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縣蔡家橋鎮湯村旅游景點「旌德縣蔡家橋鎮湯村旅游景點圖片」
導讀:旌德縣蔡家橋鎮湯村旅游景點「旌德縣蔡家橋鎮湯村旅游景點圖片」 旌德縣景點 旌德縣的風景名勝 井水不犯河水在哪個地方可以看到
旌德縣景點
1、許氏宗祠遺址:著名的歷史文化村落磡頭村,以許姓為聚居大族,許氏先人于南宋年間由別處遷此定居,在此后數百年間逐漸繁衍成今日之千灶萬丁的大村落。磡頭村古時又稱云川,位于海拔1350米的云嶺腳下的幽谷里,地形極為復雜。
2、朱旺景區:朱旺村位于旌德縣北面,距縣城12公里,與湯村、喬亭史稱“十里三村”。205國道和217省道距本村不到1公里交匯,蔡大國防公路和大溪河環村而過。行政區域為朱旺村村委會、轄18個村民組總面積12平方公里。
3、溥公祠:旌德縣白地鎮江村建于隋末唐初,是一個具有1300年歷史的古村落。她位于黃山東麓205國道旁,距黃山風景區30多公里。這里雖歷盡歲月滄桑,幾經盛衰起落,依然可見古祠巍峨,牌坊高聳,老屋林立,老街逶迤。
4、旌德文廟:旌德文廟與別處一樣又稱圣廟、孔廟、夫子廟,為旌德縣明清以來尊孔祭孔的場所,亦是當時法先圣先師、重道隆儒、興化起教供生員肄業的教育場地,故又名學宮。
5、江村景區:江村始建于隋末唐初,有1300余年的歷史。據記載,咸豐初年(1851年)江村人丁達8萬余口,號稱“小杭州”。全村共有書屋9所,“重詩書,勤課誦,多延名師以訓子弟”明清時期,江氏族人考取進士、文、武舉人,明經126人,發國初十年又出博士、學士17人,這在中國的古村落中,極屬罕見。
旌德縣的風景名勝
旌德山川毓秀,自然人文景觀眾多。因長期隸屬徽州,受徽州文化影響很大,徽派建筑和徽州文化到處可見。始建于北宋崇寧之年(公元1102年)的旌德文廟以及江村父子進士坊、溥公祠均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皖南第二大石橋旌德三溪樂成橋、喬亭文筆石峰、興隆表靈塔等把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旌德點綴得更加美麗。
2006年江村的聚秀湖、孝子祠、老街、父子進士坊、江氏宗祠、溥公祠、闇然別墅、江澤涵故居、江冬秀故居、篤修堂、進修堂、茂承堂等十二處被國家文物局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村古建筑群,旌德文廟于2012年被國家文物局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旌德旅游景點
江村景區
江村景區位于旌德縣白地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4A級景區,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里有充滿古香古韻的古宗祠和典型的徽州名居。可以說,這是 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一個我們不敢怠慢的村落,一個歷經滄桑的村莊。
聚秀湖
聚秀湖,江村的湖,一池有形有色有神有韻的水。湖水在輕柔地呼喚。惟其清澈,水才映出這般碧綠瓦藍;惟其幽麗,水才映出這般超塵脫俗;惟其活潑,水才映出這般嬌柔飄逸;聚秀湖。
江村老街
江村老街源起溥公祠,止于江氏宗祠,長350米左右,寬2-3米。沿街有數十家商店,大多為前店后坊式,呈明清風貌。高高馬頭墻,青青蝴蝶瓦,清新典雅。
許氏宗祠遺址
著名的歷史文化村落磡頭村,以許姓為聚居大族,許氏先人于南宋年間由別處遷此定居,在此后數百年間逐漸繁衍成今日之千灶萬丁的大村落。
朱旺景區
朱旺景區位于旌德縣蔡家橋鎮,國家3A級旅游景區,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村內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十三座麻石橋搭成的石橋和九口形狀各異的水井,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是皖南古村落中絕無僅有的。“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就是出自該村落中。
旌歙古道景區
旌歙(隋唐)古道風景區位于旌德縣白地鎮,距黃山風景區20公里。驢友評其為全國十大徒步古道之一。旌歙古道風景區是一處融山水風光和歷史文化于一體的風景區。在這里,您可以探尋驛道文化的歷史遺存;可以飽覽景區內林秀水美,山高谷深的自然風光。景區竹木蔥郁,溪水潺潺,陰柔共媚。
沿途五里洞、靠壁洞、如來石柱、天竺庵、旺子洞、天星洞等遺址尚存, 文化底蘊深厚。
路西景區
位于旌德縣三溪鎮,國家3A級旅游景區,風景秀麗,依山傍水,徽水河,麟溪河穿村而過。村內擁有規模龐大的古樹群落和連綿不絕的千年古竹。生態林內大樹參天,高山生態茶園郁郁蔥蔥。空氣新鮮,生態環境良好,是個養生的好地方。
旌德文廟
旌德文廟、文昌塔是旌德縣城現存的古代建筑群,是旌陽鎮的標志性建筑,清一色的徽派外形儲存了大量的哲學、美學、宗教、民俗文化信息,是展示旌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的載體,在建筑形式、空間組合、法式技術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旌德文廟內設有“周而復作品陳列館”,陳列了旌德籍作家、書法家周而復先生捐獻的4000多件文獻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井水不犯河水在哪個地方可以看到
在安徽旌德縣蔡家橋鎮境內的朱旺景區,現在定
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是中國傳統古村落。
村中有一條朱溪河由北向南穿過村落,有十三座
由巨大的麻石條搭成的石橋橫貫河上,河中有九
口形狀各異的水井立于河中井口高出河面,井水
與河水互不干涉,為皖南古村落中絕無僅有的獨
特風景。
據說“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就是出自該村。這句
話比喻兩種事物各管各的,互不相犯,相安無
事。
像也有號稱井水不犯河水的景點
Hash:805e37cefe90eadecccfcd27e6b2a6a759d48594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