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關于三農新政策
在糧食產量連續“八連增”之后,面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并存的復雜形勢,做好今年“三農”工作仍然是本屆政府的重中之重。繼去年中央財政“三農”投入首次超過1萬億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2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擬安排12287億元,比上年增加1868億元。 不少代表委員表示,中央“三農”投入再創新高,表明長期以來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為更好解決“三農”問題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和保障。透過一個個數字,不斷增長的“三農”投入將為億萬農民帶來哪些新實惠? 加大惠農補貼 力促農民增收 預算報告提出,今年要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規模,健全補貼制度。完善農作物良種補貼政策,增加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規模,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區域和品種,加大造林補貼力度,健全糧、棉等主要農產品收儲制度,穩步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 根據預算安排,今年中央財政安排對農民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支出1628億元。 不少與會代表委員表示,近年來,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投入持續增加,有力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收入穩步提高。“今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比去年提高了7至9元,稻谷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提高12至18元,國家繼續給種糧補貼,我們農民日子越過越紅火。”來自遼寧省鳳城市鳳山區大梨樹村的全國人大代表毛豐美說。 “2009年兩會,我帶來一穗玉米,呼吁提高糧價,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去年兩會, 我帶了特產蠶繭和繭蛹,呼吁發展蠶絲被和制衣產業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毛豐美代表說,今年他帶來了8項“三農”建議,希望能夠推動相關政策出臺,使農民得到更多實惠,更加堅定信心。 逾四千億元支持農業生產 科技、水利“雙管齊下” 根據預算報告,今年中央財政將拿出4724.2億元(不含“四項補貼”1628億元、儲備費用和利息支出620.5億元)支持農業生產,努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抓好農業科技是現代農業的根本出路,也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突出“亮點”。預算報告提出,今年擬安排資金101億元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同比增長53%,旨在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支持現代種業發展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 “國家的這一決定讓科技工作者們很振奮,有助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為農民增產增收增添動力。”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林而達說。 糧食“八連增”之后,我國農業風險依然很大,氣候條件被認為是“最大的未知數”。林而達認為,旱澇、高溫低溫、氣候變化引起的病蟲害等,對糧食生產有很大影響。此外,鄉鎮企業發展和農藥等化學品的投入增多,加大了農業用地污染。 “在這些方面農業科技大有可為。” 林而達建議,今后應加強研發新品種,使農作物適應暖冬、倒春寒、北方干旱等氣候條件,保證產量;在農業生產關鍵環節,研究推廣節水、降低能耗的新技術;研發提高施肥效率的技術,減少農業土地污染;探索保存技術,減少糧食收儲、加工等過程中的浪費,做到“豐產”之后真正“豐收”。 有收無收在于水。增加農業基礎投入是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當前,全國有效灌溉面積不到全國耕地面積的50%,已有農田灌排設施工程老化失修等問題嚴重,節水灌溉發展和山丘區、牧區水利發展? ??后。 對此,預算報告提出,今年擬安排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出1654.46億元,大力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適當提高建設標準和補助標準,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 五千多億元扶持農村社會事業 加快農村綜合改革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直是“三農”工作的重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惠及農村民生的舉措,大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努力為農民建設美好家園。 根據預算報告,今年中央財政用于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的支出將達到5319.9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中央還加大了綜合扶貧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排372.86億元,增長18.7%。深入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完善村級公益事業民辦公助機制,補助248億元。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此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深化土地、戶籍、公共服務改革,理順城市與農村的關系,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制定出臺農村集體土地征收條例。 “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連年改善,而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方面,還有很多的問題要。”全國人大代表、撫順李石寨朝鮮族小學校長金竹花說,希望國家對農村社會事業的投入能真正落實好,給億萬農民群眾吃上“定心丸”。
Hash:4852431714febdafcd3563824c78ce6be9189081
聲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