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導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孟姜女傳說、梁祝傳說、劉三姐歌謠、八達嶺長城傳說、王昭君傳說、陜北民歌、趙氏孤兒傳說、莊子傳說、黑暗傳、水鼓舞等,截至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先后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根據聯合國的《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這幾個方面: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
1、陜北民歌,主要流傳在陜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上的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陜北民歌歷史形成時間較早,如民歌信天游即產生于周代中期,至漢代穩定成形。2008年6月,陜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報的陜北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蘆笙,是苗族傳統音樂文化中的核心樂器之一,在苗族音樂實踐的歷史長河中,其文化功能已不限于普遍的樂器,因承載社會文化功能的多樣性,而形成獨特的蘆笙音樂。2008年6月14日,蘆笙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十八蝴蝶又名彩蝶迎春,浙江省永康市傳統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十八蝴蝶源于宋代方巖胡公廟會的娛神活動。1946年秋,村民王春山等人從蚌殼舞演員背掛蚌殼道具的張合動作中得到啟發,制作出蝴蝶道具并將之用于精心編排的舞蹈隊形,由此形成絢麗多姿而又別具一格的十八蝴蝶。
4、黃龍戲,吉林省農安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黃龍戲的雛形大約出現在19世紀末,因農安縣在遼、金時期曾是黃龍府,1959年據此正式將該劇種定名為黃龍戲。
5、巴郎鼓舞,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藏語稱“莎姆舞”、“莎目舞”、“沙目舞”,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甘肅省卓尼縣藏巴哇鄉和洮硯鄉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因其使用的擊打方式頗似貨郎用的撥郎鼓(藏語稱“莎姆”、“沙目”),故漢語稱巴郎鼓舞。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陜北民歌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蘆笙音樂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巴郎鼓舞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十八蝴蝶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黃龍戲
Hash:e2d7ef965d227d7b75bfd53110c92a430cba97d0
聲明:此文由 鏈世界-開陽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