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中國國家公園名單公布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入列
國家公園由國家確立并主導管理,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首批名單:三江源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簡介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一、總體概況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強調,海南要積極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熱帶雨林等國家公園。2019年1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2019年2月26日,中央編辦批復同意在海南省林業局加掛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牌子。管理局實行扁平化的兩級垂直管理體制,下設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黎母山、鸚哥嶺、五指山、毛瑞7個分局。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位于海南島中南部,地處東經108°44′32″~110°04′43″,北緯18°33′16″~19°14′16″,跨五指山、瓊中、白沙、昌江、東方、保亭、陵水、樂東、萬寧9個市縣,總面積4269km2(約占海南島陸域面積的七分之一),其中核心保護區面積2331km2,占54.6%,一般控制區面積1938km2,占45.4%。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國有土地面積為3766km2,占88.2%,集體土地面積5.3km2,占11.8%。森林面積4092km2,森林覆蓋率達95.85%,涵蓋了海南島95%以上的原始林和55%以上的天然林,擁有中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是世界熱帶雨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國家代表性和全球性保護意義。
二、核心價值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屬于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之一,是全島的生態制高點,是海南島森林資源最為富集的區域,也是海南長臂猿在全球的唯一分布地。記錄到野生維管束植物3653種(國家I級重點保護6種,海南特有419種),記錄到陸棲脊椎動物540種(國家I級重點保護14種,海南特有23種),生物多樣性指數最高達6.28,與巴西亞馬遜雨林相當。五指山、鸚哥嶺、猴獼嶺、尖峰嶺、霸王嶺、黎母山、吊羅山等著名山體均在其范圍內,被稱為“海南屋脊”;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等海南主要河流均發源于此,被譽為“海南水塔”。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常住人口2.43萬人,主要是黎族和苗族,民風淳 樸、文化獨特、風情濃郁,黎苗歌舞異彩紛呈,黎族紋身古老神秘。有6萬年前古人類遺址錢鐵洞,船形屋營造技藝、黎族民歌、三月三節慶等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黎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秉承生態保護第一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保持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為當代人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遺產,實現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
三、案例
海南長臂猿
海南長臂猿是海南熱帶雨林的旗艦物種,是反映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標志。海南長臂猿對生存環境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只有在健康狀況較好的原始雨林中才能生存,在林種單一的人工林、遭受嚴重破壞的次生林里都不能生存,海南長臂猿的種群狀況直接反映了其棲息范圍內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海南長臂猿曾廣范分布于海南島的熱帶雨林中,近代以來隨著熱帶雨林的急劇減少和破碎化,其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到上世紀70年代末僅剩7~9只,僅分布在霸王嶺片區的斧頭嶺等局部區域,處于極度瀕危狀態。經過40多年的保護,截至目前,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已達到5群35只,顯現出種群加速擴大的良好勢頭。
海南長臂猿為中型樹棲猿類,體重7~10千克,壽命可達30余年,前肢明顯長于后肢,無尾,7~8歲性成熟。雌性妊娠期7~8個月,1~2年生一胎。雄猿性成熟后會被驅逐出猿群,獨自生活,如果不能在其他猿群中爭取到領袖的位置或尋找雌性獨猿組成家庭族,就很可能孤獨一生。
衣:壽命可達30年,雌雄異色。一生多次變換毛色。剛出生的幼猿為黃色,只在頭頂有一道黑線;半年后換上黑色“童裝”,7~8歲性成熟時,毛色才逐漸分雌雄,雌猿變成金黃色著裝,雄猿卻是一身黑衣。
食:主要采食漿果,特別是榕樹果實,也吃嫩葉、花苞及昆蟲。據調查,猿食植物多達140種。喜食植物主要有肖蒲桃、毛荔枝、青果榕等40種。
住:海南長臂猿在林冠層居住,一生不下地。
行:善攀援,以懸掛蕩臂式在林冠內快速移動,亦可在寬達5米的林間空隙“飛躍”。
家:家庭群實行一夫兩妻制,3~5只或7~8只為一個家庭群,家庭群成員多的可達10只。
鳴:以鳴叫聲宣示領域,雄雌猿的合唱也展示其配偶關系。先是雄猿獨唱,接著是家庭成員合唱。
作為世界上目前僅存的四大類人猿之一,迄今為止,全世界所有動物園從未展出過海南長臂猿活體,海南長臂猿具有很高的科研和學術價值。它可提供人們研究人類起源和生物進化的規律實據,其? ?骼、四肢、五官、內藏、血液、神經、新陳代謝與人類基本相同,而且在心理、生理、感情、思維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此,海南長臂猿是們研究現代醫學、心理學、人類學、生命學和社會學的重要實物,其學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決不在國寶大熊貓之下,也是我國的國寶之一,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
中國南部| 海南熱帶雨林夏令營,走進國家公園了解熱帶生物多樣性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海南熱帶雨林
海南熱帶雨林是世界熱帶雨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熱帶雨林和季風常綠闊葉林交錯帶上唯一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是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擁有眾多海南特有的動植物種類,是全球重要的種質資源基因庫,是我國熱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位于海南省中部山區,東起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西至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自保亭縣毛感鄉,北至黎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涵蓋并連通了五指山、鸚哥嶺、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黎母山、猴獼嶺、佳西、俄賢嶺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黎母山4個國家森林公園,南高嶺、子陽、毛瑞、猴獼嶺、盤龍、阿陀嶺6個省級森林公園及毛瑞、卡法嶺、通什等相關國有林場。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日照時間長,太陽總輻射量大。年均氣溫22.5℃-26.0℃,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759毫米。
向上滑動閱覽,了解更多海南熱帶雨林
海南熱帶雨林是全球重要的種質資源基因庫,是中國熱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在此設立國家公園,意義主要有:
一是筑牢海南綠色生態屏障的關鍵舉措。中國熱帶雨林資源稀缺,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南部、臺灣南部、廣西南部及西藏東南河谷地帶。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對筑牢海南綠色生態屏障有必要。
二是保護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有效途徑。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集中連片整合自然保護地,創新保護管理體制,實現統一規范高效管理,實施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能夠更加有效保護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從而實現珍稀自然資源的世代傳承。
三是拯救中國熱帶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迫切需要。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整合多個單一自然保護地,修復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建設生態廊道,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搶救瀕危物種、維持區域生態平衡。
四是探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路徑的具體實踐。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有利于正確把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促進當地脫貧,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霸王嶺保護區常有黑熊出沒,過去可經常聽見黑熊的叫聲,聲音與狗的叫聲相似,在黎族語言里“狗”發音為“壩”,故當地黎人稱此嶺為“壩汪嶺”,意思是“狗叫的山嶺”,后來慢慢習慣就寫成了“壩王嶺”。1997年壩王嶺林業局向上級請示將局名“壩王嶺”改為了“霸王嶺”。
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保護區地處海南島西南部,位于昌江黎族自治縣東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9°03′~109°17′,北緯18°57′~19°11′。保護區始建于1980年,面積10萬畝;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2003年保護區面積擴大至44.97萬畝。保護區屬于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是海南長臂猿及其棲息地,是集自然保護與管理、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生態旅游等功能為一體的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是海南島典型的熱帶森林分布區,境內分布有全國最大的特有天然南亞松林、全國最大的野生青梅林、全國最古老最大的野荔枝林。保護區內因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被稱之為“綠色寶庫”“物種基因庫”,素有“霸王歸來不看樹”的美譽,在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特別是熱帶雨林的保護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夏令營精彩內容
科考之旅
由專業老師帶領,走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了解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熱帶生物多樣性。
博物之旅
熱帶雨林的的動物習性和植被特征,本地常見動植物。
營地師資團隊介紹
課程指導老師: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中國熱科院、中國農科院、
領隊老師:自然科學營研學導師團
輔導老師:知名高校優秀大學生
營期、行程簡要安排
營期:七月、八月,每期5天4晚
集散點:海南省海口
_
地點
活動安排
D1
海南
集合、開營、公園參觀學習
D2
海南
鸚哥嶺保護區
D3
海南
鸚哥嶺-五指山
D4
海南
五指山
D5
海南
考察報告、結營、解散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