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 | 桃源洞的傳說
桃源洞的傳說
“鄉里城里,不如桃源洞里,”這是在桃源洞村流傳了多少年多少代的一句老話。老話雖然有點夸張,但桃源洞村的土質好,流水甜,卻是實實在在的。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桃源洞大地瓜”、“桃源洞大花生”、“桃源洞西紅柿”等農產品在市場的拓展,村子的名氣越來越大,村子的傳說更是風靡四鄉。
桃源洞村一角
當年,桃源洞不叫桃源洞,而叫桃花洞。村東兩髻山半坡上,有一個天然溶洞,洞中一汪清泉,天旱不干,天澇不滿,泉水日日夜夜潺潺流出,滋潤著山下肥沃的土地。后來,王母娘娘蟠桃園里的桃花仙子看好了這里,飛到了洞前的山泉旁,化身成一棵巨大的桃樹住了下來,并把從蟠桃園帶來的桃樹種子,種在了泉水流過的山澗。從此以后,山澗中每到春天,桃花盛開,芬芳無比。夏秋之時,滿村的桃子甘甜誘人。尤其是山洞前的那棵大的桃樹,開的花最多,結的桃子最大。人們都說,桃花仙女普惠一方,花瓣是從山洞里流出來的,即把洞叫成了桃花洞,村名也叫成了桃花洞村。桃花仙子懲惡濟善,造福眾生,為百姓們辦了不少好事,善事。
桃源洞村邊水庫
早些年,村里的人們辦喜事、喪事、打房蓋屋等伺候客人,都是自己置備雞鴨魚肉等東西,請來廚師,俗稱大師傅,在家里做菜接待。比較富裕的人家,按桌多一點,一般家景的農戶,按得少一點。但不管桌多桌少,各人家的家把了什都不夠用,都需要滿村借,有的甚至借到了外村。
村邊水庫,修心養性
有一年,村里有一家比較富裕的戶娶媳婦,招待客人要二十多桌,頭著好幾天就找人開始借家什。但由于辦喜事的人家多,借了好幾天還差不少,真有點難住了。晚上,上炕躺下后,翻來覆去的睡不著,為借不全家什而發愁。朦朦朧朧中,忽然眼前金光一閃,一位漂亮的姑娘站在地下,告訴他,她是桃花洞中的桃花仙子,看到鄉親們辦喜事借家什難,就想幫一把,以答謝鄉親們多年來的虔誠供奉。叫他找人只借借桌椅條凳就行了,其余的茶壺茶碗、酒杯酒壺、碗盞碟子等一應家什,都有她借給。但有一樁,用完以后,必須如數奉還,打碎了的,用壞了的,也不要緊,只要送回就行,再有事可以再借。如不送還,就借不到了。叫他們天明以后,趕到桃花洞前,燒上三炷香,把祈求的事禱告一番,就能心想事成。富戶剛要細問,只見金光一閃,姑娘不見了蹤影。
村外另一處水庫
第二天一大早,一行人來到東山的桃花洞前,虔誠地焚香跪拜后,奇跡真的出現了。只見茶壺、茶碗了,酒壺、酒杯,大碗、小碗,碟子、盆罐……順著清清的泉水徐徐流出。大伙非常高興,連忙收拾,扛著,抬著,搬著,回到了村子。也把這喜訊告訴了鄉親們。從此以后,村里人每當有需求時,都趕到桃花洞前,借來一應家什。大家也都信守諾言,用完后及時如數奉還,再用再借。一直持續了好多年。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人就起了貪心,借了家什以后,用完也不歸還,慢慢地就再也借不到了,后來桃源洞坍塌了,桃花仙子也離開了人間。但人們沒有忘記桃花仙子造福一方,惠濟眾生的善舉,四時八節,照樣祭拜。年深日久,洞的名字也延成了桃源洞,村的名字也叫成了桃源洞村。
來源丨文/石文齋 收集整理
圖/街志辦 趙培志
編輯丨張雪松
沂源地名傳說故事丨翠屏山上的牛角洞 武夷山桃源洞傳說
文、圖:畢玉孝
沂源縣中莊鎮焦家上莊村有一座山叫翠屏山,是全縣著名的旅游風景區,來這里游玩的人絡繹不絕,鉆進這赤松茂密的山林里,可盡情享受大自然負氧離子的恩賜,站在山頂向南可觀賞蒙陰岱崮以北八畝地、羊寶泉、崮山前、崮山后等村的秀麗風光,向北就是界石崮、青草峪。
但很少有人知道翠屏山山崖上有兩個山洞,名叫“牛角洞”。
“牛角洞”位于翠屏山西側山崖上,山崖雖然不高,卻直上直下,崖下也是陡坡,游人一半不敢從崖上直接下去,只有熟悉地形的人才能繞路到崖下找到這倆山洞。
兩洞相隔不遠,洞口離山坡只有一步之高。洞長有六米,洞外徑有兩米二高,人能站立。向里彎曲越來越細,活像一對牛角。洞外山坡陡得站不住腳,從遠處很難找到好的角度拍照。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與同學及焦家上莊村好友焦方清去翠屏山游玩,焦方清領著我們找到了這牛角洞,并給我們講述了“牛角洞”的故事。
在沂源縣中莊鎮,漢世祖光武帝劉秀下南洋的故事無人不知,給世人留下過極具傳奇色彩的地名故事,可“牛角洞”的地名故事卻很少有人知曉。
這“牛角洞”的來歷還得從劉秀落難說起。傳說劉秀被王莽帶著嗅龍犬追殺,劉秀從中莊鎮的青龍山、黃路泉,翻越翠屏山,一路逃至蒙陰岱崮鎮的“八畝地”,正無處躲藏,見一老農耕地,劉秀跪地求救。
老農急忙犁地三尺掩埋劉秀,嗅龍犬到此,用爪挖土,老農用牛鞭將犬打死,并將盛水瓦罐擊碎,稍時,王莽騎兵趕到,見犬被擊斃,問之,老農裝啞,以手勢指碎罐,意思是犬喝水被擊,王莽無奈,不與啞人見識,打手勢問可否見一戴冠書生?老農向東一指,故現在東邊的村就叫“東指”,其耕地的村叫“犁掩溝”,老農耕地的地方屬于“八畝地”村。
王莽騎兵走后,長途奔波的劉秀又饑又渴,見東面有一井,但井水很深,說井要是扳倒讓我喝到多好,因劉秀是真龍天子,井自然扳倒,劉秀痛飲一頓。
故現如今仍有東指扳倒井在“崮山前”(村),犁掩溝、八畝地在“崮山后”(村)之說。
劉秀叩謝老農,并許諾日后必封老農為官,劉秀當皇帝后尋找老農,老農不去,死后劉秀封其為山東總城隍,并代管河南,后人為紀念城隍老爺在東指村建有一座“城隍廟”,每年十月十五日,四面八方都來趕廟會拜祭。
古代官員都有拜廟的習俗,傳說清朝山東某巡撫路過東指城隍廟,說不用拜了,城隍老爺和我是同年兄弟,意思是官階一樣大。不料話音剛落,巡撫就從轎里跌出,慌忙進廟叩拜,拜后站起來,才看到劉秀親題石碑“山東河南總城隍”,這才知道城隍老爺比自己官大一倍。
由于救劉秀牛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老農耕牛死后,就埋在了八畝地村北的翠屏山上,人們為了不忘老牛功績,把翠屏山前邊一村叫“羊(養)寶泉”村,翠屏山后一泉水叫“牛寶泉”,站在山頂望見的界石崮根叫“老牛槽”,翠屏山西北一自然村叫“青草峪”,牛角洞東邊叫“瓜蔞旺”,寓意是老牛在這翠屏山上有瓜果青草和精料吃,有泉水喝。在這山上隨處可見像牛蹄角的大理石,人們都說這是牛在這山上吃草留下的蹄印。
這就是“牛角洞”的來歷。
民國十八年,焦家上莊村村民為了避匪騷擾,都去界石崮建石屋居住,唯獨一叫焦念功的村民,妻子是聾啞人,和眾多人住在一起不便,怕影響難民,就住在了這牛角洞里。
后來土匪消失,焦念功因家境貧窮,沒有下山,仍然在這洞里生活了多年,在這山上飲牛寶泉的水,靠開荒種地維持生活。生下了一個大兒子和一對孿生兒子,二兒子在不到三歲時,掉到牛角洞崖下不幸摔死。直到解放后焦念功才回到了村里落戶,焦念功的后人至今都沒有忘記那段辛酸的歲月。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八畝地一對男女青年,從小青梅竹馬,同時上學,初中畢業后,一起在臨沂城打工時建立了戀愛關系,但因雙方父母在文革時期結下恩怨,女方父母堅決不同意女兒婚事,那女青年不顧父母的反對,沒結婚就住進了男方家。
女方母親在一個晚上把女兒強行領回家,用軟硬兼施的各種方法,逼迫女兒退婚,女兒堅決不答應。最后女兒做了臨時妥協,對父母說自己去青島打工。但她去青島干了不到一個月臨時工,又和男友聯系上,男青年從青島接回了女友,就住進了這牛角洞里,白天到焦家上莊打零工。
此后不到一年,女青年臨產,生產這天,男青年去焦家上莊村找了一接生員,接生員得知倆人曲折艱辛的愛情后,去了七次八畝地村,費勁口舌,終于說服了女青年的父母,使得一對癡情男女終成眷屬。
在牛角洞不遠處的山崖上,有一方正三十公分的石刻,是人工用鉆頭打鑿的,石刻中心鑲有圓形一鐵樁,鐵樁上方刻著“山nk”三個字符,鐵樁下方刻有“237”三個阿拉伯數字。
這是在1979年,一位叫李圣安的退伍兵來這里讓一個叫國新全的石匠打鑿的。李圣安每年都來這里看看,每次來,焦家上莊村干部都熱情接待這位老兵。任何人都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有人猜測這可能是飛機的航空線標志。至今,這石刻仍然是個謎,留給人們神秘的遐想。
不知哪年哪月哪對戀人,在牛角洞的石壁上還刻上了“我愛你”的字樣,清晰可見,如今牛角洞已成為青年男女閑暇談情說愛的好地方。
再來翠屏山的游客,有興趣的可以去尋找這神秘的“牛角洞”。站在牛角洞上面山崖上展望翠屏山美景的同時,可瀏覽劉秀落難之地;走進牛角洞,可以回想老農耕地的神牛傳說,也會記起這牛角洞里曾真實發生但鮮為人知的故事吧。
轉自《沂源文藝》)
如果你有故事,我有酒!
惠山景區唯一未開發的“世外桃源”啟動修復!傳說納蘭性德曾在此…… 武夷山桃源洞傳說
行走在惠山景區,
向路人問起忍草庵,
十人九不知。
年久失修的忍草庵就像一個神秘之境
“藏身”于錫惠山麓,
曾與滿族詞人納蘭性德在此徹夜長談。
去年,無錫市文廣新局公布了
《關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忍草庵”修繕及環境整治方案的批復》
一年過去了,
忍草庵開始修了嗎?
記者近日獲悉
忍草庵已經啟動修復。
民國無錫籍實業家楊味云的孫子楊世緘
捐資50萬元用于修復忍草庵中的貫華閣。
全面“解碼”忍草庵的時候到了!
未曾對外開放的山中“秘境”
忍草庵位于錫惠公園的花房內,地處惠山頭茅峰章家塢山腰,依山勢而筑,是惠山古鎮景區重要的人文景觀。清乾隆皇帝御筆題字的“惟惠山幽雅閑靜”的“幽”,就“幽”在忍草庵,可見它所處環境之清幽。
忍草庵始建于元,明晚期易名忍草庵,清末遭火災后于民國時期重建,1983年公布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忍草庵占地約十畝,現存天王殿、貫華閣以及僧房,庵內存有松苓泉和聽松泉。
▲松苓泉
隱于山谷的忍草庵,在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曾被用作藝校、干校、化工學校等學校用地,而忍草庵下面靠近杜鵑園的一塊則是公園的花房即生產用地。1994年至1996年,市園林部門曾對忍草庵留存的建筑做過全面整修,使得主體建筑留存至今。因此,種種原因導致這處幽靜之地一直未對外開放。正因為忍草庵不開放,也引來眾人想進去一探究竟。
去年5月起,本報連續報道了忍草庵待修復一事,引起社會熱烈反響。人們之所以對忍草庵感興趣,除了它的神秘感,還因為這里有文氣。忍草庵雖是小型廟宇,卻由于文人的到來,成了一處吟詩作畫、聚會交流的雅地,是文人活動的“世外桃源”。清初,忍草庵房舍遭火焚,顧貞觀集資修葺。此后,顧景文、顧貞觀兄弟與本地雅士結詩社“云門社”于此。顧貞觀還把此地作為他的讀書處,并在貫華閣旁建彈指堂。金石聲透露,上世紀八十年代,彈指堂被拆除,后因地質不穩一直未重建,此次修復忍草庵,彈指堂將作為遺址保留。
揭頂大修盡量保持原風貌
由于年久失修,又地處山腰,常年空置,受自然力的影響,風雨侵蝕,忍草庵破敗不堪。其主入口天王殿屋面局部已坍塌、破損嚴重,局部木構件糟朽、斷裂嚴重,油漆剝落,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貫華閣現為兩重檐三層閣樓,出現了木承重及木地板下沉的現象。
再次探訪忍草庵,天王殿、貫華閣等主體建筑四周已經搭起了腳手架,工人們忙上忙下,施工現場筑好圍欄,外人不方便進入。
具體怎么修?“戧角已經損壞,天王殿要揭頂,木構件歸安,局部復原。”“清理雜樹、游脊及瓦屋面鏟除。”“貫華閣局部揭頂,局部復原,拆除室內木吊頂,對內部構件全面檢測,相當于對房屋進行解剖,判斷損壞程度,看是否要動結構。”無錫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章大為跟惠山古鎮景區管理處園藝景觀部(文物管理部)部長金石聲就忍草庵的修復也在不停探討。大家堅持一點:修繕中必須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程度干預”的原則,盡可能多地保留其歷史文化信息,包括建筑的工藝、材料和其蘊含的精神。
得益于《無錫市文物保護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市財政投入了近8000萬元用于文保單位的修繕,目標是通過新一輪的全面修繕,完成100個不可移動文物點的修復,要求全市各級文保單位和文物遺跡控制保護單位的完好率達到80%以上。無錫市文廣旅游局文物處處長宋保舵跟同事們做了實地調研發現,國保單位和省保單位的現狀還好,但有將近一半的市級文保單位生存狀態不容樂觀,有的成了危房,亟待修繕,忍草庵就是其一。
楊氏捐50萬元重修貫華閣
忍草庵中,最有名的就是貫華閣,為僧人聲叔始建于清康熙初年,矗立在忍草庵最高處。貫華閣曾幾度興廢,清代嘉慶以后就毀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貫華閣,就是楊味云修的。”無錫人楊味云是民國財政部次長,大成巷云薖園的主人,有“秋草詩人”之稱。金石聲介紹,1925年,楊味云在忍草庵養病時,就想重建貫華閣,但大家沒見過貫華閣什么樣子,他就請老友、江南老畫師吳觀岱畫了一張《貫華閣圖》。根據這幅圖,貫華閣于原址被重建。
楊味云的孫子、遠在臺灣的楊世緘先生十分牽掛忍草庵尤其是貫華閣。2006年,楊先生回無錫時提出想去看一看爺爺修過的貫華閣,金石聲曾陪同前往。當時,楊世緘就表示,如果忍草庵要修,他愿意出資參與修復。得知忍草庵的修繕終于提上了日程,楊世緘于4月份慷慨捐資50萬元給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用于貫華閣的修復。
據了解,忍草庵修復工程預計11月底完工。待忍草庵“重生”,定將吸引眾多訪古探幽者前往。
“去梯玩月”終究只是傳說
關于忍草庵,文壇和坊間一直流傳著清代無錫籍文學家顧貞觀與滿族詞人納蘭性德曾同登忍草庵貫華閣“去梯玩月”“作竟夕談”的傳說。“現在已有學者研究證實這只是個美好的傳說。”金石聲翻出研究論文給記者看。原來,據納蘭性德的《通志堂集》卷十三《與顧梁汾(顧貞觀,號梁汾)書》中提到,1684年,康熙首次南巡時,納蘭性德曾作為扈從于當年十一月抵錫,但當時他并未見到自己的好友顧貞觀。正如他在文中所言“扈蹕遄征,遠離知己”。而據研究顧貞觀行蹤的學者發現,那段時間,顧貞觀并不在無錫,而是去了北京。
人們猜測,納蘭性德和顧貞觀或許真的有過“去梯玩月”“作竟夕談”,但發生地不是無錫。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兩人的關系十分親密,相知相投,留下了許多往來詩詞。
納蘭性德扈駕南巡時與顧貞觀的一段故事是文學史上的佳話,被傳播吟詠,施于圖畫,為貫華閣賦予了重要意義。雖然傳說被否定,但納蘭性德到過無錫,曾留下了畫像,并為貫華閣題寫了匾額是可以證實的事。“后人登臨憑吊,要知道這才是事實。”在金石聲看來,講明白了貫華閣的真實歷史,雖然少了幾分詩意,卻并不影響它的精神價值,因為真理終究可愛。
END
來源:江南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