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平羅紅崖子鄉附近有什么旅游景點「紅石崖景區在什么地方」

        導讀:平羅紅崖子鄉附近有什么旅游景點「紅石崖景區在什么地方」 平羅縣的地理狀況(人口、風土人情等) 平羅縣,紅崖子鄉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平羅屬于什么街道和社區? 銀川老城區,新城區,新市區都是指哪啊

        平羅縣地理狀況(人口、風土人情等)

        【拼音】 Pingluo Xian

        【位置】

        【面積】 1568平方千米

        【人口】 23萬(2002年)

        【代碼】 640221

        【郵編】 753400

        【駐地】 城關

        【區劃】

        【沿革】 平羅縣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秦及西漢初屬北地郡富平縣。漢武帝時在今縣境下廟鄉暖泉村設廉縣。東漢、兩晉時縣境為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控制。南北朝及隋時屬靈武郡。唐屬靈州都督府,朔方節度使管轄。唐先天二年(713年),在今縣境姚伏鎮置定遠城。唐景福二年(893年)升為警州。北宋、西夏時屬中興府(今銀川市)。元、明時屬寧夏府、寧夏衛轄。明嘉靖(1551年)時,設平虜守御千戶所。清初沿襲明代衛所制,雍正二年改置平虜所為平羅縣,屬甘肅省寧夏府。平羅縣即為平虜之轉音。

        平羅建縣后第三年開挖興建了惠農、昌潤兩渠,招民墾種。于1727年、1729年在縣境內增設新渠(駐今姚伏鎮)、寶豐(駐今寶豐鎮)兩縣。至乾隆三年(1739年),此處大地震,新渠、寶豐二縣城震毀,兩縣隨之撤銷,并入平羅縣。

        縣屬五堆子一帶的狹長地帶,1784年黃河向西改道,此塊土地被甩在黃河東岸。后經陜甘總督奏準該地仍歸平羅縣,并立碑為界。1930年,當時的綏遠省在此處設置沃野設治局;寧夏為爭此地,在此設置陶樂設治局。后經國民政府內政部派員查勘后,于1937年裁定沃野設治局歸寧夏管轄,仍名為陶樂設治局。1941年從平羅縣劃出,改建為陶樂縣。

        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原屬阿拉善旗的磴口一帶,劃歸平羅縣。1926年,將磴口從平羅劃出,設置為磴口縣

        民國22年(1933年),寧夏省調整寧夏、寧朔、平羅三縣的轄地,原屬平羅縣的常信、洪廣、丁義、李剛、清水、通義等9堡及高榮堡的西半部,劃歸寧夏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劃出平羅縣北部的寶豐、黃渠橋,石嘴山高莊、惠北、靈沙等8個鄉劃出建立惠農縣。

        1945年,平羅縣屬寧夏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兩個月后,寧夏第三專員督察區撤銷,改置為銀北專區,平羅縣歸其管轄。

        1949年,寧夏解放,平羅縣直屬寧夏省。1954年,寧夏省撤銷并入甘肅省,設置銀川專區,平羅縣歸屬銀川專區管轄。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專區撤銷,平羅縣直屬自治區管轄。1972年,設立銀北地區,平羅縣又隸屬銀北地區。1975年,銀北地區撤銷,平羅縣劃歸石嘴山市。

        鄉鎮調整情況

        1949年以前平羅縣為鄉、保、甲制,全縣共轄8個鄉、1個鎮,41保,651甲。解放后,改設為8個區,不久后8個區調整為6個? ?。

        1950年1月2日,將6個區調整為5個區36個鄉,其中第一區駐縣城內,轄9個鄉;第二區駐頭閘,轄7個鄉;第三區駐五香,轄7個鄉;第四區駐姚伏,轄7個鄉;第五區駐崇崗,轄6個鄉。

        1955年10月,撤區并鄉,先將第一、二、三、四4個區撤銷,所轄30個鄉合并為14個鄉1鎮。1956年4月,撤銷第五區,將其所轄6個鄉合并為3個鄉。當時全縣共轄合作、老戶、惠威、周城、大興墩、姚伏、五香、渠口、六羊、六中、大寨子、頭閘、外紅崗、通伏、崇崗、大武口、下廟等17鄉和城關鎮1鎮。

        1956年夏,將頭閘、外紅崗、渠口、六羊、五香、六中、大寨子、通伏合并為頭閘、渠口、五香、通伏等4個鄉。

        1958年秋,人民公社化,全縣組建為政社合一的燈塔(后改名為姚伏)、紅旗(后改名為黃河)、紅星(后改名為大武口)和前進4個人民公社,原14個鄉(鎮)同時撤銷。

        1960年2月,惠農縣的高莊、惠北、靈沙等公社劃歸平羅縣管轄,平羅縣將其分別劃歸前進和黃河人民公社。1961年,4個公社調整為11個公社。其中將前進公社分為前進、城關、高莊3個公社;黃河公社分為頭閘、渠口、靈沙、五香4個公社;姚伏公社分為姚伏、通伏2公社;大武口公社分為大武口和崇崗2個公社。

        1962年4月從前進、姚伏、頭閘、靈沙4個公社各劃出一部分組建周城、二閘、惠北3個公社;城關公社改為城關鎮。10月,在石炭井工礦區成立大武口鎮。1963年7月,將石嘴山市的黃渠橋、寶豐2個公社劃歸平羅縣管轄;平羅縣的大武口鎮(駐石炭井)和大武口公社劃歸石嘴山市。

        1982年,從五香公社分設六中公社,由崇崗公社分設下廟公社。1984年,撤銷所有公社,改為鄉(鎮)。在工礦地區組建了汝箕溝、大水溝2個鎮。1985年1月,設置了西大灘、火車站2個鎮。3月,改設姚伏、頭閘、寶豐、黃渠橋等4個鄉為鎮。

        1994年4月,火車站鎮更名為太西鎮;至此,平羅縣轄城關、太西、西大灘、汝箕溝、大水溝、姚伏、頭閘、寶豐、黃渠橋等9個鎮和前進、周城、通伏、五香、六中、渠口、靈沙、惠北、高莊、二閘、崇崗、下廟等12個鄉。

        (* 參考資料:《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年,將原有8個鎮、12個鄉調整為6個鎮、4個鄉:撤銷原前進鄉、太西鎮,合并到城關鎮;撤銷原周城鄉、西大灘鎮,合并到姚伏鎮;撤銷原下廟鄉、崇崗鄉、汝箕溝鎮,合并后新設崇崗鎮;撤銷原惠北鄉,合并到黃渠橋鎮;撤銷原二閘鄉,合并到高莊鄉;撤銷原六中鄉,合并到渠口鄉;撤銷原五香鄉,合并到通伏鄉。寶豐鎮、靈沙鄉的行政區劃不作調整(出處)。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3]139號):撤銷石嘴山市陶樂縣。將原陶樂縣的紅崖子鄉、高仁鄉、馬太溝鎮劃歸平羅縣管轄,月牙湖鄉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管轄。

        地圖

        附 陶樂縣(Taole Xian):

        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東北部黃河東岸。面積909平方千米,人口3萬(2001年)。代碼640222,郵編753500。駐 馬太溝鎮。

        陶樂縣于1941年設置。秦統一中國后,在縣境內修筑軍事城障——“渾懷障”(位于縣境內冰溝南)。漢晉時,渾懷障仍為軍事要地。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在此置歷城,北周置歷城郡建安縣。隋代改建安縣為廣潤縣,后又改廣潤縣為靈武縣。唐時,靈武縣治南遷,渾懷障古城遂廢。西夏建立后在縣境北部置省嵬城。元屬甘肅省寧夏府路轄。明代在其南部修筑東長城和行堤后,大部境地劃在長城之北,稱為邊外地。此后成為蒙古族游牧地。清屬綏遠省,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民國十八年(1929年),寧夏省在此設置陶樂設治局。綏遠省反對,并于此年8月在此設置沃野設治局。民國政府內政部派員查勘后,于1937年裁定沃野設治局撤銷,此地歸寧夏省管轄。寧夏省于1941年將陶樂設治局升格為陶樂縣,駐高仁鎮。1945年,設置寧夏第三行政督察區,陶樂縣歸其管轄。1949年9月,陶樂縣解放,屬寧夏省。1954年9月,寧夏省撤銷,并入甘肅省,陶樂縣屬甘肅省銀川專區。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陶樂縣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

        解放前,行政區劃為鄉保甲制,轄2鄉7保。其中第一鄉南起橫城清水溝,北止甘草坑,駐高仁鎮;第二鄉南起馬太溝,北止勞石旦,駐察罕埂。1949年初,2鄉7保50甲調整為4保42甲。

        解放后,設置2個區4鄉13個村。其中第一區駐高仁鎮,轄高仁鎮鄉(駐高仁鎮)和六頃地鄉(駐六頃地),各轄3個村;第二區駐察罕埂,轄鐵面烏素鄉(駐鐵面烏素,轄3個村)和紅崖子鄉(駐紅崖子,轄4個村)。

        1950年6月,撤銷區級建制,全縣設5個鄉。其中第一鄉駐高仁鎮,第二鄉駐馬太溝,第三鄉駐溝灣子,第四鄉駐察罕埂,第五鄉駐白銀套海。

        1952年春,陶樂縣第五鄉的渡口村、石嘴山渡口東岸劃歸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管轄。10月,從第二鄉一鄉,定名為第三鄉,駐六頃地;原第三鄉改為第四鄉,駐地遷至鐵面烏素;原第四、五鄉分別改稱第五、六鄉。

        1953年初,陶樂縣駐地遷至馬太溝。

        1954年初,第三鄉的西梁村劃歸第二鄉;第四鄉的鐵面烏素劃歸第三鄉;第三鄉駐地遷至王家莊子西龍王廟附近;第四鄉駐地遷至察罕埂;第五鄉駐地遷至紅崖子。

        1956年11月,組建新星鄉,駐月牙湖。1957年,馬太溝鄉改置為馬太溝鎮;10月,新星鄉更名為月牙湖鄉。

        1958年,全縣組建為3個人民公社,下設12個生產大隊。其中燈塔公社由原馬太溝鎮、六頃地鄉組建,駐馬太溝,轄六頃地、新華、新村、東采、義和、馬太溝6個生產大隊;紅星公社由原月牙湖鄉和高仁鎮鄉組建,駐高仁鎮,轄月牙湖、高仁鎮、楊柜3個生產大隊;紅旗公社由五堆子、紅崖子、白銀套海3個鄉合并組建,駐紅崖子,轄五堆子、紅崖子、白銀套海3個生產大隊

        1959年4月,燈塔、紅星、紅旗3個人民公社分別更名為馬太溝、高仁鎮、紅崖子人民公社。1960年10月,3個人民公社撤銷,全縣組建為1個人民公社,下設? ??牙湖、高仁鎮、六頃地、新華、新村、馬太溝、義和、予安、五堆子、紅崖子等10個生產大隊。

        1961年5月,將原1個人民公社劃分為5個公社。10月,又增設一個公社。此時,全縣共轄月牙湖、高仁鎮、馬太溝、新華、五堆子、紅崖子等6個公社。1962年,各公社撤銷所屬生產大隊,實行公社、生產隊兩級管理體制。9月,撤銷月牙湖、新華2個公社。

        1963年春,由馬太溝公社分設六頃地公社。1966年春,撤銷六頃地公社,并入馬太溝公社。

        1981年7月,縣城組建街道辦事處。1984年,4個人民公社改稱為鄉;從馬太溝鄉分設六頃地鄉。1985年4月,在縣城街道辦事處的基礎上組建了城關鎮;此時,全縣共轄城關鎮和高仁、六頃地、馬太溝、五堆子、紅崖子等5鄉。

        (* 參考資料:《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3]139號):撤銷石嘴山市陶樂縣。將原陶樂縣的紅崖子鄉、高仁鄉、馬太溝鎮劃歸平羅縣管轄,月牙湖鄉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管轄。

        平羅縣,紅崖子鄉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753409寧夏回族自治區 石嘴山市 平羅縣 紅崖子鄉

        753409寧夏回族自治區 石嘴山市 平羅縣 紅崖子鄉五堆子村

        753409寧夏回族自治區 石嘴山市 平羅縣 紅崖子鄉三棵柳村

        753409寧夏回族自治區 石嘴山市 平羅縣 紅崖子鄉王家溝村

        753409寧夏回族自治區 石嘴山市 平羅縣 紅崖子鄉水泉子村

        753409寧夏回族自治區 石嘴山市 平羅縣 紅崖子鄉紅崖子村

        平羅屬于什么街道和社區?

        1949年以前平羅縣為鄉、保、甲制,全縣共轄8個鄉、1個鎮,41保,651甲。解放后,改設為8個區,不久后8個區調整為6個區。

        1950年1月,將6個區調整為5個區36個鄉,其中第一區駐縣城內,轄9個鄉;第二區駐頭閘,轄7個鄉;第三區駐五香,轄7個鄉;第四區駐姚伏,轄7個鄉;第五區駐崇崗,轄6個鄉。

        1955年10月,撤區并鄉,先將第一、二、三、四4個區撤銷,所轄30個鄉合并為14個鄉1鎮。1956年4月,撤銷第五區,將其所轄6個鄉合并為3個鄉。當時全縣共轄合作、老戶、惠威、周城、大興墩、姚伏、五香、渠口、六羊、六中、大寨子、頭閘、外紅崗、通伏、崇崗、大武口、下廟等17鄉和城關鎮1鎮。

        1956年夏,將頭閘、外紅崗、渠口、六羊、五香、六中、大寨子、通伏合并為頭閘、渠口、五香、通伏等4個鄉。

        1958年秋,人民公社化,全縣組建為政社合一的燈塔(后改名為姚伏)、紅旗(后改名為黃河)、紅星(后改名為大武口)和前進4個人民公社,原14個鄉(鎮)同時撤銷。

        1960年2月,惠農縣的高莊、惠北、靈沙等公社劃歸平羅縣管轄,平羅縣將其分別劃歸前進和黃河人民公社。1961年,4個公社調整為11個公社。其中將前進公社分為前進、城關、高莊3個公社;黃河公社分為頭閘、渠口、靈沙、五香4個公社。

        1962年4月從前進、姚伏、頭閘、靈沙4個公社各劃出一部分組建周城、二閘、惠北3個公社;城關公社改為城關鎮。10月,在石炭井工礦區成立大武口鎮。1963年7月,將石嘴山市的黃渠橋、寶豐2個公社劃歸平羅縣管轄;平羅縣的大武口鎮(駐石炭井)和大武口公社劃歸石嘴山市。

        1982年,從五香公社分設六中公社,由崇崗公社分設下廟公社。1984年,撤銷所有公社,改為鄉(鎮)。在工礦地區組建了汝箕溝、大水溝2個鎮。1985年1月,設置了西大灘、火車站2個鎮。3月,改設姚伏、頭閘、寶豐、黃渠橋等4個鄉為鎮。

        1994年4月,火車站鎮更名為太西鎮;至此,平羅縣轄城關、太西、西大灘、汝箕溝、大水溝、姚伏、頭閘、寶豐、黃渠橋等9個鎮和前進、周城、通伏、五香、六中、渠口、靈沙、惠北、高莊、二閘、崇崗、下廟等12個鄉。

        2000年,平羅縣轄9個鎮、12個鄉。總人口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39622 、黃渠橋鎮 10781 、寶豐鎮 14940、 頭閘鎮 14324 、姚伏鎮 11102 、汝箕溝鎮 9839、 太西鎮 8934 、西大灘鎮 7517 、大水溝鎮 9546、二閘鄉 16841 、高莊鄉 11640 、惠北鄉 10911 、靈沙鄉 17468 、渠口鄉 13856、 六中鄉 6414、 五香鄉 7435 、通伏鄉 10826、 周城鄉 10631、 前進鄉 14498 、崇崗鄉 12370 、下廟鄉 748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10月1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96號)調整石嘴山市部分行政區劃:將平羅縣的隆湖吊莊鄉及崇崗鄉的長勝、九泉、潮湖3個村劃歸大武口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前:平羅縣積2046平方千米,人口26萬。)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3]139號):撤銷石嘴山市陶樂縣。將原陶樂縣的紅崖子鄉、高仁鄉、馬太溝鎮劃歸平羅縣管轄,月牙湖鄉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管轄。2004年7月5日,馬太溝鎮(原陶樂縣城)更名為陶樂鎮。

        2006年,平羅縣面積1568平方千米,人口29萬。2008年經濟實力進入西部百強縣。 城關鎮 轄9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前西、人東、前東、北郊、玉龔路、南郊、玉皇閣、回中路、太西;合作村、? ?平村、新建村、關渠村、新利村、新民村、前進村、前鋒村、步口橋村、沿河村、前衛村、小興墩村、星火村、老戶村、二閘村、三閘村;縣農牧場、縣苗木繁育中心、縣漁種場、縣良種繁育場、銀北鹽改實驗站。

        黃渠橋鎮 轄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黃渠橋;紅光村、黃渠橋村、前光村、侯家梁村、四渠村、萬家營村、渠中村、通潤村、永豐村、通惠村、惠北村、五星村、西潤村、聯豐村。

        寶豐鎮 轄1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寶豐;鎮關村、寶豐村、興勝村、吳家灣村、陸渠村、渠羊村、中方村、新渠村、馬家橋村。

        頭閘鎮 轄12個村委會:頭閘;頭閘村、東通平村、永惠村、西永惠村、東永惠村、裕民村、外紅崗村、紅崗村、邵家橋村、立新村、雙渠村、正閘村。

        姚伏鎮 轄1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姚伏;燈塔村、姚伏村、曙光村、高榮村、沙渠村、永勝村、小店子村、周城村、團莊村、高路村、大興墩村、趙渠村、上橋村、向前村、沈渠村、北營子村、張家墩村、許家橋村。

        崇崗鎮 轄4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崇崗、北街、礦部、南街;崇崗村、崇富村、崇勝村、蘭豐村、躍進村、鎮朔村、長青村、暖泉村。下廟村。

        陶樂鎮 轄2個居委會、4個村委會:東街、西街;王家莊村、東園村、馬太溝村、施家臺子村;陶樂良繁場、陶樂治沙林場。

        高莊鄉 轄13個村委會:金星村、高莊村、幸福村、同進村、銀光村、遠景村、北長渠村、東風村、東勝村、廣華村、新村村、威鎮村、惠威村。

        靈沙鄉 轄11個村委會:靈沙村、先鋒村、東靈村、勝利村、光明村、西靈村、田家村、東潤村、何家橋村、富貴村、統一村。

        渠口鄉 轄13個村委會:渠口村、六羊村、紅陽村、永光村、金橋村、紅旗村、銀星村、新橋村、六中村、分水閘村、宏潮村、阮橋村、交濟村。

        通伏鄉 轄13個村委會:通伏村、金堂橋村、集中村、永興村、團結村、馬場村、永華村、五香村、新潮村、通城村、新豐村、羅家莊村、新林村;黃河濕地保護林場。

        高仁鄉 轄4個村委會:八頃村、高仁村、六頃地村、東沙村。

        紅崖子鄉 轄5個村委會:紅崖子村、王家溝村、五堆子村、水泉子村、三棵柳村。

        寧夏國營前進農場 轄2個居委會:西大灘、沙湖;管區村。

        銀川老城區新城區,新市區都是指哪啊

        一、老城區

        興慶區,別稱老城區,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是首府銀川市的核心區,介于北緯38°28′、東經106°17′。位于銀川市東部,東與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接壤,西臨唐徠古渠,南北分別與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平羅縣接壤。截止2020年6月,下轄2鄉2鎮。

        歷史沿革

        200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區劃重新調整,更名為興慶區,轄原城區的行政區域和原郊區紅花鄉、滿春鄉、大新鄉、永固鄉、掌政鄉、通貴鄉。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石嘴山市陶樂縣。將原陶樂縣的紅崖子鄉、高仁鄉、馬太溝鎮劃歸平羅縣管轄,月牙湖鄉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管轄。

        2004年9月,原靈武市臨河鎮橫城村已正式劃歸興慶區掌政鎮管轄。

        2015年,銀川市興慶區調整8個街道行政區域,并對街道所轄社區進行部分調整。

        二、新城區新市

        西夏區,別名新市區、新城區,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位于銀川市西部,介于東經105°49′—106°18′,北緯38°08′—38°52′之間。東以包蘭鐵路為界與銀川市金鳳區相鄰,西至賀蘭山口軸線,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接壤,北連賀蘭縣洪廣鎮,南至永寧縣閩寧鎮。截止2020年6月,7個街道、2個鎮。

        歷史沿革

        1949年9月28日,永寧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新城地區為永寧縣第七區。

        1951年6月,永寧縣第四區(含新城區境域)劃歸銀川市管轄,成為銀川市第五區。

        1954年4月,中共銀川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原銀川市舊城內4個區合并為兩個區,新城區改為銀川市第三區。

        1955年1月,銀川市人民政府撤區并鄉,銀川市新城區改稱新城鎮。

        1961年1月,銀川市人民政府決定,正式成立新城區(銀川市屬縣級區)。

        2002年10月19日,國務院(國函〔2002〕95號)批復同意調整銀川市市轄區行政區劃:撤銷銀川市城區、新城區和郊區,設立銀川市西夏區、金鳳區和興慶區。

        擴展資料

        銀川市

        銀川,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地處中國西北地區、寧夏平原中部,東與吳忠鹽池縣接壤,西依賀蘭山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為鄰,南與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相連,北接石嘴山市平羅縣,與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相鄰(以明長城為界)。其? ??域范圍在北緯37°29′~38°53′,東經105°49′~106°53′之間。

        截止2020年6月,銀川下轄3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分別為:興慶區、西夏區、金鳳區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興慶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西夏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銀川市

        Hash:553a7bd1002a0d852425aba8434cc907394e7dcf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