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南京市烏江鎮旅游 江蘇烏江鎮

        導讀:南京市烏江鎮旅游 江蘇烏江鎮 1. 江蘇烏江鎮 2. 江蘇烏江鎮疫情 3. 江蘇烏江鎮電子廠 4. 江蘇烏江鎮地圖 5. 江蘇烏江鎮有什么大學 6. 江蘇烏江鎮屬于哪個市 7. 江蘇烏江鎮簡介 8. 江蘇烏江鎮訂婚菇菇要出禮嗎

        1. 江蘇烏江鎮

        最著名的跨省而建的城鎮,莫過于安徽江蘇交界的這個小鎮了,傳說中霸王項羽戰死的地方,河流穿鎮而過,左邊是安徽和縣烏江鎮,右邊是江蘇江浦烏江鎮。安徽烏江鎮有霸王廟。

        2. 江蘇烏江鎮疫情

        為配合疫情防控“離寧查驗點”工作,自2021年7月25日首班車起,對南京市浦口區7條公交線路做出如下臨時調整。

          一、浦烏路運行線路

          413路、513路、612路:臨時縮線至“五一村西站”“五一村西站”做為臨時起訖站。

          413路、612路:雙向取消“烏江客運站”“浦烏南路·林山路站”“寧和換乘中心站”。

          513路:雙向取消“烏江客運站”“寧和換乘中心站”。

        3. 江蘇烏江鎮電子廠

        四必須 必須戴牢系緊安全帽必須穿絕緣鞋 必須系好安全帶方可2米以上登高作業 必須做有害氣體檢測和通風方可下人井五嚴禁 嚴禁無警示標志和警示帶在道路上和鄰近道路作業 嚴禁無證進行特種作業 嚴禁酒后作業 嚴禁使用金屬梯在高壓線路或設施垂直距離4米內和下方以及外線作業 嚴禁在機房和易燃易爆場所吸煙進入廠區和作業現場,每位員工都必須認真執行"五必須、五嚴禁"十大安全紀律:五必須:1、 必須遵守廠規廠紀2、 必須安全生產培訓考核合格后持記上崗作業。3、 必須了解本崗位的危險危害因素。4、 必須正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5、 必須嚴格遵守危險作業的安全要求。五嚴禁:1、 嚴禁在禁火區域吸煙、動火。2、 嚴禁在上崗前和工作時間飲酒。3、 嚴禁擅自移動和拆除安全裝置和安全標志。4、 嚴禁擅自觸摸與已無關的設備、設施。5、 嚴禁在工作時間串崗、離崗、睡崗和嬉戲打鬧,同時各生產經營單位根據自己的特點,制訂的其他安全生產規章制度也應嚴格執行,如操作旋轉機器的嚴禁戴手套,嚴禁留長發的職工操作機器等等。

        4. 江蘇烏江鎮地圖

        1.江東,指長江以東地區,古人以東為左,故又稱江左。因長江在自金陵以上至九江一段為南北走向,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古有中原進入南方吳地的主要渡口,江之東地區稱為“江東”。

        2.江東素以文化繁榮、經濟富庶著稱。

        歷史變遷

        古以中原為中心,長江以南為外,外即表,故稱江南為“江表”。江表,又因位于長江之東,所以又稱“江東”。晉、南朝之時,稱江東為“江左”。

        三國時江東是孫吳政權的屬地,所以也有把孫吳統治的全部地區都叫“江東”。

        3.《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

        5. 江蘇烏江鎮有什么大學

        長江師范學院位于長江與烏江交匯處,素有"烏江門戶"、"千里烏江第一城"之稱的重慶市涪陵區,是重慶市"一圈兩翼"戰略支點上唯一一所本科院校。

        學校是一所重慶市屬普通本科院校,2001年由涪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前身為成立于1931年的涪陵縣立鄉村師范學校)和涪陵教育學院合并升格為涪陵師范學院,2006年9月,由涪陵師范學院更名為長江師范學院。

        截至2016年8月,學校學校現有李渡和江東兩個校區,校園占地面積近1900畝,建筑面積70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建筑特色鮮明,是讀書學習的理想場所。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近2億元。建有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校級實驗教學中心11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184個。圖書館總建筑面積近4萬平方米,有? ??質藏書150多萬冊。

        學校現有文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管理學院、財經學院、外國語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音樂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美術學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傳媒學院17個二級教學單位和大學外語教學科研部。設有50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理學、教育學、法學、管理學、歷史學、經濟學、工學、農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形成了以文學、理學為基礎,管理學、經濟學、工學、藝術學為主干,多學科相互融合、各具特點,以教師教育為優勢和特色,學術性和應用技術類專業協調發展、優勢互補的學科專業結構。學校現有市級重點建設課程3門,市級精品課程10門,市級精品視頻公開課5門,市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門,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學校是重慶市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基地、重慶市三峽移民勞動技能培訓基地、重慶市屬高校唯一的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

        截至2013年底,學校有教職工1300余名,學校現有專任教師870多人,其中,其中教授102人,副教授264人,高級職稱比例42%;博士145人,占專任教師的17%,碩士523人,占專任教師的60%。有兼職博士生導師3人,有兼職碩士生導師33人。有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1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1人,重慶市優秀教師1人,重慶市教育系統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重慶市先進工作者1人,重慶市教育系統職業道德標兵1人,重慶市中青年骨干教師9人,重慶市師德先進個人2人,重慶市中青年骨干資助計劃28人。另有兼職教授20人,外籍教師6人。有省級教學團隊6個。

        6. 江蘇烏江鎮屬于哪個市

        烏江市屬江蘇省管

        西晉太康六年(285年)在秦東城縣的烏江亭地置烏江縣(治今安徽和縣烏江鎮)。屬揚州淮南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城關鎮)。永興元年(304年),屬揚州歷陽郡。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烏江縣

        外文名

        Wujiang County

        別名

        歷陽縣

        地方歷史

        南朝宋大明五年(461年),烏江縣為臨江郡治。改屬南豫州(治歷陽)。永光五年(469年),撤臨江郡,烏江縣改屬歷陽郡。

        梁太清三年(549)七月后,烏江縣入東魏。屬譙州(改治新昌,今滁州市區)臨滁郡(治葛城,今江蘇江浦縣東葛鎮)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烏江縣直屬和州。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改和州為歷陽郡(治歷陽),烏江縣屬歷陽郡。

        唐朝代隋,改郡為州。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改歷陽郡為和州(仍治歷陽,今歷陽鎮),烏江縣仍治今烏江鎮)屬之。

        天寶元年(742年),和州改為歷陽郡(仍治歷陽)。至德元載(756年)十二月,歷陽郡改屬淮南節鎮(治揚州)。二載十二月,歷陽郡復名和州。烏江縣仍治今烏江鎮)屬之。

        907年四月唐亡,烏江縣屬吳國和州(治歷陽,今為鎮)。

        937年)十月,南唐代吳國,烏江縣屬德勝軍(治合肥,今為市)和州。

        958年二月,后周克淮南14個州與南唐劃江為界。烏江縣屬保信軍和州(仍治歷陽)。

        入北宋烏江(仍治今烏江鎮)淮南道和州(治歷陽)。至道三年(997年),改淮南道為路(治揚州,今為市)。

        南宋烏江(仍治今烏江鎮改屬淮南西路(仍治揚州,今為市)和州(治歷陽)。

        元至元十五年(1278)正月,升和州為路(仍治歷陽)。二十八年正月,降和州路為州。烏江屬之。

        吳二年(1368年)正月,改? ?明洪武,烏江屬江南行省(治應天府,今南京市)廬州府(仍治合肥,今為市)和州(仍治歷陽,今為鎮)。不久,撤銷烏江縣,并入歷陽縣。

        到了秦時,烏江已是長江下游的重要渡口。項羽西渡伐秦,由此過江,《史記》曰:“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東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東陽,在今天長縣西北,離烏江不遠,可以推斷,項羽西渡,該由烏江渡江。戰敗逃亡,又“乃欲東渡烏江”,應是老馬識途。漢興,作為地域,人口不斷增加;作為下游渡口也越來越重要。《太平寰宇記》載:“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仁椐烏江以討吳。”《續通典》載:西晉“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於東城界置烏江縣。”當時的烏江縣大體上由東城地域析出,也包括堂邑的一部

        7. 江蘇烏江鎮簡介

        項羽兵敗自殺的所在地烏江,今屬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的烏江鎮。

        烏江鎮位于和縣東北方向,與南京市、馬鞍山市接壤,面積151平方公里。此鎮向來有“千年古鎮,西楚烏江”的美稱,處于安徽和江蘇兩省交界處,是安徽省面向長三角的東大門。

        公元前202年年初,楚漢之爭在烏江落下帷幕,西楚霸王項羽的楚軍在垓下之戰遭遇了決定性的失敗。

        漢兵高唱楚國民謠,在四面楚歌聲中,楚軍從項羽到士卒,無一不認為楚地盡被劉邦漢軍所奪,士氣徹底崩潰。

        項羽率領八百騎連夜向南突圍,渡過淮水后,僅剩百余騎。原本包圍楚軍的漢軍到黎明時分才發現項羽逃脫,立即由灌嬰率領五千騎追殺。

        百余騎楚軍在逃亡的關鍵時刻,竟然迷路了(那個故意指錯路的路人,是不是老天派來滅亡項羽的?) 在東城(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南),灌嬰的部隊追上了項羽,數度激戰后,項羽身邊僅剩26人。

        這是,烏江亭長建議項羽渡船前往江東,以圖東山再起,可項羽的自尊心拒絕了這個建議,起兵之初,項羽有八千子弟追隨,如今幾乎孤身而還,他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堅決不肯過江。

        不久,漢軍數千騎兵已經追蹤而至,項羽帶領二十六楚軍下馬步戰,擊斃漢軍五百余人,項羽更是一人斬殺上百人,最后二十六人無一生還,項羽也自刎而死。

        ↑烏江老街↑

        烏江鎮歷史上的名人有不少,比如唐朝詩人張籍,他祖籍是江蘇蘇州,后來遷居到了烏江鎮,與張籍有關的最出名的詩句,反而是越州士子朱慶馀寫的那首《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張籍答復這首詩的《酬朱慶馀》反而不出名了,今錄在此:“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張籍最有意思的典故當屬吃灰——傳聞說張籍特別迷戀杜甫詩歌,他曾把杜甫詩集燒成灰燼,然后將紙灰拌上蜂蜜,每天早上吃三勺,有一天,張籍的朋友來拜訪他,正好看到張籍在拌紙灰吃,很不解,就問張籍為什么把杜甫詩集燒成紙灰拌上蜂蜜吃呢?

        ↑張籍留下很多典故↑

        張籍很認真的說:“吃了杜甫的詩后,我就能寫出和杜甫一樣的好詩啦!”多么可愛的一個小老頭。

        張籍的詩歌現存四百多首,但沒有寫關于烏江和項羽的詩詞。

        寫到項羽和烏江的詩歌,歷史上最出名的莫過于李清照和杜牧的兩首詩。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這首詩,是在路過烏江邊時寫的,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趙宋王? ?被迫南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

        ↑李清照是奇女子↑

        公元1129年,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然而,趙明誠同年病逝于建康,李清照的諷刺起不了什么作用。

        ↑杜牧是七絕圣手↑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這首詩,是在會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時,路過烏江亭,寫下的。一說作于開成四年(839年)。

        希望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8. 江蘇烏江鎮訂婚菇菇要出禮嗎

        一、趕苗場

        為苗族傳統節日。流行于敘永、古藺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于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后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后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二、贈帶節

        流行于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系。

        三、羊馬節

        流行于秀山縣龍池、石堤一帶。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屆時,人們殺豬宰羊,請客送禮,隆重慶祝節日。

        四、趕秋節

        流傳天秀山縣。每年立秋日舉行。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涌向集會地點,參加和觀看打秋千、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關于趕伙節的起源,傳說是古時候一個聰明的小伙子,為民尋找心愛的姑娘,便將一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遠近的人們都來蕩秋千。在秋千場上,他終于找到了心愛的姑娘。從那以后,每年秋天人們都要聚到一起蕩秋千。年復一年,便形成為趕秋。

        五、苗年

        苗年,苗語稱“能釀”,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各地過苗年的日期不甚統一,在融水苗族中以農歷十一月三十日為除夕,次日起為過年,過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廣。

        苗年的民俗活動很豐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蘆笙踩堂,走寨結同年。蘆笙踩堂在本寨蘆笙堂舉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參加。先由小蘆笙手吹出一陣短促的笙曲,接著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們則穿著百鳥衣,戴著銀首飾,銀花冠翩翩起舞,銀佩的脆響和著笙歌,交織成節日動人的旋律。

        六、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獲的季節里,找一塊稻谷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里歡慶“吃新節”。

        七、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羅格桑(今貴陽附近)休養生息,過著幸福、美滿、豐衣足食的生活。為了抵御統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率眾英勇抗擊,給來犯者以沉重打擊,但終因寡不敵眾,不幸于四月初八犧牲,葬在“嘉八許”(今貴陽市噴水池附近)。為了紀念“亞努”英烈,至今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人民,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貴陽市噴水池旁集會。

        屆時,噴水池旁紅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對歌傳情、耍獅子、玩龍燈、打球、比武熱鬧非凡。小伙子的蘆笙比賽別有情趣,他們邊吹蘆笙邊做快速? ??轉、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貴陽市和噴水池一帶燈火輝煌,如同白晝,到處歡歌曼舞,一派歡樂景象。四月八的活動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廣為盛行。

        八、跳香會

        跳香會流行于吉首、古丈、瀘溪和沅陵一帶,舉行此會時,以跳舞為主,兼及其它游藝活動。

        九、捕魚節

        捕魚節是貴州中部獨木河及南明河兩岸苗族的節日。獨木河發源于云霧山,在貴州境內北流至尤里、福來交界處與南明河匯合,再北流注入烏江。這個節日最初是在播種插秧需要水時,苗族人民在河邊祈禱龍王降雨的求雨節,但年長月久,就逐漸演變為捕魚節了。

        節日時期各地不一,從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魚而有威信的“漁頭”商定。屆時,青壯男子都要前往山上采集樹葉作“鬧藥”,到河中鬧魚捕魚,婦女則在家中備辦臘肉、香腸、糯米飯和酒。中午時,全家老少都穿著盛裝,攜帶酒肉到河邊進餐。食畢,男吹蘆笙。女唱山歌,盡興歡樂。到夕陽西下時,才帶著鮮魚回家,另設宴招待親友或以魚饋贈他們。

        十、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信”(戊)日(根據干支紀年計算)。屆時,遠嫁他鄉的苗家姑娘,極盡梳妝打扮,穿著如花似錦的衣裙,佩戴琳挪滿目的銀飾物,滿“載”節日禮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鄉親。

        十一、花山節

        花山節,又稱“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場"或"桃花",是貴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東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日期不盡相同,有的在農歷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節前,幾個苗寨聯合產生花山會的三人領導小組,連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場在地勢平坦的風水寶地。

        十二、砍火星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干貴州關嶺一帶。節日內容主要是規定鄉規。根據不同姓氏,節日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大致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戶,輪流值年,值年負責召集大家商討鄉規和有關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備酒殺雞,請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雞頭敬給下一屆值年。循環輪流輪到誰家值年,就在誰家舉行聚議和飲"會心酒"。

        十三、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節。在農歷三十晚上,家人團聚,不許外人打攪。他們用半掩門放鞭炮以示此時來人不許入內。初一清晨繼續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惡。人們用兩手做欄牛、攔羊狀,嘴里說、“趕牛,趕羊……”以示六畜興旺,然后吃年飯。初二開始身著盛裝的苗家人走鄉串戶,互相祝賀節日。好客的主人對來賓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著節日的歡樂。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還要舉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動。

        十四、晾橋節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苗鄉寨頭的傳統節日,也叫“二月二”。相傳寨頭人原住在也霧山,因寨頭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進寨頭。搬家那天,龍也要跟著搬,但石屏河水擋住了龍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構羅(長老)們商議一下,決定架橋把龍接來,因龍象征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這座橋就修了十二個橋墩。橋修好了起名為“接龍橋”,橋是農歷二月初二造的,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每年這一天寨頭苗家十二房各抬一頭豬,在橋上宰殺。

        十五、爬山節

        苗族的爬山節亦稱“爬坡節”,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每年農歷的三月下旬里的“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記日),即農歷? ?月十九日這天舉行。屆時居住在黔東南凱里地區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爐山上,他們在山上對歌斗雀,歌山人海,熱鬧非凡。青年男女邊唱歌邊沿著曲曲彎彎的山間小路向山頂攀登。一路春風一路歌,苗族的飛歌、情歌、酒歌、古歌灑滿山坡,最先到達山頂的被譽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們的青睞。

        十六、挑蔥會節

        這是湘西保靖縣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會。每年的清明節,苗族女青年穿上節日盛裝,帶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蔥刀,男青年拿著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對歌擇偶。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蔥會”。

        十七、祭鼓節

        這是苗族的傳統祭祖節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傳說,人類的媽媽“妹榜妹留”是從楓樹的樹心里生出來的,他們死后還要回到楓樹里去,人死后靈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樹心里,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來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襲到現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韁略”為單位舉行的,一個“韁”是一個始祖傳下來的有血緣關系的親族,他們共同敬奉一個認為祖宗的靈魂住在里面的木鼓。祭鼓節那天,每家準備一頭水粘牛,也可以幾家準備一頭,或買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幾百頭牛一起角斗,場面是很壯觀的,然后再宰殺敬供。按習慣,不論是來慶賀的親友,還來看斗牛的客人、過路的商販,一律留下,不準走,人越多,主人臉上越光彩。

        十八、跳花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于貴州關嶺地區。這是關嶺地區苗族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節日。據說是為多年不生育的夫婦們舉行的娛樂盛會。現在遠超出這個范圍。節目多在正月舉行,為期三天左右。白天,吹蘆笙、口弦,唱歌跳舞。晚上,對歌,談情說愛,老人圍在篝火旁飲酒暢談。參加者有時上萬人,男女老幼競相赴會。

        十九、斗馬節和白龍坡節

        融水西北部山區的安太、洞頭、四榮、香粉、安陲等鄉苗民喜歡斗馬。每當苗族歡度傳統節日時,都少不了斗馬活動。1987年,融水縣人民政府把縣慶日——11月26日定為斗馬節。斗馬這一天,村寨笙歌震天,鐵炮、粉槍齊鳴。穿著節日盛裝的各族群眾興高采烈,跳起歡快的蘆笙舞。這時精神抖擻的苗胞,牽著各自的馬,從四面八方云集斗馬場。斗馬,是兩匹公馬相斗,每次只斗一對,勝者留在場內,繼續相斗,以勝敗場次多少論高下。

        二十、拉鼓節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和三江侗族自治縣苗族的傳統節日。每13年舉行一次,時間在農歷十月。關于拉鼓的來歷,民間流傳著一個優美的故事、鼓原在天上,人間和天上的人可自由來往。天上過拉鼓節,勇朋夫妻應舅家邀請,到天上看拉鼓活動,并從天上要來了鼓。鼓聲一響,豺狼虎豹逃跑,蚊蟲遠飛,人們得到年的豐收和寧靜的生活。另一傳說是雷公與英打仗,使世上的樹木全燒光了,山嶺光禿禿的。豪良為了找到樹種,不辭勞苦,長途跋涉,最后找到杉樹種回來種。后來,苗山才有綠油油的杉林,他卻變成了花牛樹。人們感激豪良造福于人類,便砍一節花牛樹制成鼓,拉進寨里,好似請豪良回到村中,同男女老少共同歡樂。于是便有了每隔13年舉行一次的拉鼓節。

        二十一、跳花

        又稱跳場、跳年、跳廠、跳月、跳蘆笙等等。名稱不同,但內容大同小異,都是青年男女交際活動形式。這類形式的活動,古代曾流行于絕大部分的苗族中。現在貴州地區除了松桃、銅仁、務川、道真等地已消失外,其他地區仍舊。時間多在正二月間,有的也在其它月份,如畢 節大南山也是正月初三到初五,貴陽花溪的桐木嶺是正月初八至初十,惠水烏流河是正月初四到初六,長順竹林山是正月初六到初九,廣順周圍是正月十一到十三,平壩縣羊昌河為正月十二至十四,晴隆、普安一帶是正月初一到十五,水城南開是二月十五。參加者都是未婚青年,其余是參觀者。屆時,男的打扮時髦,女的穿著艷麗,共同跳蘆笙舞。以此作為媒介,互相認識,談情說愛,以后就經常接觸,互相走訪。

        二十二、蘆笙節

        是苗族地區最普遍的節日。苗族自古喜愛吹蘆笙,善跳蘆笙舞。黔東南許多地方如凱里、從江、榕江、黃平的蘆笙節非常隆重。其中又以凱里市郊的舟溪鄉和黃平縣的谷隴大寨兩地的蘆笙節最為盛大。

        二十三、姊妹飯節

        是典型的“東方情人節”,充滿溫馨浪漫的色彩。這是臺江縣施洞和革東兩地苗族每年必過的節日。施洞一帶為三月十五日,革東一帶為二月十五日。

        二十四、龍舟節

        是清水江畔的苗族人在五月廿四至廿七這四天過的一個重大節日。關于清水江苗族龍舟節的起源,有一段神話般的傳說。

        二十五、除惡節

        每年農歷七月十三,黃平施秉兩縣的苗家照例要過“除惡節”。

        Hash:4404cff388376a6cc0d9965255e6955a8de527ea

        聲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