口徑27.6cm,盆沿和盆身均刻有“醫工”字樣,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刻銘醫用器皿;針體細長,長度為6.5~6.9cm不等,上端為方柱形長柄,寬0.2cm,柄上有一小孔。針尖或尖銳,或稍鈍,或呈圓卵塊、三棱形不一。據專家考證,認為與《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載九針相仿,是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金屬醫針。
版權申明:燕趙中醫網原創內容,禁止公眾號轉載,歡迎個人轉發。
想要獲取燕趙中醫圈最新消息,可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yiyuan-fuwu”。
“醫緣”為中醫朋友服務,一個有用的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