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荒山村”到“網紅村”,看一個小山村的美麗蝶變
廟荒村環境的變遷
廟荒村,位于河南省林州市黃華鎮西部,背靠太行山,紅旗渠一干渠從村內由北向南穿過,距市區7公里,轄7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全村277戶、823口人,支村兩委干部5人,黨員40名。是河南省級貧困村,2018年成功脫貧摘帽。
曾經的廟荒村,“村”如其名,地簿、路差、房屋舊,缺人、缺錢、缺產業,是個破敗的荒山村,也是林州落后、貧困的“西山墁”。
而如今走進廟荒村,泥墻紅瓦的特色民宿、整治干凈的柏油馬路、自然美麗的古木綠地讓人絲毫看不到“荒”的影子,所見所聞與村史館墻上展示的舊照片天差地別。短短數年,廟荒村已經實現了美麗蝶變。
近年來,廟荒村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先后建造了渠畔人家民俗街、停車場、精品民宿、特色農家院等,高標準建設了黨群服務中心、村史展覽館、皂角樹文化廣場等,努力打造集休閑慢生活與研學一體的紅旗渠畔開放式休閑度假村。廟荒村還先后獲得國家二級景區民宿村、省鄉村旅游特色村、省最美鄉村、省鄉村旅游巧媳婦示范工程基地、安陽市美麗庭院示范村等多項榮譽稱號,2020年林州市黃華鎮廟荒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
以人居環境改善為突破口,荒山村變成網紅村
一個村莊的變化,可以折射一個時代的變遷。過去的廟荒村,“荒嶺禿山頭,炒菜不用油”,老一輩人留下了太多貧苦的記憶。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廟荒村以生態立村,深刻踐行“兩山理論”發展理念,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林州的綠色奇跡。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整治,建設宜居樂業的美麗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廟荒村根據自身的發展水平,充分尊重農村的傳統和習俗,優化生態環境,保持生態環境和自然風貌的原生性,打造幸福廟荒“渠畔人家”和魅力田園,以綠色發展為指引,為廟荒村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廟荒村的街道
以“守青山、美家園、留鄉愁”為不變的初心,廟荒村先后投資800余萬元,以生態和諧為主題,以秀美“渠畔人家”為建設主線,把村里的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進行了全面改造提升,農戶用上了天然氣,垃圾實現了村收集、鄉轉運、市處理,農戶廁所進行了全部改造,村內鋪設了排污管道,實現了雨污分流,建成了污水處理站,村莊污水達到有效處理,村里的閑散土地建設了花園、游園、停車場,栽種了各種花卉、綠植,廟荒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紅旗渠穿村而過
以“渠畔人家”為主題的民俗旅游項目落成后,廟荒村成為了豫北有名的特色民俗旅游村,2019年接待游客 20 萬人次。廟荒所轄的7個自然村中,2019年有3個自然村實現了整村改造。入村的路是新修的,石板路連著各家;聯排別墅保留著原始的外墻,加了紅磚的墻飾;木制的仿古門樓外,家家砌了藍磚青瓦的花墻;村東廣場有木制亭廊和健身器材,老磨盤也成了靚麗風景線。從廟荒村眺望山巒,青山如黛,花開漫野,處處生機盎然。夕陽西下,廟荒村的“夜經濟”釋放出新的活力,這里有川流不息的人群、花樣百出的美食、琳瑯滿目的商品、流光溢彩的夜市,還有時尚刺激的彩虹滑道、網紅橋,趣味十足的兒童游樂場……農家樂火了,村民的錢包也鼓了,如今廟荒村村民的生活已經成為城里人羨慕的日子。
因勢利導,探索文化+產業+扶貧的發展模式
鄉村要實現振興,產業發展是立身之本。如何能夠在產業發展上發揮自身優勢,讓村民們過上富裕的日子,廟荒村支村兩委不斷尋找著適合自身特點的休閑農業發展之路,呈現出休閑農業協調發展、生態環境日益優美、鄉村旅游日益彰顯、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態勢。廟荒村先后建設了古板栗公園、農家書屋、古樹文化廣場等,利用“紅旗渠精神”這一紅色品牌,借助紅旗渠干部學院等多家研學培訓機構在廟荒村建立研學基地。形成了一條紅旗渠研學、生態觀光、鄉村旅游、民宿、采摘為一體的鄉村游學產業鏈,年接待游客 20萬人次,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吸引周邊城市游客前來打卡。
村外有田園
人氣的不斷提升,也為廟荒村拓寬了產業發展之路。村里利用人氣優勢,資源變產業。在積極打造村莊美化、亮化、綠化、凈化的同時,確定以精品民宿為抓手,引進精品項目,建立“高端民宿”,致力打造恬靜雅適的鄉村生活準格調。2018年,按照“秦淮人家”的模式,村里打造了“渠溿人家”特色鄉村旅游一條街,建設幸福廟荒特色民宿村。村支部用獎補形式鼓勵村民大力發展農家樂、民宿,首批領跑的14個農家樂、20個特色民宿院已開始投入運營。村里成立了“幸福廟荒”旅游發展公司,各個農家樂、民宿統一納入旅游公司管理和運營,50余戶村民直接受益。
一大批有資金、有理念、懂經營的商戶落戶廟荒村,邂逅驛站、皂角樹下、紅家樂等一批“可吃、可住、可體驗”的高端精品民宿相繼落成。各色各樣的民宿分布于廟荒村不同的角落,它們順勢而建,錯落有致,依山傍水,一步一景。紅旗渠一干渠像一條玉帶穿村而過,為這個靜謐的小山村增加了靈氣。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濃濃的鄉村氣息撲面而至,頓然讓人安詳寧靜。
用好機遇,把土地變成錢袋子。2017年,廟荒村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全村土地500余畝,種植花卉、苗木、中藥材等,發展高效農業提高土地產出率。同時,將村里4000畝山坡林地里的1100棵板栗樹、2000余棵山楂樹、百畝花椒樹整體打包,引進了“鄉鄰農果”電商,使農戶們的板栗、花椒、山楂等農副產品通過網上銷售,實現了足不出戶就得利。村民們不僅可以通過土地流轉、出售農副產品受益,而且可以到合作社務工,增加勞務收入,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通過調動每個農戶參與到村莊建設上來,激發農民群眾作為鄉村振興主力軍的作用。
紅旗渠干部學院研學班
廟荒村曾經是個貧困村,村里有22家貧困戶。村里發揮山坡地面積廣的優勢,先進先試建設村級光伏電站,在幫扶貧困戶增收的同時,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實現了突破。這些年,廟荒村貧困戶們通過家門口務工、銷售農副產品、光伏收入、土地租賃、國家補貼等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2018年已實現整村脫貧。廟荒村越來越美了,招商引資實現了大的發展。2015年北京鼎鑫置業房地產開發公司“太行 觀霖鄉村生態旅游”項目落戶廟荒村,截止現在已投資2000多萬元,項目實施后,將開啟村民致富增收的“加速度”。
黨建引領,讓黨支部發揮戰斗堡壘作用
廟荒村支村兩委始終以“一個支部就是一個戰斗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為主線,著力在選出一個好的領導班子、凝聚一個好的發展思路、強化一個好的工作制度、提供一個好的服務陣地、建立一個好的保障機制的“五個好”上下功夫、求實效,著力推進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法治型黨組織建設,有力促進了集體經濟增長、農民生活改善、生態環境美化、民主管理推進、鄉風文明提升,走出了一條鄉村美、產業興、農民富的新路子。
農村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堅強、最可靠的保障。考察實踐證明,凡是搞得好的鄉村,都有一個戰斗力、組織力、號召力強的基層黨組織,特別是有一個有威信、有思路、有辦法的黨組織書記。
53歲的廟荒村女支部書記郁林英,就是這樣一個敢想、敢干、有魄力的人,就像當年父輩們修建紅旗渠工程一樣,郁林英認識到,“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在最初的村里人居環境整治時,她就把自家的房子騰出來,做了工程指揮部。在改造過程中,違建拆除是一個頭等難題。郁林英拿出一個共產黨員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毅力,先從親友開始挨家挨戶做工作,反復給村民宣傳政策,給他們講廟荒村的長遠發展。她時常顧不上吃飯、顧不得休息。村里的老黨員劉明生曾緊緊拉著郁林英問到:“我們廟荒村真的能夠致富嗎?”他的一問深深地觸動了郁林英的心,她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廟荒換個樣子,帶領廟荒村的父老鄉親們改變現有的貧窮落后。
村民們思想得以轉變,行動落實就快。這些年,村里路通了,燈明了,水清了,天然氣通了……村里請了景觀設計師進行了整體規劃,對紅旗渠沿岸和主干道兩側的院落按照傳統麥秸泥墻、石頭房的原生態模式重新包裝,建設了千年皂角古樹廣場、農家書屋,“渠畔人家”廟荒村,打造成為了豫北地區最具北方特色的民俗村,廟荒村的幸福越來越有了樣子。2019年,廟荒村集體收入從當年的零收入已經突破50萬元。
美麗山村入畫來
廟荒村通過文化建設、改善村容村貌、推進鄉村治理,提高鄉風文明建設水平。在林州市全力開展“人人動手清潔家園”行動的背景下,廟荒黨支部總結出“地面干凈才能走得進來,桌面干凈才能坐得下來,灶面干凈才能吃得下去,臉面干凈才能走得出去”的“四面潔凈”文化,率先推行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五美庭院”“巧媳婦”評選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8年10月,河南省鄉村振興工作現場會在廟荒村召開。
用好黨建陣地,以活動引領新風尚。廟荒村發揮村里的黨群服務中心、村史展覽館、皂角樹文化廣場等活動陣地,先后開展了最美黃華人評選和星級文明戶評選,創作了村歌,舉辦了 “萬人采摘節”、金秋美文賞讀會、重陽節餃子宴、女子書法大賽、最美村官頒獎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主題活動,積極進行道德宣講、開展移風易俗,引導村民養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廟荒村從曾經落后的荒山村,通過城鄉融合、農旅融合,補短板,強弱項,鄉村面貌由點及面,煥然一新。如今的廟荒村山青水綠產業興,已經從“荒山村”發展為“網紅村”,從“山村美”拓展為“和諧美”,“幸福廟荒”已經越來越有了樣子!
來源:林州鄉村振興
Hash:ba46cd7798e6e6fac10fc6e2ba4abd12c8ef5727
聲明:此文由 安陽視點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