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卻的鐵西工業記憶丨企業篇
大機器、鋁飯盒、藍制服
高聳林立的大煙囪
銹跡斑斑的舊廠房......
對于工廠的印記
牢固地刻在了鐵西人的生命里
這里承載了鐵西人的青春與熱血
見證了鐵西工業發展的輝煌與榮耀
留給城市的是
深深的工業情結和獨特的工業文化
讓我們一起探尋鐵西工廠的變遷
歷史豐碑
1905年,沈陽第一個工業企業——鐵路修理所在鐵西誕生。1937年,鐵西工業復興團地開始建設。新中國成立后,鐵西作為“共和國的工業長子”,齊全的重工體系,以其眾多的工廠企業、豐富的工業產品和不可替代的支柱作用,在新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獨領風騷,先后創造出100多項全國工業第一,被譽為“共和國的裝備部”。
40年代初,鐵西廣場附近已遍布工廠
50年代的鐵西區,林立的煙囪是強勢的象征
60年代鐵西區鳥瞰圖
70年代鐵西工業區鳥瞰
80年代開發區已初具規模
沈陽冶煉廠的三根大煙囪是鐵西工業的標志性建筑。圖中最高的大煙囪是亞洲最高的煙囪之一,高122米,基礎直徑20米,建于1938年,稱“銅大煙囪”。第二根大煙囪,高120米,基礎直徑18米,建于1958年7月,稱“鉛大煙囪”。第三根大煙囪,高100米,建于1974年9月,稱“制酸尾氣煙囪”。
鐵西區不到4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曾經聚集了近千家家工廠,擁有30多萬產業工人大軍,僅“北二路”兩側就有37家大型裝備制造業企業,涵蓋航空、鐵路、橋梁、鑄造、機床、冶煉、機電、橡膠等企業。
1949年沈陽第一機器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前身)正門外景
沈陽風動工具廠1955年改建后的機裝車間
沈陽化工廠鳥瞰圖
60年代沈陽鼓風機廠正門
沈陽水泵廠鳥瞰
50年代沈陽變壓器廠外景
東北制藥總廠
60年代沈陽鋁材廠生產車間
70年代沈陽汽車發動機廠車間
70年代沈陽橡膠機械廠生產車間
70年代沈陽轎車制造廠大門
沈陽毛織廠生產車間
在解放初期“一窮二白”的形勢下,鐵西區幾十萬產業工人發揚主人翁精神,自力更生,攻堅克難,在全國首創生產新紀錄和職工技術協作活動,創造出共和國工業發展的諸多個“第一”。 如:第一臺大型起重機、第一臺蒸汽拖拉機、第一臺H型鋼萬能軋鋼機、第一臺大容量解體變壓器、第一套萬伏高壓線圈、第一臺風冷電固式空壓機、第一臺5噸蒸汽錘、第一臺自行設計、測繪的六尺皮帶車床、第一臺氣動鑿巖機……
沈陽重型機器廠1958年5月試制成功中國第一臺初軋機
沈陽第一機床廠改建完成后正在吊裝主要產品
沈陽變壓器廠設計制造的5000千伏安變壓器
沈陽鼓風機廠制造的20米塔式軸流風機
沈陽拖拉機制造廠生產的27馬力輪式拖拉機
70年代沈陽水泵廠生產的工業泵
70年代沈陽汽車齒輪廠生產車間及汽車齒輪產品
沈陽自行車廠工字牌自行車
沈陽第一機床廠研制的C620-1車床,用作1960年版2元人民幣圖案
沈陽重型機器廠制造的摩擦壓力機,用作國家特種郵票圖案
令鐵西人最為自豪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天安門上的國徽是由沈陽第一機床廠制造。
一
轉型陣痛
在發展困境中艱難跋涉
進入90年代,隨著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入,絕大多數企業出現虧損和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13萬產業工人下崗失業,鐵西區曾被稱為全國最大的“工人度假村”,成為“東北現象”的典型代表。
2002年5月建設大路以北地區衛星影像
進入九十年代,冗員、債務和企業辦社會成為國有企業背負的三座大山,嚴重制約著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就鐵西國有企業而言,冗員嚴重,生產一線職工不足職工總數的一半;債務過重,企業資產負債率逐年增長;包袱沉重,廠辦醫院、廠辦學校、自建職工住宅等項開支不斷增加。
九十年代,鐵西國有資本比重過高,公有制工業企業數量占全區工業企業的97.6%,公有制工業企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8.92%,形成了“公一色”的所有制結構。鐵西一直保持著建國以來“南宅北廠”的城市規劃格局,以建設大路為界,路北聚集著數百家工業企業,全區工業人口占在業人口的80%。商業業態極度缺乏,年商業零售總額不足5億元,二三產比例嚴重失調,形成了“工一色”的產業機構。
香港《蘋果日報》以“沈陽鐵西下崗之城滿愁容”為題用整整一個版面反映當時鐵西群眾生活窘境的內容。
美國《時代周刊》記者杰弗瑞拍攝的沈陽冶煉廠
多年的艱難跋涉,多年的不懈探索,曾經的工業巨人變得步履蹣跚,往日的“長子”輝煌漸行漸遠......
歷史,留給鐵西。留給沈陽,留給中國老工業基地一個世紀性難題。
戰略決策
改變鐵西命運的歷史契機
2002年6月,鐵西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并授予市級管理權限,實踐證明,正是從這超乎尋常的一步棋開始,破解了歷史留給鐵西的世紀難題,產生了1+1>2的巨大效應,走活了調整改造和振興發展的全局。
鐵西區實施“東搬西建”,將鐵西區有希望的老企業搬到地處西部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對鐵西老區重新進行規劃和功能定位,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共搬遷企業338戶,騰出土地10.45平方公里,利用級差地租獲得土地收益210多億元,13萬下崗職工基本上實現了再就業,成功地破解了國企改革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的問題。
沈陽重型機械集團工人告別老廠區時的場景
沈陽機床集團第一機床廠拆遷現場
沈陽冶煉廠拆遷現場
“東搬西建”中組建的沈陽鑄鍛工業有限公司鋼水5包澆注的場景
通過東搬西建,對原有企業全面進行了戰略性調整,沈陽機床、北方重工、沈鼓集團、東藥集團等重點國有企業的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不斷增強。6戶企業產值超過百億,沈陽機床集團、遠大集團等一批企業銷售收入已排名世界同行業首位。
北方重工集團
沈陽鼓風機集團
沈陽機床集團
特變電工沈陽變壓器集團
東北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新東北電氣集團高壓開關有限公司
跨越發展
浴火重生的輝煌成就
通過創新,一大批裝備制造業主導產品取得重大突破,沈陽機床使我國擁有了國際一流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控機床,數控機床產品產值占比達到77%;沈鼓集團的高端產品產值占比達到70%,百萬噸乙烯壓縮機打破了同類產品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遠大集團開發的核主泵變頻技術有力促進了核電裝備國產化。
沈重集團首臺盾構機下線
沈鼓集團為上海金山石化70萬噸/年乙烯改造工程設計制造的裂解氣壓縮機
特變電工沈變集團生產的我國首臺自主生產的±500千伏直流換流變壓器
沈陽機床集團GMC1230u型龍門五軸加工中心
遠大集團蘇黎世技術研發中心
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全球產能最大、品種最全的轉向架生產基地
沈化集團主導產品PVC糊樹脂與燒堿年產能均達到20萬噸/年,成為亞洲第一、世界前三的糊樹脂生產企業。
東北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磷霉素鈉生產線
近年來,以德國寶馬汽車、日本安川電機等為代表,一大批世界知名企業紛紛落戶鐵西,全區共引進國內外各類優勢企業1200多戶。一個嶄新的鐵西工業,重新挺起“共和國裝備部” 的脊梁。
裝備制造業聚集區鳥瞰圖
寶馬鐵西工廠是寶馬在全球最先進、最環保的汽車工廠
沈陽遠大企業集團已逐步發展成為以智能建筑業、智能工業、智能農業、科技產業、金融商貿投資五大業務為支撐的大型企業集團。
沈陽興華航空電器有限責任公司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和軍工產品質量體系認證,保持了國內同行業的技術領先地位。
中車沈陽機車車輛有限公司通過整體搬遷,企業再造,公司貨車工藝裝備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具備年新造貨車5000輛、檢修貨車15000輛的生產能力,大幅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米其林沈陽輪胎有限公司成是米其林集團在中國最大的生產基地,其產品包括轎車輪胎和卡客車輪胎。
三一重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是三一集團的第二大核心企業,是一家從事研發、生產大型煤炭機械綜合成套設備制造企業,致力于用高新技術改造落后、傳統的煤炭機械,并促使其迅速升級換代至世界一流水準。
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蓄勢而起,全力打造東北振興新亮點和新引擎,是“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戰略對接合作的重要載體。
鐵西僅用了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德國魯爾、法國洛林等著名老工業區歷時三十多年得以完成的任務,創造了脫胎換骨、滄桑巨變的改造振興奇跡,以經濟總量和財力突破“千百億”為標志,實現了發展的歷史性跨越。一個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環境生態宜居的新鐵西正展現在人們面前。
工業是鐵西的魂
工業是鐵西的根
中國工業的脈搏在這里跳動
中國工業的記錄在這里創造
回首歷史
浸潤著濃濃工業血脈的鐵西
由沉重變為厚重
從輝煌走向輝煌
展望未來
鐵西正以科學發展的矯健步伐
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闊步前行
文章內容轉自鐵西報,僅作分享之用,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沈陽市旅游委員會。
Hash:610c78dc73fef70dc33e8be018eebd965cd39f7b
聲明:此文由 沈陽市旅游局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