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樂縣甜柚素以產量多質量優聞名于世。早在60年代初,平樂已列為自治區沙田柚生產基地縣。縣內所產甜柚顏色金黃,表皮光滑油亮,底部“金錢印”大而明顯。一般個重1~1.5公斤,最大的有3.5公斤。平樂甜柚皮薄肉厚、籽少汁多、味蜜爽脆為顯著特點。據廣西柑桔研究所抽查分析,平樂甜柚可食部份占全果48.29%,果汁量占全果總重43.7%。可溶性固形物15.1%,維生素c含量為125.6毫克/100毫升;檸檬酸含量0.3436%,含糖量12.11%;糖酸比為37.38:1。年產一般在400萬個左右,約占廣西總產的四分之一。1980年后,每年都選送優良單株參加自治區柚類評比。1983~1985年,平樂選送的甜柚單株連續三年獲廣西柚類優良單株評比的第一名。其中1983年囊括了前6名;1985年,前12名皆由平樂獲得。
1983年,全國在上海舉行柑桔類水果質量評比,平樂選送的四個甜柚優良單株,囊括了柚類水果質量的前四名,并在當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頒發的優質產品榮譽證書。1989年,平樂甜柚質量獲農業部金杯獎。1990年11月在浙江玉環參加第一次全國柚類品種評比,平樂甜柚獲第一名。有甜柚之鄉美譽。
平樂種植甜柚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民國初,始有大量生產。解放前,全縣甜柚種植面積在1000畝以上,產量300噸左右。解放后,50年代至60年代初,雖然面積沒有明顯擴大,但由于加強了對甜柚果樹的管護,年產量由解放初的300噸左右增加到1400多噸。70年代初,縣內甜柚發展較快,1973年,全縣甜柚面積比解放初擴大了3倍多。此后,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偏重糧食生產,以毀林毀果來造田造地,大量連片的結果柚樹被砍掉。1976年,全縣甜柚面積約為1973年的34.62%。1981年后,由于加強了對甜柚生產的領導和技術指導,加之收購價格連年上升,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柚的積極性,全縣平均每年擴種以15000株的速度遞增。到1987年,全縣已擁有新老柚樹30多萬株,其中掛果樹10萬多株,面積1.5萬畝,產量達4000噸,是廣西甜柚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縣。1990年,全縣甜柚種植面積達16376畝,總產上升到5137噸,當年出口2000噸,分別比1987年增長9.13%、28.43%。
甜柚在縣內各地均有種植,尤以桂江、茶江、榕津河兩岸的沙子、二塘、福興、附城、長灘、大扒、張家等7個鄉(鎮)較多,長灘鄉張家榨村,有甜柚掛果樹320株,1987年產量4.2萬個,平均株產131個,畝產2.63噸,總產值5.5萬元。該鄉旺家坪村徐坤治家25株甜柚樹,1988年收果3600個,平均株產144個,僅柚子一項收入6800元。甜柚收效快,四五年即可掛果,壽命長達百年以上。沙子鎮安全村村民何治星一株95年樹齡的甜柚樹,1987年產柚849個,收入1700元。
甜柚用途極廣,果皮既可做成蜜餞,也可作美味菜肴,還可入藥,具有化痰止咳、定喘理氣、健胃消食等作用;果汁可加工制成飲料;柚葉、柚花可提煉香精;柚木是制作高檔家具的上等用材;柚果果肉維生素含量較高,常吃能促進人體骨骼、肌肉的生長和血液循環。
甜柚果皮較厚,極耐貯運,一般情況下可貯藏七八個月,有“天然罐頭”之稱,對調節淡季、延長鮮果供應期和擴大國內外銷售市場具有深遠的經濟意義。
平樂甜柚早在解放初就已銷往港、澳及東南亞各地,1958年出口121噸。近年,遠銷到美國、加拿大等國。年出口量為130~150萬個,1985年出口686噸,創匯65.5萬美元:1987年,出口量增加到1612.62噸,占廣西出口量的四分之一,居全區各縣之首。海外華人,普遍把甜柚當作室內的裝飾物,稱為“大桔”,意即柑桔類水果之大者,也取“大吉”之諧音義。又因甜柚狀如“寶葫蘆”,更有金錢”壓底,在海外華人的眼里被視為吉祥之物,逢年過節,每家都要把甜柚擺置中堂,既示吉利,又表慶賀。特別是中秋之日,人們更是不計其價,購以作賞月供品,陶以自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