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朱家角旅游景點介紹「上海朱家角古鎮附近的景點」
導讀:上海朱家角旅游景點介紹「上海朱家角古鎮附近的景點」 上海朱家角古鎮有什么特色的觀賞點呢? 上海朱家角有什么旅游景點和好玩的??? 上海朱家角旅游景點有哪些? 上海市朱家角鎮的旅游景點? 上海朱家角古鎮里面有什么景點?
上海朱家角古鎮有什么特色的觀賞點呢?
位于上海市西部、青浦區中南部有一座古鎮,占地面積136平方公里,國家4A級景區,被評為“中國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它就是朱家角古鎮,從地理位置來看,該古鎮距離市中心較遠,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它的到訪人群數,相反憑借古鎮的特色之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游玩。
作為一個古鎮,自然有它的歷史,而關于朱家角之地的歷史可追溯至幾千年前,曾經在淀山湖底發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遺物。在唐朝之前,這里縣級管制區域,到了宋元期間,朱家角鎮演變為小鎮,被命名為朱家村。而朱家角鎮最繁榮昌盛時期為明朝,當時水上運輸日趨發達,極大地促進了古鎮的商業發展,朱家角鎮也逐漸發展為有名的大鎮。
清末時期,朱家角之地實行地方自治,隸屬珠蔚自治區。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朱家角地區進行了城鄉規劃,朱家角鎮成為了縣屬鎮。朱家角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大都集中在淀山湖一帶,作為上海境內唯一的淡水湖,漁業資源豐富,不少當地人在此進行魚蝦養殖,種類多樣,備受當地人喜愛。
作為一個水上古鎮,來到朱家角鎮游玩自然少不了水上項目,乘船游覽也是這里的最佳旅游體驗,靜靜地坐在船上,沿著古鎮內河道穿梭于整個古鎮中,看著兩側的古建筑從眼前一座座閃過,仿佛有一種似水流年的感覺。當船靠岸后,游客還可以在岸邊選一處位置坐下來,在休息的同時還可以泡一杯清茶,讓身心慢慢沉淀下來,徹底地放松。這樣的時光和感覺想必是現在大多數人所向往的。
除水上游覽之外,朱家角鎮最大的看點就是內部的古建筑,有慈門寺、慈門街、珠溪園、圓津禪院等等。它們是古鎮歷史文化的傳承者和體現者,特別是圓津禪院,是歷史上重要的文物儲藏所,明清時期,不少文人墨客到這里題詩作詞,因此這些珍貴著作成為禪院的珍貴文物,如果你想了解古鎮文化,一定要記得到這里來。上海最正宗古鎮,被評“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門票免費。不知你對朱家角古鎮有何看法?歡迎在留言區留下足跡。
上海朱家角有什么旅游景點和好玩的???
蒼蒼九峰北麓,茫茫淀山湖之濱,有塊四十七平方公里成折扇形的古鎮,鑲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恰似淀山湖畔一顆璀璨的明珠,她就是聞名遐邇的千年古鎮朱家角。 鎮內河港縱橫,九條長街沿河而伸,千棟明清建筑依水而立,三十六座石橋古風猶存, 名勝古跡比比皆是。
朱家角歷史淵源流長,據史料記載,在宋、元時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由于貫 穿全鎮的漕港河水運方便,遂商業日盛,煙火千家。至明萬歷年間正式建鎮名珠街閣, 又稱珠溪。清嘉慶年間編撰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名為鎮名,俗稱角里。朱家角以 她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賈云集,往來不絕,曾以布業著稱江南 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明末清初,朱家角米業突起,帶動了百業興旺,時“長街三里,店鋪千家”老店 名店林立南北百貨,各業齊全,鄉腳遍及江浙兩省百里之外。
朱家角,水之美,橋之古,街之奇,園之精,酒之醇,花之香,讓人心曠神怡、 留連忘返……
古鎮歷史
蒼蒼九峰北麓,茫茫淀山湖之濱,有塊47平方公里成折扇形的小鎮,鑲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一顆明珠,如今這顆璀璨明珠又在“金色玉帶”——318國道的依托下,放射出更奪目的光彩。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千年古鎮朱家角,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為首批四大文化名鎮之一。
朱家角地處江、浙、滬二省一市交通要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靠虹橋國際機場,北連昆山,南接嘉興,西通平望,淀山湖下游、黃金水道漕港河穿鎮而過。鎮內河港縱橫,九條長街沿河而伸,千棟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橋古風猶存,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在玩膩了一個個雷同價高的人造景觀后,人們莫不驚訝于上海市郊還有一塊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觀,在這里可以尋找一種回歸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無怪乎一位同濟大學的名教授在考察朱家角后,不覺贊嘆:“朱家角有這么豐富的文化遺產,不僅是上海一寶,也是國家的瑰寶”。臺灣著名已故作家三毛,到此曾為“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而迷戀,為清淳幽靜,處處可畫、時時有詩的風情而陶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在視察了古鎮朱家角后,不禁欣然命筆,寫下了“全國歷史名鎮朱家角”幾個大字。
“小橋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這里的天然外景不禁被許多影視導演慧眼相中,而紛至沓來,把水鄉古鎮的婀娜風姿,一次次地搬上銀幕、電視,有時會出現幾部影視同時開拍的盛況,朱家角一時成了海內外影視競相拍攝? ??熱點,被人譽為“滬郊的好萊塢”。
名鎮朱家角歷史淵源流長,1958年大煉鋼鐵時,鎮人為了找鐵,曾奇跡般地把鎮北大淀湖車干,在湖底,人們意外地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遺物,被證明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1959年,又在淀山湖中撈起大量石刀、石犁、石紡輪、印紋陶片等,這些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代的遺物,足以證明數千年前朱家角的先民就在這里勞動生息、繁衍了。
1930年,鎮上出版的《驪珠報》上刊載過一段“鎮東祥凝浜發掘出東吳大將軍甘寧之墓”一事,更能證明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朱家角就已形成村落集市了。據史料記載,朱家角在宋、元時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鎮上的圓津禪院、慈門寺等古寺名剎均建于元代至正年間,可想而知,古鎮當時已人丁集居,初具規模。由于貫穿全鎮的漕港河水運方便,遂商業日盛,煙火千家。至明萬歷年間正式建鎮,名珠街閣,又稱珠溪。清嘉慶年間編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為鎮名,俗稱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有這樣描述:“今珠里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北接昆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亙,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過是里者,群羨讓耕讓畔之風猶古,而比戶弦歌不輟也,雖與高陽里,冠蓋
里媲美可也”。從中可領略到200年前朱家角之繁榮及人情風貌。
朱家角以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賈云集,往來不絕,曾以標布業著稱江南,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時有詩曰:“魚米莊行鬧六時,南橋人避小巡司,兩涇(朱涇、楓涇)不及珠街閣,看盡圖經總未知”。明末清初,朱家角米業突起,帶動了百業興旺,時“長街三里,店鋪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貨,各業齊全,鄉腳遍及江浙兩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涇(朱涇、楓涇、泅涇)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說。
民國期間,米業鼎盛,所產青角薄稻,在上海米市獨占鰲頭,遠銷京城海外,每逢稻谷登場,最高峰達二、三萬石(1500—2250噸),日收油菜籽600噸,所產“朱家角菜油”行銷百里以外,遠近聞名,還有工業、手工業、錢莊典當、金融業、碾米廠、發電廠,均開全縣之首,起步早,發展快,時北大街、大新街,沿街兩側,大小商號,鱗次櫛比,全鎮坐商有千戶之多,夜市鬧如白晝。逢年過節,更有外地商販前來趕集,酒肆茶樓幾乎日夜營業,大商小販走街串巷,點心小吃通宵達旦,其時糶稻谷的農船,成千上百涌來,漕港河為之阻塞。
名鎮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風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顯現出江南水鄉之特色,山名叫淀山,山雖不高,名氣極大,為浙西天目余脈,此山為始,如登山望湖,有“淀峰晚照”一景可賞。
湖,即天然淡水淀山湖,面積達62平方公里,湖東區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區,有11個杭州西湖面積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區蘆葦輕搖,驚起野鴨水鳥,頓覺遠離塵囂,心曠神怡。名鎮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鎮特色的人文景觀,是一橋、一街、一 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如果說九百歲的水鎮周莊小巧精致、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鎮朱家角則具氣勢磅礴、大家閨秀的風采。首先朱家角古鎮面積達1.5平方公里,為周莊面積的三倍多,家大,自然游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將朱家角分成兩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兩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崗巖石的街面,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筑及眾多的歷史遺跡。
一橋,當推滬上第一石拱放生橋,也是江南地區最大的五孔大石橋,氣勢磅礴。站在橋頂,看七月廿七搖快船,是再好莫屬,而其他三十幾座古石橋之壯美也并不遜于周莊,論構筑和工藝,朱家角中和橋和西柵橋較周莊雙橋更堅,而那些特色橋更是周莊無法比擬的。三步之遙的“高低橋”,“微縮景觀”的課植橋,“咭咯”作響的戚家橋,“紀念國恥”的永豐橋……。
一街,那是滬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經滄桑,還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線天”獨特構筑,令人嘖嘖稱奇。有“長街三里,店鋪千家”之稱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紅燈籠高掛,成為江南古鎮最熱鬧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鎮所望塵莫及的。
一寺,是報國寺,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內緬甸白玉雕成的釋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贈送的第一尊白玉觀音及千年古銀杏,稱為報國寺“三寶”。
一廟,是城隍廟,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城隍廟,青瓦黃墻,飛龍翹角,吉祥葫蘆,花格落地長窗,呈現古意盎然、香煙裊繞、肅穆壯麗的景象。其中“斗拱戲臺”、“木刻橫梁”及“中堂畫軸”(現已廢)被稱為城隍廟“三寶”,十分罕見。
一廳,是席氏廳堂,集江南豪門大富人家建筑之大成,特別“墻門磚雕”堪稱一絕,其圖案優美,雕花之精細,技法之高超,讓人嘆為觀止。一館,即是“王昶紀念館”,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進士、刑部右侍郎,稱為“吳中七子”的王昶的臘人臘像、詩字畫、碑刻、織布機、老式床等近百件實物展品,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晶位極高。
二園,是課植園和珠溪園,一個古老,一個現代;一個龐大,一個精巧,相映成趣。課植園是一處莊園式園林建筑,占地96畝,園由馬文卿建于1912年,乃寓“一邊課讀,一邊耕植”以應園名,園內建有書城,又辟有稻香村,園中亭臺樓閣,廊坊橋樹,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各種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間,布局錯? ??有致,疏密得體,構思精巧,在私人園林建筑中實為罕見。而珠溪園,則建于1956年,占地70余畝,小巧玲瓏,景色優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園,各具特色,還辟有兒童樂園、餐廳、茶室、商店,為休息、進食、購物、游玩于一體的理想場所。
三灣,即:三陽灣、轎子灣、彌陀灣。人行街上,前后左右都是房,以為到了路盡頭,直角拐彎,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產生別有洞天的奇妙感覺,這種在老街上出現奇特拐彎的景觀,是其他古鎮難得一見的,非朱家角不能見到。
二十六弄,實際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條,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網絡式棋盤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聞遐邇,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鎮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陣,趣味無窮,尋古探幽,領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近年,“古弄旅游”越來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們的青睞,是一項頗有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的處女地。
名鎮朱家角迷人之處還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河埠、纜石、茶館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是讀書做學問的風水寶地,歷來文儒薈萃,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有清代學者王昶、御醫陳蓮舫、小說家陸土諤、報業巨頭席子佩、畫僧語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筑多。歷史上許多富貴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園造宅,全鎮古宅建筑有四、五百處之多,風火墻、石庫門、墻門人家隨處可見。“三泖漁莊”、“王昶故居”、“福履綏祉”,還有席氏廳堂、陸氏世家、陳蓮舫故居、仲家廳堂等數十處,還有無數沿街明清建筑,飛檐翹角,黛瓦粉墻,明清風格組成一幅明清水墨畫卷。
三是河埠、纜石、茶館多。朱家角是水的故鄉,水多橋多,河埠多,緊挨在一起的纜船石,也不計其數,那造型各異的水橋,那千姿百態的纜船石,布滿全鎮的大河小巷,這些江南水鎮特有的景觀,細細欣賞觀察,不覺令人興趣盎然,耐人尋味,簡直是歷史、文物、建筑、風情、藝術等內容構成的綜合體。有凸出石駁岸的“兩面河灘”,有凹進石駁岸的“單面河灘”,更有“人從前門進,河灘從屋后出”的“隱身河埠”。而那些鑲嵌在水巷石駁上的花崗石浮雕纜船石更是琳瑯滿目,趣味無窮,有的雕成牛角,有的鑿成寶劍,有的刻成怪獸,面目猙獰,有的琢成如意,呈現吉祥、古樸的美,這些已有幾百年歷史的雕刻藝術將古鎮點綴得更具風韻。古鎮茶館,大多集中在放生橋、北大街一帶,不下十幾爿之多,有豪華型新辟的“放生橋茶樓”,有年代久遠古老的“俱樂部茶樓”,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樓”,也有排門板門面、幾張桌子幾條長凳,簡易廉價的農家茶館,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館開到游船”上的“游船茶館”,分為兩層,艙內頂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還備有電視、撲克、象棋、干濕點心,在茶船上品香茗? ?望廊橋、看水景、聽流水,煞是優哉悠哉,不亦樂乎。
名鎮朱家角水之美、橋之古、街之奇、園之精,不臨其境,難言其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弄,不走拱型石橋,不乘咿呀小舟,又如何體現“船在水上行,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老街古橋
◎北大街 又稱“一線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全長兩里多路,其東起放生橋,西至美周弄的三百多十,是最富有代表性的明清建筑精華所在。這里,舊式民宅鱗次櫛比......
◎井亭街 臨街面水是密密稠稠的民居宅第,一式灰瓦疊疊、白墻片片,布局緊湊而典雅。她不屬于朱家角的繁華街道,但因為民居集聚,所以以前也有多處店鋪,銷售南、北干貨, 日用雜貨等生活用品......
◎慈門街 是百年老店涵大隆醬園的后院,內有文昌閣、九碑廊、龍泉地等。現為集商業、旅游、娛樂為一體的商貿城......
◎角里古弄 石板老街、黛瓦民宅、深巷幽弄一無不展現朱家角典型的江南民居風貌。全鎮九條老街,假依著漕港條條支流,構成宛如一把張開的大折扇。那臨水而建、密密稠稠的民居宅第,一式灰瓦疊疊......
◎放生橋 橫跨于鎮東首漕港河上。5孔石拱,全長 70.8米,寬5.8米,高7.4米,是上海地區最長、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橋,稱為”滬上第一橋”。古時24里長漕港河僅此一座大橋......
◎泰安橋(何家橋) 俗稱何家橋,始建于明代萬歷十二年(1584年),為單孔拱形石橋,位于漕港河口的名剎圓津禪院門前。高且陡,是全鎮最陡的一座石拱橋,橋堍豎立旗竿石兩塊,系懸路燈所用......
◎平安橋(戚家橋) 位于大新街口,建于明代,系磚、石、木混合結構,舊時這里稱平安里,故名平安橋。橋身及橋基為花崗石條,兩旁扶手用青磚砌就,中間扶手欄桿是二根原木,不加任何修飾,自然樸素......
◎福星橋(西柵橋) 建于清雍正二年(1774年),在鎮的西市梢,古時水鄉市梢大多沒有木柵,為安全每到晚上關閉柵門,禁止外來船只通行,所以這里為湖楷港西柵口,故稱西柵橋,亦稱西石橋.......
◎永豐橋(詠風橋) 詠風橋橫跨江面,連接東、西湖街,建于明代天啟七年(1627年)又名詠豐橋,建橋時,當地居民指望永遠豐衣足食,故起名詠豐橋。詠風橋橋基用磚砌成,橋面用石條鋪成磚石結構的石板橋......
◎廊橋(惠民橋) 惠民橋座落在名街--北大街橋梓彎處,橫跨市河之上,東堍是商業中心北大街,西堍漕河街(亦稱廟前街)。這是古鎮唯一的木結構橋,也是最獨特的木橋......
旅游服務
古鎮內 講解費半天:80元/團(30人以內),全天120元/團(30人以內)
區外周邊景區 講解費半天:120元/團(30人以內),全天200元/團(30人以內)
英文講解員
古鎮內 講解費半天:120元/團,全天:200元/團(30人以內)
太詳細了寫不下~~
這個是朱家角的網站 很詳細的
參考資料:
上海朱家角旅游景點? ??哪些?
朱家角鎮為上海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
名山名湖有淀山湖和“九峰”之祖——淀山;
名園有課植園和珠溪園;
名廟有朱家角城隍廟和關王廟(報國寺);
名街有北大街,又稱“一線街”;
名橋有放生橋
上海市朱家角鎮的旅游景點?
朱家角鎮的旅游景點綜述朱家角鎮旅游資源豐富,淀山湖畔的上海水上運動場是具有國際現代化水上設施的活動中心;朱家角鎮為上海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
圓津禪院,禪院是歷史上為重要的文物儲藏所,明清以來,為單孔拱形石橋、廣交翰墨。此后凡七傳二百余年,悉以書畫名世,成為禪院遺留下來的僅有文物,但都精雕細刻,光彩耀目、義成泰醬園,樓上為馬氏生活區。迎賓廳北為書城樓、漕港河邊,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間,原名“明遠庵”。明嘉靖中毀于兵禍。
朱家角全景,名勝古跡,橋兩旁青石扶手上的"飛云石",遠眺四方,全鎮景色一覽無余,由上海云湖集團、樹木成片,花卉簇擁,而村落之疏密,漁舟商舶之往來,得一覽而盡之”,故有清華閣十二景之稱。
慈門寺,即清華閣十二景中的;即圓律禪院,,令人心曠神怡。長長的碑廊內,后大部分為江蘇省文管會接收、永豐橋和廊橋;名店有涵大隆醬園,是朱家角鎮上除西井街的課植園外的又一座園林。
上海朱家角古鎮里面有什么景點?
上海朱家角古鎮里面主要的景點:淀山湖、放生橋、明清街、報國寺、城隍廟、席氏廳堂、課植園和珠溪園、三陽灣、轎子灣、彌陀灣、“小橋、流水、人家”等等。
朱家角屬于上海市青浦區內,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2000年原沈巷鎮并入朱家角。號稱“上海第一大鎮”。朱家角有北大街、東井街、西井街、大新街、東市街、勝利街、漕河街、東湖街、西湖街等幾條老街。 其中北大街在2005年11月被評選為“上海市十大休閑街”之一。
簡單用一句話來形容朱家角古鎮的話,就是“小橋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
這里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如果說九百歲的水鎮周莊小巧精致、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鎮朱家角則具氣勢磅礴、大家閨秀的風采。首先朱家角古鎮面積達1.5平方公里,為周莊面積的三倍多,家大,自然游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將朱家角分成兩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兩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崗巖石的街面,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筑及眾多的歷史遺跡。
為你簡要介紹一下里面的主要景點:
淀山湖
即天然淡水,面積達62平方公里,湖東區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區,有11個杭州西湖面積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區蘆葦輕搖,驚起野鴨水鳥,頓覺遠離塵囂,心曠神怡。
放生橋
放生橋也是江南地區最大的五孔大石橋,氣勢磅礴。站在橋頂,看七月廿七搖快船,是再好莫屬,而其他三十幾座古石橋之壯美也并不遜于周莊,論構筑和工藝,朱家角中和橋和西柵橋較周莊雙橋更堅,而那些特色橋更是周莊無法比擬的。三步之遙的“高低橋”,“微縮景觀”的課植橋,“咭咯”作響的戚家橋,“紀念國恥”的永豐橋。
明清街
明清街久經滄桑,還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線天”獨特構筑,令人嘖嘖稱奇。有“長街三里,店鋪千家”之稱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紅燈籠高掛,成為江南古鎮最熱鬧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鎮所望塵莫及的。
報國寺
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內緬甸白玉雕成的釋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贈送的第一尊白玉觀音及千年古銀杏,稱為報國寺“三寶”。
城隍廟
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城隍廟,青瓦黃墻,飛龍翹角,吉祥葫蘆,花格落地長窗,呈現古意盎然、香煙裊繞、肅穆壯麗的景象。其中“斗拱戲臺”、“木刻橫梁”及“中堂畫軸”(現已廢)被稱為城隍廟“三寶”,十分罕見。
席氏廳堂
集江南豪門大富人家建筑之大成,特別“墻門磚雕”堪稱一絕,其圖案優美,雕花之精細,技法之高超,讓人嘆為觀止。一館,即是“王昶紀念館”,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進士、刑部右侍郎,稱為“吳中七子”的王昶的蠟人蠟像、詩字畫、碑刻、織布機、老式床等近百件實物展品,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晶位極高。
課植園和珠溪園
一個古老,一個現代;一個龐大,一個精巧,相映成趣。課植園是一處莊園式園林建筑,占地96畝,園由馬文卿建于1912年,乃寓“一邊課讀,一邊耕植”以應園名,園內建有書城,又辟有稻香村,園中亭臺樓閣,廊坊橋樹,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各種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間,布局錯落有致,疏密得體,構思精巧,在私人園林建筑中實為罕見。而珠溪園,則建于1956年,占地70余畝,小巧玲瓏,景色優美,布置成? ??、秋、冬三園,各具特色,還辟有兒童樂園、餐廳、茶室、商店,為休息、進食、購物、游玩于一體的理想場所。
三陽灣、轎子灣、彌陀灣
人行街上,前后左右都是房,以為到了路盡頭,直角拐彎,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產生別有洞天的奇妙感覺,這種在老街上出現奇特拐彎的景觀,是其他古鎮難得一見的,非朱家角不能見到。二十六弄,實際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條,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網絡式棋盤格局 ,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聞遐邇,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鎮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陣,趣味無窮,尋古探幽,領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近年,“古弄旅游”越來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們的青睞,是一項頗有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的處女地。
“小橋、流水、人家”
“小橋、流水、人家”是千年古鎮朱家角的精髓。如果把流水比作朱家角秀美的長發,那么小橋便是長發上看似不經意的玉簪,輕輕一綰,或婉約或壯麗或平和,萬千風情汩汩而出,讓無數游人心生愛意。粉墻黛瓦、曲巷幽弄、河港縱橫,36座古風猶存的石橋將朱家角沿河而伸的9條長街點綴得蜿蜒清麗,依水而立的千棟明清建筑因為水的分離與橋的連接而有了距離與思念。“長街三里,店鋪千家”,如今我們還依稀看得見明末清初時江南巨鎮朱家角百業興旺、魚米豐盛、人頭攢動的盛景。
36座橋中,至今保留完好的建于明清時代的石拱橋、石板橋、磚木結構的古橋還有20多座。首推當是“放生橋”,它是長江三角洲地區最大的一座五孔石拱橋,始建于明隆慶五年即1571年,全長72米,寬5米,高7.4米,是古鎮標志性建筑。每年七月廿七站在橋頂看搖快船,那一派龍騰虎躍的磅礴氣勢讓人過目難忘。還有三孔九峰橋、高拱泰安橋也很壯觀,而三步之遙的“高低橋”,“微縮景觀”的課植橋,“咭咯”作響的平安橋,“紀念國恥”的永豐橋。更是默默地向行人訴說著它們的前塵往事。
Hash:95458ab56772ff35a149bc923ca9ac28b2426516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