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下河沿,中衛五六十年代的“小香港”
下河沿地區位于常樂鎮人民政府向西6公里處,北依黃河,南靠太青山,轄區面積約為3平方公里,是前往中衛絲路沙坡頭度假半島的必經之地,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
下河沿地區地處寧、蒙、甘三省的交界之地。北為從西而來的黃河,岸邊有下河沿碼頭,是青海和蘭州通往寧夏平原及中原的交通要道。在漢、唐、西夏和元代的數百年間,黃河河運業常和西段“絲綢之路”相連接,各地客商貨運過載,往來不斷。且此處盛產煤炭,并擁有300余年古陶瓷制作歷史,古稱“炭山”,據《道光續修中衛縣志》載:“炭山,在縣西南三十里,產炭,夜有火光。”由此,“炭山夜照”也成為“常樂八景”之一。
《中衛縣志》記載,下河沿煤礦查明可采煤24層,儲量5000多萬噸。1953年將私營小礦組建為煤炭社,1956年年底正式改建為中衛縣下河沿國營煤礦。1959年6月歸自治區煤炭局管理。1962年與石炭井煤礦合并,大部分設備、人員遷往石炭井東溝為二礦,下余140多人維持全縣生活用煤,煤礦改建為縣屬國營煤礦。1993年年底,煤礦實有職工500多人,形成固定資產凈值236萬元,年產原煤11萬噸。
根據地質礦物構造,有“煤瓷共生”之說。據歷史考證,常樂鎮下河沿地區擁有建于漢代的大灣村瓦窯遺址和建于夏朝、元朝的下河沿瓷窯遺址兩個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及明代長城等多個文物遺跡,其中漢代大灣瓦窯遺址的發現在自治區尚屬首次,充分說明早在漢代,中衛的制陶瓷業就已相當發達而且從未間斷。加之自古有黃河渡口水運之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陶瓷產品通過下河沿渡口源源不斷地輸向遠方,故考古發現此處生產的陶瓷器遍布周邊各省區,不難看出下河沿地區陶瓷業輝煌發達的歷史。
歷史永續向前,興盛于20世紀50年代的下河沿煤礦,在國家對煤炭等礦產資源優化整合的大政策下,隨著煤炭資源開采標準和要求的提高等眾多因素疊加而逐漸寂靜下來,大部分居民陸續搬離至中衛市城區。常住人口集體搬遷后,未對房屋等設施進行人為損壞,至今仍較好的保留了原有歷史風貌。
地區內現存明代長城遺跡、大灣村瓦窯遺址、下河沿瓷窯遺址、古絲綢之路下河沿渡口等一系列歷史文物古跡。
村內保留兩處清代民居(一處為李天斗家的四合院,另一處已基本坍塌),137 棟北方土木結構“四梁八柱”式傳統民居,這些傳統民居建筑和清代民居,與南長灘、北長灘的民居建筑風格一脈相承,工業建筑、陶瓷手工業作坊、水運商貿碼頭、自流灌溉渠口、古長城等等匯聚于此,是我市乃至自治區境內少有的一處集黃河文化、軍旅文化、陶瓷文化、煤炭工業、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為一體的村落。下河沿村的傳統歷史建筑能夠體現出從元代至民國的瓷窯遺址、清代的傳統民居、同時存有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燒瓷古窯20余處,煤礦舊址10余處,工業學大慶舊址、老郵局、衛生院、學校、中國人民銀行、商店、劇院各1處,體現了該區域各歷史階段的社會發展活動情況,是黃河流域寧夏段現存的黃河文化的代表,是20世紀中后期中衛市工業發展成果的集中體現,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突出的考古發掘和旅游開發價值。
來源:常樂計生
1. 有溫度的中衛老照片,滿滿的回憶!
2. 中衛將迎來雨夾雪外加8級大風,你準備好了嗎?
3. 中衛一女大學生手機丟失在出租車里,打電話聯系司機時發生了這些...
姿勢已擺好
就等你點啦
中衛天天網-傳遞價值
Hash:798b6fdd9a63cbc37307cb6f7f7c5c780251d77c
聲明:此文由 中衛天天網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