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名詞解釋|瓷器專題(一)

        名詞解釋

        文博考研專題筆記

        本期為瓷器專題(一)

        龍泉

        中國國家博物館龍泉窯青釉蓋罐

        宋元時期中國南方最大的民間窯廠,窯址在今浙江省龍泉縣,故名。窯址已發現上百處。始燒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為其鼎盛時期,瓷窯數量成倍增長,其產品質量提高。南宋中期燒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豐富,尤以鬲式爐、堆塑龍虎蓋罐、雙耳瓶、八卦爐為典型器。器物胎色灰白,釉質滋潤,造型多種多樣,在生產白胎青瓷的同時,還仿造官窯的黑胎器物。元時在燒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盤、大瓶,燒成后不變形。明中期后漸衰落。

        龍泉窯燒瓷歷史悠久,產品傳世較多,宋元時遠銷到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國。1976年自南朝鮮新安海底沉船打撈出一萬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龍泉青瓷達九千余件,可見外銷數量之大。

        耀州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耀州窯凸花萊菔尊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

        1959年發掘,窯址以今陜西銅川黃堡市為代表,包括陳爐鎮、立地坡、上店等處,宋代屬耀州,故名。耀州窯唐代已開始燒黑釉、白釉和青釉瓷,曾使用化妝土。玉璧底碗及堆醬彩朵花小蓋盒是其典型器。北宋時以青瓷為主,兼燒醬色釉器。北宋中、晚期是耀州窯的鼎盛時代。器型以碗、盤、碟、罐、瓶、盒、爐為主,也有渣斗和各式小杯。胎質灰白而薄,釉色勻凈。由于胎中含鐵,在煤窯自然氧化氣氛下燒成,使青釉或圈足周圍呈現姜黃色,形成了耀州窯青瓷的獨有特征。裝飾以刻花為主,線條剛勁流暢,北宋中期以后,出現印花裝飾。

        1953年北京廣安門外曾發現大批刻有龍鳳及花卉圖案的耀州青瓷,證實耀州窯確曾燒過貢瓷。金、元時期繼續燒造。元代胎釉漸趨粗糙,花紋圖案較簡單,亦燒白地黑花器。宋代耀州窯對各地制瓷業有很大影響,河南臨汝、宜陽寶豐、新安、禹縣及廣東廣西等地均燒制類似的刻印花青瓷。

        磁州窯

        故宮藏 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

        北宋、元、金代北方地區著名的民間瓷窯之一。窯址位于河北磁縣觀臺鎮與彭城鎮一帶,宋代屬磁州,故名。產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彩繪瓷為主。白瓷裝飾有劃花、剔花、綠斑、褐斑及珍珠地劃花等。白地釉下黑、褐彩劃花器是磁州窯的優質瓷,器物除瓶、缸、罐、碗、盆等日用品外,以瓷枕頗為著名,枕底往往有張家、李家、王家和陳家造等印記。圖案內容除一般的花鳥禽獸外,還有各種富有生活氣息的題材,清新活潑。瓷枕上往往書寫宋、金流行的詞牌、曲牌,如《滿庭芳》、《朝天子》、《普天樂》等,開創了我國瓷器彩繪裝飾的新途徑,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登封

        故宮藏 登封窯珍珠地劃花雙虎紋瓶

        晚唐至元代瓷窯。窯址在今河南省登封曲河鎮,1961年發現。北宋為其繁盛期,燒瓷品種豐富,以白釉為主,有白釉綠彩、白釉刻花、白釉珍珠地劃花等,此外還有黑釉、青釉印花、三彩及瓷塑玩具。其中珍珠地劃花最具代表性,此種裝飾受密縣窯影響,產量在同類風格瓷器中居首位。

        岳州窯

        故宮藏 越州窯青釉碗

        岳州窯是隋唐五代時期的一處重要青瓷窯址,位于湖南湘陰,窯址分布在窯頭山白骨塔、窯滑里等地。湘陰在唐代隸屬岳州,故名“岳州窯”。岳州窯瓷胎一般較薄、輕,胎色早期呈紅或米黃,晚期灰白。釉色以青綠居多,釉薄而質細,玻璃質感強。釉面有不規則的細碎冰裂紋。有的器物胎釉結合不好,易脫落。器形有碗、盤、盤口壺、四系罐、瓶等。考古發掘在五代時期的堆基層內,燒窯工具幾乎都為匣缽,說明當時岳州窯的制瓷工藝已較為進步。此外,長沙窯是在岳州窯的基礎上發展來的。

        長沙窯

        故宮藏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唐代瓷窯之一,最早于今湖南省長沙市銅官鎮瓦渣坪發現其窯址,又稱銅官窯。創燒于唐,晚唐為其極盛期,五代后衰落。其首創釉下彩繪,并把繪畫題材和詩文用于瓷器裝飾,為瓷器裝飾工藝的發展開辟了新途徑,對研究中國陶瓷史有重要價值。

        越窯

        故宮藏越窯青釉直頸瓶

        越窯這一名稱最早見于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詩中有“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句。今人所謂越窯,系對浙江東北部寧、紹一帶北宋以前瓷窯的統稱。越窯制瓷淵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時期的原始瓷生產,自東漢創燒成熟青瓷后,其制瓷業不斷發展,先后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發展時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衰落,曾一度為宮廷燒造過貢瓷。所產瓷器始終以青瓷為主,漢至南朝還燒造少量黑瓷。唐至北宋時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窯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窯瓷器除了行銷全國各地以外,從唐代開始還大量外銷亞、非各國。

        Hash:9c96482632a2bd3f62d023bf17f40c5e67bcb237

        聲明:此文由 文博考研考證網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