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波樓

        波樓

        波樓位于海珠區洪德路海天四望街波樓3號。

        波樓舊日的正式名稱是“粵海關俱樂部”,位于海珠區南華西街洲咀大街上。因為樓旁有一座懸掛臺風信號風球的瞭望臺,廣州人習慣用“球”的英語音譯(BALL),稱它為“波樓”。100年前,這座恢宏的建筑是珠江南岸地標,卻背負了近代喪失海關主權的沉痛歷史。

        鴉片戰爭后,粵海關由英國人掌權,英國人在此設粵海關辦公點,建有一座西式洋樓和一座鐵塔,該大樓共占地4815平方米,分為四部分:

        (1)信號臺。原建于1885年前,位于大院東北角,為本質結構。1908年遭臺風破壞,1910年在大院西南角重建鋼架信號臺。此塔占地面積30多平方米,高33米,造價8000銀兩,上有測風設備,臺風將至即掛風球(俗稱波),故人稱“波臺”。于塔上可望到白鵝潭一帶船舶往來,據說當時用高倍度望遠鏡還可以眺望到虎門,故此地有“海天四望”之稱。(摘于海珠區環保局出版的《物華天寶》—海珠區歷史人文遺跡。)1954年8月,根據海關總署轉發交通部及外貿部通知,將該信號臺連同附屬房一小間移交廣州港務局管理。

        (2)倉庫。位于大院東南部,建于1889年前。曾作為鴉片私貨倉庫,該倉庫占地面積812平方米,為雙料磚木結構平房,外墻加厚,頂高4-5米,窗也特高。1948年曾遭火災,由于屋高墻厚,救護及時,未遭重大損失。1974年拆除后改建為宿舍,1975年建成六層及五層各一幢樓,1981年在兩樓之間加建4套宿舍,使兩樓聯結,起到加固作用,該兩幢樓建筑面積4267平方米。

        (3)3號樓,即英式建筑。位于大院中部,建于1910年,為一字形混合結構樓房,建筑面積面積3857平方米,是當時珠江江南岸邊最壯觀的建筑物之一。內部自東向西分為2、4、6、8、10、12、14七個門牌,其中2號門牌較大,超過總面積1/5,底層做驗貨廠,曾為俱樂部,其余4-14號均為宿舍格局,當初供單身外籍官員居住。1915年海關驗貨工作全部移到西堤驗貨廠,該樓逐步改為海關干部、職工宿舍。建國后經多次維修,外貌基本未變,仍作為海關干部、職工宿舍。

        (4)1號樓。位于大院最北面,初為3號樓北面臨江空地,1979年底奠基建造一字形七層樓房,與3號樓平行,為框架結構,建筑面積3856平方米,1982建成用作干部、職工宿舍。

        2002年7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