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洛陽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區總體規劃新鮮出爐,輻射8村,總范圍31.7km2!
說到洛陽
就不得不提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作為洛陽最有名的地標之一
它的未來發展也備受洛陽人關注
圖片來源于@AertimisV
自去年來
洛陽城市建設不斷
而近日
洛陽龍門石窟的未來規劃也重磅出爐
快跟阿秋一起來看看
規劃期限和規劃范圍
1、規劃期限:2010—2020年
2、規劃范圍:
園區以龍門石窟景區為核心,包括周邊龍門、郜莊、張溝、寺溝、魏灣、郭寨、東草店、西草店等八個行政村莊用地,規劃總用地范圍31.7平方公里。
規劃定位與目標
1.規劃定位
以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和龍門風景名勝區保護為核心,以龍門原生原真文化的展示、體驗、弘揚為特色,以發展龍門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為主導,統籌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可持續發展,構建具有國際吸引力的、國內外著名的旅游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休閑旅游度假目的地。
圖片來源于@AertimisV
2.規劃目標
1)保護生態環境,整合自然資源,保護歷史遺跡和地方文化特色,科學規劃文化和旅游產業項目,形成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打造國際性的旅游目的地。
2)在游人容量和環境承載力的控制限度內,因地制宜地發揮資源潛能,在適當的空間和時間內,積極開展多種旅游項目,促進旅游業及地方經濟增長。
3)統籌風景游賞、旅游設施、居民社會三者協調發展,統籌城市與風景協調發展,加強園區的生態文明建設,使園區由國內著名成為世界知名的旅游勝地。
4)通過發展旅游業及相關文化產業,創造就業機會,提高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水平。
3、總體規劃布局
①規劃布局結構
空間發展模式:園區以龍門石窟景區為核心,采取北延、南伸、西展、東合的空間發展模式。
北延、南伸:南北向以龍門石窟景區為核心,沿伊河及兩側向南、向北兩個方向延伸,擴展核心游覽區范圍,使龍門自然與佛教文化相融,深化佛教內涵。
西展:挖掘園區伊河以西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條件,景區向西擴展,規劃文化產業和度假旅游項目。
東合:結合園區伊河以東的村莊的環境用地條件,整合東部景觀和資源,規劃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項目。
②總體布局結構
根據園區的空間用地條件、發展模式及資源分布,形成“一帶兩翼”的總體布局結構。
“一帶”即龍門—伊河與生態景觀帶,以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和伊河生態濕地為主題景觀。
“兩翼”分為東翼和西翼,“西翼”注重創意與度假文化產業,“東翼”注重生態與藝術文化產業。
③功能結構
在總體布局結構的基礎上,結合園區的資源特色、主題策劃及空間發展條件,提煉出“一帶一核,兩環七片區”的功能結構。
一帶:即龍門—伊河文化與生態景觀帶。
一核:即龍門風景名勝區。
兩環:包括生態環與交通環,生態環為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的外圍生態帶;交通環為串聯園區內各功能片區的交通環線,是園區的交通骨架和聯系環路。
七片區:即龍門旅游服務片區、張溝溫泉度假片區、郭寨文化創意園片區、天地龍門旅游片區、東山生態旅游片區、伊河生態濕地北片區、伊河生態濕地南片區。
④功能分區
規劃園區分為出入口區、功能片區和中心游覽區。
出入口區:包括北出入口區、東出入口區、西南出入口區、東南出入口區、次出入口區。
功能片區:即功能結構中的7個片區。
中心游覽區:即龍門風景名勝區。
ps:規劃建設用地總面積5.64平方公里(含已有的倉儲用地、高速公路用地和特殊用地)。
接下來重頭戲來了!
龍門石窟周邊各個分區的規劃!
仔細看~
分區規劃
1
出入口區規劃
出入口區包括北出入口區、東出入口區、西南出入口區、東南出入口區、次出入口區。
1)北出入口區
規劃以禪宗自然為景觀特色,結合龍門村、寺溝村兩村莊改造,形成園區北部第一景觀區。主要規劃內容包括入口景觀帶、大型停車場、禪林廣場、前廣場區、游客服務中心、電瓶車停車場、集散廣場、展示中心、園區管理區等。
2)東出入口區
規劃以寫意自然為景觀特色,結合裴莊村、郜莊村兩村莊改造,形成園區東部第一景觀區。主要規劃內容包括入口景觀帶、大型停車場、前廣場區、游客服務中心、電瓶車停車場、集散廣場、東山賓館專用路等。
3)西南出入口區
規劃作為園區的主要游人集散區,以地域傳統鄉土風格為景觀特色。主要規劃內容包括入口景觀廣場、大型停車場、公交中轉站、游客服務中心、電瓶車停車場、集散廣場等。
4)東南出入口區
規劃以自然植物景觀為特色,主要規劃內容包括停車場、入口廣場、電瓶車停車位等。
5)次出入口區
根據景區游覽需要,與外環交通線相聯系規劃三處次出入口,分別為西山森林公園次出入口、東山生態園次出入口、東山賓館次出入口。各次出入口由小型停車場、內外廣場、售票檢票管理建筑組成。
2
龍門旅游服務片區
規劃將龍門村和寺溝村合并,以龍門村命名。
片區規劃定位以龍門地域文化為特色,突出地方民俗文化,挖掘龍門人文內涵,形成為游人游覽、購物、住宿提供綜合服務的片區。
1)村莊整合規劃
規劃對龍門村和寺溝村進行全面整合,集約用地建設,調整土地布局,加強村莊環境整治,整理村容村貌,完善市政基礎設施,結合現村莊的道路格局規劃村莊為網狀里坊布局形式。
統一規劃工業用地,加強村莊環保工作和園林綠化建設,形成綠林叢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結合現有廣化寺,對周邊村落建筑進行改造,以唐代民間建筑風格為主,采取前店后宅的形式,形成具有唐代特色的廟會街、古玩街等;另選擇街道規劃為快捷酒店區和購物餐飲街等。
3
東山生態旅游片區
片區規劃定位以生態農業生產與旅游為特色,以體驗田園風光、生態休閑健身為主要活動內容,形成以生態體驗、休閑為特色的旅游片區。
1)村莊整合規劃
規劃調整郜莊村莊建筑布局,保護伊東渠水質和景觀。壓縮居住用地,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理順村莊道路關系,依據現有道路走向形成自然網狀布局。
規劃保護現村莊內的傳統住宅、古樹、大樹、古井等,作為開展生態民居旅游的景點。
2)東山生態園規劃
結合東山已有的生態林地和經濟林地條件,增加經濟林品種,注意山林風景林的營造,形成以生態環境營造和為游人提供生態休閑的園區。
4
張溝溫泉度假片區
片區規劃定位為以生態溫泉度假為特色,突出溝谷地形景觀和地方植物特色,形成集會議、度假、休閑、旅游為一體的高端休閑度假型片區。
1)村莊整合規劃
規劃沿襲現張溝村村莊放射形結構布局形式,整合村莊肌理,延續村莊脈絡,形成特色山梁村莊。
2)溫泉度假區規劃
規劃在溝谷集中處布置多類型溫泉度假建筑組群,采用分散布局形式,建筑組群融于自然溝谷地形和密林之中。
溫泉度假包括溫泉會議中心、溫泉俱樂部、溫泉會所、溫泉賓館、獨立式溫泉酒店、溫泉展覽館、溫泉游泳池、溫泉餐飲等。
3)中藥谷規劃
結合溝谷地形規劃龍門中藥谷,種植當地特色中藥材。可開展中藥療養、醫藥保健、溫泉療養、中醫診療等活動。
5
郭寨文化創意園片區
片區規劃定位以建設龍門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為主,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形成集文化創意、民俗體驗、游賞參與、文化交流于一體的文化創意園旅游片區。
1)村莊整合規劃
規劃將魏灣村與郭寨村合并,以郭寨村命名。
規劃在原郭寨村村莊肌理上調整道路交通系統,形成網格狀道路體系。居住用地在現用地基礎上向西、南擴展,在村落的西南部選址建設新村,注意集約用地,加強對新村建筑的形式、色彩、立面、材質等進行控制引導,采用唐式風格,形成特色新村旅游區。
2)龍泉水景街規劃
水景街綜合旅游、購物、休閑、餐飲等功能,與皇覺寺結合可舉行小型廟會,展現當地民俗風情。
3)文化創意基地規劃
規劃在郭寨村東側為文化、影視、動漫、藝術、文字等文化創意從業者提供創作的基地和環境。在王城大道西側規劃藝術家部落,為藝術家提供住宿、交流、休閑和作品交易的空間,景觀上突出藝術氛圍,形成中原藝術家的匯聚地。
4)龍門國際書法交流中心、龍門畫院、龍門書局規劃
規劃建設龍門國際書法交流中心、龍門畫院、龍門書局等文化建筑,作為弘揚龍門文化的基地。
5)民俗工藝制作基地
基地以本地民間藝人手工制作生產為主,游人可參觀并參與制作,體驗手工生產活動。較大規模的生產產品可遠銷外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解決當地農民就業。
6
天地龍門旅游片區
片區規劃定位為以龍門石窟雕塑藝術的外延和深化為發展點,挖掘洛陽佛教文化和龍門書法藝術底蘊,通過藝術加工拓展世界文化遺產和地域人文藝術內涵,形成集藝術展示、佛文化體驗、游賞參與、科普教育、工業遺產改造等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片區。
1)村莊整合規劃
規劃將西草店村與東草店村合并,以草店村命名。
規劃村民居住用地在焦枝鐵路兩側布置,集約用地。整合村內交通系統,加強與園區交通環路聯系。
規劃梳理現東草店村內的流域水系,將雨水有序導入伊河,加強村內林木的撫育和建設,防止水土流失。
2)龍門水泥廠改造
規劃通過對已廢棄的龍門水泥廠改造,作為龍門園區藝術家的又一處創作基地。
3)天地龍門規劃
結合現狀遺留采石場的三個石坑規劃世界現代石窟藝術群,整體布局結構來源于佛教中的飛天和蓮蓬。利用三個較大石坑分別以現代石刻雕塑藝術群、世界石窟發展史、龍門石窟開鑿歷史為主題,展現世界石窟藝術史和現代石刻藝術,創作與天地共融的景觀空間。
4)天地空間規劃
結合已有地形地勢規劃露天演出劇場,可進行大型演出和大型藝術展覽。
5)龍門居規劃
為佛學靜心修養區,以常綠喬木帶、自然風景林和修養建筑組織布局,是高雅的修身養性之所。
7
伊河生態濕地片區(公園)
規劃自現二號橡膠壩以北伊河河道區域內作為濕地北片區(公園),自現漫水橋以南伊河河道區域內作為濕地南片區(公園)。
規劃完善生態廊道系統,對已受干擾破壞的濕地環境,采取人工恢復措施,提高生態系統的連續性與完整性。使濕地游憩活動與生態保護相互協調,充分展現濕地文化和地域文化。規劃濕地單獨收費,在兩片區的河道東西兩岸分設濕地出入口。
1)濕地北片區(公園)
片區規劃定位以伊河自然濕地風景為特色,以農家濱河田園風光、自然河流濕地為主導景觀,以濕地游賞、農田果園采摘、魚塘垂釣等為主要功能內容。
規劃搬遷河邊的生產企業,恢復自然植被。河邊加大綠化力度,豐富植被層次,形成生態群落景觀。濕地中規劃游覽道路、觀景平臺、濕地游客中心、濕地博物館等。
規劃利用現狀河道內的魚塘開展垂釣活動,結合果園開展采摘活動。
2)濕地南片區(公園)
片區規劃定位以伊河自然濕地風景為特色,以自然河流濕地、伊河歷史傳說、濱河純林為主導景觀,以濕地游賞、歷史采風、賞鳥攝影、安靜休閑等為主要功能內容。
規劃在八節灘處設置白居易修筑八節灘雕塑組群、景觀平臺,恢復僧侶橋(和尚橋)。
規劃白鷺洲、鳥島等,設置觀鳥平臺、濕地棧道,補植水生植物品種,吸引鳥類生活。結合濕地、溫泉、楊林等規劃濕地俱樂部、溫泉浴場、林下宿營地、森林劇場等。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
目前,規劃方案已通過了“洛陽市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評審會”評審。規劃方案中,園區建設用地預留面積為300公頃,擴展區面積為90公頃,主要分布于王城大道西側及伊河龍門段南北兩端沿岸。
資料來源于洛陽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圖片來源于龍門石窟
——微信公眾號又改版了——
星標置頂【微洛陽】
一秒get洛陽吃喝玩樂新資訊
給阿秋一顆小星星~
一鍵導航至洛陽優選商城,更多特惠福利...
Hash:399a83d886cda088a36fed5541f24d2e22f03808
聲明:此文由 微洛陽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