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回眸四十年,看龍山在改革開放偉大征程中的發展和巨變!~

        “奮進中的湘西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

        龍 山 縣 專 場

        縣委副書記、縣長劉冬生發布新聞

        州委外宣辦主任、州政府新聞辦主任黃華主持新聞發布會

        11月21日,“奮進中的湘西”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龍山縣專場在吉首召開,縣委副書記、縣長劉冬生發布新聞,就龍山縣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情況進行介紹。

        記者提問

        龍山干群參加新聞發布會

        縣發改局、民宗局、扶貧開發辦、農業局、住建局、交運局等部門負責人分別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發布會現場

        湖南日報、紅網、團結報、湘西網、湘西電視臺、湘西人民廣播電臺、邊城報、智慧湘西、州政府網站以及來自龍山新聞網、龍山廣播電視臺等媒體參加了發布會。

        回眸四十年歲月如歌 踏上改革路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40年,是龍山社會經濟社會實現發展和巨變的40年。改革開放以來,龍山縣歷屆領導班子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的各項決策部署,團結帶領全縣人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縣域經濟社會各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經濟實力、產業建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

        盤點:改革開放40年來龍山的發展與巨變

        40年來,我們始終圍繞和服務于經濟發展這個中心,龍山的縣域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改革開放四十年,龍山縣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經濟總量持續擴大,財政收入不斷攀升。

        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0.89億元,發展到2017年的78.66億元,較1978年增長了89倍。

        人均GDP從1978年的223.2元,發展到2017年的1.59萬元,較1978年增長71倍。

        財政收入從1978年的1124萬元,發展到 2017年的8.12億,增長72倍,年均增長11.6%。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94年為2754萬元,2017年達到5.2億元,年均增長14.28%。

        40年來,我們始終將產業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龍山三大產業建設得到跨越式發展

        三次產業結構比由1978年的58.5:15.6:25.9調整為2017年的22.8:20.9:56.3,第一產業下降35.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5.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30.4個百分點,實現了從農業主導向服務業領跑的大轉型,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一是農業產業提質升級

        龍山是我國超級雜交水稻高產攻關基地。圖為袁隆平在龍山考察超級雜交水稻基地。

        龍山縣石羔街道干比社區,千畝高產水稻采用收割機實割測產。該片水稻是省農技推廣總站重點主抓的兩個千畝示范片之一,面積1011.5畝。

        2017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32.32億元,較1978年增長43倍,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6.62萬畝。

        龍山縣特色產業穩步發展,圖為比耳臍橙產業園喜獲豐收。

        烤煙是龍山農業支柱產業,圖為龍山里耶鎮八面山的烤煙基地。

        百合是龍山縣的支柱產業,種植規模、產銷量均據全國第一。

        培育形成了烤煙、百合、柑橘、中藥材、畜牧水產等農業主導產業,烤煙種植面積6萬畝,總產值2億元;柑橘種植面積14.2萬畝,總產值6億元;百合種植面積8.2萬畝,總產值8.19億元(種植規模、產量及銷量居全國第一)。

        黃牛成群

        生豬、黃牛、山羊、家禽存欄量分別達10.52萬頭、1.5萬頭、14.2萬只和42萬羽,總產值達5億元。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78年1.84萬千瓦增加到2017年的25.52萬千瓦,增長13.8倍,機械生產率達75.5%。

        石牌鎮百合喜獲豐收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086家,家庭農場發展到380家,3家獲批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8家獲批省級示范社。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額為4909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68個。

        龍山百合、里耶柑橘、七姊妹辣椒獲得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商標。

        二是工業經濟快速增長

        197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3408萬元;1988年,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突破2億元。2017年,工業增加值達到9.4億元,總產值達19.3億元,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較1978年分別增長56倍和78倍。

        工業園區建設實現從無到有,按照工業集中區寶塔工業園和石羔產業園“一區二園”規劃建設,寶塔區規劃面積2.05平方公里,石羔產業園區規劃面積6.31平方公里,總面積達8.36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工業集中區建成標準廠房8.27萬平方米,招商入園企業16家,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6億元,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7.5億元,稅金4675萬元,獲批省級工業集中區。

        三是文化旅游業加快發展

        里耶古城遺址

        里耶秦簡博物館

        山勢雄偉的八面山

        險峻秀麗的洛塔風光

        景色宜人的烏龍山大峽谷

        佛教圣地太平山

        土家山寨惹巴拉

        堅持“旅游興縣”戰略,把生態文化旅游業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門路,累計投資11億元,著力推動里耶古城、惹巴拉、烏龍山大峽谷太平山等景區景點建設,生態文化旅游產業效益不斷凸顯,2017年,全縣共接待國內外游客32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8億元。

        四是商貿服務業持續繁榮

        蓬勃發展的城東新區

        2014年至2018年,新建續建招商引資項目近150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從17.65億元增長到37億元,年均增幅達20%以上。高鐵高速加快建設,億利購物廣場、湖湘商貿廣場、紅星美凱龍?e家天下、萬匯國際博覽城等一批大型商貿綜合體建成投用,龍山的湘鄂渝邊區商貿物流集散地優勢凸顯。

        湖南電商扶貧現場

        全縣發展各類商業網點1萬多個,從業人員5萬余人。大力推進電商平臺建設,引入快遞企業23家,各類電商企業100多家,開通網店6000多個,實現397個村電商服務站全覆蓋,獲評全國電子商務農村范縣

        40年來,我們始終致力于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龍山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成績

        一是交通項目建設成效顯著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湘西山區龍山縣召市公社至洛塔公社,群眾肩挑背負行路難。

        1978年,龍山縣全縣境內公路僅9條約380公里砂石路,民用汽車103輛,客運車輛僅7輛。

        龍山交通建設日新月異,圖為位于龍山縣境內連接湖北恩施的吉恩高速公路西北收費站。

        改革開放40年來,龍山縣突出實施鐵路、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擴容升級、縣際油路改造、通鄉油路建設和“百村通路”工程,交通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龍永高速開通運行,黔張常鐵路可于2019年建成通車,龍桑高速納入全省高速路網規劃,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4840公里,建制村通客班車率達100%,客貨運車輛1024臺。

        S260龍里公路獲評湖南省2017最美農村公路。建成了縣城到省會城市4小時、周邊地級城市3小時,到所有鄉鎮2小時,縣內所有鄉鎮1小時可上高速的“4321”交通圈。

        航拍龍永高速

        可以說,曾經龍山因交通閉塞難以擺脫貧困,如今交通已成為助推龍山脫貧摘帽、加快發展的重要引擎。

        二是水利能源建設快速發展

        灣塘電站

        技術改造后,煥然一新的灣塘水電站中央控制室。

        改革開放前,縣內電站總裝機僅7000千瓦,全縣通電率不足20%,自改革開放以來,全縣開工各類水利工程6500余處,新增旱澇保收面積4.8 萬畝,改善灌溉面積5.2萬畝,28.39 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全縣5座水電站裝機總容量達4.035萬千瓦,年供電量達4.2億千瓦時,較1978年增長24倍,農網改造率達100%,電力輸送實現全覆蓋。

        三是通信通訊建設飛速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經歷了信件、電報、有線電話、傳呼、傳真跨越到智能手機、電子郵件、數據網絡,通信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人們的交流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我縣無線信號實現全縣所有行政村100%覆蓋,4G信號在全縣所有村(社區)重點區域實現100%有效覆蓋,寬帶通村率今年底可達到100%。

        40年來,我們始終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龍山的城鄉面貌發生空前性巨變

        朝氣蓬勃的龍山縣城

        1978年,縣城城區面積1.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3000人。40年來,先后建設了長沙路、民族路、湘鄂路、岳麓大道、新城大道等10余條市政大道,市政大道總里程達38.5公里,形成了“四橫六縱”的城市路網結構,華塘新區、城東新區、高鐵新區基本成型,城市框架全面拉開,中心城區規劃面積達78.3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達14.5平方公里,城鎮常駐人口達25萬,城鎮化率達到40.1%,城區面積、城區人口增長近100倍。

        山水龍城新貌

        皇倉坪公園

        突出市政設施建設,建設了污水處理廠、管道天然氣,建設了皇倉坪公園、果利河酉水河兩河休閑風光帶,投資2.5億元進行了老城區改造,城區污水處理率、供水普及率、管道天然氣普及率分別達到90%、92%和87%,主次干道亮化率達到100%,城市綠道達8公里,龍山縣城被評為省級衛生縣城,與全州同步成功創建全國森林城市,一座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山水龍城”正在武陵山腹地崛起。

        整治后的里耶老街

        龍山大力推進特色民居改造,圖為改造后的洗車河古鎮。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縣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同時,突出美麗鄉村建設,突出抓好里耶、桂塘、召市、洗車河、苗兒灘、茨巖塘、靛房、石牌等中心集鎮和惹巴拉、中灣等最美村落建設,里耶鎮榮獲“全國特色小鎮”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稱號,巴沙村等9個傳統村落進入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桂塘鎮入選湖南省“第三屆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名錄。

        40年來,我們始終聚焦和回應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和重難點問題,龍山的社會事業得以持續性改善

        我們圍繞幼有所育、學有所家、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等民生問題全面發力,持續抓好各項社會事業。

        一是教育事業優先發展

        龍山建設“家門口”名校,圖為投入使用的思源學校。

        2018年末,全縣幼兒園發展到142 所,在園幼兒21265名;義務教育學校 138所,在校學生66094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學生8707人;中等職業學校4所,在校學生3869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107人;全縣教職工5155名,其中,專任教師4791 名。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98.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7.7%,鞏固率達97.4%;職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7%以上;特殊教育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0.6%, “龍山教育”已逐漸成為湘鄂渝邊區一大品牌。

        二是衛生事業成效顯著

        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啟動儀式

        進村義診

        全縣醫療衛生資源總量持續增加,覆蓋城鄉居民基本的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全縣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到74個,其中縣級醫療衛生單位13個,中心衛生院8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個,鄉鎮衛生院9所,衛生分院26所,民營醫院14個。

        三是文體廣電事業日益繁榮

        奧運冠軍龍清泉回母校受到熱烈歡迎

        建成一級文化館1個,二級圖書館1個,二級博物館1個,美術館1個,影劇院1個,高規格鄉鎮文化廣場21個,村級文化活動廣場161個,鄉鎮文化廣場面積全部達到1000平方米以上。

        里耶古鎮綠園廣場上,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

        村級文化公共服務平臺發展到364個,建成農家書屋434家,村村響廣播點1800余個、戶戶通2.5萬余戶,地面數字電視節目播出實現全覆蓋。

        龍山縣是土家族發祥地之一。圖為非遺傳承人田隆信、楊文明等表演土家族打溜子。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彭南京表演毛古斯舞。

        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6人,省級10人,州級71人,縣級139人。全縣獲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6項,省級15項,州級55項,縣級124項。

        圖為中國織錦工藝美術大師、土家織錦傳承人劉代娥(前一)給游客介紹土家織錦技藝。

        建設土家族織錦技藝傳習所20余個。龍山縣被中國科協命名為“2016—2020年度全國科普示范縣”。

        40年來,我們始終將提升群眾獲得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龍山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大幅度提升

        精準扶貧“連心袋”架起龍山干群“連心橋

        近年來,我縣堅持以精準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大扶貧改善大民生的思路,層層壓實各級責任,大力實施精準脫貧攻堅工程,取得了良好脫貧成效。2014年至2017年,全縣累計脫貧17742戶74773人,退出貧困村67個,貧困發生率降至9.05%。同時,人民群眾獲得感持續增強。

        一是居民收入水平顯著增加

        與1978年比較,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走上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向小康邁進的征程。 2017年的全縣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62150元,比1978年增長114倍,年均增長1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05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94元,增長26倍。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由1981年的13元增加到2017年的23397元,是1981年的1799倍。

        二是消費結構逐步升級

        上世紀80年代以吃、穿、用消費需求為主體,到90年代,消費需求轉向電子產品;進入21世紀,消費需求向汽車、住宅、休閑、網絡等需求轉移,居民家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據初步統計,縣內登記手機用戶達35.3萬戶,機動車保有量8.1735萬臺。2017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66億元,是1978年的179.6倍,年均增長14.2%。

        三是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敬老院中安享晚年的老人

        2018年,農村居民城鄉醫保參保人數達55.82萬人,參保率98.6%。城鄉低保保障人數分別達3416戶6139人、5832戶12664人,標準提高至5400元/年、3960元/年。集中特困供養人員補助標準由3600元/年調整到8400元/年;散居特困供養人員補助標準由1200元調整到5400元每人每年。長壽保健金從2003年2400元/年提高到4800元/年。優撫撫恤生活補助標準提高到7200元/年。殘疾人生活補貼和護理補貼均達1200元/年。

        奮進的龍山 騰飛的龍山

        從現在到2020年,再到本世紀中葉,是精準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龍山縣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和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突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快推進基礎設施、產業建設、社會事業建設,不斷改善民計民生,努力將龍山建設成為湖南西北橋頭堡和湘西州域北部經濟中心。

        【作者】張軍

        【編輯】葉紅 彭杰

        Hash:bb6b519991481b9e2ba346cca5251b1ee3f95afc

        聲明:此文由 我是龍山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