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誰藏佛像山崖間:探尋門源崗龍溝石窟寺

        東川鎮巴哈村離門源回族自治縣府浩門鎮約三十公里,在巴哈村東有一條崗龍溝,著名的崗龍溝石窟寺就位于崗龍溝深處。

        石窟寺的摩崖石刻雕工精湛,曾被北大考察組稱為青海境內保存最完整的摩崖石刻之一。

        有專家認為,崗龍溝石窟寺修建于南北朝北涼時期,也有專家認為它是門源縣境內唯一的西夏時期文物

        誰鑿佛像山崖間

        崗龍為藏語,意思是雪溝。

        崗龍溝石窟寺開鑿在崗龍溝一處險峻的紅砂巖石壁上,因為石窟寺所處的山體背風向陽,山體上部巖石又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避雨巖體,所以石窟寺內的造像以及附屬的寶塔基本保存完整,但是由于歷經風雨侵蝕,石窟寺的木建筑已經全部腐爛。

        崗龍摩崖 冠絕青海

        石窟寺平時人跡罕至,加之所處地勢險峻、草木茂盛,站在山腳下望去,很難看到石窟寺中的摩崖石刻。要想一窺石窟寺摩崖石刻的真容,只能攀爬到石窟寺的近旁。

        上山的路很艱險,需要不時借助山上的鞭麻草,行至半山腰,才能隱約看見懸崖邊鑿刻的石佛。只有到達石窟寺旁邊,才能一睹千年前的石刻藝術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登記表——崗龍溝石窟寺》記載,石窟寺由石塔、佛像、壁畫等組成,石塔開鑿在一面東西長100米、高50米的紅石崖上,石塔高6米,塔腹部開鑿一口石窟,其內供有許多紅泥制作的擦擦(泥質小佛像);石塔左側鑿有釋迦摩尼佛像一尊,高1.2米、寬1.5米,佛像右側有一尊小佛像;塔的北部石崖口還有一座高石崖,崖面上有六字真言和漢字“寶塔建在戊寅年”七個字;佛像南面有一幅圖案為十三相輪的石刻,石刻圖案線條分明。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員閆璘先生介紹,石窟寺佛像面部豐潤、衣紋流暢、神態逼真。

        據了解,石窟寺歷經千年的風吹雨淋日曬,雖然石窟寺整體保存較好,但局部存在損毀情況,主要表現在造像和題刻的風化,造像局部模糊不清,題刻也有部分難以辨認。

        上世紀80年代,自崗龍溝石窟寺建立文物普查檔案后,就迎來了許多省內外的研究者。

        但是迄今為止,對于崗龍溝石窟寺的具體斷代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青海省志·文物志》中關于崗龍溝石窟寺的詞條也記載“年代不詳”。

        唯一有明確紀年的北涼佛像?

        根據崗龍溝石窟寺中漢文題記“寶塔建在戊寅年”,有考古學家考證,崗龍溝石窟寺的建造時間為公元438年。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員閆璘先生介紹,公元438年,正是北涼沮渠牧建統治時期。

        北涼是五胡十六國中偏安西陲的小國,北涼的統治范圍大致是今天的甘肅省、青海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當時門源地區就曾被北涼統治。

        南北朝時期,各地政權更迭頻繁,特別是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常常因戰爭而被阻斷。因為這個原因,絲綢之路青海道逐漸繁榮了起來。

        門源是河湟地區連接河西走廊的重要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顯著,也是絲綢之路青海道北段的必經之地,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形成,稱為“羌胡道”,張騫出使西域曾從此路過,漢元狩二年,霍去病為打通河西道也經過這里,南北朝時期,原本行走在河西走廊的商隊和僧侶,常繞道門源。崗龍溝石窟寺可能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開鑿的。

        專家介紹,崗龍溝石窟寺是全國唯一有明確紀年的北涼石窟造像,對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造像藝術提供了標準。

        佛像主人曾被認為是黨項人

        關于崗龍溝石窟寺,歷史文獻中幾乎沒有任何記載。

        青海省考古專家許新國先生在《青海門崗龍石窟的年代與族屬》中認為,崗龍溝石窟寺為西夏人所刻造,其族屬為黨項族。

        曾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活多年的學者、作家李金海對西夏歷史十分了解,據他介紹,黨項族原為羌人的一支,也稱為黨項羌,原居住在青海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古稱析支的地方,后來黨項羌的勢力逐步向周圍擴張,由原居地逐漸向東北方向遷徒。

        公元11世紀初,黨項族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了一個國家政權——大夏王朝,因為位于宋、遼之西,所以歷史上一般稱其為西夏。西夏的轄地包括今寧夏和甘肅省大部、青海省東北部、陜西省北部、內蒙西部

        當時,青海,特別是河湟地區,是宋、金、夏爭相搶奪的地方,戰爭頻繁。公元1220年9月,西夏攻占西寧州后,又攻占來羌城(今臨夏循化一帶),河湟地區完全被西夏統轄。

        閆璘先生介紹,在青海省曾出土過一些西夏時期的文物,如化隆回族自治縣出土的西夏文銅印、互助土族自治縣發現的西夏瓷窖藏等。

        據《古今西寧》記載,1988年在門源縣也曾出土過一方西夏文銅印,銅印正面有西夏文“首領”二字,印柄左側為“大德”四年,右側為“頭領曹巴圖”。

        關于西夏的傳說,也流傳在青海很多地方。青海省歷史文化學者程起駿先生介紹,位于祁連縣的多華杰古堡,相傳就是西夏最后一位皇帝多華杰避難的行宮

        有專家之所以認為崗龍溝石窟寺是西夏人所建造,主要是通過對崗龍溝石窟寺中佛像造像的風格來推斷。

        在考證了敦煌莫高窟定西榆林石窟,以及內蒙古西夏遺址黑水城遺址中出土的西夏唐卡佛像后,專家認為崗龍溝石窟寺中佛像造像特征,與黑水城等地出土的西夏佛像十分相似,所以不少專家認為,崗龍溝石窟寺雕鑿的年代應該限定于12世紀末葉到13世紀初葉,比較適宜。

        見證絲路繁榮

        雖然石窟寺的具體建造年代至今沒有定論,但是崗龍溝石窟寺的歷史文物價值卻是毋庸置疑的。

        閆璘介紹,崗龍溝石窟寺代表了佛教藝術的杰出創造和高度成就,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保存了大量的重要歷史、文化、藝術信息。

        石窟寺中佛像體量巨大,地處險峻、雕工精美,鑿刻需要很長的時間以及人力、物力和財力,絲綢之路的發展,為石窟寺的鑿刻提供了條件。

        北涼和西夏都是西北少數民族政權,崗龍溝石窟寺中的佛像造像既受漢文化的影響,又有西北少數民族的風格。

        石窟寺無論是建造于南北朝還是西夏,都是絲綢之路繁榮歷史的實物見證,同時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見證。

        信息來源:西海人文地理

        本期編輯:周文曦

        校對審核:海北文旅審核組

        轉載請注明出處

        往期推薦

        “夢幻海北·大愛之旅”四日游之——天境祁連。尋夢海北,追逐神秘,體驗浪漫,感受溫馨 2021-03-26

        “夢幻海北·大愛之旅”四日游之——藏城剛察。尋夢海北,追逐神秘,體驗浪漫,感受溫馨 2021-03-25

        夢幻海北·大愛之旅”四日游之——河清海晏。尋夢海北,追逐神秘,體驗浪漫,感受溫馨 2021-03-24

        “夢幻海北·大愛之旅”四日游之——金色門源。尋夢海北,追逐神秘,體驗浪漫,感受溫馨

        2021-03-27

        Hash:c0264faf819607115a5e448468f9730a22f81fef

        聲明:此文由 大西北消息速覽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