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長假去一處深山懷抱里的清靜之所——圣蓮山
圣蓮山簡介
圣蓮山又稱蓮花山,古稱太山,因整個山體酷似一片片蓮花瓣,故名。景區又因圣米石塘而得名,遂后改名為圣蓮山,明代曾被譽為“京畿八景”之一。。
圣蓮山它現在是國家AAAA級景區,市級地質公園,是集歷史文化遺產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大型旅游景區,圣蓮山峰戀杰出,翠微諸峰,拱揖相屬。加之具有神秘色彩的圣水和圣米,優異的植被,被譽為“京都第一奇山”。
圣蓮山景區以太行山為脈絡,古稱太山,因整個山體酷似蓮花狀,故曰“圣蓮山”。始建于唐代,盛于晚清,建廟宇于峭畔,佛道合一,演繹出獨特的文化特色。據記載,在明代被譽為“京畿八景”之一,后經戰亂遭損毀。
2000年,對各遺跡進行原貌修復,現主要景觀有山門、神牛嶺、佛椅山、斑馬石、三碰水、檀香茶舍、祭拜臺、谷、翠屏峰、二十八盤道、鷂子翻身、蟠桃宮、九蓮洞、三清殿、古真堂、打坐臺、八仙洞、天街、蔡義先墓、李娘子宅、洞、關帝祠、西山圣母、通天洞、夏日觀雪、長星觀、萬仙洞、圣水洞、圣米石塘、望鄉亭、南、百里臥佛、圣蓮寶塔、古碾房、杏林塔院、逍遙谷、天生橋、閻王爺鼻子、晾馬臺、古松、迎客松等。
“道家風骨佛光照,奇峰峻石圣水靈”,這是圣蓮山的真實寫照。南天門一峰分兩分院,佛門、道家兩重天。早在明朝時期,佛教便在山上建宮立廟,名為勝泉寺。相傳摩訶老祖是在圣米石塘之中,食圣米、飲圣水而得道成仙,所以佛教在當時非常興旺;隨之道教也落腳于此地,后建蟠桃宮于勝泉寺的后山北側,俗稱北廟,觀中主持善于醫道,又有圣水洞之圣水有調理百病,延年益壽之功效,故此名聲大噪,進香朝拜,尋醫求藥者絡繹不絕。
在民國時期尤為鼎盛,賄選總統曹錕、北洋軍頭吳佩孚、京劇大家楊少樓等當時的達官貴人、藝術名家也慕名而來,而且不惜重金建別墅于觀中,至今舊址尚存。
圣蓮山山勢本身峰峻靈秀,并賦予了“南(路)佛北(路)道”的文化內涵與景點訴說,游圣蓮山,養眼與爽心兼收。
這是一種地質景觀:巖石為5億年前海洋沉積形成的古生代寒武紀石灰巖。這是一種垂直于主張應力方向,具有明顯引張特征的巖石破裂面。張裂面比較粗糙,一般延伸不長。沿著裂隙頂部發育許多的“壁流石” 景觀。不過在圣蓮山,這個洞叫“玄女洞”,另有釋義。
玄女洞的對面,真武廟前,用三塊石頭堆出這么個造型,太形似,一看就明白,拍照時才注意到,這臺沿曲線竟然勾畫出的是八卦陰陽魚界。除了男女陰陽對仗,還對“根源”有新的“解文說字”。男陽旁有“根”字石,上刻:一陰一陽謂之“道”,玄女洞的“源”為陰,此根為陽,或為生命之根,陽化氣,陰成形,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上三寶日、月、星,地上三寶水、火、風,人本三寶精、氣、神。細觀此根,正如陽物壯盛,道教主張:性、命雙修,更主張先修性,后修命。
另外圣蓮山的地質景觀還有石米與鱷魚石,石米是由風化形成的巖石碎屑經長時間、長距離的流水搬運、篩選后,經園區內巖石中的張性裂縫被帶入巖溶洞穴中堆積而形成的一種奇特景象,在這里被演繹出摩訶老祖是在圣米石塘之中,食圣米、飲圣水而得道成仙的典故。鱷魚石則是巖石在地質應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由褐色巖層與灰白色巖層相間出現,而勾勒出形象的鱷魚形態。
明朝時,佛教在圣蓮山上建宮立廟,名為勝泉寺興旺非常,即便到現在圣蓮山也存在這很濃郁的佛教氣氛。
神牛嶺,在這里小編先賣個關子,圣蓮山的美景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介紹了,精彩需要您自己去發現,不是嗎
心動了嗎?在這個端午小長假和圣蓮山來次親密的約會吧!
自駕路線
自駕走蓮石路,一直向西,上108國道京昆路,到潭柘寺環島左轉,進入賈金路,一直到圣蓮山。如果不自駕,也可以坐公交833、948路到河北鎮換乘21或24路當地小公共即到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房山v生活
Hash:faf97a88c34d69d26bd62d4673fdc08d6e52e959
聲明:此文由 房山生活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