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再走紅軍路 | 兩河口:紅軍入川第一鎮,跨越87年的紅色印跡

        編者按:

        為大力弘揚紅軍精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7月15日,巴中日報社啟動“記者再走紅軍路”大型全媒體主題采訪活動。

        由巴中日報、巴中晚報、融媒體中心等部門抽調精干編輯、記者,市區縣相關專家共30余人,組成陣容強大的全媒體采訪團隊,10余天行程超過1000公里,深入到各區縣20余處紅色遺跡、遺址現場探訪,追尋革命先輩足跡;沿途看革命老區的滄桑巨變,感受薪火相傳的紅軍精神在巴中煥發的強大動能。

        采訪團用視頻、航拍、圖文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打開紅色記憶之門,展示革命老區日新月異的發展圖景,并在巴中日報報業集團所屬各媒體平臺同步推送。從今日起,陸續刊發“記者再走紅軍路”大型主題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巴中日報“再走紅軍路”采訪團出發前合影

        通江縣兩河口鎮,

        地處川陜邊境交界,大巴山北部

        米蒼山南麓。

        宕水和楊家河在這里交匯

        故名兩河口

        1932年12月,鐘家溝會議確定入川建立根據地的作戰方針后,紅軍涉水進入兩河口,很快得到了當地群眾的擁護。曾經是地理名詞的兩河口開始有了更深遠的意義和象征,隨著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權的建立,遠征者立足兩河口直下通、南、巴、平等地,全國第二大蘇區從這里奠定了基礎。

        01

        再走紅軍路

        ——通江兩河口

        2019年7月15日,巴中日報社“記者再走紅軍路”大型全媒體主題采訪團第一站來到了兩河口。

        站在奔騰不息的宕水、楊家河沿岸,

        見證了87年前

        那段烽火歲月的青山綠水

        仿佛在無聲的訴說,

        一段跨越時空的紅色追尋中,

        留下軍民魚水情的印跡。

        綠水為引

        從浮橋 到十八橋 的演變

        1932年12月,為使主力部隊迅速通過兩河口進軍川北,紅軍先遣隊立即在當地組織人力,將4只木船橫排于河上,上面鋪以門板和木板搭成三路縱隊可以通行的浮橋。在陜西境內的紅軍大部隊接到命令,依靠這座川陜蘇區時期的第一座浮橋,14000余名紅四方面軍主力在兩河口群眾的鞭炮聲中勝利入川。

        ▲紅軍入川紀念雕塑

        紅軍入川后,迅速以兩河口為橋頭堡,快速向泥溪、沙溪、通江方向推進。水路,是兩河口的地理特征,也是水路讓當地的窮人們迎來了紅軍。紅軍的到來,讓水路得到更多的利用,河道上的浮橋一座座搭起。

        ▲龍頭寨村支書楊偉儒介紹當年紅軍入川就是從這里趟過。

        水路是紅軍入川的第一見證者

        也是當地變化的記錄者。

        如今,在紅軍涉水入川的河口,

        連續兩座橋梁橫跨兩岸,

        行人車輛從這里進出大山和川陜兩地。

        檬壩塘大橋,東坪村、小南山村渡改橋……

        產業環線路、旅游環線路……

        “十八橋”、“二十四路”的建設

        如今的兩河口

        在解決兩河口群眾出行難的同時,

        又形成了域內

        互聯互通、內暢外達的

        交通骨干網絡。

        ▲在兩河口街上,記者采訪村民兩河口的紅軍故事

        青山為證

        饋贈屬于征服它的強者

        巴中日報

        記者采訪

        站在海拔1200米的兩河口鎮龍頭寨村

        紅軍當年入川的路線就在

        那眼前一片連綿起伏的山中

        當年,2000多人的先遣隊翻越大巴山,砍去硝壁上的灌木叢,開辟出羊腸小道,在風雪中翻越冰雪厚達一米多的大巴山主脈山梁線,被軍閥視為天塹的大巴山從此被紅軍踏在腳下。

        對于征服它的強者,大山自有它的饋贈。

        87年前,紅軍征服大山后

        來到物產豐富、群眾擁護的川東北

        87年后的今天,

        勤勞的人們也在續寫著傳奇。

        如今,兩河口鎮龍頭寨村的山頭都開發出來,

        種上了脆李,連通鄰村共有7000畝

        ▲兩河口鎮跨村聯建脆李產業園

        有奔頭的不僅僅是龍頭寨村,近年來,兩河口鎮立足于綠色和生態優勢,引導和支持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特色養殖業。在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下,發展建成了10000畝青脆李扶貧產業園;鞏固提升了白玉柏林包、龍頭寨、木諾槽“四村一線”10000畝核桃扶貧產業帶;發展白玉、東坪、魯家坪、三官廟四個村3000畝枳殼扶貧產業;鞏固擴面發展二里壩村1000畝紅心獼猴桃扶貧產業,培育鞍子、長坡、白玉、東坪“四村一線”5000畝花椒扶貧產業……

        曾跨越和浴血奮戰過的青山碧水

        正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造血之源”

        入川第一鎮的旗幟,

        正成為致富奔康前進道路上的新動能。

        ▲在兩河口廣場,新媒體記者采訪村民,暢談新農村的巨變

        “上巴山,到四川,窮人日夜把我們盼”。紅軍入川翻越大巴山時相互鼓勁的歌謠,一語道出了川北民眾對紅軍的期盼。或許,源自人們骨子里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俯瞰兩河口場鎮

        如今,在兩河口東坪村,一排排淡紅色的建筑,是東坪村的居民聚居點。省人民醫院開發了遠程醫療系統,東坪村和兩河口的居民,在家里就能享受到遠在成都的專家問診。

        自然環境十分惡劣,號稱“摔死猴子掛死蛇”的柏林包村,目前也已建起了6公里通村公路、4座漫水橋,架通了輸電線路和自來水管。該村核桃、板栗大黃、銀花、杜仲、黃柏、大力子、五味子等物產也有了出路,還有煤、鐵、硫磺石膏等礦藏,如今到村考察的人川流不息。

        “風雨多經志彌堅,關山初度路猶長”。日前,兩河口鎮黨委政府向鎮全體人民的一封公開信中說,兩河口因紅色革命而載入共和國的史冊,廣大群眾和黨委政府共同參與了兩河口鎮的成長與進步,共同見證了兩河口的發展與變化。

        傳承紅色基因

        讓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的生活。

        帶著87年的紅色印跡,

        兩河口在這片紅土地上,正奮力前進。

        ▲兩河口留影

        本文有刪減,閱讀原文請點擊:紅軍入川第一鎮 跨越87年的紅色印跡

        記者再走紅軍路采訪特別報道組:張大梁、陳浩、杜遠飛、岳靜、陳楊、李建軍、蒲康林、楊佳、石耀東、張容、韓梅、劉旭、付海旭、張敬偉、余小林、韓林、翁凱。

        Hash:dfb00143d14a2eab9865f682d066732243b66a7b

        聲明:此文由 巴中全搜索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