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濱是城區走向西湖的大門,清代稱“旗下營”。湖濱作為接納游人的“城市客廳”,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改建后的湖濱新景,景區范圍為圣塘閘沿白沙路、環城西路、湖濱路至湖濱一公園沿湖用地,總面積10.85公頃,湖岸線長1.2公里,主要分為圣塘景區和湖濱景區兩個部分。其中圣塘景區中的主要景現有白居易雕像、唐李泌引水紀念裝置、馬可·波羅與杭州紀念雕塑、圣塘閘等。湖濱景區內,將湖濱路機動車通道改走地下,原本寬僅20米左右的湖濱綠化帶改造成寬達40米以上的綜合休閑綠地,沿湖增設湖埠頭、激光水幕電影、水舞噴泉等。新湖濱充分體現了杭州“精致和諧,大氣開放”的人文精神。
杭州市民送別自居易群雕詩人白居易于唐朝長慶二年任杭州刺史,到任后大規模疏浚治理西湖,并筑堤建閘,灌溉農田。又繼李泌之后重修六井,深受百姓愛戴。唐長慶四年(824)五月,白居易任滿赴洛陽之際,出現了“杭老遮車轍”的動人送別場面。位于北山路邊綠地的“杭州市民送別白居易”雕像,表現了杭城市民在白居易離任時依依惜別這位“老市長”的情景。
“云游”湖濱丨穿越時空隧道,遇見龍王廟行宮!
皂河古鎮的龍王廟行宮,
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
領略它的恢宏氣勢!
龍王廟行宮
皇家氣派
龍王廟行宮,原名為“敕建安瀾龍王廟”,始建于清代順治年間,改建于康熙23年(1684年)。后經雍正、乾隆、嘉慶各代皇帝的不斷復修和擴建,形成了四院三進封閉式合院的北方官式建筑群。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曾五次駐蹕于此,并建碑立亭、帑金修繕,因此民間又將龍王廟行宮稱為“乾隆行宮”。龍王廟行宮布局嚴整,規模宏大,軸線分明,左右對稱,雄偉壯觀,惹人贊嘆!穿行于行宮的古建筑群之間,可感受到皇家氣派,讓人頓生穿越時空之感!
古戲樓
戲韻悠然
古戲樓位于龍王廟行宮建筑群的最南端。古戲樓上,時常會上演精彩的柳琴戲表演,惹人駐足。《乾隆與秀娘》《梁山伯與祝英臺》《小包公》《喝面葉》......一曲曲經典的柳琴戲,情節生動,曲調悠揚,余音繞梁而不絕!
山門
典雅莊重
山門亦稱禪殿,是龍王廟行宮的第一座殿宇,兩側各有一偏門,中間沿中軸線有一條青石鋪就的御道。禪殿大門前的兩旁,分別安放兩尊皇家石獅,昂首挺胸,造型獨特,氣派十足。
御碑亭
雕梁畫棟
御碑亭坐落于龍王廟行宮第一進院落的中心位置。莊嚴的御碑亭,平面呈六角形,雕梁畫棟,斗拱飛檐,雄偉壯觀,氣勢非凡。亭內有高五米的御碑,上面刻著建廟的經過和乾隆皇帝下榻此處所題寫的詩文,烘托出濃濃的歷史韻味。
龍王殿
金碧輝煌
龍王殿是龍王廟行宮的主體建筑,面闊七間,進深四間,殿前有白石月臺、玉石欄桿。龍王殿是乾隆皇帝會見百官、議朝論政、敬神祭祖之處,裝飾華麗,金碧輝煌,莊嚴肅穆,讓人嘆為觀止!
氣韻無窮
龍王廟行宮的最后一進院落是乾隆皇帝的寢宮,也稱為禹王殿。禹王殿坐落在由青石板筑成的一米高的須彌臺上,殿高二十多米,是行宮內最高的殿宇。這一典雅的皇家建筑,彰顯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氣韻無窮。
☆門票:60元/人
穿越時空隧道,
“云游”龍王廟行宮,
別有一番風味!
- END -
審核:張艷莉
審稿:童 軍
編輯:姚 瑞
部分圖源:駱馬湖旅游度假區。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請私信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魅力湖濱,自帶“氛圍感”!
魅力湖濱,
充滿了詩情畫意,
美得自帶“氛圍感”!
Part 01
冬日的三臺山,山色秀美,林木染色,有一種“小清新”的氣質,讓人怦然心動!乘坐景區小火車,穿行在五彩森林里,繽紛的彩葉映入眼簾,帶給人唯美的視覺享受。
天鵝湖中,漂亮的天鵝自在游弋,愜意悠哉;森林萌寵園里,梅花鹿、孔雀、鸚鵡、猴子等可愛的萌寵和諧相處,野趣十足;霧森棧道兩側,薄薄的霧氣輕輕籠罩著流淌的溪澗,夢幻迷人!
Part 02
湖泊的靈動“氛圍感”
清清的駱馬湖,水質澄澈,一望無際。風平浪靜時,燦爛的陽光映照水面,把湖水也染成了金色。起風時,湖面泛起圈圈漣漪,碧波繾綣,蕩漾開無盡的柔情......
乘坐游船、游艇或畫舫,駛入大湖深處,朵朵浪花拍打著船舷,波濤洶涌,讓人心潮澎湃。水鳥臨水低飛,游魚歡暢戲水,原生態的自然圖景,充滿了靈動的氛圍感。泛舟水面,飽覽湖光水色,美哉妙哉!
Part 03
典雅的古韻“氛圍感”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沿線的重要遺產點,皂河古鎮的龍王廟行宮,在歲月的雕琢下,呈現出一種典雅滄桑的韻味,十分引人入勝。
探訪龍王廟行宮,沿著景區中軸線,游覽乾隆皇帝曾到訪的景點,讓人產生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龍王廟行宮的古戲樓上,時常會上演精彩的柳琴戲表演,《乾隆與秀娘》《梁山伯與祝英臺》《小包公》《喝面葉》......駐足觀賞,近距離感受地方戲曲的藝術魅力,沉醉不已!
Part 04
夜晚的曼妙“氛圍感”
入夜時分,星光熠熠,燈影幢幢,璀璨的夜色給湖濱增添了浪漫的氛圍感,驚艷眼眸!
山林里,霓虹閃耀;水岸邊,月光流瀉;道路上,車水馬龍......無邊的夜色,將湖濱裝扮得楚楚動人,讓人在不經意間,陷入夜的柔情里~夜深了,一間間酒店、民宿,燈火輝煌,傳遞著溫暖的氣息。選擇一家心儀的品質酒店或情調民宿,溫馨入住,頭枕星空,做一個好夢!
冬季的湖濱,
“氛圍感”拉滿!
親愛的小伙伴們,
快來打卡吧!
END
審核:張艷莉
審稿:童 軍
編輯:姚 瑞
部分圖源:江蘇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駱馬湖旅游度假區、宿遷文旅。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請私信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宿遷:建設湖濱特色生態之城
新華日報訊 :從建筑設施到城市建設管理,城市的變化體現在每一個細微之處。近年來,宿遷收獲了眾多代名詞——“彩色城市、林蔭城市、花園城市、海綿城市”,這些都在某一個側面展現出這座年輕城市的快速發展,也體現了宿遷群眾對于城市變化的高度認可。伴隨著城市發展變化,在宿遷群眾用腳投票的選擇中,可以窺見宿遷市住建局不斷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為提升宿遷城市形象、推動宿遷區域發展所做的有益嘗試。
創新管理模式 打造“綠色之城”
今年以來,宿遷市民發現越來越多的機關單位的庭院正在“打開大門”,成為市民休閑、健身、游憩的開放場所。宿遷市建設大廈、宿豫區財政局于近期剛剛完成開放改造,這兩個“共享庭院”總共綠地面積約15.2萬平方米,融合了周邊區域建筑、景觀,合理配置了座椅坐凳、健身器材、垃圾箱、亮化等服務設施,為群眾健身提供開闊的活動場地,而兩個“共享庭院”的受益人群達7.8萬人。
“共享庭院”就是變“庭院深深”為“市民共享”,宿遷市住建局在園林綠化工作方面的這一創新舉措,給市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美好體驗。據介紹,自2016年以來,宿遷市住建局先行完成市水務局、煙草局等5家單位庭院試點開放,實現庭院內部綠化、道路、設施公共化。今年以來,宿遷市住建局將機關單位庭院開放改造工作向縣區延伸,全面規劃、統籌部署,對30家具備條件的機關單位庭院實施開放式改造,構建突出功能性、文化性、景觀性的城市綠色開放空間體系。
在宿遷市住建局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共享庭院”不是簡單的拆除圍墻,而是按照民生導向,圍繞周邊市民的日常活動需求,將單位庭院綠地與城市綠地進行有機串聯,融合周邊區域建筑、景觀,合理配置座椅坐凳、健身器材、垃圾箱、亮化等服務設施,為群眾游憩健身提供開闊的活動場地。在整體規劃中,啟動改造的單位庭院按照一條“綠軸”貫穿整個景觀空間的設計思路,統一規劃設計,打造風格統一、各具特色的開放綠地。宿遷市煙草局用綠色植物裝飾門衛房外立面,打造市區首個“綠房子”特色立體景觀;宿遷市農委庭院中央下沉空間以抽象的薔薇花作為鋪裝圖案,突顯浪漫愛情的薔薇花語,在提供休憩、表演、燈光秀等多種功能的同時,與西側的愛情隧道共同打造愛情主題街區;宿遷市水務局庭院改造注重傳承歷史記憶,對部分墻基、門衛房、門牌號、宣傳欄等現有建筑、設施適當保留和翻新,并進行藝術化處理,營造屬于城市獨有的單位大院文化印記。
“共享庭院”推行的背后折射出宿遷市住建局的創新管理理念,這樣的創新在“具美評審機制”中同樣得以體現。去年4月,作為宿遷市區民生園林綠化重點建設項目的鳴鳳漙公園,在歷時8個月的建設后正式投入使用。公園占地2.5萬平方米,設“浪漫花徑”、“水塬天地”、“水灣棧道”、“城市綠芯”四個功能區。其中,“水灣棧道”的概念取自黃河“九曲十八彎”的形態。古樸的木質棧道綿延曲折,好像一只金色鳳凰安靜地棲息在水面。古老的黃河與靜謐的池塘流通交匯、蜿蜒流淌。同時,河岸兩側種植茭白、浮萍、金魚藻等水生植物,不僅可以凈化水質,還可以營造出水綠相映的岸線景觀。
鳴鳳漙公園正是宿遷市住建局“具美評審機制”的一次成功實踐。據介紹,“具美評審機制”旨在引入藝術力量方案創作和評審,創新引入畫家、書法家、攝影家等藝術家參與項目的設計和評審,使園林綠化項目的規劃建設更符合美學要求。為了推進相關機制,宿遷市住建局專門成立具美專家庫,從宿遷市內外遴選出十多位知名畫家、書法家、攝影家等作為專家庫成員,從前期的景觀構圖到后期設計階段對項目進行具美評審,確保景觀營造更有藝術品位。為了避免在設計初期就出現審美偏差,宿遷市園林局在項目設計前期,就邀請相關藝術家率先介入,提出設計思路,經過反復推敲、比選,使方案內容不僅滿足功能需求,更展現美學特征。同時,邀請具美評審在方案審查、工程施工、完工驗收、工程養護等各階段保持全程跟進,以幫助園林綠化景觀盡快達到具美的境界。鳴鳳溥公園正是宿遷市園林局運用具美評審機制精心打造的有特色、有品位、有視覺沖擊力的城市園林綠化景觀。
細數宿遷近年來在園林綠化方面的各項改變:鳴鳳漙公園、下相公園、三臺山森林公園、古黃河水景公園等一批兼具文化底蘊和時尚元素的精品公園對外開放;千島湖路銀杏大道、洞庭湖路櫻花隧道、文匯巷紫薇大道等一批更具現代感的景觀道路改造完成;國土西巷愛情隧道、黃河南路最美花街等一系列創意項目先后落地。在市民的感官中,一座“綠色之城”正在逐步呈現。
落實住房保障 打造“安居之城”
今年,省政府給宿遷下達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標任務為棚戶區改造新開工2.1萬套、基本建成1.8萬套;完成2013年底前開工建設公租房90%和2014年開工建設公租房85%的分配任務。截至10月底,宿遷市住建局交出了這樣一份“成績單”: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新開工24041套,完成目標任務的114.48%,基本建成24707套,完成目標任務的137.26%;完成2013年底前開工建設公租房分配12500套,分配比例為94.15%,完成2014年開工建設公租房分配1726套,分配比例為92.5%,已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保障性安居工程關乎低收入群體的切身利益,為了讓更多符合相關政策的群眾能享受保障房,宿遷市住建局積極爭取相關策應扶持資金,穩步擴大住房保障范圍。今年以來,宿遷市住建局為破解住房保障資金瓶頸,先后組織各縣區將棚戶區改造資料和保障房建設情況資料整理收集歸納向省住建廳、省財政廳、省發改委等部門上報,爭取上級補助資金。截至10月底,宿遷市共爭取策應扶持資金48954萬元,比2016年的44158萬元多4796萬元。在爭取資金的基礎上,宿遷市切實落實提標擴面工作,每年動態調整城鎮居民中等偏下收入、低收入住房困難群體收入標準線。今年3月,宿遷市政府辦公室出臺了《關于調整市區城鎮居民中等偏下收入和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收入標準的通知》,將市區城鎮居民中等偏下收入、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收入標準分別由人均月收入1050元、770元調整為1800元、1200元,分別增長71%、56%,將更多住房困難群眾納入住房保障范圍。
落實住房保障工作,近年來宿遷市住建局不斷完善工作方法與考核措施,從機制上保障相關工作的高效落實。今年,宿遷市住建局將公租房分配入住納入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標考核范圍,并將公租房分配任務分解到各縣區,要求各縣區制定年度實施計劃并報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備案。在督查考核方面加大管理力度,通過現場查看棚戶區改造現場和公租房分配入住情況,摸清底數,查清增量,對工作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指出,限期整改,并一月一通報。通過督查及時掌握進展情況,對進度滯后的縣區,及時下發督辦函,做到整改必跟蹤,實行銷號制度,確保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為了爭取政策性貸款,宿遷市住建局加強住房保障政策研究,創新棚戶區改造方式,積極搶抓棚改機遇期,精心包裝項目,加強與一些政策性銀行進行對接、洽談。
住房保障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工作。宿遷市住建局不斷創新工作方式,加大工作力度,為宿遷廣大群眾打造一座“安居之城”。
關注群眾福祉 打造“宜居之城”
2015年8月,宿遷市財政廣場改造完成。作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項目之一的財政廣場總面積約兩萬平方米,通過新建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優化植物配置,增加鮮花灌木及地面草坪,豐富景觀層次,建設休憩廊架、漫步道、塑膠廣場、兒童游樂場等,已經成為周邊很多小區居民休閑娛樂的首選場地。
今年以來,“海綿城市”成為宿遷又一新的代名詞。今年5月,宿遷市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成功躋身江蘇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這意味著在“海綿城市”建設上,宿遷走在了全省前列。在落實“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宿遷市住建局牽頭完成《宿遷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等17項相關規劃,制定出臺《宿遷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暫行辦法》等10個方面65項政策文件,梳理已實施的7大類52個海綿城市項目,系統整理了透水路面、雨水花園、旱溪、植草溝等技術措施和工程經驗,建立海綿城市建設管理體系。據介紹,當前宿遷市住建局已委托澳大利亞國家水敏型城市合作研究中心編制完成《宿遷市總體海綿策略》初稿,未來將借助更多外部智腦的力量做好海綿城市規劃。
除了“海綿城市”,宿遷更是一座全國知名的“文明城市”。11月14日,中國文明網正式公布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宿遷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奪取桂冠。在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建設的長期工作中,宿遷市住建局立足城建,文明創城,深入推進居民小區和背街小巷集中整治、基礎設施改造提升等工作,為宿遷市“創文”工作作出積極貢獻,也因此在宿遷創文明城市慶功大會上榮獲集體二等獎。
近年來,宿遷市住建局以創文為總攬,推動城市建設管理再上新臺階。一方面宿遷市住建局更深層面地發揮導則引領作用,把理念變為行動。從拓展延伸入手,不斷加強導則體系建設;從嚴格規范入手,不斷強化導則執行力度;從理念創新入手,不斷深化導則引領作用;從加強培訓入手,不斷提升導則運用成效。另一方面宿遷市住建局更大力度抓好各項重點工作,把理想變為現實。加快推進并深化農貿市場建設改造、公廁建設改造、水整治、老舊小區改造、垃圾分類收集處理、街景提升、交通文明整治等工作,通過一個個具體項目的落實,幫助老百姓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與此同時,宿遷市住建局全力推動工作落到實處,把事理變成責任。城市的管理要通過精細化實現,必須沉下心來、扎扎實實抓推進。各地、各部門要把城市管理作為“一把手”工程,緊抓不放、常抓不懈。同時,進一步優化市縣聯動機制,精心設計、精品建設、精細管理,在創建文明城市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
“海綿城市”與“文明城市”是宿遷如今兩個美好的形容詞,象征著宿遷在硬件設施與精神文明方面的雙提升。宿遷市住建局積極參與這兩項工作的落實,通過扎實的工作將宿遷建設成為群眾心中的“宜居之城”。
培育產業壯大 打造“發展之城”
日前,宿遷市首家特級資質建筑企業——江蘇興邦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順利通過住建部審核,成功晉升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同時獲得建筑行業甲級設計資質,實現宿遷建筑業發展史上特級資質企業“零的突破”。
宿遷市住建局以積極推動重點企業發展為抓手,帶動建筑業發展。近年來,為扶持本市建筑企業資質升級,提升企業內生動力,打造建筑業的“旗艦”,宿遷市住建局專門成立企業升級服務協調領導小組,研究特級資質準入條件,邀請相關資質管理專家,在最大限度內給予資質晉升指導和幫助。通過近兩年的跟蹤服務,幫助“江蘇興邦”解決晉升特級資質所面臨的問題,全力支持“江蘇興邦”創建特級資質企業。除了特級資質企業的零突破,今年宿遷市住建局共扶持4家企業晉升一級總承包資質,扶持7家企業晉升二級總承包資質。截至目前,宿遷全市共有建筑施工企業793家,特級企業1家,一級企業31家,二級企業156家,三級企業526家,勞務企業79家。
數據顯示,今年在宿遷市住建局的引導與支持下,宿遷全市建筑業運行情況總體轉好。據預測,今年全市預計完成建筑業總產值825億元,同比增長1.23%,其中在外省預計完成產值為290億元,同比增長3.94%,期末從業人員人數37萬人,同比增長1.2%。數據的增長是依托于宿遷市住建局對于建筑產業現代化和工程總承包試點等創新發展方向的積極探索。今年,宿遷市住建局將建筑產業現代化納入全市建筑業目標考核,并分解到各縣區及相關部門。與此同時,宿遷市住建局積極開展全市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監測統計評價工作,先后有1個基地、1家施工企業和2家監理企業列入全省首批裝配式建筑部品構件生產基地、裝配式建筑施工、監理企業名錄,被批準的基地和企業將享受相關扶持政策。據介紹,截至今年底,宿遷全市建設用地規劃條件中明確的裝配式建筑項目面積完成15.03萬平方米、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項目面積完成7萬平方米、竣工的成品住房面積完成4.45萬平方米。在推進建筑業現代化發展的同時,工程總承包試點工作也同步展開。今年,宿遷市住建局先后組織企業申報江蘇省工程總承包試點企業5家和試點項目5項,其中試點項目數量為全省之首。宿遷市城投公司組織實施的永陽城市之家項目、市運河港區開發有限公司組織實施的運河宿遷港產業園(洋北鎮)城鎮化項目及宿遷激光產業科技園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組織實施的宿遷激光產業園二期標準廠房建設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中。
在推動建筑產業發展的同時,宿遷市住建局踐行“低碳節能”的發展理念,大力探索綠色發展路徑,在建筑節能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其中,最為顯著的變化就是宿遷的高星級綠色建筑快速發展。今年,宿遷市住建局積極組織項目申報綠色建筑設計標識,目前已獲得二星級綠色建筑標識35萬平方米,正在申報二星級以上項目超過15萬平方米,預計全年可取得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識50萬平方米。宿遷市區高星級綠色建筑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中心城區按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設的在建項目3 個,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蘇宿園區朗詩地塊要求達到綠建設計和運營雙三星級,恒大地塊要求達到綠建設計三星級,碧桂園兩個地塊要求達到綠建設計二星級。全省首個綠色建筑小鎮示范項目也在宿遷落地,今年,三臺山綠色建筑小鎮項目順利通過省住建廳的評審,成為全省首個綠色建筑小鎮示范項目,并獲得今年省級節能減排(建筑節能)專項引導資金800萬元,目前創建工作已經有序開展。
除了新建建筑,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也已初見成效。今年,宿遷市住建局積極采取措施開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工作。根據實際用能需求,指導宿遷學院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對17棟學生宿舍樓進行節能改造,宿遷學院和江蘇潤龍合同能源管理有限公司簽訂能源管理合同,主要對供熱系統及浴室用能設備、供水系統節能改造,運用空氣能熱泵、太陽能等節能技術,淘汰原有蒸汽加熱技術,改造建筑面積13.566萬平方米,總投資316萬元,預計節能量達35%以上。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構筑節能低碳的發展路徑。宿遷市住建局正在不斷推動建筑產業發展,在“綠色發展”的指引下,逐漸推動宿遷發展成為創新綠色的“發展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