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旗的景點秦長城 烏拉特中旗秦長城遺址
導讀:中旗的景點秦長城 烏拉特中旗秦長城遺址 1. 烏拉特中旗秦長城遺址 2. 烏拉特中旗秦長城遺址圖片 3. 烏拉特中旗秦長城簡介 4. 鄂爾多斯秦長城遺址 5. 內蒙古秦長城遺址 6. 巴彥淖爾秦長城遺址 7. 烏拉特中旗秦長城遺址在哪 8. 烏蘭察布古長城遺址 9. 烏拉特前旗秦長城 10. 烏拉特前旗秦漢長城 11. 準格爾旗戰國秦長城遺址
1. 烏拉特中旗秦長城遺址
秦長城的起點是甘肅臨洮縣城東23公里堯甸長城坡。止點是遼寧的鴨綠江畔。
秦始皇長城大致為:西起于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向北至臨洮縣,由臨洮縣經定西縣南境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
由固原向東北方向經甘肅省環縣,陜西省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
黃河以北的長城則由陰山山脈西段的狼山,向東直插大青山北麓,繼續向東經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縣境。由尚義向東北經河北省張北、圍場諸縣,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向東南,終止于朝鮮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處。
擴展資料
秦長城景觀:
固陽縣境內的秦長城,長達120公里,橫穿固陽三個鄉鎮。它多半修筑在山巒的陰面半坡上,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就地取材。保存較為完好的秦長城是固陽縣九分子鄉那一段,長約12公里,城墻外側有5米高,內側有2米高;
頂寬2.8米,底寬3.1米,墻體多以黑褐色厚石片交錯疊壓壘砌而成。人們還可以看得出來,筑長城的民工和駐兵是把附近的山石一塊塊切割下來,磨平后干砌在城上,每塊石片重的約有五、六十斤,輕的約有十余斤,這樣干砌起來的長城,歷千年而不塌。
歷經2200多年的風吹日曬、雨雪沖刷,長城石塊原來所用的青色、半黃色石料,現在表面已蒙上了一層黑色、棕黑色的氧化物。
站在高處,依然可見這段秦長城順山勢上下。在城墻內側,每隔1000米設一座烽火臺。固陽段內共有烽火臺4座,也都以石塊干砌而成,成為著名的烽隧遺址。
烽火臺多設在視野寬廣的山巔,與長城垂直距離。離烽火臺不遠的高地上,有房子坍塌后留下的石墻圈遺跡。這乃是駐兵的哨所。史料中記載的用木料泥土。
2. 烏拉特中旗秦長城遺址圖片
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筑長城萬余里,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
秦長城實際是在原先戰國時期秦長城,趙長城,燕長城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建。
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鴨綠江(今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共筑萬余里,故史稱:“萬里長城”。
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秦長城。
3. 烏拉特中旗秦長城簡介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后,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32年(前215年)在北方大規模修筑長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筑長城萬余里,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
秦長城實際是在原先戰國時期秦長城,趙長城,燕長城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建。
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鴨綠江(今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共筑萬余里,故史稱:“萬里長城”。
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秦長城。
4. 鄂爾多斯秦長城遺址
固陽秦長城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陰山山區,固陽縣北部的大廟、銀號、西斗鋪一帶。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是秦大將蒙恬率軍30萬為御北方匈奴、東胡的侵擾而筑,漢武帝在位期間派衛青進行過修復,距今已有2200余年。秦長城橫穿固陽縣中部3個鎮,自西向東走向,全長85公里(原認定全長約120公里)。石塊壘筑,每隔數里設烽火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7年后派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將匈奴逐至陰山以北,不但奪取河南地(今鄂爾多斯高原西北),并渡河占據北假地,北假即今之狼山、色爾騰山和明安川一帶,跨越了原來的北部防線趙長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為阻止北方匈奴? ?下,派大將軍蒙恬率軍三十萬,在此另修建一道長城,作為第一道防線,這便是固陽縣色爾騰山上秦長城的由來。當然,蒙恬修的秦長城遠不止這一段,除了利用原來燕、趙、秦部分北方長城的基礎之外,還增筑擴修了很多部分。秦長城東起遼東郡(今遼寧省東部),西至隴西郡臨洮(今甘肅省岷縣境),全長一萬多里。此后才有了“萬里長城”的稱謂。
5. 內蒙古秦長城遺址
秦昭王長城遺址,筑于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為防御匈奴族南下侵擾而修建。延安境內的戰國秦長城,西起吳旗縣廟溝鄉郝林溝村南,經長官廟鄉和吳起鎮境內,進入志丹縣紙坊鄉,復入吳起縣薛岔鄉境內,經五谷城鄉邊緣地帶,進入榆林地區的靖邊縣紅柳溝鄉,全長約235公里。
中文名稱
秦長城遺址
筑城時間
秦昭襄王二十五年
全長
約235公里
級別
省級文物保護
簡介
秦長城遺址
渭源境內的秦長城,是戰國時期秦昭襄王滅義渠戎以后所筑的,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長城地段之一。西起臨洮東三十里鋪的殺王墳,從東峪溝長城坡,上陽山進入渭源縣境內,經地兒坡、樊家灣、文昌宮、秦王寺、石堡子、陳家洼、方家梁、城壕、高咀山、馬家山、下鹽灘、陽山等四個鄉鎮十四個村盤垣三十七公里,從野狐灣進入隴西縣境。
這段古老的長城,大部分地段殘高在3米左右,少數地段超過十米,沿城垣起伏,每隔一里有小烽燧,十里一大烽燧,雄偉壯觀。城垣下夯層清晰,秦瓦遍地。長城腳下的秦王寺,傳說是秦始皇西巡隴西郡(郡治狄道)時,途經這里住宿一夜,后人為紀念秦皇西巡而修建得名,原有寺廟建筑一進三院,雄偉壯觀,山門外有戲樓會場,寺后院有一深井,名曰:"秦王飲馬井",井旁有一棵千年古樹,叫"秦王拴馬樹",寺內有一口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隴、渭、臨三縣集資籌造的大鐘(直徑2米、高3米,重4800斤)可謂世所罕見。
30張
秦長城遺址
秦王寺廟宇大部分在清同治時毀于兵燹。大鐘在1958年砸毀煉成鋼鐵。現僅存后院正殿一座(民國23年重修)前院左側偏殿一間(清宣統時修),院東廂房三間,其余全部廢墟。殘存的旁殿壁畫上寫有抒懷詩:"渭水滔滔日夜流,不知征戰幾時休?萬里長城遺跡在,不見昔日秦王侯"。渭源縣秦長城,現為省級文物保護。
描述
秦長城遺址
秦長城遺址發現于1987年,共兩處。一處南起巴拉素鎮轉水廟村,北至補浪河鄉向陽村附近,全長25公里,間斷延續,最寬處30米,高均1米左右,有多處夯土層,但夯印不明顯。
另一處東起巴拉素喬家峁南,西至紅石橋鄉井界村,全長14公里,殘墻間斷綿延,夯土層厚15—20厘米,尚有殘存墩寬9米,高5米。沿此兩段古長城遺址,發現有大量的白灰陶、夾砂灰陶、黑陶和少量紅陶殘片,其上紋飾多為藍紋、粗細繩波、方格紋和堆積紋等。同時,還發現戰國時常用的陶鬲單足及其殘片、石器殘件和四棱形鐵箭頭等物。經考定,這里為戰國至秦漢時長城遺址。據《漢書·匈奴傳》上載:“十有余年而蒙恬死,諸侯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謫邊者皆復去。于是匈奴得寬,復稍渡河南與中國界放故塞。”所謂“故塞”,即秦昭襄王時所筑、今榆林市境內發現的秦長城。
在包頭,除了有較早時期的趙武靈王修筑的趙長城之外,還有一段較為完整的秦長城。
秦長城遺址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筑 起了西臨三北(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郡(今遼寧省)的萬里長城。它由寧夏延伸入內蒙古之后,從狼山而東,經由包頭市固陽縣北部西斗鋪、銀號、大廟鄉,進入武川縣經大青山東部,延伸至河北。
在包頭市境內的秦長城累計長度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筑在山巒北坡、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帶多用夯土筑成,山地則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筑,一般石砌長城遺跡保存尚好,現存的一般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寬4米,頂寬2米左右。站在高處,依然可見長城順著山勢上下,狀若游龍,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遺跡。在包頭秦長城內外,留有8~9座古城遺址,周圍常可找到秦國至西漢初年的陶片。
秦城不僅在構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風格,而且防御設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秦長城以石筑見稱,雄偉壯觀,漢代沿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征。
岷縣秦長城遺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率三十萬眾,筑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延袤萬余里。哪里是秦長城西端起首之處?關于這個問題,近年來臨洮的學者作了一些有益的考察,成績是可喜的。但是,有些同志將古之臨洮混淆為今之臨洮。史學根據是不足的。現今臨洮有一段秦長城遺址,但那是秦昭王所筑的,而始皇所筑之城,則由于拓地甚廣,把起點延伸到了現今岷縣城西。
6. 巴彥淖爾秦長城遺址
秦滅六國之后,即開始北筑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筑長城,占全國總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因此不難想象古人為建造長城所付出的艱辛與智慧。
根據歷史記載及近些年來的考古發現,秦始皇長城大致為:西起于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向北至臨洮縣,由臨洮縣經定西縣南境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
由固原向東北方向經甘肅省環縣,陜西省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
黃河以北的長城則由陰山山脈西段的狼山,向東直插大青山北麓,繼續向東經內蒙古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縣境。
由尚義向東北經河北省張北、圍場諸縣,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向東南,終止于朝鮮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處。
秦末漢初,強大的匈奴乘中原戰亂,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
直至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后,修復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長城的軍事防御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7. 烏拉特中旗秦長城遺址在哪
燕、趙、秦
萬里長城是世界古代建筑的奇跡 。早在春秋時期,楚國就修筑了長數百千米的非封閉性城墻,叫方城。戰國時,燕、趙、魏、韓、秦等都在邊界 筑起了長城。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把燕、趙、秦原有的北方長城連接起來,筑成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長城,長萬余里。今山西大同北部,甘肅岷縣城西等地均有秦長城遺址。
8. 烏蘭察布古長城遺址
豐鎮的長城是明代長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春,山西行都指揮司在今豐鎮城北約40公里處修筑長城一道,今豐鎮境內長約35公里,現俗稱三道邊。
9. 烏拉特前旗秦長城
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蜿蜒六千多公里。 但是并非所有的地方都修建長城,有些山脈比較險峻,就不修長城了,以天險為屏障。目前包頭地段沒有發現明長城遺址。
內蒙古是我國古長 城遺址保存最多、里程最長的省區。其中在包頭市區至石拐的公路17公里處,保留有最完整的一段趙長城長約200多公里;在巴彥淖爾盟烏拉特前旗小佘太鄉和包頭固陽縣境內有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秦長城段落長約百公里。
10. 烏拉特前旗秦漢長城
九原郡 秦置,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取 匈奴河南地后置。治九原(今包頭市西)。轄境相當今內蒙古后套及其以東至包頭市,黃河南岸的伊克昭盟北部地。曾修筑秦直道連接咸陽和九原郡。秦末地入匈奴,郡廢。后漢又奪回,曰五原。今蒙古烏喇特、茂明安二旗之地。郡治故城在烏喇特旗東南境,漢 朔方之東北,云中之西,套北黃河東流處。即今綏遠五原縣也。(史記 秦世家)武靈王攘地。西至云中九原。( 水經注)九原郡。漢武帝更名五原。其城南面長河,北背連山。 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 豐州為九原郡,仍治九原。
11. 準格爾旗戰國秦長城遺址
準格爾旗屬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準格爾(蒙古語意為“左翼、左手”)旗,為縣級行政單位,舊稱鄂爾多斯左翼前旗,地處內蒙古西南部、鄂爾多斯市東部。旗境東、北兩面被黃河環繞,與山西省、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隔河相望;南臨古長城與陜西省搭界;西與達拉特旗、東勝區、伊金霍洛旗接壤;素有“雞鳴三省”之稱。2014年被評為全國百強縣第10名,是鄂爾多斯市經濟強旗(強縣)。全旗總面積7692平方公里,轄9鄉鎮1蘇木,共159個嘎查村,23個社區,居住著蒙古、漢、回、滿、藏等14個民族
Hash:13e9301f2ec78625fef0dbdd59f12f83fd3200d4
聲明:此文由 謝絕崇拜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