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養陵川 水上潞城
——關于潞城鎮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調研報告
潞城鎮黨政班子成員
一、基本情況
潞城鎮地處陵川中部,距離縣城15公里,周邊有奪火、馬圪當、古郊、六泉、附城、崇文六個鄉鎮,是陵川通往各旅游景點的必經之路,區位優勢明顯,境內山高林密,旅游資源豐富。有稟賦深厚的金元文化,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有紅色搖籃-陵川縣第一次黨代會會址天池村、陵川古八景之一的義門錦屏朝霞、有陵川獨一無二的水上樂園-上郊水庫、有國字號品牌-棋子山國家森林公園、有深厚的道家學派-東掌村福興寺。市委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旅游發展新思路,縣委、縣政府黨代會確立了“11613”發展戰略,明確提出了“全域旅游、鄉村振興、三基建設”今年的三件大事。面臨重大政治機遇、承擔重要歷史使命,加之我們有獨特的自然資源文化優勢。在這樣一個維度來重新審視潞城,我們完全有基礎、有條件譜寫農旅融合發展新篇章。對于潞城來說,就是要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借助太行一號國家風景道建設的有利契機,著力發揮好后發優勢。以打造“縣域中部旅游集散中心、陵川東部農產品物流中心”為發展定位,以陵川獨一無二的水量充裕具有較大開發潛力的上郊水庫為龍頭,做足水文章、做活旅游新業態,唱響“康養陵川·水上潞城”旅游品牌,全面打造陵川未來的“后花園”。
二、規劃布局
(一)以“水”為基,打造“康養陵川 水上潞城”
潞城境內的上郊水庫,是全縣唯一沒有干涸的水庫,也是陵川水域面積最大的水庫之一。近年來,借助豐富的“水”資源,垂釣、采摘園、娛樂場等一批新興旅游休閑產業逐步在上郊生根發芽,發展前景廣闊。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就是要以“水”為基,做活“水”文章。規劃發展沿湖、沿河觀光農業,建設“以農造景、以景帶旅,以旅促農、農旅融合”的農業主題觀光園,改變單一觀景賞花、摘果垂釣等傳統模式,形成以“新技術、新品種、高科技、現代化”為特色,集運動休閑、度假考察、康養健身等于一體的綜合園區,打造最佳康養樂園。打造最佳親水樂園、最靚濕地公園、最美印象-水上潞城,打造“陵川-上郊”10分鐘旅游休閑觀光區。
(二)以“文”為魂,打造“文旅潞城”
潞城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而能夠獨領風采眾口稱譽的當屬那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風景區,因為文化是美的靈魂,也是景區的靈魂。歷史文化是人類智慧和情感的結晶,今人踏著古人的足跡欣賞自然景觀的時候,洇染了古人思想的結晶易使游客產生豐富的聯想,情感上發生強烈的共鳴,于是看山不只是山,看水不只是水,看洞不只是洞,情景交匯融合,美好獨特的感受便變得刻骨銘心。把生態自然美景與歷史人文景觀結合起來,立體地彰顯出景區獨特的風趣韻味,讓人們在飽覽生態自然秀色之余又得到歷史文化養分的滋潤。潞城不缺的是文化,缺乏的是對文化的投入不足、對文化的認知不夠、對文化的開發動力不足,棋子山葦水村李家老爹看棋斧爛的故事千百年來傳為美談、福興寺孝道文化長期興盛不衰、天池村陵川縣第一次黨代會會址不僅是陵川的唯一,更是陵川獨有紅色文化傳承教育基地,錦屏朝霞更是古陵大地八景之一。我們就是要充分挖掘歷史和自然稟賦的厚重文化。以棋子山國家森林公園為龍頭,打造“棋子山-福興寺-黨代會會址-玉皇廟-二仙廟-白玉宮”文化長廊,把這些景觀經典建設起來,利用起來,積極探索旅游資源與品牌效益、自然資源與人文歷史、景點發展與各設施配套等關鍵環節,圍繞景觀景點,在周邊規劃建設農業產業園,旅游農家接待、生態采摘園區,以“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觀自然景、賞民俗情、享田園樂”為主要內容,打造最美鄉村、最美潞城。
(三)以“景”建“景”,打造綠色長廊
潞城區位優勢明顯,是陵川東部距離縣城最近的鄉鎮,隨著縣城不斷擴大,城鎮人口的日益增長,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外出旅游、周末游成了現代人的首選,潞城正好契合這一要求。一是圍繞“必經之路”這個優勢,在旅游客棧上可以做足文章,建設一批高質量的農家接待、滿足游客途中休憩、途中娛樂的基本要求。二是利用鎮域范圍內近年來不斷發展的生態農業在綠色、特色上下功夫,滿足游客的視覺享受和味覺盛宴。規劃建設石掌-棋子山、沿溝-楊家嶺兩條景觀大道、充分發掘冶南嶺片區中藥材種植開發基地、以疙瘩村為主的義門片區生態農業采摘園區、以上郊為主的設施農業,以八渠為主的千畝旱作農業區。將現有農業產業園區連點成片,打造生態景觀、農業景觀、創意景觀交相輝映的主題休閑農業景區 ,打綠色牌、走生態路,滿足休閑旅游渡假需求,讓游客眼前一亮、心中一驚、開心一笑。
(四)實施“通達”工程,打造“半小時”旅游圈
潞城未來成為陵川縣城的“后花園”不是空穴來風,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一是秉承生態資源豐富和歷史人文景觀。二是交通區位良好,地處陵川中心,是鏈接陵川-東部景區-潞城黃金三角支點,距東部景區,縣城中心都在半小時左右。三是市場前景廣闊,隨著旅游市場對生態需求的高速增長,城市居民對鄉村旅游成井噴式爆發。應勢而為,潞城“農旅融合”就會實現一次大發展、大突破、大跨越。打造陵川“半小時”旅游圈,必須有交通作支撐。實施“通達”工程。向北打通潞城-崇文甘井掌4公里鄉村道路,實現與晉陵一級公路的鏈接、向西北打通四義莊-崇文張家莊2公里鄉村道路,實現與高陵高速陵川出口的鏈接、向南打通沿溝-楊家嶺4公里鄉村道路,實現與陵修線的鏈接。實施這些工程之后,打造陵川“半小時”旅游圈不再是夢想,打造陵川縣城“后花園”必將成為現實。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推動農林文旅康深度融合,是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重要內容,也是擴大農民就業、推進脫貧攻堅、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當前存在五大難點:
(一)職能融合難
農業與旅游分屬不同產業,兩個部門的目標任務、發展方向、工作重心、考核指標完全不一樣,何況還涉及國家、省、市、縣、鄉、村各個層次和規劃、建設、交通、文化、水務等多個部門,步調不一致,難以形成合力。
(二)規劃不統一
省市縣級層面都缺少全域性農旅融合總體規劃,農業和旅游規劃未能有效銜接,規劃不一、布局隨意、景致雷同,缺乏差異性,比較優勢不明顯。鄉村一級在開發時只考慮現有資源和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規劃,沒有與全域旅游同步考慮,造成資源浪費。
(三)特色產品少
我縣農業資源、旅游資源豐富,但農旅融合產品并不豐富。很多農旅產品、休閑觀光園區及景點內涵單一,形式趨同,多以農家樂、農業節慶等形式運行,開展觀光、采摘、垂釣等活動,難以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
(四)基礎條件差
古風古貌保存較好的鄉村都比較偏遠,交通、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差,鄉村游經常找不到路、上不了網、停不下車、吃不到特色菜,成為制約瓶頸。
(五)專業人才缺
農旅融合后,村民從單一的農耕轉變為既干農活又從事服務活動,甚至專門從事農旅接待工作,但思想觀念陳舊,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缺乏服務意識,更缺乏管理服務經驗。
四、對策建議
(一)打破行業界限,科學制定融合規劃,完善跨界治理機制
農林文旅康融合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各級政府要從發展“大農業、大旅游”出發,成立農林文旅康融合產業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抓好相關政策的落實。農業、旅游及相關部門要打破景區、行業、部門界限,加強溝通,分工協作,在政策優惠、項目整合、資金補助等方面予以支持,使產業相互延伸、擴散、融合,形成互動,實現共建共管共贏。牢牢守住生態發展底線,科學制定“區域農林文旅康融合發展規劃”,把農林文旅康融合作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優化布局,引導產業向農旅景區集中,聯動發展,促進農業和旅游業轉型升級。
(二)突出區域特色農業金融助推農村三產融合,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促進產業聯動發展
要按照“突出特色、農旅互動、以旅促農”的思路,以旅游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以農業的特色拓展旅游市場,努力實現“農田變景點、鄉村變景區”。一是園區圍繞旅游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要根據全域旅游的整體布局,破除傳統觀念,突出地域特色,體現農村風味,找準主導產業,挖掘農耕文化,把旅游元素融入到園區建設中,精心打造主題園區,做到一園一主題、一園一特色、一園一精品,避免千篇一律,真正把農村建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康養旅游度假目的地。二是產業圍繞旅游轉。緊緊圍繞全域旅游調整農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開發農業觀賞功能,打造集休閑、觀光、體驗、度假于一體的產業基地,凸顯“春有鮮花迎客、秋有瓜果飄香”的新農村魅力。三是產品圍繞游客變。要根據游客的需求,研發加工具有地域標志的優勢特色產品,特別是綠色、有機農產品,包裝特色菜、特色果、特色花、特色小吃,讓游客提著錢包來、帶著產品歸。深入挖掘農村歷史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傳統工藝制作、農業文化主題公園、農耕題材紀念品等農旅融合新產品,增強游客的互動性、參與性和體驗性,提升旅游吸引力。
(三)完善基礎設施,提升農家旅游檔次,打造生態康養品牌
整合現代園區建設、國土整治、農村公路建設、小流域治理等項目資金,完善農村景區景點的基礎設施,同步改善水、電、氣、通訊和交通條件。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推進環境的優化、亮化和美化,建設特色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促進景區景點升級轉型。重點發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采農家菜、摘農家果、干農家活”為主要內容的家庭農場,培育一批集自然景觀、特色果蔬、休閑垂釣、觀光旅游、度假養生為一體的精品農家樂,做大規模、做高檔次、做靚品牌,提高農旅融合產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重視人才培養,構建合理人才隊伍,提高服務管理水平
農林文旅康融合是新型產業,亟需各類專業人才,要根據農旅產業發展前景,重視人才培養。一是有計劃地遴選業務骨干赴大專院校深造,學習考察發達地區先進經驗,培養復合型高端人才。二是加強內部技能培訓,培養實用型鄉土人才。三是結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引導大中專畢業生回鄉到農旅融合產業就業創業,促進經營管理服務的本土化和個性化,進一步提升鄉村旅游的發展水平。
來源:晉城在線
關注
Hash:bb82d2c71959671da49ea7a6d2e6a4774d38a658
聲明:此文由 微陵川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