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陳新奎:上海小記

        第一次到上海,是1988年夏天從寧波蚌埠時,在上海火車站轉車。那時的上海火車站,感覺十分氣派,似乎也有空調了。作為窮學生,也就是在車站周邊逛了一下,沒有留下特別的記憶。

        第二次到上海,已是22年后的2010年夏天。那時,世博會正在上海如火如荼地舉辦著,人們對世博會的熱情就像8月的天氣一樣熱。

        轉眼7年又過去了。對我而言,今年到上海的次數特別多,因為父親上半年到上海中山醫院做心臟瓣膜置換手術,于是我前后三次到上海,和大哥一起陪伴父親檢查、手術、復查。最近的一次上海之行,是到上海參觀中共一大會址。

        幾次上海之行,我的心中勾勒出了對上海的大致印象。

        “在上海,工作節奏很快,壓力也很大。”在和我們交談時,上海黃浦區黨建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劉亞培說。

        上海的地鐵有十幾條呢。在地鐵車站,每趟車只停幾十秒。地鐵一到,人們像潮水一樣涌入車廂,行動迅速。車門一關,列車呼嘯而去。

        西藏中路,在南京西路,在吳江路,人們步履匆匆。幾乎沒有看到扎堆聊天的,有的只是迎面而來的行人,在擦肩而過后漸行漸遠。

        如果說,快是大上海的主旋律,那么慢則是生活的另一面。大家最訝異的,莫過于所經過的每一個路口,不論有無紅綠燈,只要有行人經過,轉彎或直行的汽車都會停下來,靜靜地讓行人通過。沒有催促的喇叭,沒有迫近的汽車讓你心驚。同樣,紅燈亮起,也看不到行人搶行。快,在這個地方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慢,成了大家共同的默契。禮讓,似乎已經根植于每個人的心中,融入每個人的血液,不再需要外在力量的強制。

        街頭的咖啡座,也在詮釋著慢的法則。就在一大會址西側的小巷內,星巴克、TheRefinfery等各式咖啡店的座椅就放在路邊,金發碧眼的外國人和黑眼睛黑頭發的中國人悠閑地坐在那里,品著咖啡,享受著深秋午后的時光。

        還有夜晚的飯店。深秋的夜幕來得很快,才過下午5點鐘,天就已經擦黑了。在云南南路75號小紹興飯店外墻上,落款“全國酒家酒店評定委員會”的牌匾上,“國家特級酒家”六個大字吸引著人的目光,表明著這個飯店不凡的身世。飯店里,每個桌子邊都坐著人,排隊交錢的人則站成兩列,分別買不同的東西。人們靜靜地排著隊,不急也不躁,排隊似乎也成了飲食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在為下一步大快朵頤而醞釀著,沒有人介意多等一會兒。

        這就是上海。有快有慢,有張有弛,構成這個城市完整的生活的兩個方面。

        下午的淮海中路,對比的強烈讓人產生錯覺:我們是在21世紀的上海,還是在20世紀的上海?路北的高樓直沖天際,一路之隔的南邊,巨大的法國梧桐掩映下,一幢幢三四層的紅磚小樓在那里,似乎也并沒有違和感。

        路過西藏南路123號錦江都城青年會經典酒店,同事特別提醒我們這座建筑的來世今生。湊近一看,才驚嘆于它的歷史和內涵是如此豐富。奠基于1929年10月,竣工于1931年9月,這座曾經的“八仙橋基督教青年會大樓”,被譽為“遠東最大、最漂亮的青年會大樓”,是中國建筑師最早設計的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高層建筑。這座見證歷史變遷的大樓,曾迎來魯迅、蔡元培、梅蘭芳名人到此演講,雖然已86歲高齡,卻依然保持著最初的容顏。

        晚上7點鐘,路燈透過梧桐,淡淡地照在鋪著落葉的宛平路。不經意間,路邊兩三米高的竹籬笆圍墻吸引了我們。“優秀歷史建筑 宛平路15號 花園住宅。J.A.斯塔克建筑事務所設計,1934年竣工,磚木結構。造型簡潔,局部帶有古典主義特征。上海市人民政府2015年8月17日公布”,一面不大的銅牌,將這段歷史呈現出來。從籬笆上的洞口望進去,走廊上的一盞孤燈泛著昏黃的燈光,其他地方則隱沒在黑暗之中。

        上海雖然是從十九世紀中葉發展起來的,但由于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留下了大量有歷史意義的老舊建筑。大上海在大步邁向現在化的進程中,依然保留著幾十年前的老建筑;當其他城市和鄉村老舊建筑上寫滿大的帶圈的“拆”字時,大上海卻在留字上做文章;當其他城市和鄉村醒悟過來,在做仿古一條街時,大上海卻有貨真價實的老舊建筑。

        上海是怎么做到的?我們此行采訪的黃浦區發改委主任王槐道出了做法。他舉例說,外灘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是銀行云集的地方。1949年后,一些銀行搬離了外灘,搬離了上海,它們原來的辦公場所被其他單位占用。改革開放后,政府采取各種措施,將這些單位遷出,讓原先的銀行重回原址辦公,恢復了外灘作為銀行金融業聚集地的地位。

        一個城市的建筑,代表著一段城市的記憶,也是一座城市凝固的歷史。早些年,上海在追趕國際一流大都市的快跑中,也是一拆了之,按人口和住房面積補償,簡單利索;最近,老城市的文化傳承和保護日漸受到重視,舊房舊屋力求按原樣保存,改的只是室內的下水管道、電線電路、防火設施。王槐說,里弄原來什么樣,就是什么樣。如果一家一戶能改造具有廚衛設施,就按一家一戶改造;如果幾家才能有一個公共廚衛設施,就幾家共用。上海已經從完成了從拆到留的轉變。

        上海于我們,有太多可學習可借鑒的地方。

        上海,離蚌埠兩個多小時高鐵車程的國際大都市,浮光掠影的感受,既膚淺,又不全面。或許今后還會有更多的機會,去親密接觸她,了解她。

        主編| 劉彬彬 編輯|龐貴軍微信號:bbrbcf

        Hash:1624ff6b9e49c991ae342243ceb5a7aa2a0b30bc

        聲明:此文由 微晨風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