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軍長征足跡(八)
10月14日—16日,我們從文市鎮啟程一路向南行進,漸漸進入到湘江戰役的發生地。
14日全天冒雨考察參觀。早晨開車到灌江橋頭找紅軍亭未果,因橋頭兩側人車太多,無法停車,就只好折回去向南到月嶺古村,這里是當年湘江戰役中央紅軍縱隊宿營地。隨后參觀了月嶺古村的古牌坊、閣樓、亭子、古民宅。
▼月嶺古民居牌坊
▼湘江戰役月嶺村紅軍宿營地舊址 紀念碑刻
▼紅軍洞亭閣
離開月嶺古村,來到了東側2公里處的玉溪老村。這里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個民族政策發布地。
▼湘江戰役紅軍宿營地舊址 紀念碑刻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瑤苗民族政策確定遺址 牌子
1934年11月下旬, 中央紅軍長征第一縱隊及總政治部先后駐扎在這里。紅軍總政治部領導在此接待并聽取瑤民起義代表的情況匯報,由此認識到執行正確的民族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制定并于1934年11月29日給各軍團下達了《關于瑤苗民族中工作原則的指示》及《對瑤苗民的13條口號》。成為紅軍長征中發布的第一個民族政策。
▼文氏祠堂內部
隨后向南行進,來到了水車鎮賓家橋村的九如堂。這里是湘江戰役期間,紅三軍團、紅五軍團指揮部所在地。在此電令紅五師到新圩阻擊從恭城、賀州趕往湘江的桂軍,要“不惜一切代價,全力堅守三至四天”,以確保軍委縱隊及后續部隊左翼通道的安全。紅三軍團部撤離后,紅五軍團軍團部從湖南道縣的蔣家嶺移至“九如堂”,指揮紅十三師、紅三十四師在文市、水車一帶扼阻尾追的國民黨中央軍。
九如堂為該村遠崗公(字九如)私宅。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分上下兩座,內設天井和廂房,磚木結構,坐東朝西,總面積289.9平方米。
▼九如堂外貌
▼九如堂正面
▼湘江戰役紅三/紅五軍團指揮部舊 紀念碑刻
前行到水車鎮再向西進入修睦村,找到了紅三十四師烈士墓。1934年11月底,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過湘江,紅三十四師奉命扼守灌陽水車一線,過灌江浮橋時,遭敵軍飛機轟炸,傷200余人,犧牲18人。水車鄉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將找到的紅軍烈士遺體掩埋在修睦村山燕頭的松樹林。
▼紅三十四師烈士墓(修睦村) 這里掩埋著18位無名紅軍烈士
▼紅三十四師無名烈士墓
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湘江血戰
▼中央紅軍計劃四路強渡湘江示意圖
▼紅軍突破第四道封鎖線圖示
紅軍突破了第三道封鎖線后,向西行進尚未到湘江,蔣介石先后調集了30余萬兵力,在湘江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設置了第四道封鎖線,布下了口袋。紅軍陷入前堵后追 、三面包圍、兩頭夾擊、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就在敵眾我寡、紅軍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新圩阻擊戰、腳山鋪阻擊戰、光華鋪阻擊戰這三大阻擊戰相繼打響。
中央紅軍突破湘江的四大渡口是全州縣鳳凰鎮大坪渡口、鳳凰嘴渡口,枧塘鎮屏山渡口和興安界首渡口。
1934年11月 23日—12月 1 日,中央紅軍8.6萬余人長征途中經過廣西,在全州覺山鋪 、興安光華鋪、灌陽新圩地段與追剿的近30萬國民黨軍隊展開了殊死戰斗 。湘江血戰,突破第四道封鎖線后,紅軍銳減至3萬余人。
新圩阻擊戰
▼新圩阻擊戰布防圖
▼新圩阻擊戰雕塑
新圩阻擊戰于1934年11月28日打響。由南及北設了四道阻擊防線。紅三軍團第五師第14、15團和軍委炮兵營,在新圩阻擊桂軍兩個師及第七軍獨立團的進攻,他們的任務是不惜一切代價,全力堅持3--4天。新圩阻擊戰打的異常慘烈,紅五師參謀長胡震、紅14團團長以及副團長、參謀長、政治處主任都英勇犧牲。紅15團團長白志文、團政委羅元發及多數團、營、連、排干部的熱血灑在灌陽新圩這塊土地上。
新圩阻擊戰,紅軍以3個團又1個營頂住了國民黨桂軍7個團的進攻,但付出了犧牲2000多人的代價。新圩阻擊戰,完成了掩護紅軍大部隊渡過湘江的任務,突破了國民黨蔣介石設置的第四道封鎖線,在中國的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新圩阻擊戰 紅五師指揮所舊址(設在楊柳井)
▼紀念碑刻
▼楊柳井石刻
▼新圩阻擊戰—鐘山戰場遺址
▼新圩阻擊戰—楓樹腳戰場遺址
▼新圩阻擊戰—板橋鋪戰場遺址
▼新圩阻擊戰—虎形山戰場遺址
▼新圩阻擊戰—炮樓山戰場遺址
炮樓山是新圩阻擊戰中的第四道阻擊陣地,也是紅六師第十八團接替紅五師的阻擊陣地。
▼水流坪殺人槽—守衛在山包上的200多名紅軍戰士被敵人包圍,被全部殺死在山包上。
▼新圩阻擊戰戰地救護所(下立灣村)
▼新圩阻擊戰戰地救護所
▼新圩阻擊戰戰地救護所 紀念碑刻
新圩阻擊戰酒海井紅軍烈士
新圩阻擊戰過程中,紅五師在當地下立灣村蔣氏祠堂設立了臨時戰地救護所。阻擊任務結束后,部隊必須馬上轉移,因傷員難以跟隨大部隊快速轉移,紅五師將100多名重傷員托付給了當地村民照看。紅軍轉移后,這些傷員不幸落入了地主反動武裝手里。他們殘忍的把紅軍戰士剝光衣服,再用棕繩加石頭捆綁后抬到了酒海井邊,全部推入井中,壯烈犧牲。
▼新圩阻擊戰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園
▼酒海井—紅軍烈士殉難處
▼這是當年捆綁在紅軍傷員身上的石頭
▼紅軍烈士紀念碑,碑前的石圍欄里就是酒海井
▼紅軍烈士遺骨冢和紅軍烈士名錄墻
腳山鋪阻擊戰
▼腳山鋪阻擊戰戰場形勢圖
腳山鋪阻擊戰于11月29日打響,這是紅軍與國民黨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場戰斗。戰斗的第一天,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二師共投入四個團、,第二天紅一師、紅二師投入全部六個團,在腳山鋪開始了對湘軍三個師的阻擊戰。敵軍的兵力越來越多,在十多架飛機掩護下,輪番猛攻。4天鏖戰傷亡慘重,軍政委聶榮臻負傷,四團政委楊成武、五團團長鐘學高負傷,五團政委易蕩平犧牲,共犧牲2000多人,損失4000多人。
光華鋪阻擊戰
▼光華鋪阻擊戰遺址
▼光華鋪阻擊戰 戰場形勢圖
光華鋪阻擊戰,于1934年11月29日晚打響。光華鋪阻擊戰在湘江戰役三大阻擊戰中,規模最小,卻事關中共中央安全。所以,又是意義重大的阻擊戰。是由紅三軍團四師防守界首。戰斗直到12月1日中午,中央紅軍大部分渡過湘江,部隊掩護任務基本完成。光華鋪一戰,紅三軍團損失2100多人。
▼光華鋪阻擊戰戰斗遺址 紀念碑刻
▼光華鋪阻擊戰戰壕遺址
紅軍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但是,紅軍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部隊指戰員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余人。
1934年11月27日到12月1日,中央紅軍從全州縣的屏山、大坪、鳳凰嘴和興安縣的界首四大渡口渡過湘江,沖破了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
屏山渡口:位于全州枧塘鄉金屏村東北面的湘江兩岸。是紅軍打開湘江的第一渡。
1934年11月27日,紅一軍團第五團由此渡過湘江,受命搶占軍事重鎮全州城,但湘軍先一小時占領了全州。28日,紅五團前鋒在魯板橋與湘軍發生遭遇戰,紅五團退回離縣城16公里的腳山鋪地域,在桂黃公路兩側山頭布置阻擊陣地。即所發生的腳山鋪阻擊戰。
大坪渡口:北距湘江下游的全州縣城30公里,為湘江古渡。
1934年11月28日,中央紅軍一軍團軍團部率第二師第六團及第一師第二團從此渡江,并架設浮橋。29日,配合紅五軍團斷后的紅一師受命歸還建制,率第一、三團經急行軍趕至大坪宿營,30日凌晨由浮橋過湘江參加腳山鋪阻擊戰,與紅二師共同阻擊湘軍。12月1日晨,在湘江東岸設防阻擊敵軍南下的紅十五師受命緊急渡江,率第四十四團由大坪浮橋渡江,紅十五師其余兩個團未能及時渡江,在天黑后才由西岸的部隊接應渡過湘江。
鳳凰嘴渡口:位于全州鳳凰鄉和平村委湘江兩岸,屬湘江古渡。這里是紅軍犧牲最多的渡口。
由于中央和軍委機關組成的兩個縱隊輜重纏身,導致行動遲緩,中央紅軍11個野戰師中還有7個師仍未過江,未能實現全軍在11月30日全部渡過湘江的原定計劃。過江的紅八軍團損失特別慘重,遭到敵機“半渡而擊”的轟炸。紅八軍團長征出發時有一萬余人,渡過湘江后只剩1200余人,后改編成一個團,編入紅五軍團,紅八軍團建制撤消。
硝煙之后,當地百姓含淚在江邊掩埋紅軍英烈三天,而更多的烈士則沉入江底。其慘烈空前,悲壯絕后。沿岸百姓不忍,傳諺“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界首渡口:位于界首鎮,是湘桂往來的重要古渡。軍委縱隊從浮橋通過的渡口。中央紅軍長征搶渡湘江,界首渡口是最理想的渡口之一。中革軍委決定在界首渡口架設浮橋,確保中央和軍委機關從界首安全過江。
▼界首渡口
▼現在的界首鎮街
軍委縱隊就是從這里通過浮橋渡過湘江的。有人說當時浮橋有三座,也有人說是四座。
▼紅軍堂(界首鎮)
▼紅軍堂
當年朱德、彭德懷指揮紅軍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指揮所舊址,又是紅軍在門前架設浮橋渡河的主道。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五軍團軍旗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紅軍與兵力占優之敵苦戰數日,終于撕開了敵人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
▼湘江戰役紅軍損失統計表
紅軍長征出發時有86789人,湘江戰役前有65709人(已損失27200人),湘江戰役后余35376人。紅軍突破蔣介石的四道封鎖線,共損失兵力51053人。僅湘江戰役就損失了23853人,接近前三道封鎖線損失的總和。
▼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位于興安縣城)
▼突破湘江紅軍烈士紀念碑
▼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紀念館(位于興安縣城)
▼紀念館迎面12個大字:勇于勝利 勇于突破 勇于犧牲
▼紅軍烈士紀念碑園雕塑
▼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位于桂林全州縣)
?
紅軍鋼鐵后衛三十四師
1934年在紅軍長征期間,紅五軍團紅三十四師作為紅軍的后衛部隊,擔任著在長征路上掩護紅軍主力部隊突圍的任務。陳樹湘率領紅三十四師,掩護紅軍主力連續突破了敵人的三道封鎖線。
湘江戰役中,紅五軍團三十四師的任務是阻擊后面追敵,確保中共中央各機關、中革軍委及紅軍總部安全渡過湘江。軍團長董振堂和參謀長劉伯承向師長陳樹湘宣布該師的作戰任務,紅三十四師接到這任務后,知道自己可能面臨的最終結局是什么。在撤退之前軍團首長說:“全軍團期待著你們完成任務后迅速過江!一定要把戰士們安全帶回來!”
▼參加長征的紅34師序列表
▼湘江戰役三十四師行軍圖
▼陳樹湘轉戰湘南形勢圖
1934年11月28日起,陳樹湘率紅三十四師6000閩西子弟兵,在湘江東岸與十幾倍于己的敵人殊死激戰4天5夜,打退了周渾元部及大批其他敵人的無數次沖鋒,終于掩護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于1934年12月1日渡過了湘江。
此時, 湘江各渡口均被敵人占領, 紅三十四師已無法渡江與主力匯合。經中革軍委同意,陳樹湘率領紅三十四師余部撤回湘贛邊區堅持游擊戰爭。孤軍陷于敵包圍的紅三十四師,遭到各路敵軍的圍攻,通訊器材損壞,與中央徹底失去聯系。至12月9日僅剩200余人。撤退途中,不斷遭到反動民團的截擊。在返回湘南時的突圍中,突遭江華縣保安團埋伏。在激戰中,陳樹湘師長腹部中彈。戰士們用擔架抬著受傷的陳樹湘來到了道縣駟馬橋鎮小週塘村。
▼位于灌陽縣洪水箐村南
▼紅34師洪水箐村戰斗遺址
湘江戰役,紅三十四師已無法渡江,在回撤湘南打游擊途中,于12月4日途經洪水箐村在此宿營,12月5日與前來襲擊的民團和部分桂軍展開了拉鋸戰。
饅頭嶺戰斗
12月14日,紅34師幸存的100多人在道縣被敵保安團包圍,陳樹湘為了讓部隊安全轉移,給紅34師留下種子,他讓王光道參謀長帶著紅34師余部90人突圍,自己不顧警衛員的勸阻,忍著傷痛帶兩個班上了饅頭嶺阻擊敵人,直至掩護余部撤離。受傷的陳樹湘師長就撤到附近的小周塘村的巖洞里隱蔽養傷。
▼饅頭嶺戰斗遺址
12月17日,道縣保安團第一營營長何湘又派人滿山滿嶺去搜紅軍。被敵人發現。陳樹湘與警衛員撤退至饅頭嶺下的洪都廟昏迷,被縣保安團包圍,警衛員犧牲,陳樹湘不幸被俘。醒來后發現自己在擔架上,知道自己被俘。保安團擔著陳樹湘去邀功,當走到道縣蚣壩鎮石馬神村,陳樹湘在自己腹部傷口處掏出腸子扯斷,壯烈犧牲。實現了他“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陳樹湘養傷的巖洞
▼巖洞內部
12月21日,紅三十四師余部在茶盤坪被敵包圍,大部分壯烈犧牲,少數被沖散。至此,紅三十四師這支戰功赫赫的紅軍勁旅,鐵血后衛師血灑瀟湘大地,悲壯完成鋼鐵后衛的神圣使命,整師殞命。大地悲憫,蒼天流淚……讓我們永遠記住鋼鐵后衛紅三十四師英勇悲壯、可歌可泣的事跡,無所畏懼、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精神。他們的英雄氣概氣貫長虹,紅三十四師精神永存!
▼位于道縣的陳樹湘烈士生平陳列館
▼陳樹湘烈士雕塑(陳樹湘烈士生平事跡陳列館)
▼陳樹湘烈士紀念碑雕塑(陳樹湘烈士紀念廣場)
▼陳樹湘烈士犧牲地
▼紅軍三十四師烈士墓(位于陳樹湘烈士生平事跡陳列館后面)
▼道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據說,6000余人的紅三十四師被打散后 只有極少數藏匿于民間幸存。另說,有400多人被俘,抗戰開始后,被李宗仁特批遣返原籍,后來又有很多人參加了新四軍,投入到抗日戰場。
紅三十四師活下來有名有姓的9人,他們是:100團團長韓偉(開國中將)、后衛警戒侯世奎(開國少將)、某營連長高春林、一營司號員羅金黨、102團司務長鐘光邦、102團2營司號員龍上林、負傷在藍山縣務農的藍發連、負傷留在藍山縣務農的吳富祥、102團機槍連連連長廖仁和。
Hash:daa6eb1e96a8e78ccbdcc1a3ed8765d4321fe77b
聲明:此文由 山東老體協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