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揭開榮昌古詩千年面紗!

        榮昌歷史悠久,從建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榮昌的古詩大多以風景為主,也涉及戰爭、親情等內容。雖然歷代名家來往不多,但榮昌的大批本土詩人為家鄉畫下了一幅鄉情濃郁的詩歌地圖

        今天和重慶日報一起揭開榮昌古詩的神秘面紗!

        正文內容看這里!

        “徑轉橫渠水一方,堰邊風起忽聞香。等閑尋得生香處,滿樹紅酥海棠。”

        海棠本無香,但在古代,有一個地方海棠飄香卻是常事。清代詩人朱鈞直就用這首七言詩贊嘆過那里的海棠,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重慶市榮昌區。

        榮昌歷史悠久,春秋時期,便是巴國的屬地,唐乾元元年始建昌元縣,并成為昌州府的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七年,取古昌州和榮州首字更名為榮昌,寓“繁榮昌盛”之意。

        榮昌的古詩以風景為主,亦涉及戰爭、親情等內容。雖然歷代名家來往不多,但榮昌的大批本土詩人為家鄉畫下了一幅鄉情濃郁的詩歌地圖。

        宋、明兩代賢臣曾為榮昌作詩

        從建縣至今,榮昌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里,誰為這里寫下第一首詩?

        榮昌區詩詞研究者廖正倫介紹,《榮昌縣志》收錄了一首寫于北宋的詩歌《贈李戡》:“昌元建邑幾經春,百里封疆秀色新。鴨子池邊登第客,老鴉山下著棋人。”

        這首詩的作者是北宋名相文彥博。“這應該是目前發現的描寫榮昌的第一首詩。”廖正倫感嘆,“這文彥博的來頭可不小啊!”

        文彥博,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文彥博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相,他能文能武,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將入相達50年之久,堪稱“朝堂上的常青樹”。

        在《贈李戡》中,文彥博素描般地勾勒出榮昌的美景。尤為可貴的是,他還將榮昌鴨子池、老鴉山兩處景點寫入其中。

        “鴨子池和老鴉山都在現在的安富鎮附近。”廖正倫介紹,宋代,鴨子池邊曾出了一名叫“譙南薰”的進士,于是詩人來到此地時,發出了“鴨子池邊登第客”的感嘆;而“老鴉山下著棋人”里的“棋人”,指的正是棋藝高超的宋代“第一國手”李戡。李戡是土生土長的榮昌人,他在老鴉山下棋的地方也成為了“榮昌八景”之一“鴉嶼仙棋”。

        在文彥博之后,榮昌能找到的較早的詩歌,出自另一位賢臣喻茂堅之手。

        喻茂堅是明代人,生于榮昌,官至刑部尚書,因其為官剛正不阿、清廉有為,被嘉靖皇帝評價為“一代清官”。年老時,喻茂堅回榮昌安度晚年。

        喻茂堅寫下的這首詩叫《題敖處士幽居詩》。詩中,75歲的他用“海棠香國開晴靄,步履逍遙踏翠微”,表達出對家鄉寧靜生活的熱愛。

        明代之后,榮昌本地的詩歌飛速發展,內容也更為豐富。記者在《榮昌明清詩集》中看到,所存的190余首詩歌中,大部分都是清代詩人所作。

        這些詩中有不少描寫親情的內容,如左庭輔在《別親庭》中,就用一句“及至思濟河,忍淚淚滂沱”,道出兒子對病中母親的掛念;此外,榮昌的清代詩歌還涉及吟誦“榮昌八景”為主的山水詩、紀念喻茂堅等當地名人的詩歌。

        得勝巖上有詩篇

        明甲申年(1644年)6月13日,重慶榮昌,在縣城北郊的巴斗巖下,交戰已久的兩支隊伍早已舌干唇裂,部分人馬因長時間缺水,口鼻流血不止,而廝殺卻遠遠沒有結束。

        鏖戰雙方正是張獻忠的起義軍與忠縣當地喻、敖、張、雷四姓的地方武裝。這場戰爭造就了一個叫“得勝巖”的地方,也造就了至今刻于得勝巖上的一首戰爭詩。

        得勝巖上的古詩

        榮昌區作家協會副會長王平浩介紹,明末,張獻忠率起義軍入川,橫掃各州縣,途經榮昌巴斗巖時,不想卻遭到當地豪強武裝的抵抗。經過激烈的戰爭,最終,當地武裝被大部殲滅,數十人暴尸于戰場。傳說,張獻忠得勝后,命人刻“得勝巖”三字于巖壁。從此,巴斗巖就被稱為“得勝巖”。

        為了紀念這場戰爭與自己的先人,清同治年間,死于戰場的敖仲美的后人——敖京友寫下一首七言詩,刻于得勝巖的石壁上。

        “沖冠怒發剪兇仇,城北山頭拼一戰。委弧飛鏃慘長號,白刃鋒交血飽刀。”詩中,敖京友詳細刻畫了戰爭的慘烈場面,他在最后感嘆,“我今憑吊情無已,感觸前徽深仰止。承題短幅寫蘚崖,留與人間補青史。”

        如今的得勝巖是否還能找到這首詩的蹤影,曾經的古戰場又是什么模樣?

        近日,記者隨專家爬上城北三公里處的一座無名土坡,走了十余分鐘,跳下一個堡坎,找到了這個神秘的地方。面前,一塊巨大的巖石上傾斜著伸展出一棵黃葛樹。

        專家向記者介紹古詩中的景致。

        “這里就是得勝巖。”指著巖石,榮昌區詩詞楹聯協會會長李相民說。

        記者看到,巖壁上“得勝巖”的題字已嚴重風化,但在題字附近,一段文字若隱若現,仔細辨認,這正是敖京友寫下的那首七言詩。

        描寫慘烈戰爭的詩文還在,昔日的古戰場卻早已歸于寧靜。巖上古樹濃蔭蔽日,巖下山花遍野,偶爾有人踏青郊游,一串串笑聲拂過空中。

        此外,清代榮昌教諭謝金元寫的《復城紀詠》也是一首描寫戰爭的詩歌。這首詩記錄了清咸豐十年(1860年),李永和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占榮昌的過程,詩人用“哀鴻滿夜放悲傷,我亦聞聲淚兩行”,描寫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痛苦。

        海棠如今何處香

        在榮昌的清詩中,“榮昌八景”占了半壁江山。其中,以描寫“榮昌八景”之一“棠堰飄香”的詩最為知名。“春光恰好上簾櫳,問暖尋香曲院中。”清代詩人楊堂曾這樣描寫種滿海棠的“棠堰飄香”。

        榮昌八景公園

        有意思的是,榮昌涉及海棠的詩歌,大都逃不過一個“香”字。

        海棠本無香,為何到了榮昌,卻別有一番味道?

        這還得從一個發生在唐代的故事說起:有一年,一個叫李丹的人被調到昌州為官,因為覺得離家太遠,他要求換一個地方。官員彭淵材聽說后便告訴他:“昌州是個好地方啊。海棠本無香,唯獨昌州的海棠香味濃郁,這里人稱‘海棠香國’,難道不是好地方嗎?”

        這則故事載于宋代學者彭乘的《墨客揮犀》中,后來又被記錄在《蜀中廣記》《古今談概》《榮昌縣志》等著作中,“海棠香國”也隨之名揚天下。

        “海棠香國”究竟在哪里?和榮昌有什么關系?

        “‘海棠香國’的美譽來自宋代,《宋史·地理志》和南宋王象之的《輿地記勝》都稱:‘昌州領三縣:昌元、大足永川’。而昌元正是榮昌。”重慶師范大學教授鮮于煌說,據此,如今的榮昌、大足、永川都屬于“海棠香國”的領域。

        有意思的是,“棠堰飄香”在不同詩人眼中有不同的看點。

        比如,謝金元用“地接巴渝據上游,棠香自古屬昌州”,道出其地理位置;敖時模用“春色滿郊坰,香風環古堰”,描寫這里的美景;朱玨則寫下“無緣惟杜老,吟榻少詩篇”,感嘆詩圣杜甫沒有來榮昌為海棠寫詩,讓人們在吟誦時少了一些詩篇。

        那么,“棠堰飄香”又在哪里呢?

        光緒年間的《榮昌縣志》中這樣寫道:“海棠堰……或云在吳家鋪……”其中的吳家鋪就是現在的榮昌區吳家鎮。

        走進吳家鎮,記者看到,曾經的海棠已不見蹤影。一座老舊的祠堂被“夾”在幾座農家小樓之間,附近是吳家鎮的蔬菜基地。當地居民介紹,榮昌敖氏家族曾定居于此,并修建祠堂,面前的祠堂正是敖氏祠堂。

        “世事變遷,古詩里的‘榮昌八景’,除了‘虹橋印月’還有一些蹤跡外,其他早已消失不見。”李相民感嘆道。

        幸運的是,“走”出詩歌,“榮昌八景”正以新的形式出現在世人面前。今年“五一”節,由榮昌區水務局打造的榮昌八景公園正式開園。公園以傳統江南園林風格為主基調,使用砌石、假山、回廊、亭臺、步道等園林元素,集中再現了“榮昌八景”。在新建的八景旁邊,不僅有吟誦該景點的古詩,還有榮昌現代詩人為其寫下的優美詩歌。

        榮昌古詩的發展,更離不開相傳400多年的明代廉吏喻茂堅家訓,它為榮昌古詩發展奠定了文化基礎!

        “‘衍祖宗一脈真傳,克忠克孝;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同學們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近日,一位老人在榮昌區萬靈鎮中心小學,為同學們上了一堂很特別的課:分享自己家族的家風、家訓。他就是喻茂堅第十三代孫喻權堅。

        喻茂堅是何許人也?

        時間回到460多年前。這天,瀨溪河畔的小鎮來了一位身著布衣的老人。因為喜歡上這里的寧靜與美景,他決定在這里建一座書院,教導族人和鄉鄰的孩子。這座書院就是榮昌著名的爾雅書院,這位老人正是明朝法學家、著名廉吏喻茂堅。

        榮昌區詩詞楹聯協會會長李相民介紹,喻茂堅是榮昌人,曾主持編著《問刑條例》,著有《梧岡文集》等。辭官歸鄉時,這位為官38載,位列七卿的刑部尚書竟“囊無百金”。

        據史料記載,作為一代法學家,喻茂堅把法家理念和自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家規家訓之中,形成家訓《垂訓聯》《訓示聯》。這些家訓被喻氏后人整理、修訂后寫入《喻氏族譜》,傳承至今。

        李相民介紹,這些家訓多以聯的形式出現,與詩歌密不可分。如《垂訓聯》內容為:“衍祖宗一脈真傳,克忠克孝;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訓示聯》則為:“事五尺天而天知,存方寸地而地知,為人父母無愧;領千鐘粟以粟養,讀萬卷書以書養,在我子孫自修。”

        記者了解到,喻茂堅留下家訓涉及內容廣泛,有教育子弟不要養成狡詐誆騙習氣的,如:“毋習偽以欺,毋好訟以胥戕,毋侮國憲典以自罹于辟。”有關于忠君愛國的,如:“若有志上進,須以忠君愛國為念,方不負先人數代忠貞。”還有關于孝順父母的,如:“以孝順父母為先,若有繼母,更宜竭誠孝敬,不可悖逆妄為。”

        自喻茂堅之后,優良的家訓哺育出很多優秀的族人。據《喻氏族譜》記載,受喻茂堅家規家訓影響,明清時期重慶喻氏家族取得功名者共322人,其中27人高中進士,且無一人貪腐,涌現出一批清正廉明、秉公執法的好官。而曾參加淞滬、武漢長沙等多次對日會戰的抗日名將喻孟群,新聞學家、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喻權域,中國火箭專家喻顯果等也都是喻氏族人。

        喻茂堅第十三世孫喻權堅告訴記者,按族規,族譜不僅要記載喻氏族人的成績,也要記載喻氏族人的劣績。“成績用以激勵后人,劣績用以警示后人。幾百年來,還沒有一個喻氏族人因為觸犯刑律而被記入族譜。”

        事實上,喻茂堅的影響不只在族人。2016年,中紀委網站推出重慶榮昌喻茂堅家規專題,以喻茂堅家規家訓為主線,展示喻茂堅的清廉事跡,以及優良家風對其后世子孫的影響。

        此外,喻茂堅陳列館也于去年9月在萬靈鎮正式開館,作為榮昌區德廉教育基地,這里已成為當地黨員干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感受中華優秀傳統的重要場所。

        更有眾多佳作,千古傳唱!耐人尋味!

        金牛

        (明)光時亨

        秉燭不能寐,夜觀山更幽。

        松陰連石塌,花雨潤經樓。

        鳥下分香餌,僧歸話舊游。

        瞿曇何處是,長此憶金牛。

        石航秋水

        (明)建僧

        日出扶桑是我家,

        順風飄落到中華。

        眼前景致般般別,

        惟有寒梅一樣花。

        棠堰飄香

        (清)謝金元

        地接巴渝據上游,棠香自古屬昌州。

        新紅屢乞春陰護,嫩綠徐看翠葉浮。

        百里芬芳風遍拂,一亭濃淡雨初收。

        坡公舊夢黃州記,多少詞人遞唱酬。

        榮昌道上

        (清)王夢庚

        試問榮昌道,長亭接短亭。

        鴻呼沙岸白,道逼遠山青。

        獲喜晴陽曝,炎饞細雨零。

        好風迎面入,倦客夢長醒。

        鴉嶼仙棋

        (清)趙誠

        仙人一局棋,便可消長夏。

        幽人養晦時,靈機借傾寫。

        不惜胳膊勞,但恨識者寡。

        四象既成后,王道歸儒雅。

        來源:重慶日報

        大家都在看

        Hash:3d2e89f5e5423059c1ec598fa728ffbb0d07748a

        聲明:此文由 榮昌微發布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