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的旅游景點 旬邑的旅游景點大全
導讀:旬邑的旅游景點 旬邑的旅游景點大全 1. 旬邑的旅游景點大全 2. 旬邑十大旅游景點 3. 旬邑的旅游景點大全介紹 4. 旬邑的旅游景點大全排名 5. 旬邑的旅游景點大全有哪些 6. 旬邑縣旅游景點介紹一下 7. 旬邑縣的景點 8. 咸陽市旬邑縣旅游景點介紹 9. 旬邑的旅游景點大全石門山 10. 旬邑的旅游景點大全三百孔窯洞
1. 旬邑的旅游景點大全
咸陽市區景點:漢陽陵博物館、咸陽博物館、咸陽清渭樓、咸陽湖、沙河古橋風情園、五陵塬、北杜鐵塔、唐順陵、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周陵(西周文王、武王陵墓)!咸陽遠郊景點:興平茂陵博物館、楊貴妃墓、三原城隍廟、于右任紀念館、中國大地原點、程家大院?、孟店民宅古建筑群、袁家村、昭陵博物館、昭陵、楊凌昆蟲博物館、現代農業示范園、農大博覽園、后稽教稼臺、隋泰陵、武功姜嫄墓、蘇武墓?、秦鄭國渠遺址、崇文塔、咸陽石門山、彬縣大佛寺石窟、開元古塔、懿德太子墓、彬縣大佛寺、昭仁寺、甘泉宮遺址、爺臺山、乾縣彌陀寺、乾陵、永泰公主墓、黃土民俗村、乾陵博物館、唐家大院、長孫無忌墓、永壽縣古豹榆木樹、旬邑泰塔。
2. 旬邑十大旅游景點
咸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首批優秀旅游城市,最近又從全國600多個中小城市中脫穎而出,被中央電視臺評為20個首屆“中國魅力城市”之一,成為西北五省區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改革開放以來,咸陽依托深遠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民俗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文物古跡為主體,以民俗風情和養生保健為兩翼的旅游產品體系。
目前對外開放景區點近20處,A級以上景點9處,星級酒店25家,旅行社17家,旅游接待人數和綜合收入位居陜西省第二,是西北地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之一。
中國第一帝都 早在五六千年前,咸陽就出現了原始社會村落,進入階級社會后一直是商周重地,西周建立灃鎬二京,咸陽仍是京畿之地。
公元前221年前,秦始皇橫掃六國,以咸陽為都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王朝,使咸陽贏得了“中國第一帝都”的美譽。
咸陽成為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成就了影響后世的周秦雄風。
中國金字塔之都 咸陽作為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的都城和京畿重地,被眾多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帝王將相的陵墓多達近千座,其規模之大,品位之高,時代跨度之長,世界罕見。
目前已發現帝王陵墓27座,五陵原上9座形似金字塔的漢代帝陵沿鄭國渠走向一字排開,氣勢恢弘,時代序列完整,因其形似覆斗,酷似埃及的金字塔,因此在2002年全國旅游知名品牌評選中,咸陽被評為“中國金字塔之都”知名品牌。
眾多帝王將相的陵墓中埋藏著不計其數傳世文物和稀世珍寶,因此,咸陽也被稱為“中國地藏博物館”。
中國文化之都 咸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勤勞智慧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藝術。
昭陵的70余 咸陽市通書法名碑被譽為中國書法藝術寶庫,是中國三大碑林之一。
被列為國寶的茂陵石刻,以其造型簡潔粗獷,創意大膽新穎,刻功精準細膩征服了無數專家和游客。
昭陵六駿用高超的雕刻藝術記錄了唐王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的千古功勛,被稱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范。
后稷教稼臺猶如寫在大地上的中華農業史書,記載了炎黃民族發展農業、樹藝五谷遠在世界各國之先的光榮歷史。
咸陽宗教文化影響深遠,彬縣大佛寺主尊大佛高20米,為西北第一大佛,西北民間早就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彬縣有個大佛寺,把天磨得咯吱吱。
武功縣報本寺、長武縣昭仁寺等,都是規格極高的皇家寺院。
另外還有西北最高的磚塔一崇文塔、西北最高的鐵塔一北杜鐵塔等一大批佛塔,以及大量的宗教石刻,都是極其寶貴的宗教文化和宗教? ??游資源。
三原城隍廟、咸陽博物館都是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
中國養生之都 咸陽自古名醫薈萃,許多宮廷保健秘方和民間偏方驗方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和科學研究,不斷發揚光大。
現在咸陽不僅擁有全國惟一的中醫醫史博物館,而且因為擁有著名的陜西中醫學院、陜西中醫研究所等中醫科研院所和“神刀”、“神針”、“神脈”、“抗癌專家”等一大批著名的中醫專家,被譽為“神城”。
近年來,咸陽市依托豐富的傳統醫學資源和豐富的地熱溫泉資源,開發出了藥膳、藥浴、足療,按摩等獨具特色的康復、養生、保健特色休閑旅游項目。
咸陽目前已成為國內最大的足療城,該行業單位已發展到近400家,從業人員6000多人。
武術、氣功教學和中醫保健知識講座等保健服務項目也形成了規模。
特色旅游資源豐富 咸陽擁有眾多高品位的歷史文化遺跡,其他特色旅游資源也異常豐富。
趙夢桃小組所在的國棉一廠和全國最大的彩色顯像管生產基地咸陽彩虹集團和偏轉集團,在國內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可以依托其發展工業旅游。
整合五陵原文化資源,開發劉氏祭祖旅游觀光項目將產生極大的旅游吸引力。
可以依托202研究所,籌建“咸陽火炮兵器展覽館”。
充分發揮“咸陽湖”建設的帶動作用,利用河堤規劃籌建“咸陽渭河生態觀光度假區”,將撐起咸陽山水旅游的一片天地。
淳化、旬邑、禮泉等果業大縣都在積極發揮生態優勢,開發“果實采摘節”“農家樂”等農業旅游項目。
3. 旬邑的旅游景點大全介紹
慶陽市在甘肅省東部,緊鄰陜西省咸陽市。距離西安只有二百五十公里。最近的寧縣距離西安只有一百九十二公里。沿銀西高速去西安的途中,有寧縣的百花園,古豳風景區,彬縣的大佛寺,乾縣的乾陵,禮泉的袁家村等等。咸陽西安的景點更多。大家自駕去西安或慶陽的時候,可以選擇這些景點一游。
4. 旬邑的旅游景點大全排名
石門山是子午嶺南段余脈,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地處陜西省旬邑、淳化、耀州三縣(區)鄰接地域,其主峰和大部分山區位于咸陽市旬邑東南部23公里的清原鄉石門關村一帶,距古都西安130公里。石門山面積156平方公里,境內有54個自然村,總人口約3290人。主峰海拔1885.3米,為關中北部地區(渭北)的最高點,也是子午嶺以及北山山系第一高峰。
5. 旬邑的旅游景點大全有哪些
馬欄革命紀念館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鎮,距旬邑縣城53公里,屬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省市縣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6. 旬邑縣旅游景點介紹一下
陜西省旬邑縣石門國家森林公園
石門山是子午嶺南段余脈,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地處陜西省旬邑、淳化、耀州三縣(區)鄰接地域,其主峰和大部分山區位于咸陽市旬邑東南部23公里的清原鄉石門關村一帶,距古都西安130公里。石門山面積156平方公里,境內有54個自然村,總人口約3290人。主峰海拔1885.3米,為關中北部地區(渭北)的最高點,也是子午嶺以及北山山系第一高峰。
區內有石門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8856公傾,森林覆蓋率95%以上。石門山峰巒迭嶂,曲徑通幽,林木茂盛,氣候濕潤。獨具魅力的地質、地貌、氣候、植被與河流水文山脈等條件,構成黃土高原南部極為少見的自然景觀。山脈形似“九頂蓮花墩”,有“山不蓋土,水不歸一”之說,兼鬼斧神斫,群峰環繞之奇。隨著季節的變化,春花、夏蔭、秋果? ?冬雪、風光旖旎,引人入勝,被譽為渭北的西雙版納、西安咸陽的后花園。非常值得一看。
7. 旬邑縣的景點
淳化縣是陜西省咸陽市所轄的一個縣,以北宋太宗淳化年號而名。
位于陜西中部,涇河流域。
北接旬邑、南連涇陽、禮泉,東與三原、耀縣毗鄰,西隔涇河與永壽、彬縣相望。
歷史悠久,境內風景如畫,曾是秦皇漢武、皇戚貴族休閑避暑、娛樂狩獵之勝地。
境內文物古跡眾多,有全國罕見的“西周大鼎”、“金代大鐵鐘”,中國古代第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漢甘泉宮、漢云陵(勾弋夫人墓)、全國保存最完整的金川灣石窟“三階教刻經”等景點。
此外淳化縣還是一個有革命傳統的縣城,境內有爺臺山紅色旅游景區。
8. 咸陽市旬邑縣旅游景點介紹
陜西一共有著5A級景區6家,4A級景區64家,其中咸陽沒有5A級景區,5家4A級景區,雖然沒有5a級景區,但這些已經足夠你來旅游了。1、乾陵博物館
位于咸陽市乾縣縣城以北十里,門票價格:旺季:122.00 淡季:82.00。
?
2、茂陵博物館
位于咸陽市興平市西吳鎮道常村,門票價格:旺季:80.00 淡季:60.00。
?
3、馬欄革命舊址
位于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鎮,景區免門票。
?
4、袁家村關中印象體驗地
位于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景區免門票。
?
5、馬嵬驛民俗文化體驗園
位于咸陽市興平市馬嵬街辦104省道,景區免門票。
?
6、石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于咸陽市旬邑縣清塬鎮石門關村,門票價格:旺季:30.00 淡季:0.00。
?
7、永壽云集生態園
位于咸陽市永壽縣甘井鎮,門票價格:旺季:10.00 淡季:10.00。
?
8、鄭國渠旅游景區
位于咸陽市涇陽縣王橋鎮岳家坡村,景區免門票。
9. 旬邑的旅游景點大全石門山
駕車路線:全程約68.8公里起點:石門鄉1.從起點向東北方向出發,沿X306行駛7.3公里,過右側的席家村約200米后,右轉2.行駛2.5公里,左前方轉彎3.行駛150米,直行上匝道4.沿匝道行駛710米,直行進入菏寶高速公路5.沿菏寶高速公路行駛15.6公里,朝G69/G3511/旬邑方向,稍向右轉進入土橋樞紐立交6.沿土橋樞紐立交行駛1.1公里,直行進入咸旬高速公路7.沿咸旬高速公路行駛14.7公里,直行進入咸旬高速公路8.沿咸旬高速公路行駛220米,朝旬邑/S306方向,右轉進入S3069.沿S306行駛7.5公里,進入S30610.沿S306行駛390米,在第2個出口,朝銀川/G211方向,直行進入G21111.沿G211行駛6.8公里,右轉進入S30612.沿S306行駛10.8公里,右前方轉彎13.行駛67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右側)終點:馬欄鎮政府
10. 旬邑的旅游景點大全三百孔窯洞
一、出自周昌、周任之后。
《河圖運錄法》記載,遠古黃帝軒轅氏時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人的后代都以周為姓氏,分散于古時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帶)、廬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潯陽 (今屬江西省)、臨川(今屬江西省)、陳留(今屬河南省境)、沛國(今屬河南、安徽、江蘇省境)、泰山(今屬山東省境)、河南(今屬河南省境)等地。
二、出自姬姓。
1.周族始祖------后稷
1)周族始祖后稷的母親為姜螈。
姜螈是黃帝曾孫帝嚳的元妃,即第一個妻子,又號有邰氏。邰(tai臺),古地名,在今陜西省武功縣西南。有邰氏,這是以地為號,表明她是有邰氏這個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螈,姓姜,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姜螈是炎帝的后代。
姜(女原)踩巨人足跡而生后稷。《詩經?生民》 所歌詠的:“履帝武敏。”賦予這位周族始祖以神話色彩。姜(女原)隨帝嚳到郊外祭天,見到上帝的巨大足跡,踩其大拇指足印,內心震動而受孕。
姜(女原)生下后稷,以為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拋棄嬰兒。第一次將嬰兒棄置于狹巷,牛羊經過那里,不但不踐踏他,反而庇撫喂奶。第二次將嬰兒棄置在平地樹林,恰遇著有人砍伐樹木,嬰兒又被救回。第三次將嬰兒棄置在寒水冰上,有鳥張開翅膀覆蓋溫暖他。鳥兒飛開后,嬰兒呱呱哭起來了。《詩經》與《史記》均生動描寫了后稷出生后的這段神奇經歷,說明他當嬰兒時受到大自然和人們的保護。這位嬰兒幾次遭拋棄不死,母親姜螈以為他是神,便收回宮中撫養,因最初想拋棄他,因此取名為“棄”。
姜螈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對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對這位始祖之母的歌頌和緬懷,超過了對始祖之父帝嚳的歌頌與緬懷。據南宋朱熹在《詩經?生民》中的注釋,在姜螈出嫁帝嚳后,邰地姜姓似已后繼無人。因此,后來帝堯因后稷有功于民,將后稷封于邰,即封后稷于外祖父所在地,以主持對姜螈的祭祀。后來后稷的裔孫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螈。
2)周族始祖后稷的父親帝嚳。
黃帝生玄囂,玄囂生(蟲喬)極,嬌極生帝嚳,帝嚳生后稷(名棄)。
黃帝,上古帝號。他以土德王。土地黃色,故稱黃帝。黃帝又號有熊氏、軒轅氏。有熊,是當時一個諸侯國的國名,也就是原始社會一個部落的名稱。軒轅,是居住的地名。
黃帝姓姬,《說文》:“黃帝居姬水,以為姓。”黃帝一生下來就神異,兩個多月就會講話,幼小時才智敏捷,品行敦厚,20歲成人時非常聰明。父親少典氏死后,他建立了有熊氏的諸侯國,成為原始社會一個部落的首領。而他的兄長炎帝,則為天子,擔任全國部落聯盟領袖。黃帝在擔任部落首領的初期,求仙修道,清靜無為,因此,后世將黃帝與老子并尊為道家之祖。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是戰國至西漢初年人們就有的共識。
黃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個兒子繼承父姓——姓姬,另外13個兒子改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為西陵氏女,號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囂、龍苗。西陵氏所生長子昌意,降居 (指由帝子下降為諸侯)若水,生子三人:長子名乾荒,乾荒生顓頊(高陽氏,后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為李氏;三子名悃,遷居北土,其后裔為拓跋氏,即后來北朝的鮮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囂,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嬌極,嬌極生帝嚳(高辛氏,后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龍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遷居南方,為南蠻之祖。
帝嚳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螈,生子后稷,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s6ng嵩)氏,名簡狄,生子(貞+炯-火)(xie屑),即契,后為商朝的始祖。三妃陣豐氏,名慶都,生子放勛,即帝堯。四妃(女取)訾(ju zi居資),名常儀,生帝摯。在此四妃中,常儀的班次最后,但其子帝摯在兄弟中年齡最長,帝嚳死后,帝摯繼承帝位,在位九年,政治微弱,讓位于帝堯。
3)西周初年人們就把后稷奉為周族的始祖。
后稷在兒童時期,就善于種植農作物。他在兒童時玩游戲,就種植麻、豆。幼少時就能自求口糧,他栽種的大豆、禾稻、麻、麥、瓜,都長得茂盛美好。后稷成人后,更愛好農耕。
帝堯知道后,推舉后稷為農師,主管全國的農業。《史記?周本紀》說他主管農業很成功,“天下得其利”,于是帝堯“封棄于邰,號曰后稷”。一方面讓他主持母家的祭? ??,另一方面使他成為一國諸侯。這樣,邰(今陜西省武功縣)便成為周族最初的發源地。
由于后稷在農業方面的特殊貢獻,死后被人們尊為農神。同時也由于他的開創之功,被周姓人奉為始祖。
在今陜西武功縣東門外,有一個磚砌的長方形平臺,相傳是后稷教人種莊稼的地方,為了紀念這位農業神,后人建了此臺,稱為教稼臺。至今每逢農歷十一月,鄉民都要到這里舉行集會,以示紀念。
后稷死后,其子不(空-工+出)繼承父業,繼續作夏朝的農官,但由于夏執政者耽于享樂,不重視農業,廢除農官,失去官職的不密率領部民遷徙至涇水中游一帶,與西北游牧民族戎狄雜處,繼續過著農耕生活。不窯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所處的時代,大約是在夏末商初,后來他率領部落民眾遷徙到了豳(今陜西彬縣、旬邑縣一帶),仍然繼承父祖輩的農業傳統,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并南下渡過渭水,取用那里豐富的自然資源,民眾過著較穩定而富足的生活,遠近百姓都前來投靠歸附,勢力在一天天壯大。公劉使后稷的子孫出現繁榮中興的局面。在今陜西彬縣城東約四十公里的土陵村東,涇河北岸的山谷間,有一座墓,相傳就是當年的公劉墓。
4)后稷的裔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陜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
古公亶父恢復祖先后稷、公劉的農業,長久做好事,推行仁義,豳國人民都愛戴他。西北邊地的戎狄進攻豳國,想掠奪財物,古公亶父給了他們許多財物。但是戎狄再次進攻,還想掠奪土地與人民。要求進行自衛反擊的戰爭。古公亶父不同意,說:“人民擁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護人民的利益。現在戎狄再次武裝進攻,是想得到我們的土地與人民。人民歸我領導,人民歸他們領導,有什么區別?假如人民因為我個人的原因去進行戰斗,用殺死人民的父子的手段去達到我當君主的目的,這樣的事,我不忍心去做!”于是,古公亶父只帶了少量的私人親屬與部屬,離開豳國,越過梁山,渡過漆水河與沮水河,定居在岐山南面山下。
(現今陜西省關中西部的岐山縣東北及扶風縣北部一帶的周原)。
古公直父這次遷徙,受到本國和旁國民眾的熱烈擁護。不僅原來豳地民眾扶老攜幼跟從他,而且“旁國”民眾也有很多人歸附他。古公亶父新建的諸侯國,第一年有3000戶,第三年有15000戶。
古公亶父的妻子為太姜。太姜不僅容貌美麗,而且品德純正,性格溫順,沒有過錯。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丈夫事業上的賢內助。古公直父辦的大事,包括由豳地遷徙至岐下,都與她商量。由于太姜品德賢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記?周本紀》稱她為“賢婦人”。
“太王邑于周”的“邑”字,一指京城,一指國。“邑于周”,一是指太王(古公宣父)以周為京城,另一是指太王以周原為國,這個諸侯國,后人稱為周國或岐周。古公亶父在豳地時,國人居于窯洞內,尚沒有建造房屋。他率眾到達周原后,在周原建筑了城墻房屋,分別作為京邑(國都)與村落。《帝王世紀》說他“邑于周地,故始改國曰周”。意思是,他在周原建立了諸侯國。后稷建立的諸侯國叫邰,公劉建立的諸侯國叫豳,從古公直父起,始改諸侯國的國號為周。
后稷的子孫,從公劉到太王到文王,都屬于黃帝的姬姓。姬姓,是黃帝裔孫這個大的宗族系統的稱號;文王以國為氏,周氏,則是姬姓這個大的宗族系統的分支的稱號。文王的周氏,不同于秦漢以后的周姓,文王及其當周朝天子的子孫還是姓姬,不是姓周。
古公亶父的妃 子太姜,生子三人:長子叫泰伯,次子叫虞仲,小兒子叫季歷。
泰伯是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傳位于長子的傳統,他是應當繼承古公亶父的周國國君地位的,但三弟季歷是個賢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他知道古公直父欲傳位給季歷以及姬昌,便三讓王位,以避季歷。他與二弟虞仲自動離開周國,逃到吳地,自號句吳(句吳后成為地名)。他后來成為周代吳國的始祖。
季歷是文王的父親。季歷所處的時代,是殷王帝乙(殷紂王的父親)在位時,古公亶父死后,他繼承國君地位,稱為公季。后來他的孫子周武王又追尊他為王季。王季道德高尚,能明察是非,能分清善惡,能教誨不倦,能賞罰分明,他君臨一個大國,能使諸侯依順,能使上下相親。
《史記?周本紀》概括王季的政績時說,他遵循古公直父遺下的德治傳統,誠實地實行仁義,周圍諸侯歸順于他。
5)文王以國為氏
文王,姓姬,名昌。王季的妃子、文王的母親叫太任。忠誠專一,端莊嚴肅,在懷孕時間,非禮勿視,非禮勿言,生下的兒子是位圣人。《史記?周本紀》稱她為“賢婦人”。王季逝世后,他繼位,襲父爵為西伯。文王是他死后的謚號。
姬昌繼位后,既遵守后稷、公劉以農耕立國的傳統,又效法祖父古公、父親公季(王季)實行仁政的傳統。姬昌尊敬老人,慈愛幼小。他特別重視賢士,他招納的賢臣,著名的有太顛,閎(h6ng宏)夭、散宜生、南宮適等“四臣”。還有鬻子,原是殷紂王的臣子,他進諫75次紂王不聽,于是來到周國,姬昌親自迎接;讓他擔任公卿。他招納的賢臣中最著名的是呂尚。
姬昌在周國實行仁政,受到諸侯們的擁護,卻引起了殷紂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紂王的親信崇侯虎讒毀姬昌,紂王于是將姬昌囚禁于(羔-灬+久)(you有)里。(羔-灬+久)里,——作牖里(今河南省湯陰縣北)。閎夭、散宜生等人進行營救,他們想方設法找來有莘
氏的美女,驪戎的有花紋的駿馬,有熊的36匹會駕車的馬,通過殷朝受寵幸的大臣費仲貢獻給紂王。紂王于是赦免了姬昌。
姬昌在囚禁羨里期間,著《易經》。
西伯出獄后,繼續大施仁政。為了迷惑殷紂王,故意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獻出洛西大片土地,同時請求殷紂王廢除“炮烙之刑”,得到不少好處的殷紂王果然不再懷疑,答應了他的請求。另一方面,西伯的仁義惠民之舉有口皆碑,周邊各諸國遇上糾紛,都來找他解決。鄰國虞、芮的百姓,有官司不能決斷,就到周國去評理,剛一走入周國地界,見到的是農夫互相謙讓田邊地界,民間風俗尊重長者,見此情景,虞、芮百姓都慚愧而歸。諸侯各國聽說,都認為西伯是受命之君。
姬昌從羨里獲釋后,紂王為了表示對他的信任,賜給他弓矢斧鉞,令他為殷朝進行征伐。姬昌回到周國后,利用紂王允許他征伐的機會,對一些叛國進行征伐。
向西征伐犬戎與密須。姬昌通過這次戰爭,周國的西境擴大到了甘肅。伐密須的第二年,姬昌轉向東征伐,這就是“戡黎”。黎國位于現今山西省東南部黎城縣一帶。姬昌戰勝黎國后,對殷朝震動很大。伐黎的第二年,姬昌伐邗(yu于),在今河南沁陽縣西北邗臺鎮一帶。通過戡黎伐邗,周國的東境擴大到了今山西、河南。
伐邗的第二年,姬昌伐崇侯虎。崇國位于渭水南岸,今陜西省咸陽市南面的戶縣境內。崇侯虎曾在紂王面前讒毀姬昌,使紂王囚姬昌于羨里。通過伐崇,周國的南境擴大到了渭水之南。
伐崇之后,文王從岐邑遷都豐邑。豐邑位于現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約15公里的灃水西岸。灃水,一作豐 水,發源于秦嶺終南山中的灃峪,故名。南向北流,流經今戶(鄂)縣、長安縣境,北至今咸陽市人渭水。在殷朝末年,灃水西岸是崇國的所在地。文王伐崇后,為了便于周國向東方發展,便由岐邑遷都至灃水西岸。
6)武王建立周朝
文王娶太姒為妃,生有十子,據《帝王世紀》,他們是: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蔡叔度、鄖叔武、霍叔處、周公旦、曹叔振鐸、康叔封、聃叔季載。長子伯邑考曾作為人質關押在殷都,后被紂王所殺。其后,文王立次子發為嗣。文王死后,姬發即位,是為武王。
武王繼位后,他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為左右王,周公旦是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位于周人發源地的周原地區),人稱周公。
召公,與周同姓,姓姬氏,采邑在召,故稱召公或召康公,周朝建立后,封于燕,成為燕國的開國始祖。
畢公,也是姬姓,是武王的同父異母弟,因封地在畢而得稱。
武王在眾著名文臣武將的輔助下,開始了對殷商王朝的最后攻擊。這時的殷紂,不僅不聽勸諫,反而逼走忠臣微子,關押箕子,掏了比干的心。太師疵、少師疆,都懼禍逃奔周國。周武王經過幾年充分準備,率領本部族,并聯合其他勢力,大會八百諸侯于孟津,然后揮師討紂。在殷都近郊的牧野,周軍及其所率領的眾諸侯國大敗殷紂王軍隊,紂王死,商亡。
武王伐紂勝利后,建立周朝,仍以豐邑鎬京為國都,并推行分封制。武王分封的諸侯,炎帝、黃帝、堯、舜、禹的后代都分封為諸侯,分別分封為祝、薊、陳、杞等諸侯國。武王將紂王的兒子武庚封于邶(殷都以北)。姜太公呂尚,在輔助文王和武王建立周朝的偉大事業中建立頭功,因此得到“首封”,封于齊國 (今山東省北部,建都營丘,后稱臨淄)。武王還分封了王室子弟。如三弟叔鮮封于管(秦朝設管城縣,今河南鄭州),四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縣),五弟叔武封于(成阝)(今山東寧陽縣北)。
武王即位第四年滅殷,滅殷第七年逝世,壽九十三。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兒。邑姜生太子誦。武王有五男二女。
武王逝世后,太子姬誦繼位。時年十三,是為成王。因成王年少,由叔父周公旦攝政(攝行天子事)。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均為武王之弟)勾結殷紂王的兒子武庚(又名祿父),發動叛亂。周公旦帥師東征,經三年平定叛亂,武庚、管叔被處死,蔡叔流放,霍叔降為庶人。
周公旦在東征中,滅東方17國,以后又增封一些諸侯國。以殷朝的賢臣、紂王的庶兄微子代替武庚,封國于宋(今河南商址)。姬姓之國,增至53個。到東周春秋初期,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經過合并,尚存124個。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除分封諸侯國外,還分封采邑。采邑,又稱采地,是周天子給卿大夫在畿(ji機)內分封的一塊土地。畿指京都所在處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租稅,故又稱食邑。采邑與諸侯國的封國不同:卿大夫的采邑在畿內,即京都千里之內;諸侯的封國在畿外,封藩建衛,建有武裝,以藩屏周朝。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屬所封的卿大夫所有,仍屬周天子,卿大夫只是收取其地的租稅作為俸祿;封國的土地人民則歸諸侯所有,不過各封國諸侯要定期朝貢,并提供軍賦、力役的義務,保證中央王朝的財政收入。
周朝分封給卿大夫或王室子弟的采邑,與周姓卻有直接關系:
一是西周周公旦的采邑。周公旦因輔佐武王伐紂滅殷有功,封于魯(今山東省西南部),但他本人沒有就封,由他的長子伯禽就封于魯。他本人留在鎬京,輔佐武王與成王,他的采? ??在周,故稱周公。召公爽,封于燕(今河北省北部),他本人未就封,留在鎬京輔佐武王與成王,召公的采邑在召。因為周公旦的采邑在周,他的次子的采邑也在周,故他的次子的子孫,后來姓周。
二是東周周平王的庶子的采邑。西周分封采邑的制度,一直保持到東周。周平王東遷到洛陽,殷朝末年歸順周國的汝墳國,當時已不存在,成為東周王畿的一部分。因此,周平王讓少子烈食采于汝墳。東周時期的汝墳,并不是一個諸侯的封國,而是少子烈的采邑。東周時期出現許多姓,有些是以國名為姓,因為汝墳不是一個諸侯國,所以平王少子烈的子孫,在以國為姓時,便不以“汝”或“墳”為姓,而以周為姓。
2.周姓主源的另一說
東周時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軍協助周桓王討伐不聽命的鄭國,不久,周王朝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內亂,周公黑肩卷入其中,不久被殺,其子孫仍舊襲爵,在朝中作官。后來子孫便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周平王遷洛邑之后,經過數代的傳襲,國力越來越弱,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各稱霸諸侯挾持天子,以壯聲勢,地處荊蠻地帶的楚王也居然敢不
貢苞茅,問鼎中原。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時期,周王室國力極其衰微,已完全不被各諸侯國放在眼里。這時,興起于西邊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后,國家迅速富強起來,對東方諸國虎視眈眈,為了震懾諸侯,秦國于公元前256年將周滅掉。周赧王被貶為平民,并隨周室成員一起被遷到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他們被當地人稱作周家,其子孫遂以此為姓,稱作“周”。
漢唐時期的長安周氏也源于周赧王這一支。
三、少數民族改為周姓
1)南北朝時,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書?官氏志》記載:“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后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后改為周氏。”獻帝時,把北魏國拓跋氏分為七份,以七兄弟統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獻文帝的次兄一人,還有次兄統率的那一部分國人。周氏,是北魏國興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將周搖。周搖(約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獻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2)唐朝上元年間,少數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的,改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東北部)的復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民族)變為周姓。
四、他姓改為周姓
一是唐朝先天、開元年間,姬姓改為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與“基”聲音相近,當時長安姬姓,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
二是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孫改姓周。
成油(仙銳),是唐朝末年的荊南節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
唐朝末年,蘇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孫昌盛,成為南方大族之一。蘇益的六代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新康里,因遭糧累,財產沒官,族人還受元朝官軍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遷移人臺灣新竹縣。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長沙藩王吉王的子孫改姓周。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見浚,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長沙。第四代吉王稱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襲封,死后無嗣,吉端二子又襲封。明朝亡后,襲封的吉王逃往廣東,死于緬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鋌(yan延),封長沙郡王。朱翊鋌的庶子朱萬世,在明亡后,逃往寧鄉周家,為避禍,改姓周,其子孫一直姓周。
周 姓郡望堂號
郡望
汝南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開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孫周跋扈邕。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說。
沛國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其開基始祖為漢代汾陰侯周昌。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漢代周仁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晉代的周震。
堂號
《細柳堂》:漢文帝六年冬,匈奴6萬兵馬犯漢。文帝令周亞夫駐兵細柳[今陜西咸陽西南]。幾日后,文帝御駕親往勞軍。走近軍營,只見甲兵森嚴,個個持刀執戟,張弓挾箭,如臨大敵。當令門崗傳報,營兵卻直挺挺地站著,一絲不動,并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令!"文帝親自來到營門,又被哨兵攔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節,讓哨兵進帳回報。亞夫驗了證件,才下令開門放入車駕。一面囑咐:"營內不準跑馬。"車駕和隨從騎兵只好按轡徐行。進入營門,亞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帳迎接,文帝慰問后,一出營門,兵士仍關上營門,嚴整如故。文帝回頭看了看,高興地說:"這才是真將軍呀!象亞夫這樣的將軍,和他練的兵,才使敵人無縫可鉆呀!"
《愛蓮堂》:北宋哲學家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一生最愛蓮花。曾作《愛蓮說》,通篇百余字:“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于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他把蓮花比成君子,推崇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
周姓家乘譜牒
周姓族譜的譜序
1)非其本姓所寫的譜序。
明初就一批著名文學家為江西吉水周氏家譜寫序。如:解縉的《吉水桑園周氏族譜序》、楊榮的《周氏族譜序》 (此譜為明初翰林院編修周敘重修)、金幼孜的《周氏族譜序》 (此譜為明初大理寺少卿周彥奇、國子監博士周歧鳳重修)。
清朝中葉,錢大昕撰的《周氏族譜序》,它介紹了明代上海周氏與清代嘉定周氏的源流。該序說:“周氏之先,自上海之周浦遷居嘉定,百余年來,本支蕃衍。”這段話,對于后人考察上海周氏與嘉定周氏,提供了重要線索。此序贊揚了上海嘉定周姓族譜:“今觀周氏之譜,詳其所當詳,略其所當略,缺其所當缺,洵(xun,實在)可以為后嗣法。”
2)周姓人士寫的譜序。
明初周是修寫《周氏小譜序》。還提出了一個修譜原則。
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刊行的浙江《山陰前梅周氏宗譜》卷一轉載的明代正德元年 (1506)周用文撰的《涂山公譜自序》
家譜和族譜
周姓人十分重視家譜和族譜,有修撰家譜的傳統。
周朝建立后,專門設立了負責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務管理的官員“小史”,建立了一套相當完善的官修譜制度。后來傳世的《世本》和《大戴禮記》中的《帝系篇》,便是當時修撰的周先王的傳衍情況,明顯帶有后來家譜的性質,因此被公認為是現存我國第一部姓氏學專著,可以看作是周姓人最早的家譜。
周姓人真正的家譜的出現應是在魏晉以后。魏晉時期,由于門閥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區分士庶,當時人對于譜牒十分重視,一時間,譜牒學提高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人們重視譜牒,紛紛撰寫家譜。東晉時期,著名譜牒學家賈弼之編撰了《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譜》712卷,其中就包括了當時著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譜、廬江舒城周氏譜以及義興陽羨周氏 譜。
周姓人為了更準確記載自己家族源流及發展歷史、分衍情況,私撰族譜。由于時代久遠,這一時期所修的周氏族譜已亡佚殆盡。
唐代,大一統的局面,更加有利于修撰譜牒。官方、私家修譜之風極為盛行,周姓人的家譜內容也進一步豐富。保存至今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譜》中,就有汝南安成周氏及其分支永安黃岡周氏兩大著名周姓郡望的世系。
宋代以后,家譜的修撰越來越多,清朝以至民國以來,更是修譜成風。由于修撰時間距今較近,很多家譜都能保存下來,特別是明清以至民國所修家譜。有的家譜根據發展的需要,甚至一修再修。
在族譜中,對周姓人影響最大當是一些為族人所訂立的宗規、宗訓。
一些周姓族譜,還標明了自己的堂名,通過這些堂名,可以看出本族獨特的文化旨趣。堂號本是某些周姓支派用于標榜和區別的標志,大多數周姓堂號都是根據與周姓發展密切相關的地名、名稱等來命名。
周姓遷徙分布
周姓遷徙史
秦漢以前的遷徙
周姓最初發源于今陜西渭河平原地區。周初,大規模分封諸候國,這些諸侯國廣布于黃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區。周姓由西向東遷徙繁衍,與周王朝都城由陜西向河南東遷有著密切的關系。自平王東遷洛陽后,周氏得到了大舉的繁衍,曾一度成為巨族。
戰國秦漢時期的遷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遷于我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且以河南、陜西為兩大中心。戰國秦漢時期,秦滅六國時對各國貴族的遷徙,以及秦末戰亂,為周姓的發展、擴散提供了條件。秦代的郡縣制、漢代的郡國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機會。這一時期,周姓遷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蘇北部等地,并在當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國周氏。
兩漢時期,河南、山東一帶,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地區。從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業五年(609),600年間,河南人口約占全國人口五分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遷徙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北方長年戰亂,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士族大舉南遷。兩晉時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門三封,此后出現了周浚。周顫,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至宋時期的遷徙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規模發展,唐末五代連續幾十年的軍閥混亂,特別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與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這幾次大戰逼使河南、山東一帶的中原周姓大量南遷,主要遷往福建、浙江、廣東。
唐宋戰亂,中原周姓南遷閩浙粵。
Hash:bb3194f9ee153d49fc31abd44b376e5852a3ea9a
聲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